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农场的二元结构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原因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导言: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指20世纪初,苏联政府对农村进行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将个体农民的土地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建立集体农场。
这一政策是斯大林时期的重要举措,对苏联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原因,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一、农业问题与农村改革1. 农业问题的背景在20世纪初,苏联面临着严重的农业问题。
农民的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供应不足,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成为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2. 农村改革的需求为了解决农民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苏联政府意识到需要进行农村改革。
他们认为通过集中土地和劳动力,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二、工业化与农村资本1. 工业化政策的推动苏联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积极推动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这些政策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而农村被视为潜在的资本来源。
2. 资本集中的需求为了快速发展工业,苏联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
通过将农民的土地和劳动力集中起来,政府可以通过农产品的销售获得资本,用于推动工业化进程。
三、政治和权力集中1. 农村的政治分散性在个体农民的制度下,农村社会存在着各种农民阶层、家族和利益团体。
这些分散的力量对苏联政府的控制和管理造成了困难。
2. 意识形态的角度苏联政府基于其意识形态,倡导的是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集体化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公有制和集体意识形态的统一,有利于政府的权力集中和社会管理的顺利进行。
四、应对农业危机与外部压力1. 应对农业危机的需求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面临着一系列的农业危机,例如粮食短缺、自然灾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联政府认为集体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粮食供应。
2. 农民反对与外部压力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农民普遍对此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政府为了推动集体化,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手段。
俄罗斯转轨时期农地制度变迁的逻辑

俄罗斯转轨时期农地制度变迁的逻辑俄罗斯转轨时期农地制度变迁的逻辑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转型过程。
在此过程中,农地制度的变迁尤为重要。
俄罗斯的农地制度在苏联时期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支配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占据了绝大部分农地。
此制度主要缺陷是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俄罗斯农地制度开始了从集体化向私有化转变的过程。
本篇文章将从苏联时期农地制度的不足、俄罗斯农地私有化的演变,以及其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苏联时期农地制度的不足苏联时期的农村领土由于集体农场经济占主导地位。
这种经济模式的缺点是生产效率低下。
由于土地被平等地份给每一个农民,第一产业遭遇了大量劳动力和资源的浪费。
与此同时,超市以及连锁超市的缺乏导致了粮食短缺,从而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
由于土地分给个人后的管理问题,绝大部分农民在收入上的不稳定,都存在着极大的生计压力。
这种问题扰乱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俄罗斯自主性的爆发。
二、俄罗斯农地私有化的演变在苏联时期结束之后,政府开始了改革计划,这个计划旨在将农村领土由国营化向私有化改变。
1991年,俄罗斯农业发生的一些有意义的改革,使俄罗斯农田的私有化成为可能。
在1992年的一次决议中,俄罗斯决定允许个人和企业租用或拥有农田。
虽然农民可以直接拥有土地,但它通常取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人们对土地和资源的需求。
在近年来对俄罗斯农村地区的研究表明,在俄罗斯私有化的过程中,我的农民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缺乏土地凭证。
他们认为拥有土地凭证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
他们需要正式的文件来证明他们拥有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并避免受到影响。
农民缺乏这样的凭据,看到他们居住土地的稳定性,很难发展自己的农业经济。
三、农地私有化给俄罗斯社会带来的影响俄罗斯农地制度的变迁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
首先,从农长的立场来看,私有化带来了劳动力和资源的变化。
私有化促进了劳动力和资源的投资,同时提高了生产力。
苏联富农标准 -回复

苏联富农标准-回复什么是苏联富农标准?苏联富农标准是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了实施农业集体化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和标准。
这一标准被应用于对农民进行分类,以便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苏联政府希望通过农业集体化,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苏联富农标准的制定背景苏联在20世纪初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变革,为了实现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制定了富农政策。
根据富农标准,苏联政府将农民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富农、中农和贫农。
富农标准的制定旨在根据农民的经济状况和财富等级来进行政策调整。
苏联富农标准的内容和执行苏联政府根据一系列的农田面积、农产品收入和家庭生活条件等因素,将农民划分为富农、中农和贫农。
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土地面积、家族成员数量、生产工具和机械设备的持有情况以及农产品产量和销售收入等指标。
按照这一标准,农民被分类后,苏联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对于被划分为富农的农民,政府要求他们缴纳更高的农业税,同时限制他们的土地面积和农产品销售权。
对于中农和贫农,政府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他们参与农村集体化运动。
苏联富农标准的影响苏联富农标准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民的分类和控制,为农村集体化运动提供了基础。
然而,这一标准也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和争议。
首先,农民们对于自己被划分为富农的方式表示不满,认为苏联政府没能公正地评估他们的经济状况。
其次,富农标准的执行导致了农村中的社会不稳定,引发了一系列的抗议和反抗行动。
最后,农业集体化也导致了农产品产量的下降和农村经济的萧条。
总结苏联富农标准是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了实施农业集体化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和标准。
通过根据农民的经济状况和财富等级对他们进行分类,苏联政府实现了对农民的控制。
然而,这一标准执行过程中引发了许多争议和问题,导致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和经济的下滑。
历史上,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经验也为其他国家的类似政策提供了借鉴和反思的机会。
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若干思考

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若干思考沈宗武2011-2-24 23:02:30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它是由斯大林一手缔造的,打上了斯大林个性的烙印。
但是从本质上看,它却是时代的产物。
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决不仅是一两个人行动的结果,它一定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深远的思想根源。
一关于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我以为必须从下述几方面来剖析。
(一) 现实困境——现代化的困难十月革命胜利后,拥有社会主义先进政治制度的苏联(苏俄)急需现代化。
其根本原因在于:1.新生政权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国内外阶级敌人都在伺机扼杀它;2.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对革命者来说是一种极刺耳的讥讽,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催迫革命者采取行动迅速摆脱苏俄落后困境;3.俄罗斯民族精神中的生存危机意识鞭策每一个俄国人都以赶超“西方”为毕生使命,革命者同样如此。
然而,苏联的现代化却面临着重重的障碍。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战时共产主义迅速被遗弃。
改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经济全面复苏。
但是,在现代化的航道上新经济政策同样触礁了。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多种,但首先是与现代化受阻有关。
一方面,在农民拒绝低价售粮时,国家无粮食出口,工业化失去主要资金来源,工业化速度难以保障。
另一方面,新生的剥削阶级(富农和“耐普曼”)开始形成,奏出了与红色政权的不和谐音。
1927~1928年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爆发的粮食危机,表面上仅是城市缺粮,实质上则是新经济政策自身的危机,是苏联现代化再次遭遇危机。
在当时,从农村征购粮食对苏联现代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由于缺乏其他的资金积累途径,苏联只有靠出口粮食换取外汇,用以购买工业设备和技术,然后才能启动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
这是那个时代苏联国内社会生活的主题。
有史料揭示,为了获得外汇,即使在1932~1933年大饥荒年月,苏联仍坚持大量出口粮食。
1932年出口1.81亿公担,1933年出口0.1亿公担1。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后果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后果20世纪初,俄国处于落后、贫困的状况下,农业生产非常低效。
为了改善农业现状,当时的苏联政府决定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集体农庄的形式,统一管理和规划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发展工业化。
一、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背景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背景与苏联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密切关系。
在当时的苏联,农民个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了种种限制,农村地区贫困普遍存在。
苏联政府意识到,通过集体化可以合理规模化地利用农村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过程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过程中,苏联政府以法律手段将农民组织起来,组建了农业集体企业。
集体企业的成员共同经营土地,统一管理和规划农业生产,实行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政府鼓励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鼓励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三、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成效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初期曾取得一定的成效。
集体化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规模化和机械化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间接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他们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各种福利和社会保障。
然而,农业集体化政策在后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隐患。
一方面,政府过度干预农业生产,限制了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形成了一种僵化和低效的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政府承诺给集体农庄提供的支持和援助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履行,导致不少农庄面临财政困难。
此外,由于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农产品供应出现了断档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的粮食短缺问题。
四、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启示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政府在推行集体化过程中应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尽量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强制性干预。
其次,政府应确保对农业生产给予足够的支持与补贴,确保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集体农庄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高一历史必修2_课文注释:苏联集体农庄

课文注释:苏联集体农庄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
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但是,在集体化过程中,也出现过“全盘集体化”等严重错误,不仅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甚至采取没收财产、剥夺选举权等手法,强迫农户加入,这违背了列宁提出的自愿原则和通过示范、逐步开展的方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 1。
苏联富农标准

苏联富农标准苏联富农标准是指在苏联时期,对农民的经济地位和农业生产水平进行划分的一种标准。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苏联政府制定了苏联富农标准,对农民进行分类,以便进行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和管理。
苏联富农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解决苏联农村的经济问题。
在农村中,富农是指相对于普通农民而言,具有相对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和较高的农业收入的农民。
苏联富农标准的设定是基于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农业生产能力的综合考虑。
根据苏联富农标准,苏联农民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分类:富农、中农和贫农。
富农是指农民家庭的农业收入相对较高,农业生产能力较强的农民。
中农是指农民家庭的农业收入和农业生产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农民。
贫农是指农民家庭的农业收入相对较低,农业生产能力较弱的农民。
苏联富农标准的制定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联政府对富农实行了相对较低的农业税收和贷款利率,以激励他们增加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
同时,苏联政府还对富农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支持,提高了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收入不断提高,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然而,苏联富农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对富农的定义和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农民对自己的经济地位产生了疑惑和不满。
另一方面,富农政策的实施也引发了农民之间的不平等和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一些农民认为,富农政策对他们的农业生产和收入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
总的来说,苏联富农标准在苏联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农民进行分类和政策支持,苏联政府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然而,富农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农业生产能力以及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共同富裕。
俄罗斯转轨时期农地制度变迁的逻辑

俄罗斯转轨时期农地制度变迁的逻辑俄罗斯转轨时期农地制度变迁的逻辑经历了苏联时期的集体化农业模式,俄罗斯在1990年代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转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农地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到了俄罗斯的经济和社会,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
本文将探讨俄罗斯在转轨时期的农地制度变迁的逻辑,从中揭示出其中的原因和意义。
一、苏联时期的农地制度在苏联时期,农业的生产和管理被国家集中掌握,农地的使用和分配也由国家来决定。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苏联进行了农村的大规模集体化改革,将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实行社会主义的农业管理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农民将个体经营的土地归为集体所有,而且集体农庄也负责供给农民必需品和组织社会化劳动,以此取代原有的小农经济。
苏联政府还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继承,使具有私人所有权的土地变得极为稀少。
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农业收入和生产效率有了提高,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相对较低,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逐渐下降,导致农业生产逐渐萎缩。
此外,由于农民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较不一致,农民也经常采取排斥措施来反对集体的决策,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二、俄罗斯在转轨时期的农地制度变迁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转轨。
在农地制度方面,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1990年,由于农民对集体经营方式的不满和政府的改革政策,俄罗斯农村开始了土地改革。
政府通过土地私有化,转化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使得农民有了较高的土地使用权。
此外,政府还对土地的流转、流转价格、土地市场的监管等进行了规定,开展了土地统计,完善了土地市场基础。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俄罗斯农村的土地制度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改革,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的发展。
农民有了更多的土地使用权,自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这些措施也引发了许多不同的问题。
三、俄罗斯农地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意义俄罗斯农地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苏联农场的二元结构Stephan von Cramon-Taubadel Sergiy Zorya2012-10-12 14:25:06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作者简介:Stephan von Cramon-Taubadel,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Sergiy Zorya,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系。
内容提要:前苏联地区农业的二元结构十分引人注目,近几年又出现了垂直一体化的超大型农业控股企业Agri-holdings。
尽管这些超大型企业的产生可能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市场失灵、缺乏管理人才以及利用税收优惠,但是,其垂直一体化的特征可能有助于这类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特别是当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及其可追踪性的要求提高之后。
关键词:二元结构农业控股企业垂直一体化品质控制一、引言本文的主题是讨论前苏联农场的二元结构问题。
自从1996年起我一直为乌克兰从事政策咨询和研究工作,2003年起开始为白俄罗斯工作;过去6年里偶尔也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工作。
这些国家农业部门的发展,特别农场规模和农场结构的变化,十分引人注目,也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促使我们去重新思考一些基本的原理。
具体来说,所谓的“农业控股企业”(Agri-holdings)——即通常占地面积数十万公顷、雇工数千人的超大型农业企业——可能对已被普遍接受的有关农业规模经济的结论及以家庭农场的优越性问题提出新的疑问。
在引言之后,下一节将描述前苏联转型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第三节讨论agri-holdings的性质和作用,它们意味着什么;第四节提出若干结论。
本文主要讨论俄罗斯联邦的情况,不过偶尔也会参考其它地区如乌克兰的超大型农业企业。
二、前苏联转型时期农业结构的改变Joachim von Braun的文章讨论了全球层次及许多国家中农业结构是如何分化即如何向二元结构发展的,也许俄罗斯的农业结构正好是这种趋势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之一。
如表1所示,俄罗斯农业结构的两极之一由大约27600个面积超过5400公顷的大型农场组成;而另一极则由大约1600万个占地面积不到0.4公顷的小农场组成。
前者约占俄罗斯农地总面积的80%和农业总产值的43%,而后者相应的比例分别为5.6%和约54%。
表1 农场数量、规模及产量(2000)大型农场私营农场家庭农场数量27600 261700 16000000平均规模(公顷) 5424 57 0.38占农业土地的比重(%) 80.0 7.4 5.6占农业产值的比重(%) 43.4 3.0 53.6资料来源:koester.[1]大型农场是苏联自从实行集体化以后代表农业特征的集体农庄(即所谓Kolahoses和Sovchoses)的继承者,而家庭农场则一般表现为大型农场的附属物,通常由大型农场的雇员及其家庭成员经营(注:从作者的描述来看,文中所说的家庭农场(Household Plot)应当是大型农场雇员“业余”经营的私有或私营经济,相当于公社化时期中国农民经营的自留地。
(译者注))。
中等规模的私人农场介于两者之间,其数量虽多,但所占苏联农场土地及产值的份额较小。
表1中面积和产值的比较表明大型农场和家庭农场经营集约度的差距很大,家庭农场单位面积的产出明显高出很多。
这一比较的结果可能与效率和激励有关(这一点我们下面还要讨论),同时也可能与两者生产类型的差异有关。
如表2所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家庭农场(以及私人农场)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作物,如马铃薯、蔬菜和畜产品,而大型农场则大量生产粮食、油料作物及甜菜。
表2 乌克兰和俄罗斯家庭农场和私人农场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产品乌克兰(2003)俄罗斯(2001)粮食28 12向日葵籽16 18甜菜23 7马铃薯99 93蔬菜87 82肉 66 57牛奶80 50资料来源:State Statistics Committee of Russian Federation (2002);State Statistics Committee of Ukraine.[2]图1表明自从转型以来,乌克兰家庭农场和私人农场的总产值增加了大约25%(俄罗斯的情况基本相似),而大型农场的总产值大约下降到了1990年水平的33%(俄罗斯的情况略好,约为40%)。
不过,我们应当慎重看待这些数字。
第一,一些数据表明大型农场生产下降趋势已经停止。
2003年应当看作一个例外,在恶劣的冬季气候条件之后又出现干旱,结果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
如果剔除2003年的数据,那么,自20世纪90年代末触底以后大型农场的生产已略有回升。
许多分析表明,1998~99年期间的金融危机导致俄罗斯和乌克兰货币相对美元以及其他主要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加强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商品的竞争力,因而成为一个转折点。
[3][4]世纪之交时乌克兰农业的重要改革又加强了货币贬值的正面效应。
图1 乌克兰各类型农场的农业总产值(1990~2002,1990=100)资料来源:State Statistics Committee of Ukraine(various issues).[2] 第二,大型农场与附属的家庭农场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很难准确的分别计算其投入和产出。
大部分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就是大型农场的雇员,他们往往可以按照优惠价格或以工资替代物的形式,甚至常常以偷盗的方式,从所属的大型农场获得饲料、肥料、种子和牲畜。
因此,官方的统计数据可能会将大型农场的相当部分实际产出计算为家庭农场的贡献。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研究成功地对俄罗斯或乌克兰的大型农场和家庭农场的投入和产出做出令人信服的区分。
表3表明,随着大型农场逐渐变小、家庭农场逐步扩大,俄罗斯和乌克兰农业的二元程度(结构)可能下降。
然而,虽然存在着这种趋势,但两者间的对比依然很强烈。
此外,截至表3所标明的年代末期,已有迹象表明这种趋势已经停止,大型农场再次不断扩张。
同时,最近几年内出现了少数大型农场进一步合并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否会导致前苏联的农业结构向三元化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表3表明,随着大型农场逐渐变小、家庭农场逐步扩大,俄罗斯和乌克兰农业的二元程度(结构)可能下降。
然而,虽然存在着这种趋势,但两者间的对比依然很强烈。
此外,截至表3所标明的年代末期,已有迹象表明这种趋势已经停止,大型农场再次不断扩张。
同时,最近几年内出现了少数大型农场进一步合并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否会导致前苏联的农业结构向三元化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表3 俄罗斯和乌克兰不同类型农场的平均规模(1985~2001,公顷)国家农场类型1985 1990 1995 2000 2001俄罗斯大型农场7225 6759 5729 5424 5891私人农场 0 25 40 57 58家庭农场 - 0.25 0.36 0.39 0.41乌克兰大型农场3979 3262 2638 1884 1900私人农场 0 12 21 56 62家庭农场 - 0.29 0.48 0.53 0.53资料来源:State Statistics Committee of Russian Federation(various issues);State Statistics Committee of Ukraine(various issues);World Bank & OECD.[5]表4清楚地说明了俄罗斯大型农场内部的异质性:10个最大农场的销售收入占全国农业总收入的3%,最大的约1700个农场或占总农场数量6.9%的最大农场占有几乎全国农业销售总收入的50%。
这些农场中的最大者即被称为Agri-holdings的超大型农业控股企业。
表4 2001年俄罗斯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在约27600个大农场中占俄罗斯农场总收入占俄罗斯农场总数的比重(%)(十亿卢比)总收入的比重(%)...最大的10个<0.1 8.52.9...最大的300个 1.2 54.718.5...最大的1734个(收入>100万美元) 6.9 142.347.9资料来源:Serova.[7]究竟Agri-holdings是什么样的企业?根据Schüle & Zimmermann的说法,Agri-holdings的土地规模在20000~50000公顷之间,雇员人数在2000~25000人之间。
1998~2002年期间,估计成立了100个此种类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西南部的黑土地地区。
Schüle & Zimmermenn的报告同时显示,Agri-holdings的数量占俄罗斯最大型农场的10~12%,产值则占20~25%。
[6]图2描述了一个典型Agri-holdings(Orjolagropromsnab)的结构,它由25个独立的大型农场组成(平均每一大型农场大约3425公顷),划分为5个地区分支机构。
此种结构使得Agri-holdings的一个重要特征清楚无疑,即他们确实是由若干前苏联典型的大型农场组成的控股企业,而不是单个的农业企业。
同时,图2的结构并不能反映Agri-holdings的第二个重要特征,即其纵向一体化特征。
大部分Agri-holdings所包含的不仅有农业生产者,而且有上游和下游企业,如一方面有银行和能源供给者,另一方面也包括粮食贸易商、榨油厂或面粉加工厂等。
由此而产生的结构通常相当复杂。
由于商业秘密的关系,获得有关所有权、利润、亏损以及资金流动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并不容易。
图2 Orjolagropromsnab agri-holding的结构资料来源:Suhüle & Zimmermann.[6]三、Agri-holding的潜在含义是什么?前苏联地区Agri-holdings的出现不可避免地重新引起了农业经济学领域就农场最优规模、农业中的规模经济以及农场组织的制度经济学等方面的长期讨论。
[9][10][11]Agri-holdings真的表明农场规模扩大到上万公顶就能获取显著的规模经济收益吗?答案很可能是“不”。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上文已得到了说明:即Agri-holdings的最基本的经营单位仍然是后苏联时代的典型的大型农场。
根据世界其他地方公认的一般标准,这些农场的规模确实很大,但超过一、两千公顷规模的农场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见;前苏联的大型农场的确很大,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对前苏联两大类型农场的效率我们了解多少?虽然大量研究成果已经发表[12],但这些文献的结论并不一致。
根据Galushko等人的数据包方法所做研究的部分结果,图3描述了乌克兰大型农场(原集体农庄),即农业公司的效率分布。
对其他两类(私营企业和合作社)的研究结果与此非常相似,因为它们同样显现了效率的两极分布:大部分农场的技术、分配和经济效率较低,仅有极少一部分表现出高效率(注:根据上文所讨论的大型农场与家庭农场之间的联系,其效率的测算可能会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