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空城计教学设计语文版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3、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有四大名著,你们知道是哪四部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那么《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诸葛亮,他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幻灯片1)二、作者作品(印发)1、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幻灯片2)2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共120回。
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97年的历史。
五十回以前(赤壁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
(幻灯片3、4)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初中语文《空城计》的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空城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等。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谋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空城计》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知识。
(2)提问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认知。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空城计》。
(2)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空城计的智谋之处。
5. 课堂练习:(1)学生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三国演义》课文。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初中语文《空城计》的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空城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形象。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空城计》。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智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与分析。
(3)作品的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的理解。
(2)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空城计》。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善对课文《空城计》的阅读理解。
2. 选择一部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价和解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空城计课堂实录语文版

空城计教学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教学流程:(上课)(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学生: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
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
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
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小组讨论)学生1:这位同学讲得不错,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这个故事,讲的故事也比较完整。
学生2:这位同学显得有些紧张,不够流利,讲到个别之处有“呃、嗯”等口语毛病。
学生3:这个同学在故事的内容还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发生的细节过于简单,特别是在司马懿大军压进之后,可以展开适当想象。
学生4:这位同学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劝告”读作“欠告”。
学生: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学生:哇!(惊讶)孔明!学生:他在弹琴,旁边是两个书童。
学生1:他披鹤氅,戴纶巾。
学生2:他笑容可掬。
学生:三次。
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小组讨论)学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的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空城计说课稿语文版

空城计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目的: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对司马懿了如指掌、知彼知己)
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明确:(对诸葛亮不够了解、刚愎自用)
3、联系故事情节,试分析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
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司马懿:多疑自负、老谋深算、刚愎自用
4、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笑”的语句,认真品读。
明确:“三笑”
笑容可掬→故作轻松的笑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
抚掌而笑→如释负重的笑
(想: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
拍手大笑→成功自豪的笑
(想: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也。
)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了写人的一些方法。
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六: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课外通读一遍《三国演义》。
(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空城计》教学课件语文版

《三国演义》中表现(biǎoxiàn)诸葛亮智慧 的故事
火烧新野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巧借东风 赤壁之战 三气周瑜(zhōu yú) 七擒孟获 智赚荆州 计取成都 平定汉中
第十九页,共21页。
(四)练:巩固(gǒnggù)学习目
请同学们在课后结合课 文,展开(zhǎn kāi)想象, 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 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 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100 字左右。
第四页,共21页。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样抵 挡
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 带领
15万人马朝西城杀来。”这时候,诸葛亮 身边
并没有什么(shén me)大将,只有一些文官, 他所带的
5000士兵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
第五页,共21页。
他们得知司马懿的大军打来的 消息后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 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 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 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却表现 得比往常更加(gènjiā)镇定。
第一页,共21页。
《空城计》
九《
武 侯 弹 琴
马 谡 拒 谏
十三 五国 回演
义
退失
仲街
达亭
(sān ɡuó yǎn yì)
第二页,共21页。
》 第
情节(qíngjié)梗概:
开端: 兵临西城
发展(fāz临hǎ危n)(:lín wēi) 施计
高潮: 司马中计 结局: 孔明释计
第三页,共21页。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bùxià)商量怎样抵挡魏兵 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15万人 马朝西城杀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什 么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5000士兵一半 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空城计word学案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空城计word学案5 空城计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 理清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 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 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激情投入, 全力以赴, 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一、走近《三国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 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元年( 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作者罗贯中, 号湖海散人 ,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二、了解背景《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 95 回。
蜀汉马谡痛失街亭, 魏军在司马懿的率领下长驱直入, 诸葛亮被迫退军。
魏军将至, 诸葛亮身处空城, 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 设下空城计, 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三、文体常识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 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 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 其中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
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 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 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侧面描写)。
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 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一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 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空城计说课稿语文版2

空城计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学生在课前己利用课余时间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初一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敢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故事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懿(yì) 氅(chǎng) 纶(guān) 笑容可掬(jū) 遁(dùn) 蜂拥隐匿(nì) (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hài)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城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齐读标题《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
(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
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
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
4.计是什么意思?《空城计》又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什么计?
5.“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使用这个计策?你认为怎样?你有更好的计策吗?(将有关的句子带感情地反复读)。
6.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
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
五、书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