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印度人沟通篇
中国人和印度人对话的方式

中国人和印度人对话的方式
中国人: 你好!你是印度人吗?
印度人: 是的,你好!你是中国人吗?
中国人: 是的。
很高兴见到你。
你是从哪里来的?
印度人: 我来自孟加拉国。
你呢?你来自中国的哪个城市?
中国人: 我来自北京。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你去过吗?
印度人: 没有,但是我听说北京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如故宫和长城。
你去过吗?
中国人: 是的,我去过。
它们都是非常漂亮,非常有历史价值的
地方。
你可以去看看。
印度人: 我很想去。
但是,你知道我需要办什么手续才能去中国吗?
中国人: 你需要申请中国签证。
你可以去中国驻你们国家的大使
馆或领事馆申请。
印度人: 好的,谢谢你的信息。
你们中国有很多好的东西和文化,我很想了解。
中国人: 不客气,我们很欢迎国际友人来中国游览和了解我们的
文化。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信息,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旅游网站。
印度人: 好的,我会尝试。
再次感谢你和我交流。
相见恨晚!
中国人: 不客气,祝你旅途愉快!再见!。
与印度人打交道注意事项

与印度人打交道注意事项在商业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要比别人优胜,除了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其基本状况,特别是基本礼仪、性格特点、忌讳以及注意事项,这对生意的成功与否会起重大作用。
一、印度国简介印度的正式国名是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总面积为297.4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近十一亿人口,主体民族是印度斯坦族,占总人口46%。
印度有八亿的穷人,基本消费品在印度有广泛的消费人口基础。
印度有3亿的中产阶级,这些是耐用消费品的主要市场。
印度制造业水平低下,服务业发达,其中软件承包和制药业在世界闻名,大量制造业产品依赖进口,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极具竞争力。
印度是个展会国家,基本没有大型商场、批发城和其它商品集散地,主要是小型商店,号称世界小商店密度之最,印度各邦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展会,以便买家集中采购,因为印度交通成本昂贵,乡村物品比城市昂贵一些。
我国在商品市场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有物美价廉的产品,印度市场是21世纪仅次于中国的一个大市场,商机无限,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与印度人做生意定会有更多的商机。
二、印度的宗教信仰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世界上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
主要有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以及基督教等。
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宗教在印度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1%)、基督教(2%)、锡克教(2%)、佛教(1%)等。
印度商人大部分也都是信教的,以印度教为主,在他们看来,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印度教徒崇拜各种类型的神,强调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
因此印度商人普遍还是比较善良,热情好客的,即使是生意清淡的,也安贫乐道,没有浮躁之风。
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历史

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历史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印度和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两个拥有悠久文化的民族。
毫无疑问,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印度最早有关中国的记载来自于《法华经》、《楞伽经》等佛教典籍。
早在公元前2世纪,印度僧人达摩来到中国,将禅宗传入中国,成为佛教中禅宗的主要渠道之一,标志着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建立了多维式的交流联系。
印度和中国的共同文化特征是二者自然界观察及抱负方面的极为相似,诸如道德、形态经验、宗教文化、哲学意识和医药学、园艺、音乐、舞蹈、绘画及雕刻艺术。
这样的相似性帮助在本质上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交流。
比如说,数学和整数的发明就是印度在世界上对道路经济和商业上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这种发明后来来到了中国,实际上它们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此外,中印文化交流成为文化中心在亚洲扩大幅度的重要部分,这个交流历史跨越了许多世纪,表明着共同体和跨文化联系所需要的很多共同点。
印度和中国本身相似之处就决定了两国之间可以传承久远的文化和历史。
印度和中国都是卓越的哲学中心,并且笃信相信宗教文化。
例如,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和耆那教,是印度重要的宗教,而佛教在代表中国宗教文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印度佛教于中国佛教的独特价值。
当然,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宗教信仰方面,尽管两个国家都信仰佛教,但印度人的信仰更倾向于有多神论,而中国人最重视的是礼仪和文化传统。
而在美术领域,印度文艺复兴前,艺术家未能按照美学指导原则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文化精神,急需改革。
在中国历史上,隋,唐,宋,元,明等皆以其具有特色的绘画艺术而著称。
这一点,印度和中国的艺术未能进行有效交流,因此两国在这一领域的联系相对较差。
但是印度和中国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注定会带来新的推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推升着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印度和中国之间有了很多文化交流项目。
如印中歌舞比赛、梵舞、印度荣誉舞、音乐会等等,这些跨文化的表演文艺活动正朝着互动与增进的方向向前发展。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国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邻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汉朝与印度的孔雀王朝便建立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经济、政治、宗教等领域,中印两国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一、历史文化交流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重要的文化交流之一。
公元1世纪初,佛教传入中国,获得了汉朝皇帝的支持和广泛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加。
隋朝大业年间,第一批印度的佛教文献被翻译成中文。
唐朝时期,印度佛教大师玄奘(唐僧)来到中国,将印度的佛教经典翻译成了中文。
这些翻译出版的佛典,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2.印度教影响中国印度教虽然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其某些元素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传入了印度的瑜伽术,使中国的养生术和宗教更加充实和丰富。
此外,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3.博物馆的成立中国和印度都有许多博物馆展示各自的文物和历史。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与印度的塔基拉玛宫博物馆分别签署了文化交流协议,在相互间进行了多次文物的交换展览。
此外,为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国还在印度开设了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
虽然在历史上中印两国有着悠久而广泛的文化交流,但在现代世界化的浪潮下,中印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面临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挑战与机遇。
1.文化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印两国在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日渐频繁。
许多中印两国的学者、艺术家、演员、作家等相互访问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印度的泰姬陵等著名古迹在中国进行了展示,中国则派遣了艺术家等前往印度举办艺术活动,加强了两国文化互相的了解和交流。
2.科技合作的发展随着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印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加强。
在此方面,两国之间的合作逐渐从技术转移到了基础研究,从单个项目合作到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有关印度情景对话

有关印度情景对话英语情景对话作为真实生活的交际模式,作为语言输出的源头,作为语言练习的最佳途径,作为语言教授的媒介,它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生活英语情景对话,欢迎大家学习!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英语日常情景对话,欢迎大家学习!有关印度情景对话1:My name is Jeff Eagar. I'm from Canada but I just spent six months in India and I love India. I think India is my favorite country in the whole world. India is very interesting. It's real life. It's the good and the bad, and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the happy and the struggling, all together in one country, and when you go to India, you feel a lot of emotion, you feel a lot of sadness and happiness and joy and that's why India is my favorite country.我的名字是杰夫·伊格。
我来自加拿大,我只在印度生活了六个月的时间,可是我爱印度。
我认为印度是全世界我最喜爱的国家。
印度非常有意思。
那里的生活很真实。
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有富人,有穷人,有快乐,也有挣扎,那个国家有所有的这些因素,你去到印度时,会感觉到多种情感,你会感到很伤心,也会感到幸福和快乐,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原因。
India is a very interesting culture, and it's a very old culture. It takes a little bit of time for you to get used to India when you go there. They go things differently from other countries. I was eating with my hands in India. You eat with your hand and your left hand acts as toilet paper,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oilet paper in India, and they are mostly Hindu and they believe in the Hindi, Hindu religion, and it's a very old religion. A very beautiful religion, they have many gods and many deities, and it's very colorful and they do lots, lots of religions ceremonies with fireand with bells, and with holy priests, and it's very visually, for your eyes, it's an interesting place, a very interesting thing to see.印度的文化很有意思,那里的文化很古老。
和印度客户谈判技巧

和印度客户谈判技巧篇一:外贸心得-印度客户,一定不能轻易降价!印度客户,一定不能轻易降价!询盘:印度产品行业:电子元器件买家回盘:Hi Alisa,Your quotation is too high, kindly I want to ask you to get me a discount for it, because I receive an similar products from other xxpany similar products at 30% lesser than present price,I really want to buy products from you, please recheck and give me the best price, wait your reply.Regards,Basit Abdul供应商回盘:Dear Basit Abdul,Thanks for your prompt reply.As you know those Items key part is chip, all our product Toshiba original chip, this chip cost is 10% higher than other brand, all of them are 100% new& original, and we will give you 2 years warranty.As this is our first order, and we want to do long business with you, I reply a VIP price for you, the lowest price depending on quantity as follows:(省略)If you need low price product, also we can do, but we need change FSC chip, each Item $0.5 lower, but only 1year warranty.Please inform u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you need, I will prepare PI for you.Best Regards,Alisa买家再次回盘:Hi Alisa,I decide buy from you, the chip we need Samsung, each item we buy 20XXpcs , but the price should be as follows:Item EL435 $10.19Item EL456 $12.53Item EL528 $13.31Item EL367 $11.59Please check, if you can confirm, we will arrange 20% t/t advance today, please prepare sample and we want to test the quality first.Regards来自阿里老师的点评:买家想通过竞争对手价格来压价,刺探一下我们这边的反应,印度买家的讨价还价是没有成本概念的,哪怕你给了他成本价也会说高,另外就我对这个市场和产品的了解,我们价格在同行中还是比较有优势的,除非一些核心的部件做更改,所以我决定给客户出两个方案,原来的产品维持不变,价格维持不变,告诉客人为什么要这么贵,给客人简单分析成本构成,用事实来说明,另外给予一定的优惠,但提高订单量第二对产品做部分更改,降低成本,给买家做参考,针对印度市场报价,一定不能很轻易的降价,否则前一天你给他优惠了隔个一天,他会再过来问底价,所以这次我决定给客户一个最低价格印度商人谈判的特点印度人的谈判特点主要可用三方面来概括:一是善变,今天讲的话,明天只要风向一变,就跟着变,绝不会给你留下丝毫情面。
印度见面礼仪

印度见面礼仪在印度,见面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用于展示尊重和关怀。
它是印度文化中的传统,人们在各种场合和情况下都会遵循相应的礼仪规范。
以下是一些关于印度见面礼仪的重要方面。
1. 礼仪前奏在印度,人们见面前通常会准备一份小礼物或礼品,以示关心和友好。
这个礼物可以是一束鲜花、一盒巧克力或一份小小的纪念品。
此外,在准备见面礼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电话与对方预约见面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这些准备工作有助于确保见面礼仪的顺利进行。
2. 身着在印度,人们首先会考虑他们出席的场合以及对方的文化背景,然后选择适当的服装。
在大多数情况下,男性会选择西装或传统的印度服装,例如印度前裙。
女性则会选择适当的礼服,以示庄严和尊重。
3. 问候当你和印度人见面时,最常见的问候方式是合掌并向对方致意。
这个动作被称为“纳姆斯卡尔”或“纳姆斯特”。
随着这个动作,可以说“纳姆斯卡尔”或“纳姆斯特”,表示问候和尊重。
在见面之后,你可以用正式的方式称呼对方,比如先生、女士或夫人。
4. 交谈礼仪印度人非常重视交谈礼仪。
在交谈过程中,保持尊重和耐心是关键。
避免过于直接和直接地提出问题,而是使用温和和尊重的方式开展对话。
同时,当对方讲话时,要给予足够的倾听和关注,以示尊重和重视。
5. 礼物赠予在印度,赠送礼物是一种常见的活动。
当你接受到印度人的礼物时,应当表示谢意,并稍后予以回赠。
在选择礼物时,可以考虑对方的喜好和文化,以确保礼物的合适性和意义。
6. 宴会礼仪在参加印度人的宴会时,应该遵循一些特定的礼仪规范。
首先是进餐礼仪,使用右手进食,并用左手将食物送入嘴里被视为不礼貌。
其次是食物的选择,注意避免食用豚肉和牛肉,因为它们在印度文化中被视为不纯洁。
7. 离别礼仪当你告别印度朋友时,你应该表达谢意和尊重。
你可以再次使用合掌的姿势,说一句“纳姆斯卡尔”或“纳姆斯特”,然后表示再见。
此外,你还可以写一封感谢信,在几天内将其送达,以表示你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之情。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个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在汉代,中国和印度的交流就开始频繁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古代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也促进了互相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
公元5世纪初,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学者渴求印度在佛法、医药、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到印度求学,使得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从唐代开始,中印两国之间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
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多。
在近代历史中,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却受到了一些限制。
在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才取得独立。
与此中国也遭受日本侵略和内战的困扰。
这些事件带来了一段时间的中印之间的隔离,限制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印文化交流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重新的推动。
建交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交流。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两国签署了关于加强文化交流的协议。
自此以后,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现在,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变得更加频繁和多样化。
每年都有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之间举行,例如文化节、艺术展览、电影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传播,也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中印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也得到了重视。
中国政府设立了一些奖学金项目,以资助印度留学生在中国学习。
许多印度学生也选择到中国留学,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语言。
在科技领域,中印两国也有着广泛的合作。
双方经常举办科技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合作领域。
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都非常重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努力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印文化交流能够不断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和印度人,谁更会沟通?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是门学问,自古以来就很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
同样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国家之一的印度,在古老的社会传统和宗教信仰下,他们也有独特而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特点。
那么,如果将当代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人际沟通状况做一个比较,又有哪些相似点,哪些差异之处呢?
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2007年零点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就以独特的国际视角,对中印两国居民的沟通模式和沟通水平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该项目基于2005年中国沟通指数的起始性研究,于2006年10月-2007年1月在中国城乡和印度城市地区,同时进行普通居民大规模的入户抽样调查。
并报告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中国城市和印度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方式的对比研究。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印两国城市居民具有相似的“亚洲亲缘小圈”特点,但相比之下,中国居民的人际交往规模明显高于印度居民,对于“熟人维护”也更加擅长,而印度居民在陌生人社交和外圈关系的交往能力方面则更胜一筹。
相似的“亲缘核心”,人际外围空间结构有差异
沟通指数报告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际圈带有相似的亚洲社会文化特点,亲缘关系在整个人际网络中占有绝对核心位置,人们与家人小圈的心理距离最近,和亲缘关系的交往频率、深度及收益均超过了业缘,地缘和其它社会交往。
对于中印居民来说,亲缘小圈是封闭的人际交往内核区域。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印居民的社会网络结构也表现出很多差异:在中国,划分鲜明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原点,从家庭亲缘关系——业缘关系——社会交往关系逐渐疏远的一个圈层结构。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三类关系可以清楚区分,并且亲疏距离有所差异。
而在印度,对家庭的依赖和沟通程度更强,但对于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包括业缘和社会交往关系)之间的区隔并不十分明显,它们共同构成了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外围空间。
中国人表现出独特的“同学社交”情缘
中国人的社交半径平均长度为43人,超过了印度人的社交半径36人。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业缘关系要比印度人更为丰富一些,平均每个中国人经常来往的分别有9个同学和9个同事,而印度人则只和4个同学和6个同事经常来往。
同时调查数据还发现,中国居民同学圈的沟通频率、沟通深度明显高于社会圈,而在印度则正好相反,人们与同学交往的频率、深度最低;中国居民与从同学交往中获益较多,尤其在沟通情感上,同学关系的作用明显高于同事圈和社会圈,而社会圈则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在事业发展、沟通情感、交流信息的帮助上得分均为最低值。
相反,印度居民社会圈帮助明显高于中国居民,而同学圈发挥的作用则不大。
研究人员认为,在中国,同学关系不仅仅是人们在校期间一种短期而特定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中国人在离开学校后的长时间内,都会与同学保持联系。
由于结识渠道和感情上的特殊性,同学往往有别于其他人际关系,而在生活中形成一个稳定而特殊的“同学”关系网。
可以说,同学关系在中国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特殊的“同学情缘”。
相比之下,印度社会并没有类似的固定的“同学关系”,同学圈的交往规模、交往频率、交往深度和帮助都要低于其他人际关系。
印度人更善于积累从“社交外圈”积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将人际网络资本化的一种衡量方式,它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调动的资源。
如果对中印社会资本积累情况的比较,我们可以对两国居民的人际网络应用能力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中国人的社会半径为43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0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1人和潜在社会资本9人);印度居民的社会半径为36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9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6人和潜在社会资本12人)。
尽管中国人的社交半径更长(43人),但是在对社交资源的利用上,印度人却更占优势,社会资本转化率更高(81%),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虽然社交规模无法和中国人相比,但印度居民的社交却更“有用”。
当剖析中印社会资本积累结构就不难找出原因所在:中国人的社会资本积累更加依赖亲属关系,对外围人际空间利用较小:在社会资本的20人中,亲属就占了7人,其他几个人际圈的资本转化率则较低,尤其是社交圈,只有34.9%较低的比例,很大部分无效浪费掉了;相反地,印度人际圈的资本利用率均较高,尤其对于外圈人际关系,社交圈社会资本人数(11人)几乎是中国的两倍,资本转化率高达73%,对人际关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与陌生人打交道:“快熟”的印度人vs“慢热”的中国人
尽管不同的生活场景对人们陌生人社交的挑战不同,我们还是很容易从一些典型场景中发现人们在沟通模式中不同的倾向。
在我们研究的五种典型场景中,可以看到印度人在那些开放的,需要人们在短时间内就要凭借较高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与人们建立关系的场合下,往往表现得更好。
比如在商务场合、众多陌生人参与的婚礼或聚会,火车/飞机的旅途中,他们会比中国居民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与周围陌生人进行沟通,表现出“快熟”的特点,而中国人的在这些场合的主动性明显较低,很多人会选择“不和陌生人说话”。
相反地,比较稳定和封闭的人际环境下(如新工作/学习环境、旅游团),由于可以通过共同经历的过程慢慢建立人际关系,中国人与陌生人会在“慢热“中逐步建立关系。
另外,有趣的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面对陌生人,中国人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积极态度,主动性甚至超过了人们开放型公共场合的表现,而印度人的热情相比之下则较低。
研究人员认为,中国人社交往往依赖着熟人圈这样一个重要介质,更倾向于从现有的社交资源中发现和需找那些与新的资源容易产生联系的关系(如同学、同事、同乡),从而作为陌生人对话时“破冰”工具;相反,当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交往对象
时,如何与其快速地建立联系,进而维持稳定交往,获得信任感的能力则较差。
调查数据显示,在印度59.6%的人表示“擅长和陌生人打交道”,而在中国该比例只有40.1%;同时,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反,留给人们交往和时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少。
在本次调查数据表明,只有37.7%的中国居民表示平时有很多结识新朋友的机会,而在印度同样的比例却高达73.8%。
尤其对于中国都市白领一族,看似丰富的生活下却难以掩饰社交渠道的贫乏,“商务会议”(37.7%)、“朋友聚会”(53.4%)、新环境(如新邻居)(25.6%)三种传统的结交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沟通需要,因此,甚至有25%的白领已经开始把“网络聊天”当成主要的人际交往途径。
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社会背景,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在不同的国家也将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方式和景象。
多元社会文化下,我们无法强求人际沟通模式的“千人一面”,但希望这种定量研究方式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自己和他人的窗口,从而在今天更好地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促进我们的沟通生活更美好更和谐。
附:本次调查于2006年10-11月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洛阳和绵阳五大代表性城市分别进行,共完成1615个有效成功样本;同期调查于2006年11月2007年1月在印度的德里、孟买、金奈、加尔各答、勒克瑙、艾哈迈达巴德、那格浦尔、海得拉巴、班加罗尔、马杜赖、巴特那和布巴内斯瓦尔十二个城市分别进行,共完成3710个有效成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