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课堂实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s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煤山中学闵志宏一、课前热身。
师:我想先考考一下大家,请看:2009.3.2820:30—21:30大家能想到什么事情吗?地球1小时,创建环保家园。
到底是怎么回事?生1:节约世界能源。
生2:给人一个惊喜,如果再这样,世界的能源就会枯竭。
师:中国的水立方也熄灯1小时;美国的“时代广场”也熄灯1小时,有怎样的目的?其实这个传统是由悉尼发起的。
接下来,我自我介绍一下。
二、导入新课。
师: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曾这样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已被沙漠所吞噬,而罗布泊这个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神秘的地方却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去探寻它的秘密。
(板书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三、整体感知、文本赏析。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十二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首先请大家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依次标上序号,然后快速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句子。
(师板书: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1、罗布泊的过去师:20世纪30年代,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曾经到访过罗布泊,他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回国后,他就在一本书中这样描述罗布泊:(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师:大家看到这样的文字,觉得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是怎样的?生1:江南;生2:美丽;生3:仙湖。
(师板书:仙湖)师:罗布泊在什么地方?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居然有江南一样的美景,既然是美景,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如何?(一女生朗读)师:这位同学里来评价一下,好吗?生:在字的方面,有读错的字;从语气来看,读出了美丽的情感。
师:多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心情?生:温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课前放《月牙泉》歌曲。
)(屏显罗布泊卫星图。
)师:大家仔细看这幅图,像什么?生1:耳朵。
生2:虎口。
师:图片是什么颜色的?可能是什么图片?生3:黄色。
可能是沙漠。
(屏显彭加木、余纯顺相关信息。
)师:就是这片耳朵状的沙漠,让许许多多的科考家、探险者神往。
这究竟是什么地方,让他们如此痴迷,又让我们如此好奇呢?这就是罗布泊。
它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西起塔里木河下游,东至河西走廊,南邻阿尔金山,北到库鲁克山。
它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带,我国古代史书上记载,它曾是一个神话般的文明古国楼兰的所在地。
罗布泊古称蒲昌湖,又名盐泽。
在历史上,它曾接纳从塔里木盆地流来的众河之水:西部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东部主要有甘肃的疏勒河,所以,蒙古语称它为“罗布诺尔”,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学习一篇文章,一定要明确学习目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学习目的。
带着这样的目的,让我们一起走入罗布泊,了解它,亲近它。
(屏显学习目的。
)师:从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生1:“泊”有三点水,应该是有水的地方。
生2:“泊”就是湖。
师:你怎么知道?生2:从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知道的。
师:那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什么意思?生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
师:对,罗布泊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
让我们再读这个题目,看看从中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3:惋惜的。
生4:悲痛的。
师: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消逝呢?同学们打开课本,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生读课文。
)(屏显罗布泊过去状貌的图片,并配乐。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找出最能配合这组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
生1:“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3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3 人教新课标版一、课前导入师: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绿树成荫,牛羊成群,水明如镜,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绿洲”,而如今它却成了荒漠戈壁,被人们喻为“生命的禁区”。
它就是罗布泊。
我们今天就走进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生齐读课题。
师:读文章的标题,你获得了那些信息?生:罗布泊曾经是一个仙湖。
生:罗布泊它消逝了。
师:它引发了你们哪些思考?生:罗布泊为什么消逝了?生:罗布泊它是怎样的一个仙湖?生:消逝后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生:是谁导致了罗布泊的消逝?师: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举手问老师,读好一遍的同学请举手。
生读好后举手。
二、整体感知师:(出示两幅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幅图片,一幅是关于今日的罗布泊,一幅是关于昔日的罗布泊,同学们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语段可以作为这两幅图片的解说词。
生: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的气温高达70摄氏度。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这段话可以作为今日罗布泊的解说词。
师:这段话非常符合画面的意境。
那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此时的罗布泊?生:荒漠师:再来看昔日的罗布泊,谁来说说它的解说词。
生:在遥远的过去……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生:罗布泊像座仙湖……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师:真的很美,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生:高兴的生:赞美的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所以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仙湖!三、研读探究师:罗布泊由仙湖变成了荒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国民党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师:能不能用这句话中的一个关键词概括一下?生:改道生:盲目增加耕地用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师:“改道”和“四盲”使昔日的仙湖变成了今日的荒漠,归根结底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谁?生:人师:能读出文中的原句吗?生齐读: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四、品读赏析师: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有两个特点,除了它的真实性外,还有它的文学性,文中还有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鲁教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水明如镜,被人们称为仙湖。
而如今,它却变成荒漠戈壁,被人们喻为生命禁区。
这里就是罗布泊。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板书课题)师:同学们看一下标题,你能从中品出哪些信息呢?(学生思考,举手回答)生1: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罗布泊。
生2:从“消逝的仙湖”,可以看出罗布泊以前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
生3:我觉得“消逝”这个词值得研究,作者为什么不用“消失”呢?师:(目光中充满赞许)这个同学很善于思考.那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呢?生:我想,“消失”是某种事物可以失而复得;而“消逝"则是失去了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
师(点头、微笑);嗯,说得有道理.那位还能就题目悟出一些信息呢?生:我想,这个题目还向我们传达出:课文要讲述的是罗布泊的发展变化,原来的仙湖现在消逝了.生;我认为,从“消逝的仙湖”还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美丽的仙湖消逝的惋惜之情.师:(击掌鼓励)你品味的非常好,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出其中的情味,说明你很善于阅读。
下面,让我们速读课文,注意两个要求:第一,画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你认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划出来后,你就写到前面的黑板上。
第二,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昔日景象和今日面貌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阅读。
师巡视)两分钟后,有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画出的字。
师:那位同学上台把这些字的音加一下。
(有生举手,师点其上台)(师生一起点评)师:谁能说一下昔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生1:昔日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
生2:昔日的罗布泊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有遍地绿色和金黄的麦浪.生3: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仙湖,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生4:(很自信地)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生命的绿洲。
师:(微笑、点头)生命的绿洲,这种说法很精彩,你是怎样理解“生命的绿洲”?生4:我认为,它可以孕育、繁衍、滋润生命,它是生命的乐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1 人教新课标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师:王昌龄曾有诗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楼兰国在汉代时被称为鄯善国,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的时候,曾被这里的富庶和美丽惊呆了,而今,我们只能看到楼兰国的断壁残垣(出示图片),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历代的楼兰统治者不重视环境保护,致使胡杨遭伐、红柳无存、土地沙化、河流改道,终于使罗布泊——楼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之湖也变了脸,罗布泊的畏缩足以让这个古国颤抖,楼兰人不得不举国迁徙,人是不能与大自然过招的,罗布泊的干涸、楼兰的消失就是一个明证,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板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看书下注释1,本文出处是那里,生:本文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报告文学。
师:让我们一起看下文题!根据问题你可以提出那些问题?生1:1.罗布泊属于中国的那个省?生2:.罗布泊消逝原因?生3:.为什么说罗布泊是仙湖?仙湖是怎样消逝的?生4:.罗布泊到底有多大?生5:.罗布泊现在是什么样子?师:这些问题正是老师想与大家探讨的问题,下面,请大家走入文本、走近罗布泊,来解决一下这些问题。
生:看大屏幕,读要求:请你出声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解决自己的疑问。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别忘了标清自然段序号。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小浦镇中学李星一、视频导入同学们,我想先带领大家一起来聆听一位植物绘画工作者的心声:“不要让生命远离我们,但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悲剧在不断的上演。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其中一个。
”二、整体感知师:罗布泊,这是怎样的神秘之地,你了解吗?想了解吗?生:想。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辅助资料,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它罗布泊即罗布诺尔,古称蒲昌海或盐泽,为孔雀河和塔里木河部分流水所汇注,海拔780米。
它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若羌县)东北部,是阿尔金山、塔克拉玛干沙漠,库鲁克山包围中的一片水洼。
师:很好,你了解了它的地理位置。
你还了解些什么内容呢?生::我知道它以前很美丽。
师:那现在呢?生:变成了一片沙漠。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信息,真的很不错。
读了这则材料我对其中一句,颇有感受。
那就是“罗布绰尔”是汇入多水之湖。
我想那肯定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人间天堂。
今天我们的作者也是这样说的:罗布泊,“泊”的左边是三点水啊!你能读读吗?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作者内心的一丝遗憾…师:为什么?生:因为原来罗布泊那么美丽,现在却成了荒漠了。
师:很好,你读出了自己的心声。
还有吗?生:我觉得除了遗憾还有一些赞美。
我来读读。
师:哦,示范一下。
生:朗读。
师:真不错,讲读结合。
生:齐读。
师: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怎样的罗布泊让作者有这样的情感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在阅读课文前,老师提醒大家课文中有一些难读难写的字词,我们一起来齐读两遍。
生:齐读字词,自由朗读课文。
三、体验探究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罗布泊?生: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生命绿洲。
我觉得它一片生机勃勃。
师:很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还有吗?生:罗布泊使我惊讶……欢娱地歌唱着……我也读出了一种生机。
师: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生: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阳光,欢娱地歌唱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吗?生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设计思路:我首先用简洁语言概括有关罗布泊的历史,然后出示现在罗布泊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有从题目入手,先解题,然后请学生就题目提问题: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什么?全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等等。
再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通过朗读明白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仙湖绿洲:周边牛马成群、绿洲环境、河流清澈。
而现在却变成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变化的原因是人为改道和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罗布泊的历史与现状对比鲜明,反差巨大,令人深思。
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最后我通过充当世纪老人,品位文章语言加强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找出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例,写宣传标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最后布置的作业也是围绕环保问题来设计的。
课堂实录师:我曾特别向往一个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它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
请同学们看图片(出示现在罗布泊的图片),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说:“这哪是“世外桃源”、“人间奇景”?是啊,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3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
那为什么在短短3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八年级语文下册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6 人教新课标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一、课前导入1、欣赏Flasf歌曲《月牙泉》。
2、师:从田震沙哑的歌声里,你听出了什么情感?生1:我从歌里听出了歌手对月牙泉的怀念。
生2:我觉得歌手对月牙泉非常喜欢。
生3:这歌词和旋律都让人觉得忧愁。
师:是啊,歌声里不仅带着对美丽月牙泉的相信,更有对月牙泉是否改变的担忧。
其实,在我们的家园上,正悄悄改变并令我们担忧的还有许多地方。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吴刚去感受一场巨变。
二、解课题1、屏显课题。
(背景画面:一半为美丽仙湖,一半为苍黄沙漠。
)生齐读课题。
2、师:从课题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生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非常美丽,但现在消逝了。
师:那你从课题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呢?生1:和刚才的歌一样,有浓重的担忧。
生2:作者非常可惜。
生3:我也读出了赞美,因为称它仙湖嘛。
生4:这样一读,倍感沉重和痛苦。
师:是啊,让我们带着惋惜、沉重之情再次齐读课题。
(生齐读,语调较低,语速缓慢)三、赏图片师:既称仙湖,那一定是从人间更美的仙境了。
同学们想不想看仙湖?生振奋齐答:想!师顺次点击图片,并配以简短解说。
图1:你看,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羊儿跑。
(屏显蓝天绿地羊群图)图2:这里,湖泊清澈如镜,胡杨灿烂如金,好一个人间仙境呀!(屏显湖泊如镜图)图3:金黄的原野迎着艳阳,无垠的麦田泛起波浪。
(屏显金黄麦浪图)图4:瞧,野鸭嬉戏,鸟儿欢畅,这是动物的天堂。
(屏显动物栖息图)师:同学们还沉浸在这片美景之中,可我还是不得不让你们走进下面的苍凉之中。
图5:(声调极低)盐碱地茫茫如雪,戈壁滩一望无际。
(屏显盐碱地图)图6:(低沉)罗布泊的湖底干裂了。
(屏显:干涸湖底图)图7:(缓慢)成群的胡杨枯死了。
(屏显:胡杨枯死图)图8:(沉重悲哀地)美丽的树儿倒下了。
(屏显:一株即将倒下的枯胡杨)四、读文字,悟感情师:大家脸色是凝重的。
从图片中,我们直观地看到了罗布泊的旧貌与现状,其实作者在文中的描写更具体更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转载于网络)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吴刚的一篇文章,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板书课题。
)
师:(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生(齐):三点水。
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
生(齐):跟水有关。
师: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齐):湖泊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一看文章题目,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已经消失了。
生2: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师:“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齐):美丽。
师:哪个同学把他们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后来消失了。
师:对了,罗布泊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
你再读一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呢?
生1:惋惜的。
生2: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
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师:(打出图1)你瞧,这是现在的罗布泊,蓝天下都是黄沙,一滴水也看不见。
师:(打出图2)这也是今天的罗布泊,你看,土地都已经盐碱化了。
师:(打出图3)这棵树叫胡杨,你看看,因为干涸,它死掉了。
师:(打出图4)你再看,这是刚刚死掉的胡杨林。
师:(打出图5)哟,看,这就是从前的罗布泊,你看,都是水。
师:(打出图6)再看,这一片绿地,是曾引用罗布泊的水灌溉过的良田,你看,满眼绿色,一片生机。
师: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了现在连一滴水都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先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比如默读、高声朗读的方式把这篇文章读一遍。
(生标自然段,接下来自读。
大多数学生都是出声朗读,少数学生默读。
师等所有学生都读完后打出一幅再现罗布泊过去状貌的图片。
)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个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
生1: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生2:这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师:这幅图片里有牛马吗?
生3: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生(众):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师: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演示一下?
生1(读):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他的朗读,就好像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两只翅膀,把我们带到了从前美丽的罗布泊。
师:(点击鼠标,打出一幅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同学们,文中的哪些文段可以作为这一幅图的解说词呢?
生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你告诉老师,此时的罗布泊是怎样的?
生1:荒凉的。
师:这真让人感到恐怖。
这些文字该怎么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
生2(用苍凉的语调):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夏季气温高达70O C。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我们听到了一个彻底荒凉的罗布泊。
文中还有恰当的语段可以作为这幅画面的解说词吗?
生3: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这里,“裸露”的“裸”是什么意思?
生(齐):什么都没有穿。
师:哦,全都暴露的意思。
那“脱尽了”的“尽”又是什么意思?
生(齐):脱光了,一丝不挂的意思。
师:说“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说“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这究竟是指什么?
生(众):指大地的植被被破坏了。
师:只是一般性的破坏吗?“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又表明什么?
生(众):指植被被全部破坏,大地被严重伤害。
师:对了,这种描写生动极了,用宋丹丹的话说就是不是一般的神,那是—相当的神。
师:老师有个问题,那就是-一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大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说“大地脱尽了外衣”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呢?
生(齐):拟人。
师:在这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显得不知所措。
)
师: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大地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的高温下,怎能不痛苦呢,我仿佛能听到它痛苦的呻吟声。
同学们,这段解说词又该怎样朗读呢?有哪位同学想试一试吗?
生1(读):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她的朗读使我们仿佛听到了罗布泊在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用掌声表示鼓励。
(掌声响起。
)
师:从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
成了荒凉的痛苦的罗布泊,成了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啊,哪位同学没有发过言呢?
(师示意一名学生发言。
)
生1:因为人们盲目用水。
生2:因为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师(插话):“也”字很重要,它强调了一个因果关系。
生3:因为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核心句:“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
师:(指着板书上的“吸水鬼”)我门平常听到的都是“吸血鬼”,这里为什么不说“吸血鬼”而说“吸水鬼”?
生卜因为“四盲”指用水、截水、引水、抽水,都跟水有关,所以是吸水鬼。
师:老师知道,“盲”是指“盲目”,那“盲目”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众):“盲目”就是没有目的的,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
师:哦,大家说得很好。
“盲目”与上文中的哪个词相照应?
生(齐):“任意”。
师: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我们了,大家找一找。
生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他用一串具体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吸水鬼巨大的程度,这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看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用数字告诉了我们具体问题?
生2: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
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师:这位同学又用数字说明了罗布泊被破坏的严重程度。
师:具体来说,这巨大的吸水鬼对罗布泊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
生3: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言的时候,我打断过他的发言,对不起。
这位同学说出了罗布泊受破坏的严重程度。
师:“马上”说明了——
生(齐):变化速度快。
师:“全部枯死”、“成片死亡”说明了——
生(齐):受破坏的程度很大。
师: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生(齐):不是,还有青海湖、月牙泉。
师:那么我们该怎样办呢?作者呼吁,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
那么怎样救呢?
生(众):减少盲目开发、用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师: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们,要合理地开发使用水资源,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有一种忧患意识。
让我们看看文章结构,作者把令人恐怖的罗布泊呈现在我们眼前,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写罗布泊美丽的过去呢?把对罗布泊美丽的过去的描写去掉好吗,为什么呢。
生1:不能去掉,这是一种对比,通过写美丽的过去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和联想,使人们更注重环保。
师:(点击鼠标,打出字幕)美丽的罗布泊你看见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见了,假设你作为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大家可以议一议,也可以写一写。
师:(对着学生)老人你好,想听听你对罗布泊的诉说—
生1:要节约水,保护环境。
生2:美丽的罗布泊已离我们远去了,但青海湖和月牙泉离我们还很近,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让罗布泊的悲剧再次上演。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让我们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