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多胚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合集下载

卵巢内分泌癌个案报道1 例及文献复习

卵巢内分泌癌个案报道1 例及文献复习

卵巢内分泌癌个案报道1例及文献复习何倩1,罗毅2*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目的:研究卵巢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以及治疗措施。

方法:针对本院2017年10月确诊的1例卵巢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

结果:该患者表现为下腹胀痛、阴道出血,触及腹部包块,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右侧盆腔腹膜活检术+肠系膜活检术,术后行病理检查发现免疫组化为:CD56(++),Syn(++),CgA(-),WT-1(-),Ki-67(约90%+),Vimentin(-),EMA(++),CKpan(++),ER(-),LCA(-),Calretinin(-)。

结论:卵巢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十分少见,具有早期转移,术后易复发,预后差的特点,一般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续联合EP方案化疗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卵巢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4-0121-02卵巢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临床十分少见的一种疾病,属于高度恶性乱擦后肿瘤,且组织来源不明,具有容易转移、高度恶性、容易复发、预后差的特点[1]。

原发性卵巢肿瘤符合生成分泌激素特点的一般多见于生殖细胞肿瘤、卵巢性索间质细胞瘤,相对的,具备内分泌功能的卵巢肿瘤便是卵巢小细胞癌,它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为肺型小细胞癌和高血钙型小细胞癌[2]。

经由临床研究表明,一般来说神经内分泌细胞极少出现在生殖系统,只有器官病变才会如 此[3]。

本文将对本院2017年10月确诊的1例卵巢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

内容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2岁,因“下腹胀痛半年余”于2017-10-08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腹部彩超示见肝内中等回声占位,肝右叶见2个中等回声结节,大小分别约3.6cm*2.8cm、3.3c m*3.1c m。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1例并83例文献复习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1例并83例文献复习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1例并83例文献复习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报道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1例,并对国内近10年来已报道的83例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84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盆腔包块(70.2%,59/84),阴道出血(61.9%,52/84),腹痛、腹胀(34.5%,29/84)。

无一例术前确诊。

病理报告子宫内膜和卵巢均为子宫内膜样癌者52例(61.9%),两种癌分期均为Ⅰ期者50例(59.5%)。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72例患者术后接受化疗,14例接受放疗。

84例中有3例失访,随访5年以上者55例,其中死亡13例,死亡率为23.6%(13/5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1%(49/55)、81.8%(45/55)、76.4%(42/55)。

结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术前诊断困难,以内膜和卵巢同为子宫内膜样癌为主要病理类型,发现时多为Ⅰ期,以手术结合术后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在临床中比较少见,常被诊断为卵巢癌Ⅱ期(卵巢癌合并子宫内膜转移)或子宫内膜癌Ⅲ期(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转移),为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现就本院收治的1例并结合文献报道的83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报告患者50岁,孕2产1,围绝经期,糖尿病史1年,Lmp:2014年6月13日,因“发现子宫内膜癌2月,PA化疗2程”于2014年7月7日入本院。

患者平素月经规律,5/30 d,经量中等,痛经(+)。

因“月经量增多1年余,阴道大量出血1次”于2014年4月22日入外院,查HGB 65 g/L,彩超示:宫内膜不均质增厚,输红细胞4 U,行分段诊刮术,术后病理:(内膜、颈管)中分化子宫内膜腺癌。

2014年5月8日复查彩超示:子宫7.4 cm×7.0 cm×7.0 cm,宫腔内可见大小约2.6 cm×1.8 cm强回声团,左附件区可见7.5 cm×7.3 cm×5.2 cm 低回声包块,欠规则,边界清,内见少量血流信号,右附件区未见明显包块,行MRI示:子宫宫底占位6.3×3.2×3.0 cm,侵犯宫壁肌层约1/2,左附件区可见约7.0×5.0×6.7 cm肿物,右侧盆壁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

左侧卵巢合并子宫内膜原发性双癌1例与文献复习

左侧卵巢合并子宫内膜原发性双癌1例与文献复习

左侧卵巢合并子宫内膜原发性双癌1例与文献复习目的:提高对同时发生的原发性卵巢癌与子宫内膜癌的认识。

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1例诊断为同时发生的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与卵巢癌的诊疗进行分析。

结果:此患者为35岁,以盆腔肿块就诊,术前检查发现卵巢占位病变。

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双癌。

结论:卵巢和子宫内膜原发性双癌诊断困难,容易与Ⅱ期卵巢癌(卵巢癌合并子宫内膜转移)和Ⅲ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转移)混淆,但两者的预后和治疗不同,所以明确区分两者是完全必要的。

标签: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诊断治疗;预后妇科生殖道肿瘤患者中原发性双癌很罕见(约0.7%),而其中以子宫内膜和卵巢同时发生癌变最为常见(约0.3%)[1-3],此例患者同时性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

1 临床资料患者,35岁,既往体键,18岁初潮,平素月经规则,5-6/28-32天,无痛经史,偶有恶心、下腹憋胀,无阴道出血、阴道排液,无月经改变,體检提示盆腔肿物(大小12.8cm×8.0cm),因“发现盆腔包块”入院。

妇科检查:外阴:婚产型;阴道:畅,分泌物多;宫颈:光;宫体:平位,活动;附件:子宫右前方可及一大小为12cm×8cm的囊性肿物,质中,压痛可疑。

子宫附件B超显示:子宫前位,内膜厚1.3cm,右侧卵巢可及,左侧卵巢显示不清,盆腔左上方可及囊性肿物,最大范围12.3cm×7.7cm,内回声密集,透声欠佳,张力较大,内见数条分隔呈多腔,最大约9.9cm×8.1cm,其内可及5.0cm×4.1cm团絮状高回声,形状不规则,CDFI可及血流信号[1]。

结论:盆腔肿物。

临床诊断:盆腔肿物性质待查,卵巢囊肿?肿瘤标记物:CEA0.80ng/ml,AFP1.10 ng/ml,CA125 31.6U/ml,CA153 10.3U/ml,CA199 8.00U/ml。

于2015年8月9日行全子宫+双附件+左侧卵巢囊肿+大网膜+阑尾+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文献汇报 卵巢癌PRIMA研究

文献汇报 卵巢癌PRIMA研究
• 中期分析的初步结果表明,使用niraparib患者总体生存率 也可能得到改善,但数据还不够 VS SOLO1研究
区别
PRIMA研究
SOLO1研究
BRCA突变状态 不限定BRCA状态,均可入组
限定BRCA突变患者入组
手术情况 用药时间
HR 0.40
(95% CI, 0.27-0.62)
HR 0.44
(95% CI, 0.25-0.77)
DISCUSSION
• PRIMA研究证明了尼拉帕利不仅是用于所有复发 性卵巢癌的维持治疗疗效显著,同时也将是第一 个不论BRCA突变和HRD突变情况,都将使卵巢 癌的一线维持治疗临床患者获益的PARP抑制剂。
10.4
HR 0.43
95% CI,0.31 ~ 0.59,P < 0.001
niraparib可降低57% 疾病进展或死亡风 险
RESULTS
Median PFS,months
niraparib placebo
(N=484) (N=244)
13.8
8.2
HR 0.62
95% CI,0.56 ~ 0.76,P < 0.001
• NOVA 研究:对于铂敏感复发后经再次使用含铂 化疗获得PR或CR的卵巢癌患者,无论是否存在 同源重组缺陷,与安慰剂相比,niraparib都能延 长患者的PFS。
• 目的:检验新诊断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包括复发 风险较高的患者)接受含铂一线化疗后, niraparib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3期临床研究
III期患者术后达到R0时,不可入组 III期患者须尝试行满意细 胞减灭术
持续治疗至疾病进展,不可耐受的毒 2年时无疾病证据的患者

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大连市妇幼保健院辽宁大连116033)【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治特点。

方法: 分析1 例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病例的诊治特点, 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肿瘤中未成熟性畸胎瘤成分,部分肿瘤向胚胎性癌分化,部分向卵黄囊瘤分化。

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成分plap(+),afp部分(+),l-ck(+),β-hcg 少部分(+)。

结论: 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特点,并结合血清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等辅助方法判断。

报告中要标出肿瘤包含的所有成分,为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化疗方案提供帮助。

【关键词】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诊断;鉴别【中图分类号】 r737.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33-01 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进展快、恶性度高的肿瘤。

现将我院1病例结合文献作以下复习。

1 病历摘要女患,14岁。

以不规则阴道流血及下腹部隐痛来院就诊。

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后方可触及直径约10cm大小囊性肿物,边界清,活动尚可,无压痛,于盆腔无粘连。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无异常;afp>1000ng/ml;ca125 42.98u/ml;β-hcg 596.0miu/ml。

b超示:子宫右侧实囊不均质包块。

术中探查:大网膜粘连于膀胱子宫返折腹膜处,右侧卵巢增大约直径12cm,囊实不均,表面无破溃、无粘连,左侧卵巢及双侧输卵管无异常。

大网膜上见散在灰白点状组织分布。

行右侧附件及部分大网膜切除送病理。

巨检:肿物14cm×8cm×7cm,表面有包膜。

切面以实性为主,部分区域灰红,部分灰白,部分区域略黄,质地稍脆,见坏死出血及囊性变。

镜检:肿瘤背景以出血坏死为主,肿瘤成分复杂。

其间有未成熟畸胎瘤,见多胚层衍生物包括原始神经组织、未成熟软骨、疏松的粘液间质等;有胚胎性癌,多实性区,细胞较大,多边形。

卵巢复发性播散性室管膜瘤1例并文献复习

卵巢复发性播散性室管膜瘤1例并文献复习

卵巢复发性播散性室管膜瘤1例并文献复习曾德华,郑智勇,余英豪,姚丽青收稿日期:2012-06-12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25作者简介:曾德华,男,医师。

Tel :(0591)83717703,E-mail :zdh5124465@163.com姚丽青,女,硕士,副主任医师,通讯作者。

E-mail :ya-oliqing2509@126.com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对1例卵巢复发性、播散性室管膜瘤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42岁,体检发现左侧附件肿物6个月余入院。

术中探查:盆腔及腹腔的腹膜表面散在结节状肿物种植,直径0.2 3cm ,子宫、双侧输卵管与盆壁粘连致密。

镜检:肿瘤细胞丰富,细胞大小较一致,围绕血管,胞质突起朝向血管呈放射状,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

免疫表型:GFAP 、S-100、EMA 、CK 、vimentin 、ER 、PR 阳性;病理诊断:原发性、复发性卵巢室管膜瘤。

结论卵巢室管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应该与卵巢上皮来源肿瘤、颗粒细胞瘤、未成熟畸胎瘤及神经内分泌癌相鉴别。

关键词:卵巢肿瘤;室管膜瘤;复发;播散性中图分类号:R 737.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399(2012)10-1165-03卵巢室管膜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神经上皮组织细胞肿瘤,1984年KIeiman 等[1]首先报道了3例原发于卵巢的室管膜瘤。

本文现对1例原发于卵巢的复发性室管膜瘤伴盆腔及腹腔播散性生长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42岁,体检发现左侧附件肿物6个月余入院。

妇检:子宫颈肥大,宫颈中度糜烂,见淡黄色分泌物,子宫形态大小正常,后穹窿可触及一不规则包块,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差;左侧附件可触及鸭蛋大实性包块。

经阴道B 超:左附件区见一不规则混合性回声区,大小为75.0mm ˑ50.3mm ,内可见偏强回声区与液性暗区相间。

原发性卵巢平滑肌瘤合并子宫肌瘤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卵巢平滑肌瘤合并子宫肌瘤1例并文献复习

卵巢平滑肌瘤临床上罕见,常为偶然发现,容易误诊。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卵巢平滑肌瘤合并子宫肌瘤病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47岁,汉族,患者主因“月经紊乱2年,下腹扪及无痛性包块5月”于2018年01月08日收住入院。

患者平素月经欠规律,周期25~30天,经期8~10天不等,经量偏多,无痛经,患者一直未予重视,未行特殊检查及治疗。

近2年来出现月经紊乱,周期不规律,经期15天左右,经量明显增多,经期伴轻微下腹坠痛,无腹胀,无尿频、尿急、尿痛,无便秘,无里急后重感。

5月前无意中于下腹部扪及一包块,直径约10cm 大小,质地硬,边界清,活动尚可,包块无压痛。

遂于我院行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子宫肌瘤,约11.3×8.0cm 大小。

既往无其他疾病史。

查体:下腹部触及一约10cm×10cm 大小的包块,边界清,质地硬,无压痛,无反跳痛。

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经产型,阴道通畅,粘膜伸展度良好,宫颈肥大,重度糜烂,子宫增大如妊娠3月大小,形态失常,质地硬,轻度压痛,子宫活动可,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

入院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功能等无明显异常。

胸部正位片未见明显异常。

宫颈TCT 未见上皮内病变。

CA125抗原(CA125)13U/mL、CA199抗原(CA199)4.79U/mL 均正常。

术前诊断:子宫肌瘤。

于2018年01月08行手术探查发现:子宫正常大小,形态规则,宫体部可触及数个硬结,约8cm 大小,左侧卵巢增大,形成一10cm×10cm×8cm 大小的实性肿物,包膜完整,表面欠光滑,右侧卵巢约4cm×3cm×2cm 大小,见一约2cm×2cm 的囊肿,表面有细碎小结节样改变,双侧输卵管增粗。

探查大网膜未见明显异常。

左侧附件切除后术中冰冻病检提示左侧卵巢良性肿瘤,多考虑平滑肌瘤。

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术中情况后同意行子宫全切+双侧附件切除。

1例卵巢胚胎癌病例报道

1例卵巢胚胎癌病例报道

1例卵巢胚胎癌病例报道发表时间:2020-11-27T02:37:40.818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21期作者:于建英胡瑞国陈永新(通讯作者)[导读] 胚胎癌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来源于胚胎性腺恶性度高的原始生殖细胞肿瘤。

原发于睾丸胚胎癌较多见,原发于卵巢者极为罕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胚胎癌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来源于胚胎性腺恶性度高的原始生殖细胞肿瘤。

原发于睾丸胚胎癌较多见,原发于卵巢者极为罕见。

【关键词】胚胎癌;卵巢胚胎癌;恶性肿瘤;腹腔肿瘤;腹水【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1-0238-02胚胎癌是一种来源于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1]。

肿瘤细胞的大小不一,恶性度高,常在早期就会浸润局部血管或器官,经淋巴系统和血行转移[2]。

原发于睾丸胚胎癌较多见,原发于卵巢者极为罕见。

为加深对该病的认识,笔者就本院2019年12月1例卵巢胚胎癌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现汇报如下。

1.患者资料患者,女,18岁,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大小便无明显变化,行消化系超声示:腹腔内混合团块(考虑腹腔肿瘤);腹水(腹腔内探及一巨大混合回声团块,大小约192mm×117mm,内回声不均,内见散在无回声区,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周围器官受压移位,团块与双肾、子宫无明显关系,CDFI:团块内见血流信号。

腹腔内探及液性暗区,深约52mm)。

全腹CT平扫示:腹盆腔内巨大混杂密度肿块,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腹膜大网膜结节样增厚,转移不除外;腹盆腔积液;肝右前叶上段低密度影,考虑良性含脂病变;感尾状叶形态欠规整,考虑发育变异可能;胆囊密度欠均匀;子宫形态饱满,双附件显示欠清;L4椎体左侧略变扁。

患者现仍有腹部坠胀不适,无下腹痛,无阴道流血,无发热、头晕、头痛等其他不适,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结肠系膜肿物切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