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日文化交流之“正常”与“非正常”——以舞蹈文化为例

合集下载

举外来文化的例子说明文化特点

举外来文化的例子说明文化特点

举外来文化的例子说明文化特点外来文化是指由其他国家或民族传入的文化,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下面我将举例说明外来文化的特点。

1. 西方音乐文化:西方音乐文化是指欧洲和北美洲的音乐艺术传统。

它注重和声、旋律和节奏的结合,强调个人创作和表演的自由。

西方音乐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创新性,它不断吸收其他地区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古典音乐、摇滚乐、流行音乐等。

2. 印度舞蹈文化:印度舞蹈文化是指印度古代的舞蹈艺术传统。

它注重身体的表达和舞蹈动作的精准性,强调肢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印度舞蹈文化的特点是它与宗教和民俗密切相关,舞蹈常常被用来表达神圣的意义和情感。

3. 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文化是指日本的茶道艺术传统。

它注重礼仪和内心的宁静,强调茶道的仪式感和精致性。

日本茶道文化的特点是它与自然和季节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品茶的过程来体验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4. 韩国泡菜文化:韩国泡菜文化是指韩国的泡菜制作和食用传统。

它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泡菜的制作工艺,强调泡菜的酸辣口感和健康价值。

韩国泡菜文化的特点是它与社交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泡菜常常被用来招待客人或作为家庭餐桌上的一道菜。

5. 法国时尚文化:法国时尚文化是指法国的时尚产业和时尚风格。

它注重设计和品味,强调时尚的个性和艺术性。

法国时尚文化的特点是它对服装和配饰的精细处理,追求高质量和独特性,成为了世界时尚的潮流引领者。

6. 德国啤酒文化:德国啤酒文化是指德国的啤酒酿造和饮用传统。

它注重啤酒的纯度和口感,强调啤酒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德国啤酒文化的特点是它与社交和庆祝活动密切相关,啤酒常常被用来庆祝节日或举办聚会。

7. 墨西哥彩绘陶瓷文化:墨西哥彩绘陶瓷文化是指墨西哥的陶瓷艺术传统。

它注重色彩和图案的丰富性,强调陶瓷制品的手工技艺和艺术性。

墨西哥彩绘陶瓷文化的特点是它与民俗和装饰有着紧密的联系,陶瓷制品常常被用来装饰家居或作为纪念品。

8. 北非摩洛哥地毯文化:摩洛哥地毯文化是指摩洛哥的地毯制作和使用传统。

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

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

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舞蹈是人类社会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也逐渐形成独特的特色。

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

本文将分析和介绍一些代表性的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

一、中国舞蹈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

其中,汉族舞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汉族舞蹈以线条流畅、柔和舒展为特点,形成了中国舞蹈独特的韵味。

此外,中国还有苗族舞蹈、藏族舞蹈等各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二、印度舞蹈形式印度是舞蹈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其舞蹈形式丰富多样,以印度古典舞蹈最为著名。

印度古典舞蹈分为八种主要形式,包括卡塔克舞、奥里萨舞、巴拉坎南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在动作、仪态、音乐等方面表达了印度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非洲舞蹈形式非洲大陆涵盖众多不同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舞蹈形式。

非洲舞蹈以其激情四溢的节奏和丰富多彩的舞步而闻名。

例如,南非神秘的祭祀舞蹈、摩洛哥的贝伦斯舞蹈、埃及的肚皮舞等,都展现了非洲大陆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

四、俄罗斯舞蹈形式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其民间舞蹈形式独具特色。

俄罗斯舞蹈以高跳、旋转和翻滚等高难度动作为特点,表现出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

著名的俄罗斯民间舞蹈有喀秋莎舞、波兰舞等,它们以舞者的快速动作和协调舞步为特色,充分展示了俄罗斯热情奔放的舞蹈文化。

五、美洲原住民舞蹈形式美洲的原住民有着独特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多与特定的宗教信仰、节日庆典有关。

例如,印第安人的幸福舞蹈、玛雅人的祭祀舞蹈等,常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来传递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综上所述,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均对其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内涵。

通过舞蹈,人们不仅能将情感表达得更为直观,还能传承和弘扬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

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在造型、舞步、音乐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也使得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充满了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舞蹈作为一种具体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传统习俗,也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唐印舞蹈简介

唐印舞蹈简介

唐印舞蹈简介唐印舞蹈简介唐印舞蹈,是以印度舞蹈为基础,结合唐朝文化元素所创造的一种舞种。

它是中国传统舞蹈和印度古典舞的融合,将东方神秘的东北印度舞蹈和华夏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具有魅力的舞蹈艺术。

起源和文化唐印舞蹈最早起源于唐朝,那时候唐朝与印度交往频繁,印度的佛教文化和舞蹈文化也传到了唐朝,渐渐地汇合成了唐印舞蹈。

这种舞蹈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产物,源于唐朝时期与印度的交流,后来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

唐印舞蹈接受了印度舞蹈的特点和风格,继承了唐朝的文化、礼仪和审美观念,因此这种舞蹈形态更具有唐朝的特色。

唐印舞蹈融入了当时东北亚地区的地方舞蹈和中国的唐朝舞蹈,形成了中印文化以及民间风情的共通点,变成了中国唐朝时期与印度互相交流学习的产物。

唐印舞蹈的舞姿多样,包括手势、脚步、腰部旋转、眼神、头部动作等,舞姿有些柔美、优美,以柔软的手臂、安静的表情和细腻的肢体表现形成印度风格,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舞蹈的柔美和恢宏气势。

唐印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也来源于唐朝的文化背景,其主要舞蹈题材包括祭拜、祷告、岁时节令、医学,尤其在寺庙、活动、祭祀等场合时被广泛使用。

唐印舞蹈特点唐印舞蹈的特点是以印度舞蹈为基础,以唐朝文化为背景,汇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形式。

唐印舞蹈的动作优美、柔韧、流畅,以印度风格为主,重视姿态和表情的富有表现力。

同时,唐印舞蹈融合了中国文化与印度舞蹈的形式,佛家和道家的思想贯穿其中。

它善于表现情感和感情的细微变化,舞者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能够感染观众的情感。

另外,唐印舞蹈的跳舞步伐是多样的,像足部动作、侧转、转体、曲线之类的动作孕育了独特的表现力和动感。

“唐印”这种跳舞风格与跳舞技巧,使舞蹈更加神秘和吸引人。

在唐印舞蹈中,手势动作囊括了舞者的整个腕,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涵义。

腰部旋转和头部动作则展示出舞者的舞蹈技巧。

唐印舞蹈的表演唐印舞蹈的表演,往往是围绕着剧情和情节进行的,每一个形式和动作都必须切合剧情。

中外音乐舞蹈文化差异

中外音乐舞蹈文化差异

中外音乐舞蹈文化差异摘要音乐与舞蹈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类别,可以追溯近千年的悠久历史。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

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表达方面也拥有明显区别。

本文将从这两方面着重分析中西方的音乐舞蹈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音乐上具有审美以及乐器发展对音乐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而舞蹈则具有舞蹈部位、表现目的、表现群体、舞蹈服装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舞蹈差异音乐与舞蹈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类别,可以追溯近千年的悠久历史。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

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表达方面也拥有明显区别。

本文将从这两方面着重分析中西方的音乐舞蹈文化差异。

一、音乐《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后浑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人类社会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音乐,已经无法查考。

但是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同背景、不同环境导致中西方音乐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1.审美的差异: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

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既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因此比较客观。

印度和中国的民间文艺有何差异?

印度和中国的民间文艺有何差异?

印度和中国的民间文艺有何差异?印度和中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及文化的国家,其文艺风格各具特色。

虽然它们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印度和中国的民间文艺差异。

一、风格方面印度的民间文艺风格以悲剧和宗教元素为主要特点,其中舞蹈、音乐和戏剧广受欢迎。

这些民间文艺作品不仅具有时代感,而且描绘了印度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特征。

舞蹈和音乐是印度民间文艺的两个重要领域,其中卡塔克舞、克拉希诺普拉羽扇舞和班加罗尔乐派等都非常出名。

印度传统剧院以歌舞为特点,其样式和类型多种多样,涉及的题材也十分广泛。

中国的民间文艺则以戏曲和民歌为主要特点。

中国戏曲和民歌历史悠久,如皮影戏、布袋戏、昆曲、京剧、豫剧等各具地方特色,而且诸多戏曲演唱中也融入了民歌元素。

从内容上看,中国戏曲时常讲述英雄、爱情、历史、传说等主题,歌曲内容则常常与家园、爱情、亲情和友情等设计相关。

二、表达方式方面印度的民间文艺表达方式追求的是艺术感染力和超凡的艺术表达力。

以印度的传统舞蹈为例,舞者们会通过细致入微的舞姿和自然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表现力。

在音乐方面,印度的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都异常流畅和柔美,又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在戏剧方面,则强调舞台表现力和演员的表演功力。

中国的民间文艺则注重端正、朴素和自然。

在中国的传统戏曲里,演员们往往会采用唱腔、发声、动作等多个维度来展现其棱角分明的人物性格。

而在民歌方面,则更注重娱乐性和唯美主义。

中国常见歌唱形式有弹唱、十二调、山歌、工农歌曲等,常常以其朴实无华、轻松活泼的节奏打动听众,而且能抒发大众生活的多种情绪。

三、文化对比印度的文化主要是多元并和睦共处的,这主要表现在印度各地区都有不同的历史、语言和宗教信仰。

这些文化因素在印度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民间文艺在相应文化背景下不断发展。

因此,印度的民间文艺多样性极大,文化也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

中国文化则更多强调整个国家文化的统一和认同。

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象征,是民族的瑰宝。

印度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

然而,由于历史、宗教、地理、社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印度和中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饮食习惯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探讨这些差异。

一、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印度,道德观念一直与宗教紧密相连。

印度人信奉各种各样的宗教,如印度教、佛教、锡克教等,这些宗教对于印度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度人注重家庭尊重和孝顺,尊重长辈,在家庭中,年长者的意见往往是至高无上的。

此外,印度人也非常注重对待客人的礼遇,视之为天职。

相比之下,中国的道德观念则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一直被视为美德。

此外,中国人也十分重视“礼”,尤其是在社交场合,注重礼仪礼貌。

中国人努力追求和谐与稳定,他们强调团队合作、集体主义和忍让精神。

二、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塑造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因素。

印度和中国都拥有着丰富而多元的宗教信仰。

在印度,印度教是最主要的宗教,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印度教有众多神祇和教派,每个神祇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仪式。

此外,佛教、锡克教也在印度广泛传播。

印度的宗教信仰对于印度人的生活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主要以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为主要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则对中国社会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作用。

然而,尽管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相对较弱,大部分人更注重实际生活和价值观。

三、语言文字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们沟通的工具。

印度和中国拥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字。

在印度,印地语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语言,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

除了印地语,印度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语言,如泰卢固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

此外,在印度南部,英语也被广泛使用。

在中国,汉族的主要语言是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方言。

中国和印度有哪些显著的文化差异?

中国和印度有哪些显著的文化差异?

中国和印度有哪些显著的文化差异?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以及两个亚洲大国。

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信仰中国的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教,其中儒教是中国的国学,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宗教信仰不是当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印度是众所周知的多神教国家,印度教和佛教都起源于印度,是印度文化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印度,宗教信仰是当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家庭和社会中国的家庭文化和价值观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尊重长者和传统。

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是男尊女卑,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和价值观正在发生改变。

在印度,家庭和社会结构非常复杂,基于印度教和种姓制度的划分,强调血缘和家族关系。

印度家庭的传统观念是女性想要受到尊重,必须依靠丈夫和家庭的支持。

三、饮食和饮食习惯中国的饮食习惯丰富多样,以米饭、面条、豆腐和蔬菜为主食,口味偏向于辣和酸。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千年传承的文化遗产,标志着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文化。

印度的饮食习惯非常多样化,是由多个州和地区的菜肴组成的。

印度菜是以蔬菜和饭为主食,味道口感多样,各式各样的香料是印度菜的标志。

四、服装和传统中国的传统服装是旗袍、唐装等,是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

传统服装的风格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像著名的汉绸、苏州刺绣等都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文化。

印度的传统服装是萨里和印度长裙,是印度民族的文化遗产。

服装颜色非常鲜艳多彩,经常使用印度特有的手工技巧,例如花纹和印花。

五、礼仪和礼貌中国的礼仪文化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重视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

礼仪和规矩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遵循职业上和家庭上的礼仪规矩,让年长者先行、尊重长者等等。

在印度,礼仪和礼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关于对待长者和神圣事物的态度。

印度的礼仪包括祭拜神明及净化自己身体等几个方面,是印度文化内在的一部分。

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详细内容

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详细内容

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详细内容【摘要】东西方舞蹈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冲突与融合的挑战。

本文从探讨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差异、分析冲突的原因和探讨融合的可能性等角度进行讨论。

通过比较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共同之处,探讨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总结东西方舞蹈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状,展望未来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

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仅具有历史渊源,更是当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话题。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才能实现文化的共融与繁荣。

【关键词】东西方舞蹈文化、冲突、融合、差异、原因、可能性、共同之处、促进文化交流、现状、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东西方舞蹈文化东西方舞蹈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舞蹈传统,拥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东方舞蹈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舞蹈形式,注重舞者的内心表达和情感传达,强调舞蹈动作的优美和舞蹈配乐的和谐统一。

西方舞蹈文化则源自欧洲和美洲的舞蹈传统,强调技巧和力量的展示,注重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和音乐的节奏感。

东方舞蹈文化的特点是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强调舞蹈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中国的舞蹈作品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和历史故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日本的舞蹈作品则常常融合了传统的神话故事和现代的舞蹈技巧,展现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

印度的舞蹈则以优美的手势和身体语言表达出宗教信仰和情感体验。

西方舞蹈文化则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技巧闻名于世,西方舞蹈作品常常注重舞者的身体能力和技术要求,强调舞蹈动作的力度和节奏感。

欧洲的芭蕾舞和现代舞以其高雅的舞姿和复杂的舞蹈组合而备受世界瞩目,美洲的爵士舞和街舞则以其活泼、时尚的风格赢得了全球舞迷的喜爱。

东西方舞蹈文化各有特色,但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通过深入了解和交流,东西方舞蹈文化有可能实现冲突与融合,创造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舞蹈形式。

1.2 指出冲突与融合的存在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变得日益频繁,舞蹈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冲突与融合的现实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in Yue Wu D ao.音乐舞蹈■■
中印日文化交流之“正常”与“非正常”
—以舞蹈文化为例
黄雨微中国艺术研究院
摘要:“文化”是人类长时间创造的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各个国家都在时间的
酵库中酝酿着自己的文化,为这个世界的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与历史环境的原因,使得各
个国家的文化有着“各美其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成为了各个国家文化交流的基础。

相互沟通的交通条
件逐渐便利,让各个国家也开始打开眼界,好奇地看着那些不同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碰撞,积极吸取着感兴趣
的异域文化。

“各美其美”的文化通过长时间的交流与融合,“美美与共”的和谐“大同”便成为这个世界的文化
现象。

本文挖其一角,并将时间视域定格在古代,重点通过论述中印和中日在古代时的文化(舞蹈)交流案例,
来分析三国文化“正常”与“非正常”的交流状况。

关键词:中国日本印度文化交流舞蹈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_、中印文化交流之“正常”
中国和印度都以文明古国而著称,其文化碰撞交 流的历史甚为久远,可追溯到两千年之前的两汉时 期。

自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印交流之间的地理障 碍,他所行走的路成为后来人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 路不仅是商业贸易路线,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 带。

在丝路上的中印文化交流中,佛教一直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天竺高僧经丝路来中国传教,其中道安、鸠 摩罗什在佛教向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

由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经过同化的改造和 提高后产生了中国的禅宗和宋明理学。

禅宗是佛学与 道家哲学精妙的结合,对后来中国的哲学、诗词、绘画 都有巨大的影响。

佛教的传人不仅给古代中国带来了 宗教的意识,而且佛学也对原本中国哲学先天性逻辑 性的缺失,思辨性的不足做了补充,受佛学影响的宋 明理学就足以说明。

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教的同时也引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59-02
发了中国僧人前往印度取经,唐代玄奘对其的贡献毋
庸置疑,之后中国的禅宗和宋明理学反过来也影响了
印度的佛教。

中印两国通过长期的文化交流,使两国
的思维模式更趋一致。

具体到舞蹈艺术领域,中印之间的相互交往可追
溯至隋、唐。

在当时宫廷十部乐的设置上,就有采用古
印度而命名的《天竺乐》被列为宫中正式乐舞的其中
一部,这是中原广取博采境外各族乐舞的结果。

印度
歌舞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东渐的,先是到了西域地 区,继而又与当地的乐舞风格相融合,进而统称为“胡舞”,通过丝绸之路而进人中原、进人宫廷、糅人中华
主流文化之中。

至于“胡旋”“胡腾”等唐代名舞,更是
无法分开它们与印度舞蹈直接和间接的姻亲联系。


国石窟壁画中那婀娜多姿的飞天不仅是供佛的仙女,更是印度舞蹈文化传送的使者,受印度艺术文化影响
的《菩萨蛮舞》作为礼佛舞蹈后也在敦煌等寺院流传。

Yi Shu Ping Jian 59
另外,流行于长安民间的外来乐舞中的拨头舞就源于 印度《黎倶吠头》的拔头王歌。

由于印度舞蹈为宗教服务的特殊地位,印度舞蹈 对中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中国舞蹈对于印度舞蹈的 影响,但就两国的文化交流来说,当时由于两国的文化 容量同处在一样的繁荣程度,因而达到了一个相对平 衡且相对平等的双向沟通。

这种正常的交流对两国文 化都启到了融合借鉴的作用,例如,造纸术和印刷术是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纸的 制作技术也逐步流向国外,成为丝路当中重要的商品。

造纸术和印刷术在印度的顺利传播,改变了印度的佛 经都是用贝叶抄写的状况,更是加大了两国文学经典 传播的力度。

丝织品和茶等中国特色商品也借着丝路 的便利给印度人民带去了特别的优质生活文化。

二、中日文化交流之“非正常”
对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来说,两国无论 是在舞蹈文化交流,还是在总体文化的交流中,在历 史上一直处于一个不平等的非正常交流状态中。

中日舞蹈文化交流的历史源头同样可以追溯至 唐代,当时处在封建社会的盛唐和处在奴隶社会的日 本的文化容量并不相等。

对于处在文化相对劣势地位 的日本来说,大唐文化的气势恢宏和博引众采对于他 们是极具吸引力的,他们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 吸收中国舞蹈文化。

唐代的很多燕乐被带去日本后成 为了日本的雅乐,《春莺啭》《兰陵王》《钵头》《团圆旋》 《破阵乐》等著名唐代乐舞在日本文化使者的努力下, 带到了日本,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与提升,使 其变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乐舞。

另外,日本古典舞 中的舞乐是在经由朝鲜半岛传入的中国古代“乐舞”基 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序一破一急”的结构相似于唐代 大曲“散序一中序一破”的曲式。

而在另一大日本古典 舞中,能乐的假面的使用则同中国的假面有着某种渊 源关系,这些例子都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吸收性和创 造性的典型特征。

中国古代舞蹈在与当时日本舞坛的态势对比中, 展现出了大气恢弘,五彩斑斓的絢丽色彩,长期占据 着相对先进的主导地位。

略显强势的文化输出大 国——
中国,在对待日本舞蹈的态度上,主要体现出
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将好东西“赐”予给对方以尽显 本国文化的声威,而日本则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以 表惟谦。

然而,这种单向的、不平衡的非正常舞蹈文化
交流再一次在现代复现。

受到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外 来乐舞的影响后,日本的雅乐开始顺利地发展起来, 在政府和民间组织和人士的精心保护下一直传衍至 今。

而中国曾经发达的乐舞艺术,却渐渐地走上了一 条渐微的不归路。

到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宝库中已经 丧失了曾经光鲜亮丽的活态乐舞文化,而这些恰恰被 日本如珍宝似的保存了下来。

民族意识的增强让中国 舞人意识到“雅乐回家”的重要性,于是乎,便再次“戏 剧性”地反串日本曾有的角色,开始向日本全盘学习 雅乐舞蹈,多次与日本进行舞蹈学术之间的交流。

前面说到古代的中印舞蹈交流虽然也未达到一 个完全的平衡点,但就总体文化来说,双方的融合借 鉴是充分平衡的。

日本相比较而言,不仅仅是中国舞 蹈文化,大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更 是甚大。

在日本能剧的千余个剧目中,中国题材占现 存能剧目总数的约十分之一。

日本现在的诗歌的标准 形式也有受到从中国传出去的韵文形式的影响。

在中 日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更是无可 比拟,他们的文字不论是理念上还是最终字形上,都 有明显的汉字的影子,日本文字至今还直接保留了曾 经使用过的大量汉字。

所以放大视角以后,古时候的 中日文化交流其实也未达到“正常”之态。

看得出,舞蹈自古至今都在国家的交际关系中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

舞蹈交流需要互动,而交流的前提 是平等,是互相尊重,是互相学习,一边倒其实不是交 流,而是追随。

当然,事情没有绝对性,往时的“非正常” 是为了走向更好的“正常”之态,而现在的“正常”或许 也因为某些原因而陷入了“非正常”之态。

不论是哪种 情况都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这种流动意味着文化本身 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舞蹈文化应该借着当代“一 带一路”给予的交流好时机,既能发挥“有容乃大”的大 度,虚心学习外来文化,也能实践“舞跃华章”的信心, 在输入的同时懂得输出,对他国传达自己国家的文化 价值理念,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交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 ].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1999.
[2] 苏娅.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3]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 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5] 江东.舞看八方[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0
Yi Shu
Ping Ji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