5、地表的变迁(1)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迁》优秀教案及教
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中,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及定义,此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

学情分析
在没有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刚刚认识了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而热胀冷缩、流水及风的搬运作用,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资料推测某地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知道人类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个漫长的过程。

4、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
要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
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地表的变迁

地表的变迁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见过化石吗?我们共同欣赏几张化石图片。

什么是化石?师讲解 2.谈话: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评价:出示图片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思路,一方面让学生感到地表变化的神奇,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

)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4.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5.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就形成了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

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也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为石灰岩一般是在海里形成的。

科学家们又在喜马拉雅山上找到了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那证据就更充足了。

由此可见,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三.阅读资料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生回答: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在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

沈括在河北太行山一带发现有螺蚌的化石,据此推断出那里在远古时代是海洋,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师小结:河北太行山一带以前是海洋,现在变成了山脉,说明地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表的变迁。

四.探究岩石的风化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造就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波浪谷视频) 2.师:大家知道了地表在不断地变化,地表形态也是千姿百态的。

关于地表变化的资料

关于地表变化的资料

关于地表变化的资料
地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或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地表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和了解这些变化。

自然地表变化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

地壳运动是导致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指的是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变化。

地震活动则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引起的,地震会导致地表的抬升或下沉,甚至引发山崩地裂。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地表的变化。

气候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力等方面的变化。

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植被分布和土壤质量,对地表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发和建设,这会改变地表的原始状态。

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也会导致地表的变化。

此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水库建设也会对地表造成重大影响。

面对地表变化,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缓其影响。

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干扰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掌握地表变化的信息,
有助于保护和管理地球表面。

在未来,地表变化将继续发生,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地表变化的趋势和影响。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合理的管理,才能保护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确保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地球的未来做出贡献。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第03单元 地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第03单元 地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第一节地表在变化1、地表风光各异,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沙漠、海洋等。

2、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8.86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3、鱼龙是1.5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动物。

4、改变地表的力量有自然的力量和人为的力量。

自然力量有地震、火山、流水和风等。

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修路等活动。

第二节地震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强烈地震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

2、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挤压力时会发生扭曲变形而断裂。

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3、1976年7月28日在我国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建筑物大多被毁,周围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裂缝带。

4、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5、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6、地震时如何自我保护: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

2>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的墙角躲避。

3>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

4>在室外躲避选择空旷地区,避开高大建筑物,远离高压线。

第三节火山1、火山爆发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时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

2、.火山喷发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活动,一般会在地表上形成锥状的高山。

火山爆发时,除了喷出火山熔岩的温度约有IOOO o C岩浆,还会喷出火山灰和一些气体。

火山一般可分为三类: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

3、火山喷发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但是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产物,也可以被人类利用。

4、地球内部的热量促使熔岩运动,从而使板块慢慢地运动起来。

5、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相邻的板块之间,就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活动活跃。

6、实验活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铁盆、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护目镜。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觉得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表变迁的概念,知道地表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表变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对地表变迁现象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表变迁;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现象。

2.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变迁的原因,教师给予指导。

3.实例分析: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例,理解地表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表变迁的现象,拍摄照片,制作PPT。

5.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PPT,分享实地考察心得和对地表变迁的理解。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现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撰写考察报告,加深对地表变迁的理解。

地表的变迁课件

地表的变迁课件

冰川作用与地表变迁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冰川是由积雪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冰川运动 会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搬运。
冰川地貌的形成
冰川侵蚀和搬运作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貌,如冰斗、U型谷等。
冰川消融与地表变迁
随着气候变暖,冰川逐渐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
04
地表变迁的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火山活动与地表变迁
火山活动是板块构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能够形 成新的地貌和改变地表形态。
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变迁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对河床和两 岸进行侵蚀,形成峡谷、河谷等
地貌。
河流搬运作用
河流将侵蚀下来的物质搬运到下游 ,形成河口三角洲等地貌。
河流地貌的变迁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河流地貌会发生变迁,例如河流改 道、河床淤积等。
全球变暖加速冰川融化
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地冰川加 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 城市和低洼地区。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 、干旱、台风等)频发,对地表形态 造成破坏。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速地表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如填海造 地、采矿等,直接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当前地表变迁研究更加注重跨学 科合作,综合运用地球科学、环 境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 全面了解地表变迁的机制和影响

地表变迁的原因
总结词
地表变迁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详细描述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这些力量可以引起地壳的隆起、沉降 、断裂等现象,进而影响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则主要包括风化侵蚀、冰川作用、 水文作用等,这些力量通过侵蚀、搬运、沉积等过程改变地表形态。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第1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

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还有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

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等。

3、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判断的依据是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4、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特点: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4.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

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我的解释: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蜡烛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

蜡烛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

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4、潜望镜工作原理: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

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地理地球自然环境变迁

地理地球自然环境变迁

地理地球自然环境变迁教案:地理地球自然环境变迁引言: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一直在发生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对生物和人类产生着重要影响,也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将以地理的视角,探讨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并重点关注人类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一、大气环境变迁1. 气候变迁与全球变暖- 气候变迁的原因和机制- 全球变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 酸雨与环境污染- 酸雨的成因和影响- 环境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变迁造成的挑战3. 气候变化与灾害- 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挑战二、水文环境变迁1. 水资源的变迁-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历史进程- 水资源短缺与水危机2. 水污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水污染的成因和影响-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挑战3. 水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 水环境的演变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水环境变迁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三、地表环境变迁1. 土地利用与土地变迁-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环境的影响与挑战2. 地表覆盖变迁与生态系统- 地表覆盖类型变迁的原因和趋势- 地表覆盖变迁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影响3. 地理景观与环境保护- 地理景观的类型与演变- 环境保护对地理景观的重要性与作用四、岩石环境变迁1. 岩石圈运动与地质变迁- 岩石圈运动的类型与动力学机制- 地质变迁对地球的影响2.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预测- 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风险管理3. 岩石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岩石资源开采的影响与挑战- 可持续发展与岩石资源利用的平衡结语: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我们只是简要地介绍了其中的几个方面。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并思考人类应如何适应和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有了裂缝。那么,在大自然中,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化呢?
(6)学生交流想法。
(7)讨论: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
(8)播放录像,全面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
(9)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
学习新课
二、探究岩石的风化和侵蚀
1.探究岩石的风化。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想要研究的问题,知道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地表形态有各种各样(课件展示)。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2.探究岩石的侵蚀。
(1)谈话:巨大的岩石被风化后已变的破碎,那你认为高山上破碎的岩石是怎样被搬运到其它地方的呢?
(2)学生小组讨论,进行猜测。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交流:①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会有什么变化?②在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其它发现?它说明了什么?③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作用;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备
酒精灯、装水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是石灰岩,便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海里形成的,找到只有海洋里才能生存的生物的化石,证据就更充足了。喜马拉雅山上找到过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鱼龙不是恐龙,只是海里才有。在喜马拉雅山上,海拔4000-6000米的高度,发现了今天只能在低于2000米高的地方才能有的植物化石,也可以证明这里原来处于较低的位置,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5)讨论: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将岩石的碎屑带走?
(6)小结: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板书:侵蚀)
三、课外拓展
1.出示图片,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对地表的变化产生影响?人类的这些行为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作业设计
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5、地表的变化
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教学反思
课题
5、地表的变迁(1)
课时安排
2课时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测。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作用。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做出合理的判断。
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