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摘要:现今世界人们主要使用的餐具主要有以下三类,它们分别是筷子、刀叉和手指,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按进食方式划分的话,世界版图可以三分天下——欧洲和北美主用刀叉;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为何会产生如此差异?古往今来有不少学者也发现到此现象并对此进行研究,但大多以三类餐具为基本点出发探讨各使用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甚少有人以以三者为终点进行探讨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差异,今笔者基于个人兴趣主要跟大家分享、探讨关于中印饮食习惯差异产生的一些想法或者臆想。

中印饮食

若说到餐具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提及到饮食,这是与餐具最直接相关联的事物。中国自古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令中国物产富饶,上至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一样(除却有毒动植物)不可搬之上桌,因此中国的食物种类繁多,按理与之相搭配适应的餐具也应是种类多样,据相关史料考据中国历史上曾在不同时期出现过箸,刀叉、匙,但最后唯余箸即筷子一统江山,反观印度。印度也是一个饮食丰富的国家,有面点闻名的印度飞饼、也有米饭等,咖喱是印度人民的最爱,据曾旅居印度的人士介绍,印度人民每餐必有咖喱,可谓是无咖喱不欢,但我们知道咖喱类食物皆是流质食品,极少做成干物,以常理推导印度人民必是选用可开怀畅食的汤匙,但与之相反印度人喜用手指进食,作为一名自小习惯使用筷子进食的人我很难想象印度人民是如何进食,当然也很是佩服他们流质食物也能用手抓食得干干净净。既然饮食同为丰富多样那为何不曾出现相似的进食方式?我认为有历史现实的因素也有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分析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摘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全球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分析了两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旨在促进和推动这两个文化大国全方位的发展与合作。 关键词:中国、印度、全球化、宗教文化、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关系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印两国将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可以预计,在未来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有时是指狭义的宗教文化,更多的时候则是指广义的文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接轨,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印两大邻国之间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增强。2005年底,印度总统卡拉姆在新加坡访问时表示,中印之间因1962年边界冲突造成的伤疤已经痊癒,阻碍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中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新的时期。 1.中国再次掀起“印度热”的新契机 从《战国策》、《国语》等中国典籍中发现所受印度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印文化交流已经进行了数千年。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季羡林先生因此总结道:“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1]从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佛国之伟”使中国人仰慕西天,鼓动了中国高僧西进求法,进而推动中国出现“印度热”。但是在这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式微甚至基本消失,中国对印度文化历经了漫长的淡漠阶段,中国人对印度本土的文化变迁也越来越陌生。特别是近代,印度的“亡国奴”形象虽然令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无限同情,但却无论如何不能激起他们的敬仰之情,“印度热”也就缺乏根基。研究中印文化关系的一些学者认为,从9世纪后“印度已不再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了”[2]。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听到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创造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摘要:现今世界人们主要使用的餐具主要有以下三类,它们分别是筷子、刀叉和手指,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按进食方式划分的话,世界版图可以三分天下——欧洲和北美主用刀叉;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为何会产生如此差异?古往今来有不少学者也发现到此现象并对此进行研究,但大多以三类餐具为基本点出发探讨各使用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甚少有人以以三者为终点进行探讨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差异,今笔者基于个人兴趣主要跟大家分享、探讨关于中印饮食习惯差异产生的一些想法或者臆想。 中印饮食 若说到餐具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提及到饮食,这是与餐具最直接相关联的事物。中国自古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令中国物产富饶,上至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一样(除却有毒动植物)不可搬之上桌,因此中国的食物种类繁多,按理与之相搭配适应的餐具也应是种类多样,据相关史料考据中国历史上曾在不同时期出现过箸,刀叉、匙,但最后唯余箸即筷子一统江山,反观印度。印度也是一个饮食丰富的国家,有面点闻名的印度飞饼、也有米饭等,咖喱是印度人民的最爱,据曾旅居印度的人士介绍,印度人民每餐必有咖喱,可谓是无咖喱不欢,但我们知道咖喱类食物皆是流质食品,极少做成干物,以常理推导印度人民必是选用可开怀畅食的汤匙,但与之相反印度人喜用手指进食,作为一名自小习惯使用筷子进食的人我很难想象印度人民是如何进食,当然也很是佩服他们流质食物也能用手抓食得干干净净。既然饮食同为丰富多样那为何不曾出现相似的进食方式?我认为有历史现实的因素也有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

中俄文化差异与对俄汉语教学

中俄文化差异与对俄汉语教学 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我们在解析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阐释这种语言的文化。而中国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由于历史背景、自然风貌、民俗传统、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不同,差异迥然。这就要求我们汉语教师在对俄汉语教学中针对这种文化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标签:文化差异;对俄汉语教学;策略 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在语言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语言知识外,还要加强文化因素的传授。中国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由于两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风貌、民俗传统、生活习惯和宗教 信仰等的不同,而差异迥然。这就要求我们汉语教师在对俄汉语教学中针对这种文化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中俄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观察文化的角度不同,所以给文化下的定义也不同。据不完全统计,从不同侧面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不少于250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统一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①按最广泛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第二语言教学,或具体说在对俄汉语教学中也经常涉及到文化分类,但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际文化”。“语言交际文化”就是指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中。语言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只有通过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考察一下这种差异: 一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体现在语言文化中的差异。大家知道,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差异的。从宏观上看,虽然俄罗斯文化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它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为主,呈线性。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偏爱逻辑和分析不同,它以直觉的形象分析为主,呈一种圆式思维模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如词语的不对应性。这种词语的不对应性,最典型的当数亲属的称谓词。俄语中除了отец(父亲)、мать(母亲)、сынь(儿子)、дочь(女儿)这四个表直系亲属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大约是从2004年起,咔嚓酥就经常看到这种说辞,言必称印度的先进及孟买的发达。说依靠印度政治经济金融制度的先进,赶超中国简直是小菜一碟。仿佛印度的兴盛与中国的崩溃在朝夕之间。言之凿凿,万分恳切。咔嚓酥向来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无奈人微言轻,而且印度的发展确实旺盛蓬勃。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殃及整个世界,印度制度优劣的事实逐渐呈现,咔嚓酥终于能以事实为依据,公正谈论这个问题。 通常褒扬印度批判中国的观点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二是开放的金融环境;三是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谈“民主”。“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现在的问题不是“民主”好不好,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可咔嚓酥遍观西方世界,这种“民主”,没有。别再絮叨“民主”的定义与理论。现在贩卖的各种“民主”概念是西方人给的。我无法想象极度拥护推崇这种“民主”概念的西方社会为何会出现“次贷危机”,为何在“次贷危机”中还会有政府巨资救市而华尔街金融业者却派发“高额奖金”,为何卡梅伦会喊出“民主自由”是“骗人的把戏”,为何美国在中东“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对示威民众采取两套标准,为何美国国税局持枪实弹征收个人所得税会没有法律依据,为何美国人民缴纳的个税会直接从政府账户直接转入银行家户头。太多的为什么,谁来解释。其实,卡梅伦着急了,说出了实话。 印度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推崇的“民主政体”的典范。印度1950年建国,实行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实际行使职权。议会分两院。上院议员任职六年。下院议员五年举行一次大选。司法独立。有四大主要党派。这是一个标准的“西方民主”式社会,本应该廉洁高效、发展迅速、安康富强。可事实恰恰相反,印度几乎有着世界上最低效的政府,最腐败的社会环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对印度的腐败,国际上曾这样描述:95%的钱被贪掉,剩下的5%,再把项目搞黄。比如说,想搞某个政府项目,国家投资100万,各级官僚先侵占95万,最后剩下5万雇佣项目涉及到的民众捣乱(宣称项目扰民,或者干脆做“钉子户”,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表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表 (公元前2500-前500年) 表一 地域时代 印度 中国政治 文化人物 北印度南印度 史前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00-前1500 年)·公元前2000年,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兴起了哈拉 巴文明,被称为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公元前2000-前1500 年,印度雅利安语发展为 独立的语言。 进入夏代 吠陀时期 (公元前1500-前500年)·公元前1000年,恒河流 域的雅利安人建立乔萨罗 国、迦尸国、韦提柯国。 ·公元前900年,摩柯婆多 大战。 ·公元前800-前550年,雅 立安人抵达孟加拉。 ·前642-前332年建立塞须 那迦王朝、难陀王朝。 ·公元前500年,华氏城都 市形成。 ·公元前5世纪,雅利 安人在南印度发展,并 于锡兰开拓殖民地。 ·公元前1300-前1000年 《梨俱吠陀》编成。 ·公元前1000-前500 年,三吠陀编成。 ·公元前1000-前600年, 梵书编成。 ·公元前900年《摩诃波 罗多》开始编写。 ·公元前800-前500年上 古奥义书编成(古文散 本)。 商代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 (公元前500-公元300年) 表二 地域时代 印度 中国政治 文化人物 北印度南印度 佛教时期 ·公元前500-前300年,中古古 奥义书编成(古散文体)。 ·公元前400-200年,经书时代 (摩奴法典)主干部分制定。 ·公元前400-公元100年,史诗 时代。 ·公元前500年,六师外 道(沙门诸思想家)在世。 ·公元前563/566-前 483/486佛陀在世。 ·公元前444-前373年, 摩诃婆罗(耆那教思想 家)在世。 ·公元前475-前22年,战国 时代。 ·公元前221-前206年,秦 朝。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 阳,秦亡。 ·公元前206-前202年,楚 汉战争。 孔雀王朝 (公元前 332年-前 183年) ·公元前259-前232年,阿育王 时代。 ·孔雀王朝在德干建立。 ·塔米尔文化兴盛于下列诸国:朱 罗潘迪亚、希腊罗普特拉、萨蒂亚 普特拉。 ·公元前300年,中世古奥义编 成(新散文体)。 ·公元前300年以后为新奥义书。 ·公元前257年,1.数论派成立; 2.初期佛教圣典确立; 3.早期虔爱 思想出现。 ·公元350年,波弥尼( 印度教语言学家)在世。·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 ·公元140年,汉武帝即位。 ·前138-前119年张骞通使西 域。 入侵时代 (公元前 200-前300 年) ·公元前190年,希腊王国在西 北印度建立公国。 ·公元前183-前71年巽加王 朝取代孔雀王朝。 ·公元前150年弥邻陀王统治旁 遮普地区的大夏王朝。 ·公元前100年,甘华王朝灭 亡。 ·公元前90年塞族入侵西北 印度。 ·公元78-101年贵霜王朝迦尼 色迦王在位。 ·公元前32-公元320年,西穆卡 在德干建立萨达瓦哈那王朝。 ·公元前32-公元50年,早期案陀 罗王朝。 ·公元50-320年后期案陀罗王 朝。 ·约公元前200年弥曼陀派出现。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摩诃 波罗多》主要部分编成。 ·公元前150年,《薄伽梵歌》原 形创立。 ·约公元前100年1.《罗摩衍那》 史诗最后制作;2.吠檀多派出现; 3.部派佛教时代。 ·公元50年,正理派出现。 ·约100年,耆那教的祼形、白 衣两派分立。 ·100-200年《摩奴法典》完成。 100年,1、《薄伽梵歌》现存形 式确立;2、大乘佛教兴盛。 150年左右,犍陀罗艺术兴盛。 ·公元前200-前100年贾 弥尼(印度教思想家)在 世。 ·公元前100-前1年巴达 罗衍那(印度教思想家) 在世。 ·50-150年,乔达摩(印 度思想家)在世。 ·150-250年龙树(佛教 中观派思想家)在世。 ·170-270年,提婆(佛 教中观派思想家)在世。 ·270-350年,弥勒(佛 教唯识派思想家)在世。 ·25-220年,东汉。 166年,罗皇帝遗使东来。 ·220-265年,三国时代。 ·265-316年,西晋。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外国语学院08级日语系韩惠明 学号:20083442

现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地球已愈发变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与国之间需要不断的合作和相互学习,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而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地理,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一些误解甚至隔阂,因此分析并了解这些差异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了解这些差异之后,只有互相理解和加以尊重,才能更好的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深入合作。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 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

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本文将从多方面浅析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 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对外:包容与排外 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世界大同”,华夏文明有极强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相当厚道。 在中国哈尔滨,中央大街和果戈理大街这两条最繁华的大街,是重建的俄罗斯风情区。满洲里建了俄罗斯套娃广场。绥芬河有个新建的住宅区赫然冠名俄罗斯。旧上海的外滩建筑群今天成了万国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在,上海投资50亿元,在松江区建了1平方公里的“泰晤士镇”,还要建意大利镇和德国镇。

中俄文化差异之比较

中俄文化差异之比较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比较;建筑风格;宗教意识;对外态度;民族性格 1.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有较明显的阳刚阴柔之分。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就存在着两大体系。其一为正规的官式建筑,主要包括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皇宫殿庭。为封建宗法礼制服务的祭词性坛庙,以及京师及各地的官衙、府邸和防卫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均按中央政府工部颁布的法式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规正,严谨,高大,常采用颜色亮艳的琉璃瓦屋顶。檐屋亦常二重甚至三重,以加强气势。斗拱及彩画装饰华丽庄重,较强地表现出雄伟壮丽的阳刚之美来。与之相对的另一类是分布在大江南北,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说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三间四柱,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清风,白云,烟霞晨曦,幽林曲溪,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风景美而设置的,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亦以清丽,明秀,脱俗而有韵味取胜,是表现阴柔之美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资源又取之不尽,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自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后受了拜占庭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但多用於公共建筑。然而,俄罗斯人传统的木造建筑技术仍保留下来,混用於石造建筑上。 石造建筑,形式上则是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 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在那个多神信仰的时代,对於一般老百姓,的确有此神胜过一切的感受。 归纳下来,可以发现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几个特色:从木结构发展出来的技巧,如层次叠砌架构与大斜面帐幕式尖顶,还有衍生而来的外墙民俗浮雕;另外,独立的塔形结构与堆砌成团的战盔形剖面装饰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中印电子战力量对比的思考与启示

中印电子战力量对比的思考和启示 姓名:赵红宙 电子战,也叫电子对抗,指敌对双方争夺电磁频谱使用和控制权的军事斗争。电子战的基本战斗原则是使用己方电子设备,截获、辨识、干扰、破坏敌方电子设备发出的电磁波,使敌方电子设备工作困难、性能降低、失效,直至被摧毁,同时保护己方电子设备工作正常,充分发挥战斗效能。电子战的基本形式是电子侦察、电子进攻、电子防护。包括电子侦察和反侦察、电子干扰和反干扰、电子欺骗和反欺骗、电子隐身和反隐身、电子摧毁和反摧毁等。 电磁波的特性,使电子战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时间上看,从战前的情报搜集到战后的战果评估,都需要电子战。从空间上看,电子战陆海空天无处不在,填满战场的所有空间。电子战带给人们全新的战争理念。它使现代战争既可以硬打击,又可以软控制。有效地使用电子战能使敌人侦察、进攻、防护失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未来战场电磁环境复杂,电子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两个国家,中印之间的电子战较量也不可避免。中印电子战,哪方更胜一筹呢? 一、中印电子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中印电子战的必然性 第一,作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的重要形式,电子战必然会在中印战争中使用。

自从一战中德军成功的对联军实施电子干扰,到前几年美国对伊拉克实施“斩首行动”,电子战登堂入室,从配角变成了主演之一。在信息化条件下电磁环境复杂,使用电子战势在必行。电子战作为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空地一体战的基本组成部分必然会在中印战争中使用。 第二,随着两国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战必然会在中印战争中印使用。 电子战的出现和发展伴随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电子设备器材的发展进行。无线电技术催生了通信对抗;雷达的发明和发展使雷达对抗出现;光电对抗伴随光电技术的进步而生;随着C4I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发展,出现了C4I和计算机网络的对抗;随着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未来战士将是武装到牙齿的“电子战士”。 信息化浪潮带动中印军事发展。中国正加快实现部队信息化改造。印度信息产业发达,将信息化技术使用于部队也是必然的。在这种形势下,电子战必然会在中印战争中使用。 (二)中印电子战的必要性 第一,战场环境使电子战成为中印战争的必要形式。 一是险峻的地理环境需要电子战形式的战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中印边境。恶劣的地形条件使常规战争从作战到保障都很困难。正因为此,我国取得对印战争胜利但还是被印度侵占了藏南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给后人留下深深的遗憾和隐患。电子战不受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风俗文化差异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14级2班 姓名:赵雪 学号:20140404078 指导教师:王改侠

1.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

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 3.人际交往 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而中国人则是传统、内敛、含蓄、谦恭的。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这和中国的风俗是相同的。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则基本上没有亲吻这种热情豪放的礼节。 4.言谈举止 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能用左手抽考卷。因为俄罗斯人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两个神,凶神在左善神在右,所以很忌讳伸左手去握手问好。中国人在握手问好时也用右手,但没有俄

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

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 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 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在此后的 100 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 亚洲的复兴是从1950 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出于对西方国家的“ 敌意”而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 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 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美国与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 四小龙” 与“四小虎” 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最终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结果,在进行转型后的10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对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可以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一、中国和印度不同的发展模式 1、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道路不同 (1)历史遗产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 (2)中国的产权改革 中国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引入产权和私人企业制度。这项改革最初是从农村开始的,然而就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得以推行,从而成功地奠定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仅仅是在1978至1984年间,由于中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明确土地产权和其他一些产权的改革,就使中国农业产出提高了四十二个百分点。 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产权改革与私人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综观今日之中国,什么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的越快;什么地方产权改革越是滞后,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慢,贫困的问题也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再分配可以缓解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可能还是在于产权和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

形势与政策之中印关系

浅谈中印形势 姓名:齐明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1004014106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

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无论是像英国和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还是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对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这些影响有好的方面的,也有坏的方面的,他们总是充当着一种特殊的角色。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在强大自己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短处,取长补短。因此,只有更多的了解他们,才能更好的征服他们,这也正是我这学期选择上“俄罗斯文化鉴赏课”的理由所在。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展现其民族文化特征和内涵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将利用本学期所学,对俄罗斯的文化习俗和中国的文化习俗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使中国更好的屹立于不败之林。 关键字:俄罗斯中国餐桌礼仪敬谦用语思维方式风俗差异 俄罗斯是一个有丰富文化的国家,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繁荣,近半个世纪以来苏联科学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的创举,都震动了世界。作为一个领土横跨欧亚的国家,俄罗斯在其历史发展中不时动摇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并逐渐使其成为自身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使自身文化显示出多重性。因而,中国和中国东北文化更易于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和俄罗斯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密切联系,文化上彼此欣赏。中国文化对俄罗斯人民有吸引力,他们想真正理解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中国发展与俄罗斯关系的真诚愿望以及中国缔造和谐世界的强烈决心,从而使两国友好关系建立在战略互信与文化吸引的坚实基础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解读、辨识、竞争、对话和交融的动力,中华文化不但有自强的力量,而且有兼容的气度、灵变的智慧。当是时也,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 一、敬谦用语的差异 中俄两国文化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中的礼貌特征是尊重、谦逊、态度热情和文雅。汉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强调贬己尊人、称呼恰当、出言文雅、说话力求双方和谐一致、在德、言、行等方面要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俄罗斯人突出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往往影响到彼此的交际,如果把汉文化中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俄语会话,虽然遵守了谦虚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比如受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 (一)地理位置 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 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 (二)资源与能源 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 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 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 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 2.3%,中国为美国的1%) 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 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 (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 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 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 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 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 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 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 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 (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 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 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 (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 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 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 3.2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 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

中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1.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 3.人际交往 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而中国人则是传统、内敛、含蓄、谦恭的。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这和中国的风俗是相同的。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则基本上没有亲吻这种热情豪放的礼节。 4.言谈举止 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能用左手抽考卷。因为俄罗斯人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两个神,凶神在左善神在右,所以很忌讳伸左手去握手问好。中国人在握手问好时也用右手,但没有俄罗斯那么严格的禁忌。 5.思维方式 中俄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一触及中俄双边合作,往往喜欢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指导两国在各领域的具体行动。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在涉及两国合作的具体问题上,喜欢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习惯于套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中俄文化差异分析

中俄文化差异分析 摘要:中俄两国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的两种内涵和形态各异的文化模式,并由此形成了两国在文化的自我意识和演進方式、世俗程度、结构及表现形式、变革的性质和方式、家和国的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在权力崇拜和权威政治等方面的类似。分析中俄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相似之处。可以从中寻求共同的发展与多方面的契机,从而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模式;国民性;民族精神 中国与俄罗斯是世界上毗邻的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具有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互补优势。阐释中俄两国文化的异同,寻求发展契机,有利于促进中俄文化的发展,对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文化的起源和属性 1中国文化起源和属性 中国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与近代西域文化,还有周边文化的少量结合。历经数千年的抉择、砥砺和发展,自晋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支柱,诸子百家学说并行不悖的思想建构与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有史以来一直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轴心。鸦片战争之前,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和文明的自创性,中国文化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刷与动摇。而随着现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要求,与全球文化贯通,并取它国之精华,排它国之糟粕,已成为中国富国强兵、富民强体的必选之路。 2俄罗斯文化的根源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板块结合处,地理位置相对开阔,近邻文化比较发达,与外界交往甚密。它的文化正是在周边多种文化的撞击和渗透下逐步形成的,并无根深蒂固的本土化,因而属于典型的嫁接文化或边缘文化。历史上,俄罗斯既受到过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也曾沐浴了东方文化的洗礼,因此形成了东西方文化集于一身的东西合璧的文化。 二、文化的自我意识和演进方式不同 1中国从发展、成败中完善自身 历史上中国文化在其所触及的地域内曾远播万国,周边国家无一能与其披靡,由此促成了中国文化极强的自尊与自大的意识,充满豪情,居功自傲于世界之林。与这种自我意识相辉映的是敬古制、崇经典的发展方式。“儒生言必称先贤”,“四书五经、考据学、训诂学成为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心相隅、目不窥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