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空城计》同步精讲精练-精选学习文档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13课《空城计》精品课件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13课《空城计》精品课件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 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写方 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 写。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
4、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 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 “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 城计,以少胜多。
5、司马懿是一个怎样的人?
司马懿是一个 老谋深算 、 多疑自负 、 刚愎自用 、 狡诈多端 的人。
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司马懿了如指掌、知彼知己。
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对诸葛亮不够了解、刚愎自用。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如文中诸葛亮的“三笑”。
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 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第四部分司马愚见与孔 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 的足智多谋:
①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 高一筹。
②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 仅善“识人”更能“治人”。
3、找出文中孔明“笑”的语句,并分析其心理。
文中诸葛亮 “三笑”的含义
一笑(第3段) “笑容可掬”:
镇定自若的笑。
二笑(第5段) “抚掌而笑”:
三笑(第6段) “拍手大笑”:
如释重负的笑。 对司马懿的嘲笑,自豪的笑!
2、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人 物的性格
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 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 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 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 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 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 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 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 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 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 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 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 急。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空城计》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空城计》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第13课空城计》一、语言表达1.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务院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共有包括豫剧、戏剧、曲剧、少林功夫等在内的22个项目入选,反映了河南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的深厚文化积淀。

画线句有语病,请改正:______。

二、其他2.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的叙述和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3.《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

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______(2)言讫.,拍手大笑______(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______(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______。

5.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______(2)威震长坂坡______(3)赔了夫人又折兵______(4)白帝城托孤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2018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课文全解-文档资料

2018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课文全解-文档资料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课文全解内容预览:13.空城计【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分拨:分派。

飞马:这里指骑着快怪传送紧急军情的人。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

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鹤氅ch ng:用羽毛编成的外衣。

纶gu n巾:用青色丝带编的头巾。

敌楼:筑在城上,用来观察敌情的城楼。

笑容可掬j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莫非:莫不是,大概。

表示推测。

抚掌:拍手表示高兴。

骇h i然:惊惧的样子。

言讫q :说完。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入张士诚幕。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

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

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 同步练习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 同步练习语文版

空城计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小说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司马懿.()旌.旗()纶.巾()笑容可掬.()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4.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6.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

⑴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⑵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⑶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7.诸葛亮使“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二是。

8.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第二部分:(一)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9.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10.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word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word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13.空城计罗贯中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

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13课《空城计》精品课件共23页PPT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13课《空城计》精品课件共23页PPT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13课《空城计》精 品课件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语文:第13课《空城计》同步授课课件(语文版七年级上)

语文:第13课《空城计》同步授课课件(语文版七年级上)

整体感知 1.观看flash动画,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诸葛退兵运粮,司马乘胜追击, 惊心动魄。
一生谨慎今求险,空城司马中计。
2.课文分几部分?请写出各段段意。
开端(第一段):司马懿兵临西城,蜀军军情危机。 发展(第二段):诸葛亮临危不惧,巧施空城计。 高潮 (第三—四段):司马懿中计,诸葛亮成功避险。 结局(第五—六段):魏兵退去,诸葛亮释计。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处乱不惊 临危不惧
疑心病重 狡诈多端 骄傲自负 不知变通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正面描写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 侧面描写
对比
众星托月
对 魏 比蜀



蜀众官 衬
衬 托


司马昭 托 司马懿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一下司马懿知道上当后会 有怎样的反应?
提示: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同 时还可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拓展,简要介绍小说中的周瑜、 曹操等人物,如还可假设:如果上当的是周瑜,他会有何 反应?
空城计
逼计 施计 中计 释计
3.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通过描写诸葛亮面对强敌镇定自若,巧施
空城计,吓退十五万魏军的故事,赞颂了诸葛亮足 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的性格和 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合作探究
诸葛亮的三次笑 笑容可掬 → 抚掌而笑 → 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 → 如释重负 →自豪、嘲笑
hài 骇然
shàn 擅动
chénɡ 丞相
zhǔ 麈尾
jīnɡ 旌旗
yì 司马懿
ɡuān 纶巾
chǎnɡ 鹤氅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语文版七年级上《空城计》精品名师精编练习1

语文版七年级上《空城计》精品名师精编练习1

语文版七年级上《空城计》精品练习自主实践一、语言实践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司马懿()纶()巾城铺()笑容可掬()抚()掌骇()然远遁()言讫()隐匿()2.选择题。

(1)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A.三顾茅庐B.三气周瑜C.桃园三结义D.三打祝家庄(2)下面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大闹天宫C.诸葛亮——三顾茅庐D.刘姥姥——进大观园3.查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开篇词。

(2)“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

(3)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事。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5)诸葛亮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

请你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一个故事的名称。

二、阅读实践(一)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①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②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③“直娘贼!④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空城计》一、语言表达1.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务院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共有包括豫剧、戏剧、曲剧、少林功夫等在内的22个项目入选,反映了河南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的深厚文化积淀。

画线句有语病,请改正:______。

二、其他2.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的叙述和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3.《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

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______(2)言讫.,拍手大笑______(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______(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______。

5.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______(2)威震长坂坡______(3)赔了夫人又折兵______(4)白帝城托孤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第 1 页“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2)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3)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______(5)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6)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你又得到什么启发?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持匙筯,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裂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耳!②圣人迅雷风裂必变,安得不畏?(2)曹操认为可以称为天下英雄的是谁?他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3)刘备听了曹操的话,为什么“吃了一惊”,还把筷子都掉在地上?(4)刘备怎样掩饰“失筯”的缘故?这表现了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答案和解析【答案】1. 删去“戏剧”2.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3.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4. 惊惧的样子;完结,终了;拍;逃跑;逃5. 关羽;张飞;周瑜;刘备6.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7. (1)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惟”是“只”的意思,“耳”可译为“了”,语气助词.;句意为:能够称为英雄的,天下只有刘备和曹操了.②中重点词语有“安得不畏”是反问句,“安”译为“怎么”;句意为:圣人认为雷声大作,狂风怒吼,一定会发生变故,怎么能不害怕呢?(2)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把握,对故事情节的积累.此题只要理解原文的含意,从曹操所说的话中便可得到答案,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曹操认为刘备和自己都是天下的英雄;他认为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才称得上英雄.(3)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把握,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了解.结合文章结尾“轻轻掩饰过了”来理解,分析刘备是装作如此.一则曹操点出心事怕被杀心惊;二则在曹操面前装作胆小、糊涂的样子,以蒙蔽曹操.(4)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把握,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掩饰“失筯”的缘故便可知是雷声的帮助;从刘备语言、动作与其内心的不符分析其性格特点.刘备害怕雷声;狡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答案:(1)①能够称为英雄的,天下只有刘备和曹操了.②圣人认为雷声大作,狂风怒吼,一定会发生变故,怎么能不害怕呢?(2)曹操认为刘备和自己都是天下的英雄;他认为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才称得上英雄.(3)一则曹操点出心事怕被杀心惊;二则在曹操面前装作胆小、糊涂的样子,以蒙蔽曹操.(4)害怕雷声;狡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解析】第 3 页1. 并列不当,“戏剧”包括“豫剧”和“曲剧”,种属概念不能并列在一起.答案:删去“戏剧”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2. 本题考查小说概念的把握.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答案: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本题考查文体常识的把握.做本题时注意小说知识的把握.3. 注意作者的朝代要准确记忆,作家的名字要准确书写.《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作者是元末明初时期小说家罗贯中.答案:《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做本题时注意《空城计》出处、作者及朝代的把握.4. (1)句意为:文武百官没有不害怕的.骇然:惊惧的样子(2)句意为:说完,拍着巴掌大笑.讫:完结,终了(3)句意为:诸葛亮看见卫国军队远远的逃跑,拍着手掌大笑.抚:拍(4)句意为:如果放弃城池逃跑,一定不能远远地藏匿起来.遁:逃跑;逃答案:(1)惊惧的样子(2)完结,终了(3)拍(4)逃跑;逃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主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解释文言实词,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纳.积累、记忆.5. (1)关羽“温酒斩华雄”;(2)张飞“威震长坂坡”;(3)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4)刘备“白帝城托孤”.答案:(1)关羽(2)张飞(3)周瑜(4)刘备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把握.这些都属于著作中的精彩片段,必须熟悉.做本题时注意名著人物及事件的把握.6. (1)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把握,对故事情节的积累及对人物的分析能力.结合“不信”来理解.“懿笑而不信”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的“笑”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2)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人物心理变换的分析.结合语段内容来分析.从对司马懿的描写中来搜索.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由笑到疑到撤兵是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3)本题考查了考生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是司马懿退兵的理由.(4)本题考查了考生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诸葛亮回答众官的疑惑时已经说明.(5)本题考查了考生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和分析概括能力.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从中体会诸葛亮的计谋神算.(6)本题考查了考生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及受到的启示.可从“知己知彼”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随机应变的角度来谈,只要从课文内容出发,有理有据即可.例如: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启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慌乱.要善于利用别人的心理弱点.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得到的启发:对吃不准的事,至少应该稍作一下试探而不应轻易放弃.多疑是会吃亏的.答案:(1)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2)由笑到疑到撤兵.(3)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5)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6)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启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慌乱.要善于利用别人的心理弱点.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得到的启发:对吃不准的事,至少应该稍作一下试探而不应轻易放弃.多疑是会吃亏的.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把握,对文学常识、主题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本题要结合《三国演义》来理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不但要知道文学常识,而且要真正的读原著理解内容,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7.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把握,对文学常识、主题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本题要结合《三国演义》来理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不但要知道文学常识,而且要真正的读原著理解内容,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第 5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