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鉴真、玄奘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任务三】鉴真东渡的贡献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概括唐与新罗的往来,填写表格。

文化
贸易
制度
科技
音乐
【学习任务五】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学习任务六】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原因:
政治
经济
政策
交通
文化
启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唐朝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固练习
1、唐太宗时期,历尽艰险,到天竺去研究佛经的是( A )
A.玄奘 B.张骞 C.班超 D.甘英2、
2、唐朝时天竺佛学最高的学府是 ( A )
A、那烂陀寺 B、唐招提寺 C、大昭寺 D、千寻塔
3、753年,鉴真和尚东渡到达日本时,当时在位的唐朝皇
帝是(D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行程5万多公里,历时17年,途径138个国家,译经75部1335卷
玄奘取经回到长安,受到隆重的欢迎
西安大雁塔
玄奘为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 流史的珍贵文献
贞观年间 唐太宗时期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 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 历尽磨难,为追求真理,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鉴真再次东行。为等顺风,出长江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东海上,该船遭 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在返回扬 州的途中,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导致双目失明。鉴真大弟子祥彦去世,鉴真十分悲痛。最后回到了扬 州,第五次东渡结束。
第六次
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受到官府干涉,第一次东渡就此 夭折。
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 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 之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遂结束。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二、唐与新罗 三、玄奘西行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日文化交往
1、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影响是:将唐朝的先进的制度、文字、书法、建筑技术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在政治制度、文字、服饰、建筑、茶道等方面深受唐朝影响)
2、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贡献:鉴真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唐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交往频繁,唐朝进口的物品中,新罗物产居于首位。

新罗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
1、唐朝与天竺(今印度)交往频繁。

2、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曾到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3、贡献:玄奘回国后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玄奘弟子整理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知识拓展
1、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①唐朝经济文化繁荣,领先世界(根本原因)
②对外政策开明开放③水陆交通发达。

2、唐朝对外交往给我们的启示和认识: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善于学习外来先进的文化,丰富和发展本国文化。

3、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典型事件: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中国。

4、玄奘、鉴真的精神品质: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永不言弃。

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

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

怀圣寺,始建于 唐贞观年间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 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唐朝国力强盛,国家安定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当 材料三: 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 供了机会。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 时间: 经过: 六次东渡(前5次都没有成
功,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 达日本。)
目的: 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 影响: 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
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关史事
鉴真东渡日本,前 后用了12年,随行的有 36人献出生命。鉴真虽 失明,但百折不挠,到 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 。他在日本10年,极受 尊敬和爱戴。今天,鉴 真主持修建的的唐招提 寺,以及寺内的的鉴真 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 一级国宝。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日本教王护国寺所藏,画面描绘了 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
遣唐使
2.遣唐使的概况
• 次数: 十多批 • 成员: 使节、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 规模: 庞大,少则二百人,多则 五六百人 • 特点: 成员素质较高 • 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遣唐使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 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 、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 代 仕 女
日本参照汉字创 制了日本文字。
日 本 和 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东渡对日本 的有怎样的影响?
鉴真准备东渡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 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对比表
目的 到达地方
玄奘西行 学习佛经 天竺
4. 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追
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班禅
5. 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
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6、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3.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广泛和活跃呢?
①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 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②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③海陆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玄奘西行
玄奘是身负背篓的 行脚僧,身穿和尚服, 脚着草鞋,戴着大耳环, 胸前挂念珠,左手经卷, 右手拿拂尘。
玄奘像
玄奘西行
1.玄奘西游的时间是? 贞观初年
2.玄奘为什么要 西行,前往天竺?
佛经中有些疑难 问题,众说纷纭, 难得定论。
3、玄奘在哪些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 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 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赖肖尔《当今日本人》
日本民族有何特点?这对我们 有何启示?
日本唐招提寺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东渡
鉴真
(688~763年) 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 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 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 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 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 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 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 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所遭遇的艰险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小说中 唐僧取经的路上还收留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孙悟空 、猪八戒、沙僧,并有白龙马相伴,遇到困难又有各 路神仙相助,化险为夷。而历史上玄奘西行天竺是独
自一人骑着一匹瘦马走出玉门关,哪热风如火、寒风
如刀的茫茫沙漠几乎使他丧生。另外,玄奘西行往返 所亲历的110国与传闻的28国的情况都记录在《大唐
(二)自学指导2:
列举玄奘西游的时间、出发地、目的地及其著 作
玄 奘
唐与天竺
玄奘西游
1、时间: 唐太宗时,贞观初年 2、目的: 学习佛教 3、成就: 带回大量佛经,专心翻译佛经 写成《大唐西域记》
那烂陀寺遗址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书影
大雁塔
大雁塔地宫供奉的玄奘舍利
•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玄奘西行
D.唐朝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
5.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是僧人 B.都对唐朝和邻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C.为完成使命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 D.都是唐玄宗时期的使者 6.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主要是研究 ( ) A.波斯的历史 B.东罗马帝国的历史 C.中亚、印度等地历史 D.大食的历史 7.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者,最早是在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8.唐朝时,日本尤其喜爱的中国诗人是 ( ) A.李白 B.杜甫 C.自居易 D.王维 9.下列哪个国家参照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 ) A.朝鲜 B.日本 C.印度 D.阿拉伯 10.唐朝时的水路交通线发达,南方的出发地是 ( ) A.广州 B.扬州 C.泉州 D.登州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2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节课通过讲述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以及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觉得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讲述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4.图片展示:运用插图和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4.视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提问:你们知道唐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对外交往事件吗?2.呈现(10分钟)讲述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两个历史事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历史第4课知识梳理

历史第4课知识梳理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为什么有这么多国家喜欢与唐朝友好往来呢?(唐朝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1)国家的安定统一;(2)经济文化的繁荣;(3)开放的对外政策;(4)发达的对外交通。

3、日本遣唐使来华(1)背景:_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交流: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4)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日本民族优点:善于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

4、鉴真东渡(1)鉴真地位: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2)唐朝在位皇帝:唐玄宗(3)贡献:①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②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4)作用: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5)鉴真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矢志不渝……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文化交往:①新罗采用科举制选官;②新罗引入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成就;③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四、玄奘西行(1)时间:唐太宗时期(2)到达国家:天竺(3)著作:《大唐西域记》(4)贡献:《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玄奘精神:不畏艰难、坚忍不拔、意志坚定……五、唐朝对外政策:对外开放的对外政策六、唐朝对外开放活动的特点:双向交流,兼容并蓄七、对我们今天的启示:A.国家强大是外交的基石,也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B.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2019年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1.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A.遣唐使B.玄奘西行C.鉴真东渡D.唐招提寺2.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游天竺③日本“遣唐使”来华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①日本②新罗③天竺④雅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4.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

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6.“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

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如图反映的史实可用来直接研究唐朝的()A.民族交往B.对外交往C.经济繁荣D.文化昌盛8.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说到唐朝外交,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开放。

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入,可是对唐代而言就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

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B.玄奘西行C.遣唐使、鉴真东渡D.新罗留学生涌往长安9.玄奘携带佛经自天竺归来后,根据他的口述,由他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作品是()A.《西游记》B.《西厢记》C.《天竺记》D.《大唐西域记》10.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只有一个年号叫贞观。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贞观年间的有()A.文成公主入吐蕃B.广用贤才,形成“房谋杜断”C.发展生产减轻赋税D.鉴真东渡日本1.(2018•福建)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A.遣唐使B.玄奘西行C.鉴真东渡D.唐招提寺【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分析】本题以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的历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

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有关内容。

2.(2018•滨州)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游天竺③日本“遣唐使”来华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分析】本题以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传播唐朝文化,唐太宗前期,玄奘西游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唐太宗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经历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①②③是正确的选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的史实。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

3.(2018•临沂)“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①日本②新罗③天竺④雅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分析】本题以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除了日本与唐朝的友好往来外,天竺、新罗和唐朝还进行友好往来,①②③选项符合题意。

雅典是欧洲国家。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有关内容。

4.(2017•深圳)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

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分析】本题以“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流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答】鉴真为了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日本,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时年已66岁。

鉴真到达日本后,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故“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与鉴真东渡有关。

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鉴真贡献的相关知识点.5.(2017•成都)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

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弘扬传播了佛教文化;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点。

6.(2016•广东)“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

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开放的交往。

【解答】题目给出的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发生在元朝,与唐朝无关,据此所有含④的BCD三个选项。

故选:A。

【点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7.(2019•广东二模)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如图反映的史实可用来直接研究唐朝的()A.民族交往B.对外交往C.经济繁荣D.文化昌盛【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分析】本题以唐朝对外交往的图示,为切入点,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知识。

【解答】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的史实可用来直接研究唐朝的对外交往。

唐朝对外交往范围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

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对外开放政策)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2019•中山市模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说到唐朝外交,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开放。

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入,可是对唐代而言就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

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B.玄奘西行C.遣唐使、鉴真东渡D.新罗留学生涌往长安【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外交流相关知识的掌握,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日本。

【解答】据题干“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说到唐朝外交,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开放。

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入,可是对唐代而言就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

”结合所学可知,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唐朝高僧奉唐太宗之命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交流。

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外交流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9. (2019•河南模拟)玄奘携带佛经自天竺归来后,根据他的口述,由他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作品是()A.《西游记》B.《西厢记》C.《天竺记》D.《大唐西域记》【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唐西域记》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玄奘携带佛经自天竺归来后,根据他的口述,他的弟子记录整理而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