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文化交流
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

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中泰两国是东南亚国家中的重要代表,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礼仪文化是这两个国家人民非常重视的一部分。
中泰两国的个人礼仪文化有着相似之处,也有着不同之处,本文将对中泰两国的个人礼仪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让我们来看看中泰两国的相似之处。
在中泰两国,对于长辈和权威人士的尊敬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人们会在见面时行屈膝礼或是作揖等动作表示对长辈的尊重;而在泰国,人们会合十礼拜或是膝行以示敬意。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公共场合,对长辈的尊敬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泰两国的人们在交际中都非常注重面子和礼貌,不愿意让对方感到尴尬或是不舒服。
在正式场合,人们也都会穿着整洁得体,以显示对他人的尊重。
中泰两国在礼仪方面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在中华文化中,送礼是一种表达情感和诚意的方式,送礼时要注意包装和礼品的质量,以及送礼的场合和对象等,这些都体现了送礼者的用心;而在泰国,送礼也非常普遍,但送礼的方式和礼品种类可能与中国有所不同。
在泰国,送鲜花、水果、小礼物等都是常见的送礼方式,而且在送礼时也有着一定的禁忌和讲究。
在宗教活动和庙宇参观等场合,中国人一般要脱鞋、不可穿短裤、手臂露肉,泰国人则要用两只手合十点头礼拜以示尊敬,不可直接指着佛像或是僧侣。
虽然中泰两国的个人礼仪文化有着相似之处,但在细节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既来源于两国不同的历史、宗教背景和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两国人民在交往中的不同习惯和民俗。
了解并尊重他国的个人礼仪文化,有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之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中泰文化交流活动总结报告

中泰文化交流活动总结报告一、活动背景中泰两国一直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友好关系,文化交流活动也在不断推进。
本次活动是由中泰两国文化部门联合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增进双方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拓展文化交流渠道,促进两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活动准备为了确保本次文化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我们在准备阶段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我们进行了中泰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
然后,我们就活动的宣传工作进行了规划,包括制作宣传材料、确定宣传渠道等。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相关的人员培训和演出排练。
三、活动内容本次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中泰传统文化的展示、现代文化的交流、文化体验活动等。
在传统文化展示环节,我们邀请了中泰两国的艺术团队进行了精彩的演出,展示了中泰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
在现代文化交流环节,我们举办了中泰文化论坛,邀请了中泰两国的学者和文化名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文化体验活动中,我们组织了中泰民俗手工艺品展览、中泰传统美食品鉴等活动,让参与者亲身感受到了中泰文化的魅力。
四、活动成果本次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活动吸引了大批中泰两国的观众前来参与,增进了双方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其次,活动激发了中泰两国文化交流的热情,打开了双方文化交流的新渠道。
再次,活动促进了双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活动感想通过本次文化交流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泰两国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和广阔发展空间。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促进中泰文化交流合作,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加强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大的努力。
六、展望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中泰文化交流合作,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拓展中泰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我们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中泰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
当前中泰人文交流及其特点

文化学研究当前中泰人文交流及其特点武敏敏(延安大学历史系,陕西延安716000)摘要:中国与泰国是近邻,两国交往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1975年7月1M,中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自V,两国关系不断发展,政治关系、经济贸易合作稳步上升,人文交*随之不断扩大、深化,目前在文艺、传媒产业、教育科技合作及旅游交*等方面互动,呈现出多领域的文化交*局面,体现了以下特点:打造交流合作平台与品牌项目推动交*互动,文化交*与经济联动,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
关键词:中泰文化交*发展特点1975年中泰建交后,两国的关系健康、稳步发展,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在悠久的历史交往的积淀下日渐活跃,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两国文艺团体的互访和演出、影视剧的翻拍介绍引进、开展广泛的教育科技合作及推广语言文化等都成为中泰两国文化交流展开的形式。
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形式不断扩展,丰富和发展了中泰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一、中泰人文交流的现状(一)文艺演出方面的交*。
在中泰文化交流中,两国各类文艺团体的互访和演出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中泰建交,两国的合团、团、剧团等代表团体不断进交流往来。
申计,“到2009年,中国派出赴泰演出的各种艺术团体个,来自中国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1"(1(190)。
如在2005年,中国文化和泰在了“2005年中国春节文化”。
中国文化艺团文化活,在演了的等,后等演出,了泰国的和#的中泰方合的“中泰”,中泰文化交流的。
在中泰两国建交30年,泰国“中泰”的,之后,在中泰两国进了演#年,国派的“文化中国*”艺团成为通两国文化交流的 形式,通过艺演深入两国文化的交流。
除两国政府推动各艺团体开展交流夕卜,非官方的艺团体在两国的文化交往中亦发挥着作用,、书画展览等都在为方的文化交流添$(二)影视文化方面的交*。
随着中泰两国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双方的文化交流形式扩,文化交流已不局限于文艺演出的方式,逐渐向其他域扩展,影视剧交流是两国了解彼此的又窗口。
中泰人文交流的内容、特点、机制及建议

中泰人文交流的内容、特点、机制及建议
中泰人文交流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化、习俗、教育、艺术等方面。
中泰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人文交流可以促进
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人文交流的特点在于两国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两国的语言、
文字、饮食、宗教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两国人民对待家庭、
友情、亲情的看法和价值观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性为人
文交流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文交流的机制可以通过领导间的文化交流项目、学术机构的合作、文化节日的举办、艺术团体的演出等形式来实现。
领导和民间都
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两国人民的交流和理解。
建议中泰人文交流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 促进语言学习:中泰两国的语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加
强语言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对方的语言,提升语
言交流能力。
2. 加强教育交流:中泰两国的教育体系有所不同,可以通过学生、教师互访,教材互换等方式增进两国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
3.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可定期举办中泰文化节、艺术展览、学
术研讨会等,将两国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增进人文交流。
4. 建立合作机构:可以设立中泰人文交流组织或机构,作为交
流的平台和纽带,推动双方人文交流的持续发展。
5. 加强媒体交流:通过媒体的合作和交流,增加两国人民对彼
此国家的了解和认知。
中泰人文交流的发展需要领导、学术机构、文化团体和个人等多
方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和合作关系的深化。
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

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礼仪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礼仪往往决定着彼此间的态度和关系。
中泰两国有着各自的礼仪传统和规范,本文将探讨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中国和泰国在非语言交际的礼仪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目光礼仪、手势礼仪、空间礼仪、时间礼仪以及称谓礼仪等方面。
目光礼仪:在中泰文化中,目光交流的方式和频率有所不同。
中国人倾向于避免直接对视,尤其是在表达不满或批评时。
而泰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对视,以表示友好和尊重。
手势礼仪:中泰两国的手势礼仪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独特的差异。
例如,泰国人常常用双手奉上食物,以示尊重和礼貌,而这一行为在中国的礼节中并不常见。
空间礼仪:中国人注重私人空间,交谈时保持一定的距离。
相比之下,泰国人可能更倾向于身体接触,他们用身体接触来表达友好和亲近。
时间礼仪:中泰两国对于时间的观念有所不同。
中国人一般比较守时,而泰国人的时间观念相对较为宽松。
在泰国,迟到是常见现象,他们往往将这视为对对方的尊重。
称谓礼仪:在称呼对方时,中泰文化也有所不同。
在泰国,一般称呼对方为“P”,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则更倾向于使用“先生”、“女士”等称谓。
以商务场合为例,一位中国商务人士到泰国进行谈判。
在会议期间,泰国方人员不断用手势来加强他们的观点,且经常直接与对方身体接触。
而中方人员则尽量避免直接对视,并且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个例子就展现了中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礼仪上的差异。
再举一个例子,在一次商业聚会中,一位中国商人和一位泰国商人相遇。
泰国商人不断赞美对方的商业成就,并经常使用头衔来称呼对方。
而中国商人则更注重平等,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或者使用“先生”或“女士”来称呼对方。
这个例子也展示了中泰两国在称谓礼仪上的差异。
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体现了两个国家在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独特性。
中泰文化交流

中泰文化交流摘要东南亚地区作为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的接触地带,沟通了中国和古印度两大文明古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泰国文化。
关于中泰两国交往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在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在中泰两国之后的官方和民间的交往过程中,汉文化对泰国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第一部分从宗教特点看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
第二部分从节日民俗看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的影响。
第三部分中泰的历史交往梳理了中泰交流的脉络。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泰国文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必然结果。
汉文化影响泰国的过程,促进了泰国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从历史、地理、政治等层面, 论述了中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流。
关键词:泰国;文化;交流;华人目录摘要 (1)引言 (1)一、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 (1)二、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节日民俗的影响 (2)三、中泰的历史交往 (2)结语 (3)参考文献 (3)引言泰国古称“暹罗”,位于中南半岛以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从陆路上和海路上连接了中国和古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文化上则深受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
它在泰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两大文化中的因子,形成了灿烂而独特的泰国文化。
一、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到处佛寺林立,仅首都曼谷就有400多座,全国共有32000多座,还有30万僧侣,其中许多人终身为僧。
泰国佛教本属小乘佛教,推崇印度原始佛教教义,但随着中国人迁居泰国,自南北朝以后流行中国的大乘佛教,尤其是律宗也被带入泰国,一些高度“中国化”了的大乘佛教的特色逐渐影响到泰国的佛教,最明显的是“观音”信仰和“弥勒佛”信仰。
“观音”在中国,已经由印度佛教中的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而在泰国的“观音”也为女性。
“弥勒佛”在中国逐渐演变为“大肚和尚”、“笑和尚”,而当代泰国寺庙中的“弥勒佛”,大多也是这般模样。
可见,即使在宗教方面,泰国佛教也具有了一些中国元素。
中泰文化交流

中泰文化交流古往今来,中泰两国之间有各个方面的交流,其中包括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等。
早在汉唐时期中泰两国就有友好交往。
泰国是我国的友好近邻,中泰两国山水相依,发源于我国的澜沧江又是流经泰国东部的湄公河;我国喜马拉雅山的支脉——横断山脉,是其山川的一部分。
中泰两国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文化交流也随之历史悠久。
在古代,中泰两国就有不少文化交流。
1975年两国建交后,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形式更为多样,为中泰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互动服务,对中泰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泰国的统一国家素可泰建立前,中国的官方使者、商人、僧人就曾到过现今泰国境内的古国。
同样,泰国地区的古代国家,如堕罗钵底国、罗斛国、真里富国也曾派出使者访问中国,并开展贸易活动。
在这些互访中,中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进行。
但当时这种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代表某种文化的、双方之间进行交换的器物上。
泰国的使者和商人把泰国出产的香料、象牙、菩提树叶、火珠等带到中国,中国的瓷器、绢、丝绸则通过泰国使者和商人进人泰国。
通过这些物品,双方有了了解。
双方互赠的物品成为早期中泰文化交流的媒介,不同的文化通过这些物品得以传播。
泰国的统一王国素可泰王国兴起后,与中国元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通过朝贡贸易,双方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
在素可泰时期,素可泰王国曾邀请中国的制瓷工匠前往泰国传艺。
泰国的工匠学习了中国的制瓷技术后,在宋加洛烧制出了类似中国浙江龙泉窑的青花瓷器仿宋瓷器。
这是早期中泰文化交流结出的一个硕果。
中泰文化交流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国的明王朝,也即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以后的时期。
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中,曾到过泰国。
郑和的庞大船队受到阿瑜陀耶朝廷的友好接待,郑和带去了丰富的中国产品,通过赏赐和贸易等形式,传播了中国文化。
随同郑和出访的随员马欢、费信、巩珍等人回国后写的著名游记《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真实记录了当时泰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成为中国人了解泰国阿瑜陀耶王国的宝贵资料。
中泰文化交流事例

中泰文化交流事例中泰文化交流事例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非常活跃。
无论是宗教、艺术、音乐还是饮食,中泰两国都有着深厚的传统与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中泰文化交流的事例,展示了两国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合作。
1. 佛教文化交流:佛教是中泰两国的重要宗教之一。
自公元3世纪起,佛教就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
而泰国则是佛教的中心之一,拥有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和文化遗产。
中泰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习和交流佛教教义、艺术和建筑方面。
例如,中国僧人到泰国学习泰国传统佛教文化,泰国僧侣也会到中国传播佛教思想。
2. 舞蹈与音乐交流:中泰两国都有着独特而美丽的舞蹈和音乐传统。
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两国的舞者和音乐家经常互相交流和学习。
例如,中国的京剧和泰国的传统舞蹈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两国艺术家可以互相观摩和学习对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
此外,中泰两国的音乐家也会组织音乐节目,演奏传统乐曲,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3. 饮食文化交流:中泰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辣味是中泰两国的共同喜好,而且泰国的炒河粉、绿咖喱等菜肴在中国也非常受欢迎。
中泰两国的厨师们经常互相学习和尝试对方的烹饪技巧和食材,以创造出更多新颖的美食。
在文化节日和活动中,中泰两国的餐厅也会举办主题晚餐,让民众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饮食文化。
中泰文化交流事例不胜枚举,这些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也丰富了两国的文化遗产。
通过这些交流,中泰两国得以互相学习,探索对方的独特文化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这种互相尊重和合作的文化交流模式对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东南亚地区作为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的接触地带,沟通了中国和古印度两大文明古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泰国文化。
关于中泰两国交往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在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在中泰两国之后的官方和民间的交往过程中,汉文化对泰国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第一部分从宗教特点看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
第二部分从节日民俗看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的影响。
第三部分中泰的历史交往梳理了中泰交流的脉络。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泰国文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必然结果。
汉文化影响泰国的过程,促进了泰国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从历史、地理、政治等层面, 论述了中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流。
关键词:泰国;文化;交流;华人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一、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 (1)
二、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节日民俗的影响 (2)
三、中泰的历史交往 (2)
结语 (3)
参考文献 (3)
引言
泰国古称“暹罗”,位于中南半岛以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从陆路上和海路上连接了中国和古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文化上则深受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
它在泰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两大文化中的因子,形成了灿烂而独特的泰国文化。
一、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
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到处佛寺林立,仅首都曼谷就有400多座,全国共有32000多座,还有30万僧侣,其中许多人终身为僧。
泰国佛教本属小乘佛教,推崇印度原始佛教教义,但随着中国人迁居泰国,自南北朝以后流行中国的大乘佛教,尤其是律宗也被带入泰国,一些高度“中国化”了的大乘佛教的特色逐渐影响到泰国的佛教,最明显的是“观音”信仰和“弥勒佛”信仰。
“观音”在中国,已经由印度佛教中的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而在泰国的“观音”也为女性。
“弥勒佛”在中国逐渐演变为“大肚和尚”、“笑和尚”,而当代泰国寺庙中的“弥勒佛”,大多也是这般模样。
可见,即使在宗教方面,泰国佛教也具有了一些中国元素。
二、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节日民俗的影响
泰国的节日也深受中国的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九皇斋节。
九皇斋节是泰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阴历的九月初一到初九。
这个节日在泰国起源于泰国南部的普吉府,本是泰国华人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期间,民众白衣素食,修身养性。
解放前,在我国的广东、云南、河北等省,都有这种风俗。
泰国地区的九皇斋节起源的时间大致在19世纪中后期,当时大量的潮汕人来到泰国南部开发锡矿。
现在,这个节日得到了大部分泰北兰那人的认可。
在节日期间,公路旁随处可见宣传九皇斋节的横幅。
不少泰北人在这期间吃斋,并着白衣到寺庙修行,严格遵守十戒。
而现在我国广东汕头市澄海区莲花镇新楼村盛安寨还有祭祀九皇的习俗,可见中泰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民俗间的交流。
三、中泰的历史交往
上节中的一个节日何以会影响到全泰国呢?这是华裔泰国人的人口数量及其在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
例如,泰国当今的国王和王后就有华人血统,日前访华前总理英拉和他信就是华裔,汉名分别是邱仁乐和邱达新。
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据史料记载,中泰两国从汉代便相互往来,,公元1~5 年西汉年间,中国渔船曾经到过泰国。
在三国时期。
“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
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
”朱应《扶南异物志》,康泰《吴时外国传》,都提到了现在的泰国地区。
到了唐朝时,当时泰国中部堕罗钵底国,在唐贞观年间与中国有过两次正式的官方交往。
638年和649年,堕罗钵底国均派遣了使者到达中国长安,交换了两国君王的书信,堕罗钵底送上了其国内特产、火珠、象牙等礼物,唐朝赠送给其要求交换的铜钟和骇马。
"在南诏,阁罗凤在南部边疆地区设置了银生节度。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银生节度的南部边境与女王国接壤,包括现在泰国北部的清莱府、清迈府、南奔府的广大地区,均在银生节度的管理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后来的泰北兰那的大部分地区曾是南诏国的领土范围,因此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也不足为奇了。
宋元时期,泰国境内的罗角、登流眉、真里富等国先后都与宋元王朝保持着友好的交往,彼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宋代泰国湄南河下游的华富里出现了一个叫罗斛的国家,同宋朝关系非常密切。
从罗斛到福建泉州的航线上经常有商船往来,进一步密切了双方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从而建立起了密切的外交往来和友好关系。
在此背景下,当时已经有一批华侨随着商船到泰国地区经商和留居。
南宋末年的宰相陈宜中宋末元初为了躲避元兵,就曾经今天的越南中南部逃到了暹国,并一直住在那里,直到老死。
1155年,罗斛国送给中国一头大象,也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接受国外的第一头大象。
入元代之后,罗斛还先后五次派遣使者出访元朝。
作为泰文记载中泰两国正史的起始王国同中国的文化和贸易往来也十分密切,两国王朝之间使节互访非常频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素可泰王国名义上臣服于中国,属于中国的藩属国,经常向中国的政权“朝贡”。
而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现代泰国的前身暹罗国的“阿瑜陀耶王朝”开始与中国有频繁交往,还曾派人到南京的“国子监”学习。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潮汕地区的中国人开始大量移居暹罗。
1766年,缅甸军队围攻首都阿瑜陀,城内华人居民奋勇抗敌,保卫城池,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事后,中泰混血儿郑信带领500名部下突围而去,并在1767年10月率军收复阿瑜陀城,建立吞武里(Thouburi, 1767-1782)王朝。
并得到清朝皇帝乾隆的册封。
对郑信的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泰国的吞武里府还有壮观的郑王铜像,1954 泰国政府还决定于每年的12
月28 日举行郑王朝祭大典。
实际上,曼谷王朝的历代拉玛诸王本身就有中国血统,拉玛七世就曾经说过,“暹罗人之血统与华人混而为一,以至不可分化……就朕而言亦含有华人血统在内。
”在清代,虽有“海禁”,但仍有大量华人乘着“红头船”,不惧风浪,移居泰国,与泰国人友好相处。
数百年来,这种迁移绵延不绝,中泰文化之间逐渐形成了斩不断的联系。
结语
中国与泰国有两千多年的相互交流史,其对泰国影响的方式和范围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在中泰两国交往的历史上,很少存在文化交流上的障碍,有力地促进了中泰两国各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沟通。
由于泰、傣两族族源上的共同性和文化上的认同力量,中国文化传入泰国要相对更为容易和便捷一些。
两国文化交流发展至今,中国文化不仅对泰国的精英阶层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而且也渗入到了更为广泛的泰国普通民众之中。
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到民间的风俗习惯、信仰传承、文学作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彰显着两国文化交往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朱振明.中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中泰文化交流
[2]邢晓姿.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泰国社会之影响
[3]吴瑛,冯忠芳.中国文化在泰国影响力的研究
[4]邹振宇.中泰关系史简述
[5]朱振明.当代泰国
[6]朱振明.中泰建交30年来中泰关系的发展及启示
[7]潘梦生. 泰国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研究
[8]李欧.泰国文化的中国源流
[9]邓丽娜.浅析泰中文化的融会贯通
[10]郑莹.试论汉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
[11]朱丽鸽.试论泰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因子
[12]刘莉.蜀汉文化_中泰交流研究的新视阈
[13]安阿农(泰)罗莎琳(泰)黄旺炎(译).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
[14]霍媛.华人与泰国现代化发展
[15]张红云.滇人移居泰国、緬甸的原因及其经济活动
[16]木霁弘.大山大河的文明南有茶马古道
[17]陈昌范.泰族起源与南诏国研究文策
[18]张亚群.儒学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演化及其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