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差距有多大?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差距有多大?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差距有多大?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人口普查数十亿的大关。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人口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与两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都有关系。

一、人口数量的差距当前,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数分别达到14.3亿和13亿,中国比印度多1.3亿之多。

虽然印度人口数量正在以每年增长1.1%的速度增长,但是仍然比不上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在35年前已经开始下降,但是仍然比印度高出0.1%。

二、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影响1. 历史: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发展都受到历史影响。

中国人口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管控,而印度则更加注重传统的生育观念和习俗。

2. 文化: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传统也直接影响了人口数量的增长。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好的生育观念,但是“少子多福”也正渐渐成为主流观念。

印度文化中,生育多个孩子是一个传统观念,并被视为一个愿望的实现。

3. 经济:两国的经济情况也是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得更加快速和均衡,因此人口的增长速率也随之下降。

印度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尚未达到与中国相同的水平,因此其人口增长速度更为迅猛。

三、政策差异中国和印度在政策上的不同也是影响两国人口数量的因素之一。

除了传统的政治和经济政策之外,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尤其重要。

1980年,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以遏制人口增长。

然而,这一政策也导致了很多负面效应,比如男女比例失衡。

相反,印度没有采取中国这样的政策,使得印度仍然处于人口高速增长的阶段。

结论总体而言,尽管中国和印度在人口数量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两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变化,未来这一差距可能会缩小。

同时,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以落实适度生育的原则,为两国的人口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原创]中印文化比较

[原创]中印文化比较

中印文化比较[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中国和印度虽处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

比较中印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精神追求上的“伦理道德”与“宗教解脱”,民族心理上的“凝聚同化”与“宽容包容”。

关键词]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宗教新教伦理解释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精神;菊花与刀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孔孟之道使中国人重节重义,仁爱博大;“梵我同一”让印度人轻视物质、重视精神,追求来世⋯⋯这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

她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外在的标识,也是人类了解自身,走向自身的途径,还是民族精神的母体和灵魂。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塑造着不同的民族。

中国与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文化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以来,延续发展了四五千年。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把世界文明分为了中国、印度、欧洲三个部分,“和欧洲比肩并列的是中国和印度,而不是地理上的整个亚洲。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也将世界文化划分为西方、中国、印度三种类型,他们在各自影响力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以迥异于其他二者的精神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生活圈。

张岱年同样评价:“世界上不同类型的文化,如中、西、印的文化,亦各有所见,各有所蔽。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均自成体系,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对世界文化都有独特的贡献。

一、“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作为东方文化的两个代表,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具有共同思维方式,即把人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在一起,正如众所周知的东方文化是“主客混融”,在中国是“天人合一”,在印度是“梵我同一”。

但是中国和印度两个文化体系,“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在具有共性的同时,还有各自的特殊性。

中国文化中偏重于人伦道德,那么“天人合一”正是从人伦道德的立场出发,以建立人类道德秩序为目的的。

它认为“天地与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天是人的根本,又是人伦道德的根源,天作为有意志的创造主,它已经给人类安排好一个正常的道德秩序,人就应该遵循天的意志去实现这种道德秩序,因此中国人主张“一切皆以体天意遵天命循天理为主”。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分析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分析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摘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全球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分析了两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旨在促进和推动这两个文化大国全方位的发展与合作。

关键词:中国、印度、全球化、宗教文化、文化交流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交流(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关系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印两国将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的合作。

可以预计,在未来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有时是指狭义的宗教文化,更多的时候则是指广义的文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接轨,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印两大邻国之间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增强。

2005年底,印度总统卡拉姆在新加坡访问时表示,中印之间因1962年边界冲突造成的伤疤已经痊癒,阻碍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中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新的时期。

1.中国再次掀起“印度热”的新契机从《战国策》、《国语》等中国典籍中发现所受印度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印文化交流已经进行了数千年。

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

季羡林先生因此总结道:“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

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

”[1]从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佛国之伟”使中国人仰慕西天,鼓动了中国高僧西进求法,进而推动中国出现“印度热”。

但是在这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式微甚至基本消失,中国对印度文化历经了漫长的淡漠阶段,中国人对印度本土的文化变迁也越来越陌生。

特别是近代,印度的“亡国奴”形象虽然令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无限同情,但却无论如何不能激起他们的敬仰之情,“印度热”也就缺乏根基。

研究中印文化关系的一些学者认为,从9世纪后“印度已不再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了”[2]。

四大古国特征异同比较

四大古国特征异同比较

07审一廖秋婷07010118四大文明古国特征异同比较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古文明”。

但是,四大古文明形成的机制、所走的道路模式、特征都不尽相同。

相互间特征异同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模式的特点与实质。

(一)埃及埃及文明起源以尼罗河为依托。

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通道,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为交通和行洪提供畅通的孔道,人们在这条狭长的流域范围内依赖尼罗河定期泛滥而生存。

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埃及定居农业造就了高投入和高回报的生境,促使埃及社会的复杂化,表现为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出现的城镇政体,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带[1]。

这种多元的地方中心并没有力的地理屏障,为建立统一的政体在地理环境上铺平道路。

同时,狭小的生存空间,促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统一活动扩大自己的支撑区,导致统一集权机制的形成,终于在公元前3100-3000年,由上埃及国王孟尼斯实现统一,埃及文明形成。

尼罗河水流由南向北流,上埃及国王可以清楚地预言向北灌溉的区域,奠定了埃及统一是上埃及统一下埃及的格局。

也限定了埃及的官僚体制一开始就是内向型的,注重内部行政体和部门化建设。

总之,尼罗河狭长的地理环境,促使古埃及的文化选择了狭长带状、由南向北的多元一体化文明起源模式。

是“一节灌肠式的神化集权模式”。

(二)两河流域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有两条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两河下游冲积平原受干旱少雨环境控制,充沛的两河水为灌溉农业提供了唯一的生机。

但实际上由于底格里斯河平时水位过低,汛期水位由过高,流速快,实难利用灌溉,所以聚落主要集中在幼发拉底流域。

灌溉是当地的经济生活的命脉。

前5000年前后,乌贝德人疏浚幼发拉底河摆动故道成为运河,建立灌溉网络,客观上要求超出单个聚落等级之上的社会组织出现,社会复杂化,表现为聚落形态的复杂化——社会人口、聚落向中心聚落凝聚合并。

当公元前4000纪中叶,这一凝聚过程完成时,伴随着周围聚落的消失,城市出现。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中印文化差异

中印文化差异

历史印度:印度在历史上多数时间是被别的民族统治,多次亡国。

中国:中国大部分时间是大一统。

人口印度:印度年轻人的比重在上升中国:两国人口都很多。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宗教印度:印度信教,南部印度多信印度教,北部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并存。

中国:基本不信教政治印度: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印度实行普选制度,印度贿选很严重中国: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实行一党专政文化1.印度人几乎都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抓饭,忌讳使用左手。

握手时也要用右手,左手是用来擦屁股的,如果他们用左手和你握手,那就表示对你的不友好了。

2.印度忌讳左手上菜和在同一盘中取食;3.“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印度教规定:牛为神,称为“圣牛”。

因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

印度教的上层人物为素食主义者,不食肉类和仿生素食。

4.在印度,不分男女老幼、身分贵贱,都会在前额中央点上一个红点,称作Bindi(吉祥痣),是用朱砂、糯米与玫瑰花瓣等原料捣碎成糊,用无名指沾取颜料点在眉心,在额头有开光、第三只眼之意5.在印度不能摸小孩子的头,印度人认为头部是神圣的,陌生人不容侵犯。

6.印度大部分地区是没有门牌地址的,当地人习惯以地标、寺庙、桥梁、市集作为辨识。

7.在保守传统的印度,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依然很浓厚,男性游客面对印度女人不可行握手礼。

8.印度人在表示赞同的时候会晃头,左倾一下脑袋。

9.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

10.印度教徒进行施舍时,喜欢用奇数,例如101卢比,1001卢比;印度穆斯林结婚登记后,新郎向在场的宾客和观众一连敬礼几次,或三次,或五次,或七次,一定是奇数,以表示吉祥。

禁忌数字是13/中国人送礼都会使用双数,认为好事成双。

禁忌数字是4。

11.印度厕所都没有卫生纸,人们也不习惯自带卫生纸,全部是在马桶旁备有一个水槽,是伸手可及的。

大便过后,便用左手手指去擦屁股,然后马桶边水槽里的水冲洗左手。

12.印度同欧洲国家一样是小费国家,在接受餐厅服务的时候都需要支付消费价格的5%做为小费,总消费不足300卢比付10%消费;也有不按比例给小费的,一般付10-20卢比;出租车无需付小费。

中国龙与印度象的比较

中国龙与印度象的比较
中国股票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但是除去中国政府和 地方政府拥有的股票,中国的股票总市值仅仅有1500 亿美元。
• 据此,给中国1.5分,给印度3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鼓励外国公司来化投资,在中
国已经不存在排斥外国资本的思想意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济改革以来,印度政府修改有关工业政 策,简化政府审批手续,削减对外国投资的诸多限制,以吸引外 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近年来,印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收到 一定的效果,但与中国相比,差距还很大。据统计,2019至2019 年度(印度财政年度为当年4月到次年3月)印度实际吸收外国直 接投资61.3亿美元,2019至2019年度为46.6亿美元*。为实现“十 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九五期间仅为5.35%)的目标,印度 计划2019至2019年间年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75亿美元。
相对而言,印度的卢比要逊色得多。卢比在国际化货 币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此,给中国2分给印度1.5分。
印度
优势:人口十亿,其中26%生活在贫困状态,失业 率很高,而且,印度人口的53%年龄在25岁以下, (中国为46%),这使印度具备了丰富的劳动力资 源,而且工资水平很低。
劣势:印度人整体文化水平低,有1/3的文盲人口。 这限制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印度的发展。
本组成员:李迎春 彭庭丰 田洋 蓝澜 王晴 柏琴
据此,给中国2.2分,给印度2.8分。
交通状况
印度全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交通状况极其混乱,在德里 街头,交通警察形同虚设,交通事故频繁。
中国十分重视交通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拥有仅次 于美国的高速公路网,这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这些公司甚至可以在中国内陆建厂,利用便利的交 通将货物输送到全国各地。

七年级政治史知识点

七年级政治史知识点

七年级政治史知识点政治史,指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发展的历史,是政治科学研究的一门重要分支。

在中学阶段学习政治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政治演进的历程,理解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对现代政治发展的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七年级政治史的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政治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夏代:奴隶主制度,夏王制商代:封建制度,郊祀制西周:封建制度,天子制、分封制、姓氏制2. 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和皇帝制度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度汉朝: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科举制度唐朝:皇帝制度、州县制度、科举制度宋朝:皇帝制度、府州县制度、科举制度、诗词歌赋兴起元朝:蒙古统治、行省制、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明朝:皇帝制度、直隶制度、科举制度、海外贸易兴起清朝:皇帝制度、测试京师制度、康乾盛世3.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政治:封建君主制度,世袭制度,官僚制度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开展海外贸易文化: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艺术、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成就二、世界古代政治1. 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共和政治希腊:雅典民主制度(公民制)、促进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罗马:共和制度、元老院制度、保卫国家不被外敌入侵2. 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埃及: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著名的金字塔印度:有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如印度教、佛教和种姓制度巴比伦: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制定了全世界第一套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三、近代政治1. 和约、战争和合纵连横中的中国《南京条约》:清朝被迫割让香港给英国《北京条约》:清朝割让台湾给日本《辛丑条约》:清朝重新开放通商口岸,保护本土工业,降低关税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引起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抗击外侮的爱国运动2. 各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美国:总统制、联邦制、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议会制、两党制德国:总理制、议会制、多党制3. 世界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倡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革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托洛茨基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封建主义、打败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革命总的来说,政治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比较
1.政治
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

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

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

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
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

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

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
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

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2、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制度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6、民主集中制
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8、依法治国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印度政治
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2.经济
中国经济
1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2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及主要特征
3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4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
5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6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优势
印度的基本经济制度
印度在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与转型前一直实行的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实际上,印度是最早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

印度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混合经济体制确立时期(1947~1965)
二、混合经济体制发展时期(1966~1979)
三、经济自由化时期(1980~1990)
四、经济改革时期(1991~)
3.文化
(1)价值观
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印度文化讲求“梵我同一”。

而印度人一方面把梵视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另一方面又
把它描述为具有无限欢喜的极乐福境。

人生观
中国文化注重现世今生,印度文化注重宗教信仰。

世界观
中国文化追求同化,印度文化追求包容
(2.)中国风俗习惯-节日
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国庆
印度风俗习惯节日
元旦、复活节、除十节、灯节、丰收节、圣诞节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优势:
中国与印度相比,印度在两大方面具有优势,1国际经济交流环境比中国优越。

中国在高科技等方面受到发达国家封锁,印度则很少受封锁。

中国与许多发达国家有较大隔阂,印度则无此隔阂。

2印度是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官本位的影响无处不在。

(一)软件业方面。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

印度目前拥有巨
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

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

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

相比之下,中国的软件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差距很大。

(二)机构方面金融。

印度的金融系统运行比较健全,不良贷款比例较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8%。

印度的股票市场比较成熟,成为印度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

(三)企业制度方面。

印度的私人资本在运作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印度独立后,过去就存在的私营财团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财团。

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后,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服装纺织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

印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

(四)人才和教育国际化方面。

印度的人才国际交流多于中国。

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印度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

印度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较强。

印度某些大学和专业学院已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五)法律体系方面。

印度的法律体系较健全。

印度独立后,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

(六)基础设施方面。

印度社会基础设施要比中国落后几十年,这也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国相比印度的优势如下:
1)反映生活水平大多数指标中国领先于印度,如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疫苗覆盖率等。

2)中国有更好的基础设施,以促进科技领域研发,也能够发展更好、更先进的军事力量。

3)中国目前的GDP比印度大3倍,到2025年的差额估计为每年4.4万亿美元。

4)中国的国防开支在印度6倍以上,这使他们在军事上更处于有利地位。

5)中国工业增长使印度的增长相形见绌。

由于大量的人力供应,使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