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液化石油气槽车发生爆炸
LNG事故案例例

LNG事故案例例LNG(液化天然气)事故往往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以下是一些有关LNG事故的案例:1.2004年,墨西哥,普埃布拉:一辆载有LNG的卡车发生爆炸,导致31人死亡和130多人受伤。
该事故的原因是卡车的刹车故障,导致车辆失控并与隧道墙壁相撞。
2.2005年,法国,阿尔苏斯:一座LNG储罐发生爆炸,导致2人死亡、22人受伤。
爆炸的原因是由于存放在储罐中的液化气体泄漏,导致火花引起爆炸。
3.2024年,美国,湾区:一座LNG储罐发生爆炸,导致2人死亡、7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由于储罐的过热,导致压力增加并引发爆炸。
4.2024年,中国,山东青岛:一座LNG储罐发生爆炸,导致至少52人死亡、136人受伤。
事故起因是在储罐附近发生火灾,并引发了储罐中的爆炸。
5.2024年,英国,英吉利海峡:一艘载有LNG的油轮在途中突然发生火灾并爆炸。
事故导致2名船员丧生,LNG泄漏至海洋中,并在附近的岸边引发大火。
该事故的原因仍在调查中。
这些LNG事故中的一些根本原因包括设备故障、温度过高、压力过大和泄漏等。
事故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和大量的毒气泄漏,给周围环境和人员带来巨大的危害。
LNG工业需要高度的安全措施和紧急预案来应对潜在的事故,并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为了减少LNG事故的发生,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加强监管、提高安全标准、加强培训和教育等。
此外,新技术的引入和设备的改进也有助于提高LNG工业的安全性。
然而,LNG事故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需持续努力来确保工业的安全性。
只有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强化管理并增强危机应对能力,才能降低LNG事故的发生率,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液化石油气储罐火灾爆炸模拟评价方法研究

消防理论研究 液化石油气储罐火灾爆炸模拟评价方法研究张瑞华(华南理工大学工控学院安全工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摘 要:系统分析了液化石油气的危险特性,结合典型事故案例,对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过程、机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液化石油气;爆炸;火灾模型中图分类号:T U249.6,X9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29(2004)03-0233-031 引 言液化石油气(LPG)属于易燃易爆物质。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发生了多起重大LPG燃烧爆炸事故。
1978年西班牙一辆液化丙烷气槽车由于灌装过量,槽车壳体发生破裂,生成半径为200m、高30m的蒸气云,随后爆炸。
该次事故造成150多人死亡,多处建筑物被毁[1]。
1979年我国吉林市液化石油厂球罐发生脆性断裂,而引起爆炸,死亡32人,经济损失高达600多万元人民币[1]。
1998年3月西安市液化石油气站由于泄漏引起火灾爆炸,死亡12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多万元[2]。
据统计分析表明,在化工生产过程发生的事故中,有关液化气体的事故约占15%,有关爆炸的约占35%,而在储存和运输中发生的几乎占-半[3]。
由于生产和使用量大,LPG是所有化学品中发生事故最多的,且因其易燃易爆,造成的损害也是最大的。
为较准确的评价液化石油气储罐安全性,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和进行实验确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之一。
目前,国内外有多种火灾爆炸的模拟方法,但没有专门针对液化石油气储罐火灾爆炸模拟评价方法。
本文是在火灾爆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液化石油气及其储罐的特征,对液化石油气储罐火灾爆炸事故过程的模拟评价方法做一些总结分析,提出个人看法。
液化石油气LPG主要是由丙烷、丙稀、丁烷、丁烯等烃类的混合物组成。
通常在常温压力或低温常压下(容量大)储存的,其饱和蒸气压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国内储存液化石油气主要是采用球形压力容器或卧式容器。
一旦设备由于质量问题、腐蚀作用、机械碰撞、操作失误等原因发生泄漏,又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话,易引起火灾、爆炸、中毒事故。
液化石油气槽车卸车安全操作规程

液化石油气槽车卸车安全操作规程液化石油气槽车是一种专门用于运输液化石油气的重要运输工具,涉及到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为了保障卸车操作过程的安全,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一份液化石油气槽车卸车安全操作规程,以供参考。
一、卸车前的准备工作:1. 首先,必须确认卸车的地点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无害。
2. 卸车场地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不能设在靠近火源、氧气浓度高或者易燃物体远处的地方。
3. 卸车站点应安装专业的卸车设备,确保安全快捷。
设备应定期检查保养,确保其完好无损并能正常运行。
4. 卸车前必须对卸车设备进行检查,包括泄压阀、压力表、堵头以及卸车管道等,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5. 液化石油气槽车卸车人员必须穿着防火服、防化服以及防滑鞋等专业装备。
同时要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急救设备。
二、卸车操作流程:1. 卸车前,必须与卸气站联系确认接收站是否有空余容量及接收站要求的压力范围,并严格按照接收站的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 打开液化石油气槽车侧边的闸阀和控制阀,要注意先关闭流速调节阀。
3. 在安全的情况下,逐渐打开液化石油气槽车顶部的卸气阀门。
4. 卸气时,必须保持卸车现场整洁,防止石油气泄漏造成安全事故。
5. 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现泄漏情况,应立即切断阀门,并紧急采取应急措施。
同时,报告运输公司和相关部门,做好事故报告和处置工作。
三、遇到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1. 突然发生爆炸或着火事故时,第一时间向消防部门报警并采取紧急撤离措施。
2. 如果发现气体泄漏,应立即切断所有阀门,并迅速排空卸车管道中的压力。
3. 发生漏气事故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确保及时取得专业的应急救援。
4. 在事故发生时,必须保持冷静,并做好事故场所的封控工作。
四、事故后的处理:1. 发生事故后,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结果,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善后工作。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

第十讲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刘利民中国化工安全卫生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国外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1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1.1事故情况1984年12月3月,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联碳公司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泄漏,致使4000名居民中毒死亡,20万人深受其害。
有资料报导,已死亡1万多人。
这起事故是世界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
这起事故的发生,引起世界的震动,也带来反思。
由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加强了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立法工作。
1.2事故原因1.2.1美国方面说,可能是误开水管引起的。
美国联碳公司发表了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MIC)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
调查表明,该事故是由于120~240加仑水进入甲基异氰酸甲脂(MIC)贮罐引起放热反应,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而造成的。
另外还查明,由于贮罐内含有大量氯仿(氯仿是MIC制造初期作为反应抑制剂加入的),氯仿分解产生氯离子,使贮罐(材质为304不锈钢)发生腐蚀,而产生游离铁离子,在铁离子催化作用下又加速了反应的进行。
由于放热反应持续进行,贮罐内温度急剧升高,致使压力很快达40磅/平方英寸以上,防爆膜破裂,安全阀打开,漏出大量甲基异氰酸甲脂(MIC)。
漏出的MIC喷向氢氧化钠洗涤器,因该洗涤器能力太小,不可能将MIC全部中和。
最后的安全防线是燃烧塔,但结果燃烧塔也未发挥作用。
该甲基异氰酸甲脂(MIC)贮罐有一套冷却系统,以便贮罐内MIC始终保持在0.5℃左右,但该冷却系统从1984年6月起就已停止运转,没有有效的冷却系统,不可能控制急剧产生的大量MIC气体。
关于水进入贮罐问题还未彻底查清,可能是由于操作人员为了用氮气使贮罐压力保持正常,而在开启氮气时误开了水管而造成的。
1.2.2印度方面说,联碳公司缺乏预防措施。
印度对博帕尔事故进行了调查,调查,认为联碳公司在预防有害气体泄漏的措施上存在严重问题:(1)1984年12月2日,为进行维修,关闭了设在排气管出口处的火炬装置。
几起爆炸事故案例与分析

几起爆炸事故案例与分析总汇浙江金华某化工厂黄磷酸洗锅爆炸一、事故的概况及经过。
1980年6月30日13时23分,金华某化工厂五硫化二磷车间黄磷酸洗锅在生产中发生爆炸,死亡8人,伤9人,直接经济损失300000余元,产值损失达730000余元。
爆炸后,炸塌厂房300余平方米,五硫化二磷车间全部毁坏,全厂停产。
黄磷酸洗工艺是新工艺,目的是通过酸洗,提高黄磷纯度。
二、事故原因分析1.对黄磷酸洗工艺缺乏科学知识,特别是对黄磷与硫酸反应会引起爆炸没有认识。
这次事故是由于黄磷在浓硫酸中清洗时发生放热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引起的化学爆炸。
2.厂领导对这一重大的新工艺没有引起充分重视。
认为是小改小革,没有专门成立班子,考虑经济报酬也没有争取科研部门支持,也不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帮助,没有经过小试、中试、直接移交生产。
3.没有充分收集国内外科技情报,仅根据杂志上的简要报导就组织试制工作,自行设计制造,直接投入生产。
投产后,又没有认真制订和掌握操作规程,试用只有五天,就发生爆炸。
4.酸洗锅上无压力表、安全阀、防爆装置等安全附件,只看到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有提高,而未注意生产中的许多不正常现象,急于下达生产计划。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1.采用新生产工艺一定要通过试验研究,不能蛮干。
2.试验用的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要求要符合国家法规、标准的规定。
浙江省某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浙江某电化厂,液氯工段一只容积为415升、充装量为0.5吨的液氯钢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爆炸气瓶的碎片又撞击到其附近的液氯钢瓶上,加上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又导致4只液氯钢瓶爆炸,5只液氯钢瓶被击穿,另有13只钢瓶被击伤和产生严重变形。
爆炸时不但有震耳欲聋的巨响,而且随着巨响发生的冲天气浪高达40余米。
强大的气浪将41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液氯工段厂房全部摧毁,并造成周围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液化石油气汽车槽车火灾爆炸事故预防

液化石 油气汽车槽 车火灾爆炸事故预 防
高建广 ,吕兆毅 ,王学军 沧州市渤海新区公安消防大队,河北 沧州 渤海新 区 0 6 1 1 1 3 摘 要: 液 化石 油气槽 车火灾的比例在近五年之 内陡然上升 。 其破坏力大 易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给广大人民群众 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 本
文从槽车 的结构、 防火措施 、 灭火处置方法等方面对此进行 了探讨 。 关键词 : 槽车 警戒区域 安全阀 防火
近年来 , 液化石油气 引发 的火 灾爆炸事故 多有发生 , 本 文从汽车运 输 液化石油气 的装卸 、 运输 、 事 故处理三个方面 阐述 了运 输过程 中如何 隔离、 切 断电源 、 防止发 生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 。 1 . 液化石油气的组成 液化石油气主要 由含有 3个碳原子和 四个碳 原子的烷烃和烯烃 组成, 习惯上 简称 C 、 C , 液态液化石油气 的相对 密度 在 O . 5 — 0 . 6 , 比水轻 ; 气态 液 化石 油气的相对密度 1 . 5 — 2 . 1 , 比空气重 。因此 , 液化 石油气泄漏后会 积存 于低 洼处 ,易接触 火源 ,液化 石油气 的爆炸 极限范 围由表 1可 以看出在
汽车槽车 主要 由汽车底盘 , 罐体 , 装卸 阀件 , 装 卸管路, 紧急切 断装 置, 安全 阀, 各类仪表 , 梯 子和平 台等组成 。其 中紧急切断装置, 接地链 与罐 体 管路相 通, 可将静 电导入大地 , 在装 卸作业 时, 接地线必须与装卸柱 地线相
接。排气管应 装消火装置。 . 安全 阀的作用 ,在液化石油气槽车 的运输过 程中经常会遇到切 阀, 即 安全 阀掉 闸。安全 阀掉闸说明槽轴压力大 于安全阀设定 的临界压力 , 通过 起跳释 放压力 来保护 罐体 。 如果安全阀掉闸应立即关闭压缩机, 停止充装, 观察液 位计 是否充装 过量 。 观 察槽 车是否 与储气 罐气相相通 , 如果 没有 联通 ,于近 距离 的情况 。 常用的汽车槽 车有固定式槽车和
第二节 火灾与爆炸事故后果定量计算

a H /R b x/R
A a 2 b 1 2a b 1sin
2
B a 2 b 1 2a b 1sin
2
C 1 b 2 1 cos
池火——热辐射通量
(3)大气透射系数
1 0 . 058 ln x
事 故 案 例
1978年7月11日西班牙巴塞罗纳市附近海岸 高速公路上一辆容积43m3充装28t液化石油 气汽车槽车发生爆炸,车体飞出140多米 远,16mm厚钢板碎片飞出300多米远,半 径为200m的地面上瞬时升起30多米高的烟 云。事故导致150余人死亡、120余人受 伤、100余辆汽车被烧毁、14栋建筑物烧毁 倒塌。
13
m 30000 kg m 30000 kg
式中:td—火球持续时间,s。
(二)火球热辐射
火球热辐射通量(点源模型)
Q R cos q 2 4 L
式中: τ—大气透射系数; χR—辐射分数; —热释放速率; Q L—目标至火球中心距离; θ—目标法线与目标和火球连线之间角度。
1 cos 1/ u
for for
u 1 u 1
4.热辐射通量 q
池火——热辐射通量
确定火焰热辐射通量的计算公式为
EF12 q
E —池火火焰表面的热辐射通量,kW/m2; —池火火焰对于距离池火中心某一距离x处目标的热辐射 q 通量,kW/m2 F12—目标的视角系数;
第二章
火灾与爆炸事故后果 定量计算
第一节 火灾热量释放速率
第二节 火灾事故后果定量计算
第三节 爆炸事故后果定量计算
第二节 火灾事故后果定量计算 池火 喷射火 火球 闪火
液化石油气槽车泄漏事故处置

泄 漏 的 液 化 石 油 气 的 潜 在 危 险 是 泄 漏 气 体 连 续
2 0 1 4 . 7安 全 生产 与 监 督
3 7
e
在警 戒 区边 界和通 行地 点设 置 “ 禁 止入 内” 、 “ 此 处 危 险 ” 等 标 志 牌 , 也可 用 黄 、红 旗 代 替 ,标 志 要
为1 . 5 %) ,超 过0 . 7 5 % 为 不 安 全 , 低 于0 . 7 5 % 是 安 全 的 。 对 地 下 沟 槽 、 坑 道 、 地 下 室 及 低 洼 地 带 要 重 点测试 。
于其 特 殊的理 化性 质 ,事故 现场 处 置十分 复 杂 、困
难 , 必 须 采 取 行 之 有 效 的 排 险 措 施 ,彻 底 不 留 隐 患
撞 击 摩擦 火 花 等 。消 除 火种 的具 体 做 法 如 下 :
和安 全标 志 , 以引 导群 众 ,使 其 明确 疏 散 方 向
① 发 出 危 险 警 报 , 动 员 群 众 熄 火 。 处 置 人 员 到
场 后 应 迅 速 划 定 警 戒 域 ,并 用 广 播 等 手 段 晓 喻 群 众 , 动 员 群 众 主 动 熄 灭 火 源 。 同 时 ,还 要 通 知 危 险 域 的 生 产 单 位 停 机 、停 火 ,停 止 一 切 能 够 产 生 火
或绕道通行 。
3、设 立 警 戒 岗哨
到 达 事 故 现 场 的 相 关 部 门 要 密 切 配 合 , 切 断 通
往 警 戒 区 的 一 切 交 通 , 并 在 所 有 路 口 设 立 同 定 岗 哨 ,无 关 人 员 一 律 不 准 入 内 , 同 时 还 要 设 有 流 动
哨 , 密 切 注 意 警 戒 内 有 关 人 员 的 行 动 , 并 随 时 注 意 风 向 的 变 化 ,以 便 采 取 应急 措 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班牙液化石油气槽车发生爆炸
(1978年7月11日14时30分爆炸150人被烧死)
丙烷车火烧渡假村
1978年7月11日14时30分,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和巴来西亚市之间的双轨环形线的340号通道上,一辆满载丙烷的槽车发生爆炸。
这里是风景区,当时正有800多人在此渡假,烈火浓烟使150人被烧死,120多人被烧伤,100多辆汽车和14座建筑物被烧毁。
爆炸的储罐容积为43立方米,是用两条焊缝把三个钢制圆筒连接起来的卧式储罐,第一次爆炸时,槽车罐壁炸出了一个直径7公分的洞,数秒钟后,发生第二次爆炸,车体飞出140米,燃烧的烟云升高到30米,产生1500℃的高温,爆炸波及范围沿道路长约200米,从道路到海岸宽约30~80米。
违章多装是元凶
(1)充装过量引起,按规定液化石油气的充装不得超过容积的85%,而这辆槽车却充装了100%。
早晨充装时气温较低随温度的上升,体积膨胀,估计爆炸时内部压力大约上升100kg/cm2以上,大大超过了槽车的耐压能力(约每平方厘30千克)。
(2)野营地的明火将丙烷气引燃,立即产生混合气体爆炸的巨大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