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合集下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优秀5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优秀5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优秀5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喽(shì)裸索(luǒ)戈壁滩(gē)无垠(yín)边缘(yuán)2、解释下列词语: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1、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

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共5则范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共5则范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共5则范文)第一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共)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学习难点】1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2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萧瑟()②和煦()③干涸()④吞噬()⑤裸露()⑥戈壁滩()⑦无垠()⑧边缘()2、解释下列词语:①萧瑟②和煦③干涸④裸露⑤戈壁⑥沧海桑田⑦无垠⑧边缘二、课堂学习★导入新课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

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

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1)、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回答问题: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今昔的变化,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的介绍•罗布泊的消逝•罗布泊的文化意义•生态保护与反思•结论与展望目录•地理位置:罗布泊位于东经90°18'~90°52',北纬40°10'~40°30'之间,地处*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镇东南,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东北部,北接库鲁克塔格山与鄯善县相望,东北和东部与甘肃相接,面积为2400~3000平方公里。

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古代仙湖在20世纪中后期前,罗布泊水域依然很大,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

在20世纪70年代初完全干涸。

丝绸之路咽喉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海拔780米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汇入的湖之意。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盐泽、牢兰海、辅日海、临海、洛普池、罗布池和多种别名。

罗布泊地区是亚洲中部的一块“干旱中心”。

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

自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罗布泊的历史背景干旱气候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极端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生物群落极其稀疏。

罗布泊的生态环境盐碱地由于历史上的湖泊干涸,罗布泊地区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土壤盐渍化严重,对植被的恢复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野生动物栖息地尽管如此,罗布泊地区依然是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在这里,人们偶尔可以看到野骆驼、黄羊等珍稀动物的身影。

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些动物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罗布泊地区降雨减少,干旱程度加剧,湖水逐渐枯竭。

气候变化人为因素生态破坏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如大规模引水、过度抽取地下水等,加速了罗布泊的消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岗[活动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

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个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主要信息?(“仙湖”、“消逝”)是的,这已经引起了国家及有关部门的关注,过几天我们将迎来一个专家组,专程调研有关罗布泊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借此做一下准备,以更好地向调研组汇报我们所了解的情况,为国家相关部门做出科学决策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同学们乐意做吗?只是我们手头资料有限,我们只能借助吴岗博士写的这一篇报告文学以及老师从网上找的一些图片。

其实这些就够了,要做好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热情参与和集体智慧。

这就需要我们整个过程认真专注、深入思考、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同学们有信心吗?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我们采用的方式:边准备边演练!一、背景篇:罗布泊的前世今生……(屏显)请选读文本材料,标划信息要点,准备向专家概述罗布泊的前世今生。

(小小解说员要点介绍)1.昔日罗布泊预测:师小结:昔日罗布泊,“像座仙湖”、是“生命绿洲”。

是我们旅游爱好者向往的圣地,只可惜现在我们只能从前人的描述和想象的图画中见到!请看2.今日罗布泊预测:师小结:与昔日繁华、热闹、美丽的罗布泊形成鲜明的对比,今日罗布泊,是“死寂荒漠”,成为“人间禁地”。

下面我们看一组图片:播放罗布泊昔日和今日的图片。

同学们有何感受?同学们觉得这部分内容怎样讲给专家听效果更好?预测:对比着讲师小结:强烈的对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二、探究篇:罗布泊的惨状撼人心灵!(屏显)过渡:不仅如此,罗布泊的消逝还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后果“生态被破坏”……请同学们重点阅读18—25段,你认为这一部分可以选哪些句段讲给专家们听?为什么?(合作)“受害者”的血泪控诉预测:①“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原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原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原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lOOO多平方公里水域。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20.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0.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提示:注意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修辞。)
文章的生动性
修辞
(从文中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
例句: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 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 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 救之手!”
这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 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 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
南方网讯
此处是罗布泊湖心,
碑前刻着: 永远的罗布泊
碑后刻着:
愿罗布泊现象永 不发生。
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 罗布泊的消逝怀着怎样的感情?
痛惜、遗憾。
文中还介绍了哪些同样的悲剧?
青海湖水面下降
月牙泉濒临干涸
青海湖
月牙泉
★课文再举青海湖、月牙泉二例, 跟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关系?
罗布泊地理位置图
孔雀河 罗布泊
塔里木河
塔克拉玛干 沙漠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
资 料 简 介
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它位于塔里 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 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 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 为20000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二十年 代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五十年代 罗布泊仅为450平方公里。1972年罗 布泊完全干涸。
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 现在只有420万亩,土地沙化面积从66% 上升到84%
用具体数据说明罗布泊被破坏 的程度
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 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兼 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是真实性 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 它的报道性与通讯相近,它的文 学性与小说相近。报告文学的特 点是真实性、文学性(形象性)、 抒情性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解析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解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解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品味】罗布泊被发现其实很晚。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品味】对罗布泊考察的简单介绍,引起读者的兴趣。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品味】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出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段析】第一部分:介绍罗布泊的位置和人们发现、考察罗布泊的简单历史以及罗布泊的特点。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引用史实展现从前的罗布泊令人惊异的美丽繁荣。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两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罗布泊消逝仙湖》课件

《罗布泊消逝仙湖》课件

消逝仙湖的文化价值
文化遗迹
罗布泊地区民族文化遗迹众 多,其中著名的有古战场、 芝麻墩等历史遗迹,它们见 证了罗布泊人民的智慧和勇 气。
文学名篇
著名作家杨绛的《家》,在 其中描写了幽静而美丽的消 逝仙湖,也为湖泊增添了动 人的人文色彩。
民族传统
消逝仙湖周边的土族人民秉 承着“以一池清水,寄托精神” 的信仰开辟了神秘的祭祀活 动。
消逝仙湖的旅游资源
沙漠穿越
沙漠体验与骆驼骑行等项目吸引 着越来越多的冒险爱好者。
野餐和垂钓
花费一天时间在消逝仙湖边享受 风景,钓一些鱼,做一顿烤肉, 或者举办桌游、野餐,都是旅游 的好选择。
天文旅游
罗布泊吸引越来越多的天文爱好 者前来探索。
3 世界上最低的湖泊
消逝仙湖是罗布泊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最大、世界上最低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
消逝仙湖的历史背景
1
十万年的历史
消逝仙湖是一处生命之源,大旱的年代,消逝仙湖为当地居民送来生命的希望。
2
流传千古的传说
传说甘泉女神花锦河曾把一块宝玉送给善良的土族老人,久而久之宝玉成了湖泊。
3
二战时期的历史
在二战时期,罗布泊是当时苏联红军征战之地,也是曾经沉没的“612”号潜艇失 事的地方之一。
消逝仙湖的生态环境
自然风光保护
为保护消逝仙湖周边的生态环 境,中国政府已将其划定为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已经实 行闭区保护政策。
鹤南飞的天堂
消逝仙湖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 要的候鸟栖息地之一,每年冬 天有大量的鸟类飞到这里过冬。 同时,当地土著居民也仍然保 持着传统的捕鸟方法。
探索沙漠生态
参观沙漠生态展示馆,亲眼目 睹沙漠中各种生物的生活习性, 感受沙漠生态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渭阳初中王斌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说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 培养同学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同学关注生态问题。

积累字词,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
三、说重难点:
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品读课文,揣测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四、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指导点拔法,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展示大量图片,通过对比深层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五、说环节: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1、用地图引导学生导入新课,明确罗布泊的地理位置,为新课蓄势。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预习检测
解题
学习课文,带着两个问题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今昔并归纳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从罗布泊的消逝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3、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品味文章语言。

真实性
形象性
抒情性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

5、板书设计
6、小结
7、作业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谢谢!
2015年5月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