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印文化交往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国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邻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汉朝与印度的孔雀王朝便建立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经济、政治、宗教等领域,中印两国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一、历史文化交流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重要的文化交流之一。
公元1世纪初,佛教传入中国,获得了汉朝皇帝的支持和广泛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加。
隋朝大业年间,第一批印度的佛教文献被翻译成中文。
唐朝时期,印度佛教大师玄奘(唐僧)来到中国,将印度的佛教经典翻译成了中文。
这些翻译出版的佛典,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2.印度教影响中国印度教虽然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其某些元素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传入了印度的瑜伽术,使中国的养生术和宗教更加充实和丰富。
此外,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3.博物馆的成立中国和印度都有许多博物馆展示各自的文物和历史。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与印度的塔基拉玛宫博物馆分别签署了文化交流协议,在相互间进行了多次文物的交换展览。
此外,为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国还在印度开设了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
虽然在历史上中印两国有着悠久而广泛的文化交流,但在现代世界化的浪潮下,中印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面临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挑战与机遇。
1.文化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印两国在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日渐频繁。
许多中印两国的学者、艺术家、演员、作家等相互访问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印度的泰姬陵等著名古迹在中国进行了展示,中国则派遣了艺术家等前往印度举办艺术活动,加强了两国文化互相的了解和交流。
2.科技合作的发展随着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印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加强。
在此方面,两国之间的合作逐渐从技术转移到了基础研究,从单个项目合作到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1、遣唐使: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唐使来华。
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
主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前预习题遣唐使1. 时期,中日交往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
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
把唐朝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2. 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他在日本传授,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3.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4.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自测题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2、“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3、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重要书籍,它是()A.《马可•波罗行纪》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4、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东渡对日本 的有怎样的影响?
鉴真准备东渡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 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对比表
目的 到达地方
玄奘西行 学习佛经 天竺
4. 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追
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班禅
5. 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
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6、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3.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广泛和活跃呢?
①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 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②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③海陆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玄奘西行
玄奘是身负背篓的 行脚僧,身穿和尚服, 脚着草鞋,戴着大耳环, 胸前挂念珠,左手经卷, 右手拿拂尘。
玄奘像
玄奘西行
1.玄奘西游的时间是? 贞观初年
2.玄奘为什么要 西行,前往天竺?
佛经中有些疑难 问题,众说纷纭, 难得定论。
3、玄奘在哪些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呈现诗词]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教师讲述]
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两句诗。
这是唐代诗人
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九天
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两句诗是什
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
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这两句诗,
虽有一定的文学渲染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唐朝时期各方来唐的盛况。
的确,唐朝
时期,由于自身的繁荣,加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
族政策,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
国的人们来到大唐。
可以说,这一时期,世界在
走向大唐,同时,大唐也在走向世界。
请大家把
书翻到第19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走
向世界的大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起
去感受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
阅读古诗,跟随教师
的讲述,体会唐朝万
国来朝的盛况
通过诗词
导入,营
造本课的
学习氛
围,教师
开篇点
题,明确
本课学习
主题。
浅谈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浅谈古代中印文化交流2010级政法系思政1班黄惠嫒100301113 摘要:对古代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可以从四个阶段去了解:1先秦至两汉时期,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初步接触;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印交流的频繁时期;3隋唐五代时期,中印文化交流达到一个高峰;4宋元明清,这是中印两国交流的复苏及转变阶段。
通过了解几个阶段的中印文化交流的特点,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传统的友谊,加强对各自文化的认识,以便今后两国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各时期自古以来,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是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文明史的文化大国。
中印同属于亚洲大陆且是邻国,其深厚的文化沉淀更是两大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印度河、恒河孕育了印度文化;而中国的黄河、长江则孕育了华夏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可以看出,它们的文化是丰富的,古代中印之间的交流可谓是多样的。
下面将通过分时期性的了解它们各自的交流,了解它们在古代的文化交往程度,从而加深我们对两国之间的理解。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这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首先面对的是它们交流的起源问题。
据《史记》的《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记载,张骞于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35)奉命出使西域于13年后回国,他在大夏国(今伊朗阿富汗一带)看到了中国四川出产的蜀布和竹杖,当地人告诉他,这是从身毒国贩卖来的,“身毒“就是指印度,是我国早期对印度一词的音译。
由此可见,这则材料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最早最可靠的文字记载,但今后,各学界对此开端也有各种推测,其中影响较广泛的有cina一词,印度古人把中国称作cina(支那),现在也是。
在印度,最显著的有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奴法论》中有记载“支那”一词,关于支那,一般认为是中国的秦字。
法国学者伯希和对此的考证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这样认为。
此外,关于中印文化交流起源中还有月中兔,棉花海贝以及十八星宿等说法,可见中印交流之密切。
浅析唐朝中印文化的交往

李
莉
若 心经 》各 一卷 。上述 两 国高僧 的往 来交 流 ,促 进 了佛教 在 中国 的传播 , 并加速 了印度佛教 中国化 的进 程 。 随着 两 国文化 交流 的深入 ,印度 历法 、音乐等 诸 多质素被 中 国文化所 吸收。 《 新唐 书》 记载 唐初 沿隋 制仍 为九 部乐 ,其 中有天 竺伎 ,天 竺伎包 括铜鼓 、羯鼓 、都昙鼓 、毛员鼓 、筚篥 、横 笛、风首箜 遁篌、琵笆 、五弦 、 贝等 , 这 是唐朝 吸收天竺 音乐 的有力证 明; 天 竺历法 也传 至唐朝 并得到应 用。 《 旧唐书 》曾详 细记载 了天竺 的迦 叶孝威 法和断 日蚀 法之事 。而 《 新唐书 》 则提 及 瞿昙 罗造 光宅 历 ,在 公元 7 0 0年至 7 2 8 年 ,曾被 唐朝 应用 事 宜。这 些 说 明天竺历 法 已被唐 朝人 知晓 并应 用于 日常 生活 。当然 两国之 间 的文化 交流 是相互 的,唐 朝 的先进 文化 也源源不 断地传到 印度 。比如数 学、史学 、 中医 等。 据 记载 , 僧人 义净在 印度 学 习佛法期 间, 就 常常借助 中药为人 治病, 疗效 很好 ,使 印度 人大 为惊 奇 造 纸 术、瓷 器传 到 印度 以后,更 是对 其产 生 了至 深至远 的影 响。 唐 朝 时 期 的 中 印 文 化 交 流 巩 固 了 唐 文 化 的 领 先 地 位 , 促 进 了 中 印 两 国 的 互 相 了 解 , 在 中 印 关 系 史 上 留 下 了 精 彩 的 一 页 首先 ,在唐 朝政府 开 明的政 策 引导下 ,印度 的佛教 、音乐 、历法 、医药 等被 广泛 地传 到 中国 ,大大 丰富 了唐 人的 日常 生活 ,使唐 朝文化 更加 丰富 多彩 。五 色鹦 鹉 、火珠 、郁 金香 、菩提 树、质 汗 等都是 印度 的独 特物 产 , 通过 印度 使者 的传 播 ,使 中国人 民加 深 了对 印度 的 印象 ,更加认 识 了这个 独特 的 国度 。从 中国高 僧学 习和研 究 印度佛 教和 唐朝 对 印度历法 、音 乐方 面 的吸 收史实 来看 ,虽 然唐 朝文化 在 当时处 于世 界 的领先 地位 ,但唐 朝政 府 并不 故步 自封 ,相反 ,却 以更加 开 明更加 开放 的姿 态去 对待 异域 文化 , 并广 泛 吸取其 精华 为我 所用 。这 不仅 没有 削弱唐 文化 在世 界的 中心地 位 , 反而使 其更加 博大精 深,文化 的领先地 位更 为牢固 。 其次 ,促进 了印度文化 尤其 是佛 教的传 播 。两 国高僧 的交 流往来 促进 了佛 教在 中 国的传 播和 本土 化 。佛教 文化来 自印度 ,是舶 来品 ,通过众 多 中印高僧 的往 来传法 ,加上 唐朝 时期政府重 视佛教 ,民 间信 仰佛教 者甚多 , 掀起佛 教传播 的高潮 。 第三 ,加 强 了中国文 化 向印度 的传播 。由于 中国文 化的 向心力和 发达 程度 , 对 印度有着 强大 的吸引力 , 很 多优 秀的 中国文化成 果先后传 播到 印度, 例如 道教 代表 人物 老子 及 《 道德经 》就 是这 一 时期传 至 印度 的 ,它加深 了 印度 人对 中国道教 的理 解 。中医 、造纸 术和 瓷器 的流 传 ,更是对 印度产 生 贵 州省织金县第三中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概况,知晓其典型例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响;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通过听讲,研读课文及相关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感受、崇仰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
通过了解居当时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课三大历史事件,重点是遣唐使与玄奘西行;以此为例认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__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访问了奈良县(奈良古称平城京,唐朝时为日本国都),会见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
这是胡锦涛同志同荒井正吾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为遣唐使吗?鉴真在日本备受尊崇,被认为是“日*化的恩人”又是为何?(二)新课展开整体感知:读《唐朝中外交通图》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文化,博大开放的胸怀,不仅吸引着周边少数民族,也令周边邻国仰慕。
大唐盛世对外文化交流广泛、频繁,对外来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
上节课我们也了解到,唐朝时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为数不少,长安城内波斯商人聚集,本节课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Ⅰ自读课文:遣唐使部分结合教材思考讨论:问:什么是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Ⅱ史料研读:(1)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mdash;mdash; 《日本书纪》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个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在汉代,中国和印度的交流就开始频繁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古代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也促进了互相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
公元5世纪初,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学者渴求印度在佛法、医药、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到印度求学,使得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从唐代开始,中印两国之间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
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多。
在近代历史中,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却受到了一些限制。
在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才取得独立。
与此中国也遭受日本侵略和内战的困扰。
这些事件带来了一段时间的中印之间的隔离,限制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印文化交流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重新的推动。
建交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交流。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两国签署了关于加强文化交流的协议。
自此以后,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现在,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变得更加频繁和多样化。
每年都有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之间举行,例如文化节、艺术展览、电影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传播,也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中印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也得到了重视。
中国政府设立了一些奖学金项目,以资助印度留学生在中国学习。
许多印度学生也选择到中国留学,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语言。
在科技领域,中印两国也有着广泛的合作。
双方经常举办科技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合作领域。
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都非常重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努力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印文化交流能够不断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朝中印文化的交往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黄金时代。
其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别具一格、独具特色。
两国不但互派使者,而且高僧往来密切,在频繁多样的交流中,唐朝吸收了印度音乐、历法等优秀文化,并把中国的先进文化传播至印度。
唐朝政府一直很重视与印度的官方往来,不断向印度派遣使者,而印度也多次派遣使者来华。
据《旧唐书》记载,摩迦陀国曾遣使朝贡,献火珠、郁金香及菩提树。
伽没路国曾贡奇珍异物及地图,并请求赐予老子像及《道德经》。
北天竺国王曾共同来朝贡并遣使进贡方物。
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南天竺国曾遣使献豹及五色鹦鹉、问日鸟,唐朝以锦袍、金带、鱼带等赐其使者。
公元737年,东天竺国来献胡药、卑斯比支等及梵本杂经论、持国论、占星记梵本等。
为研习佛法、宣扬佛教,两国的高僧往来密切。
唐朝赴印高僧隆法师、玄奘、道生、玄照、道希、明远、义净、僧哲等事迹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宋高僧传》等史书上均有记载。
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公元627年至650年,隆法师曾赴北天竺,诵习梵本《法华经》。
而同一时期,玄奘也赴印求法。
他不但著《会宗论》和《制恶见论》,而且还携经律论梵本520夹657部以及佛像、花果、种子等返国。
后受命撰述《大唐西域记》,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
公元650至665年,玄照、道希、明远等五位僧人也赴印译经求法或求取延年药。
公元671年,义净又往天
竺求法,得梵本经、律、论400部。
后来,他在洛阳、长安译经61部239卷,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僧哲也曾赴东天竺,研习佛法。
而《宋高僧传》则记载,慧日于公元719年赴天竺,著有《往生净土集》。
公元743年,含光抵天竺学佛法。
公元753年和公元789年,张光韬赴印研习律仪,携梵本《十地》、《十力》及佛牙舍利等归国。
与赴印求法高僧遥相呼应,当时印度来华的高僧也络绎不绝。
如释跋日罗菩提、阿月跋折罗、戌婆揭罗僧可、般刺若都为当时来华的著名高僧。
释跋日罗菩提,汉语名为金刚智,他奉旨翻译《瑜伽念诵法》两卷、《七俱胝陀罗尼》两卷,《曼抒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
阿月跋折罗,汉语名不空金刚,曾进献尸罗迷伽表、金宝璎珞等物并译《密严》、《仁王》。
再如戌婆揭罗僧可,汉语名善无畏,曾译出《大毗卢遮那经》,《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般刺若,汉语名智慧,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十卷,《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各一卷。
上述两国高僧的往来交流,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加速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印度历法、音乐等诸多质素被中国文化所吸收。
《新唐书》记载唐初沿隋制仍为九部乐,其中有天竺伎,天竺伎包括铜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筚篥、横笛、凤首箜逅篌、琵笆、五弦、贝等,这是唐朝吸收天竺音乐的有力证明;
天竺历法也传至唐朝并得到应用。
《旧唐书》曾详细记载了天竺的迦叶孝威法和断日蚀法之事。
而《新唐书》则提及瞿昙罗造光宅历,在公元700年至728年,曾被唐朝应用事宜。
这些说明天竺历法已被唐朝人知晓并应用于日常生活。
当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唐朝的先进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到印度。
比如数学、史学、中医等。
据记载,僧人义净在印度学习佛法期间,就常常借助中药为人治病,疗效很好,使印度人大为惊奇。
造纸术、瓷器传到印度以后,更是对其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唐朝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巩固了唐文化的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印两国的互相了解,在中印关系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首先,在唐朝政府开明的政策引导下,印度的佛教、音乐、历法、医药等被广泛地传到中国,大大丰富了唐人的日常生活,使唐朝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五色鹦鹉、火珠、郁金香、菩提树、质汗等都是印度的独特物产,通过印度使者的传播,使中国人民加深了对印度的印象,更加认识了这个独特的国度。
从中国高僧学习和研究印度佛教和唐朝对印度历法、音乐方面的吸收史实来看,虽然唐朝文化在当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唐朝政府并不故步自封,相反,却以更加开明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对待异域文化,并广泛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这不仅没有削弱唐文化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反而使其更加博大精深,文化的领先地位更为牢固。
其次,促进了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的传播。
两国高僧的交流往来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
佛教文化来自印度,是舶来
品,通过众多中印高僧的往来传法,加上唐朝时期政府重视佛教,民间信仰佛教者甚多,掀起佛教传播的高潮。
第三,加强了中国文化向印度的传播。
由于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和发达程度,对印度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优秀的中国文化成果先后传播到印度,例如道教代表人物老子及《道德经》就是这一时期传至印度的,它加深了印度人对中国道教的理解。
中医、造纸术和瓷器的流传,更是对印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