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省成为了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尽管浙江省整体经济水平较高,但该省内部的区域发展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特别是绍兴、宁波、温州等地。

这些沿海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制造和服务业。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发展滞后。

二是区域人口流动不均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在浙江省的分布也不均衡。

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和中部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

这种人口流动不均衡不仅导致沿海地区劳动力供求失衡,也造成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浪费。

三是区域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和医疗资源在浙江省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这导致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历史原因。

浙江省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交通和地理等因素限制,发展滞后。

二是政策原因。

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更多地关注了沿海地区,忽视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需求。

这造成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

浙江省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西部和中部地区在吸引外资和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

针对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一是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差异变迁的实证研究”成果公报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差异变迁的实证研究”成果公报

至 在 全 国的 平 均 线 以下 ,一 直 处 于被 抑 制 状 态 ,只 是
“ 文革 ” 后 华 东 的 发 展 势 头 才 开 始 强 劲 。 在 高 校 数 量 差 异 上 ,院 系 调 整 等 对 平 衡 各 大 区 的
应 该 看 到 ,高 教 与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的 联 系 正 在 加 强 ,地 方政 府 发 展 高 等 教 育 的积 极 性 也 正 在 提 高 。
维普资讯
・全 国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
教 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当代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差异变迁 的实证研究’成果公报 ’
全 国教 育 科 学规 划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E ■ 1
由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蒋 纯 焦 副研 究 员 主 持 的 全 国教 之 所 以 研 究 区 域 差 异 ,也 有 四 点 缘 由 : ( ) 我 1
水 平 增 长 了 2倍 多 , 而 京 沪 两 地 的 增 长 不 足 0 5倍 , .
“ 延 式 ” 路 线 ,以建 立 和 完 善 高 等 教 育 为 开 端 ,逐 下
步 建 立 新 学 制 ; ( ) 中 国 共 产 党 建 立 的 革 命 根 据 地 3
在 办 教 育 上 也 是 首 重 高 等 教 育 ,狠 抓 干 部 培 训 ;

的经 济 发 达 省 份 的高 等 教 育 相 对 其 经 济 发 展 要 薄 弱得 多 ,这 主要 是 因 为高 等教 育 管 理 体 制 的改 革 与经 济体
制 改 革 存 在 距 离 ,集 中控 制 的模 式 没 有 根 本 打 破 。但
直高 于经 济 基 础较 好 的 华 东 ,而 华 东 的 发 展 速 度 甚

第二讲 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第二讲 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2005年,下面是某个同学设计的实证主义 研究框架.请将其中的缺少步骤补上,并给出 定量分析方法.20分 1)感知经验:一地人口受教育程度对当地经济 有影响. 2)根据先验经验提出论证命题:人口受教育程 度越高,对当地经济发展就越有利. 3)定义、分类、度量:人口受教育程度:研究 人员级(硕士以上毕业);大学生(含大专);高 中(含中专);初中;小学及以下。当地经济发 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均GDP。 4)论述及空间表达式:列表、画图进行比较 5)对结论作出解释.
东北师范大学
2006年,人文地理学引入实证主 义方法论后学科发生哪些变化? 10分 2007年,结构主义方法论及其主 要研究内容。10分 2010年,结构主义方法论及其对 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10分
2.中山大学
2004年,评述人文地理学的哲学 方法论。15分
3.华中师范大学
2003年,在概述人文地理学的本质属 性与学科特性的基础上,论述人文地 理学研究的四种主要方法论。30分 2005年,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 学方法论的指导,请结合人文地理学的 发展分别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哲 学方法论加以概述和评价。30分
2005年,画出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模式图,说 明人文地理学运用这种方法论的特征,并对 这种方法论进行评价。 运用科学发展观,评价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 人本主义方法论.试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 应用科学发展观,利用人本主义方法论中的 积极因素,提出该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某个关键问题的对策。 2008年,什么是经验主义方法论?试结合 一实际例子说明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它?20 分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图为: 感知经验→杂乱的事物→定义、 分类、量度→有条理的事物→归 纳、概括→法则和理论的建立→ 解释。见14页

10 浙江省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0 浙江省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年5月1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596.88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15.33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1.55万人,增长15.82%,年平均增加8.16万人,增长1.48%。

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128.52万人,占21.53%。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11.5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58.22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0.27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08.16万人,占51.63%;女性人口为288.72万人,占48.3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3,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84略有上升。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2.28万人,占15.46%;15-59岁人口为420.08万人,占70.38%;60岁及以上人口为84.53万人,占14.1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66万人,占9.83%。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6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1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4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88个百分点。

五、受教育程度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5.5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9.33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07.64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94.0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作者:漆嘉琦王斌会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4期◆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非常多,但鲜有针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均指标(比如人均GDP)进行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模型,对2000年与2009年广东省经济发展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流动不均衡,这一结果可以为我国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的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区域差异平均指标因素分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口号,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平均以9%左右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城乡经济发展却在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为2.56;农村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该比例在1984年降至1.84。

然而,1994年,该指标上升为2.59,2002年达到3.5,达到最大,2004年回落到3.2,从而使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现出“V”型走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收入分配差距,而收入分配差距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住房等直接关系民生的社会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问题逐渐显露,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这些问题将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已经成为焦点问题。

文献综述近年来,西方国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不在少数,而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两类。

一类是延续了增长经济学的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增长因素分析,这类分析主要应用时间序列方法。

另一类不再局限于时间序列的分析,而主要集中在整个地区的空间尺度,把研究重点放在截面数据上,从空间角度分析地区经济增长。

关于城乡教育差异的调查报告(整理完整版)

关于城乡教育差异的调查报告(整理完整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教学成果报告题目:关于城乡教育差异的调查报告姓名:吴鸿展成国森张展通伍炯城萧海彬林士祺学号: 5112291112040133。

51120373120401065112290212040142 ,51122890120401345112289412040135, 5112291512040129 班级:12自动化一班完成日期:2012.12.24指导教师:李翠芳关于城乡教育差异的调查报告摘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日益明显,教育资源的失衡已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从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政策、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现状;成因;对策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城乡经济差距逐渐拉大,直接导致城乡教育出现不平衡的局面。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而且当今时代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村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人才的支撑,农村要转型,必须有农民思想、心态、人格的转型,这使我们必须关注农村的教育事业。

据网上查找资料的方式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与当前城镇教育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一、家庭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楼院村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而许多贫困的城市家庭教育支出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许多乡亲认为有了钱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可是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台州调查报告

台州调查报告

台州调查报告台州调查报告一、引言近期,笔者对浙江省台州市进行了一次调查。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台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问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以期为台州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经济发展状况台州市是浙江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台州市的制造业发达,涵盖了家电、汽车零部件、塑料制品等多个领域。

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台州市设有生产基地,为台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台州市的农业也十分发达。

农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以水产品和水果最为出名。

台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这为台州市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尽管台州市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台州市的农产品虽然品种丰富,但质量和品牌建设仍有待提高。

三、社会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台州市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是教育问题。

尽管台州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足,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此外,一些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差。

其次是医疗问题。

尽管台州市的医疗设施相对完善,但一些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不足。

这导致了一些农村居民看病困难,尤其是在遇到重大疾病时。

此外,医疗费用较高,给一些居民带来了经济负担。

四、人民生活水平调查显示,台州市的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较高。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生活质量较好。

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和服务业发达,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消费选择。

然而,农村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供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发展建议针对台州市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

受教育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受教育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受教育程度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教育和人才已成为影响一国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各地区之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及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对我国各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依据,基于2014年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利用OLS估计的方法,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教职工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教育支出率三个因素对受教育程度有显著影响,并据此进一步对如何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教育;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一、文献综述涂冬波利用因果模型对教育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经济、文化和科技是影响我国地区之间教育差异的主要因素。

在这三个因素中,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无疑是最大的,科技次之,文化的影响作用相对最弱。

丁伟华将教育发展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结合起来研宄,利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

杨倩分析了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其中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孙希对引起教育地区差异的因素进行了研宄,他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两个层面对教育发展地区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靳园对义务教育省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宄,一方面分析了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

另一方面,我国教育投资机制不合理,教育投入的相对匮乏加剧了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

二、变量的分析与选取研宄发现,各级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

在研究受教育程度时,为了消除不同地区人口差异的影响,我们用平均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Y)代替总在校生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其反映了地区中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既简单又直观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受教育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摘要:文章以2010年台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按户籍状况分类对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进行大致的分析,进而比较了各户籍状况下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同时提出了缩短区域差距、提高各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台州人口受教育水平区域差异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15-02一、人口文化素质的概念及度量指标北京大学张纯元教授在《人口理论教程》中把人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它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其中,人口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产技能等。

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人口的社会属性。

它与人口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人口素质的核心。

在当代,衡量人口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世界各国主要根据人口受教育水平(包括识字率、文盲率、接受高等教育人才比例等),同时也可以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来反映人口文化素质水平,如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等。

在国际范围内,以上指标均为可比性指标,也是衡量各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指标。

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各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为人口文化素质不仅决定着人口主体时间的范围和程度,还标志着人口主体改造客体的成功率。

人口文化素质一方面受历史的、现实的政治和经济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及人类自身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比较台州市各个县(市、区)之间由于人口户籍状况不同而造成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平衡各县(市、区)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缩短各区域间的差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口受教育水平是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采取该指标体系对台州市各个县(市、区)之间由于户籍差异造成的教育水平差距做了大致比较和分析。

二、从户籍状况看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台州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在不同的地区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据2010年台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台州市共有户籍人口576.98万人,其中在6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正规教育的有492.58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90.66%,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有47.14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9.70%。

1.户籍人口义务教育普及率较高。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应当入学接收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假设儿童6周岁入学,完成义务教育、高中、大学、研究生等教育,至29周岁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已经完成终身正规学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台州市6~29岁人口共170.84万人,受过小学及以上正规教育的有169.31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比重达到99.10%。

从各县(市、区)情况看,各区域间6~29岁户籍人口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差异不大,比重最高的玉环县和最低的天台、仙居县仅相差0.64个百分点。

但是在未入学的户籍人口中,年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6-7岁年龄段之间。

从8岁开始,未入学人口比例就明显减少。

在台州市6-29岁之间未上过学的1.5万户籍人口中,6-7岁年龄段的占了66.2%,8-29岁年龄段人口占33.8%。

2.高等学历户籍人口分布集中。

台州市6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共543.31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共有38.47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7.08%。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主要分布在20~24周岁年龄段之间,其次是25~29周岁,其占所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比重分达到33.37%和24.05%。

由有关资料可以看出,椒江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户籍人口比例达到12.0%,远远高出台州市平均水平,也远远高出其他各县(市、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

3.文盲人口比例受历史原因影响较大。

人口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同龄人口的比重。

台州市1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共485.89万人,其中不识字人数有47.14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9.70%;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共60.81万人,其中不识字人数有26.18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43.06%。

4.教育资源的投入差异较大。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2010年台州市教育经费支出51.56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23.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

离国家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4%的目标相差甚远。

从各县(市、区)来看,天台县的教育投入不管是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还是占gdp的比重都在全市范围内位列第一,远远高出全市平均水平,也是台州市唯一一个达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目标的县。

三、影响各县(市、区)户籍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原因1.学龄儿童能否按时入学受父母从业影响较大。

在台州市复杂的就业环境以及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龄儿童未能及时入学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例如,三门县是台州市的劳务输出大县,学龄儿童跟随父母外出务工,但是户口还在原籍。

大多数父母不愿意孩子在外地接受义务教育,因为学龄儿童不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往往需要支付相当大的一笔择校费。

但是回原籍上学又面临两地分居、无人照顾的局面,所以往往会推迟孩子的入学年龄。

2.高等院校数量少且分布集中。

根据2010年台州市教育局发布的教育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0年台州市共有高等教育学校5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共计29749人,专任教师共计1645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有近千人,占了台州市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口近四分之一的比例。

这5所高校校区分布相对较集中,生源和教师主要分布在椒江、临海两地。

我们知道,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户籍的迁入,大部分学生会将自己的户籍迁入学校所在地,这是椒江区高等教育户籍人口比例较高的主要因素。

3.教育投入差距较大。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这一目标,国家从1993年提到了现在,而台州市的教育投入却离这一目标相差甚远。

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县(市、区)一直以来不够重视教育投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例如路桥、玉环和温岭等地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4.台州市驻地搬迁。

1995年台州市政府根据国务院批示从临海搬至椒江,除政府机构搬迁外,还有大多数台州市级企事业单位先后迁往椒江。

应该说,搬迁的人中大部分为高等以上学历者。

台州市驻地搬至椒江后,由于总部经济的效应,吸引了各大产业总部和高新产业集聚椒江,由此也吸引了大批高素质就业人才,拉大了椒江与其他县(市、区)之间接受过高等教育人才比例的差距。

5.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

由于历史原因,台州市在解放前教育事业落后,经济又不发达,台州人口文盲率一直较高,而玉环县尤为突出。

玉环是我国14个海岛县之一,全县由55个岛屿组成,各岛屿之间交通不便,大多数居民以渔业为生,这也导致了岛上居民的文化教育落后于其他内陆地区。

台州市9个县(市、区)中,两个年龄段人口文盲人口比例均最低是天台县,天台县位于台州市西北部,境内天台山脉和大雷山脉形成四面环山中部较为平坦的丘陵盆地,山地面积占县总面积的82.3%。

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争的原因,天台县依靠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了附近地区的学校迁入,而且当时的政策规定,在校学生可以免于壮丁选拔,所以青少年大量的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老龄人口中天台县的文盲率是台州市最低的原因。

四、对策及建议综合前述要缩短台州市各个县(市、区)之间由于户籍不同造成的受教育程度差距,提高教育不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推动各个县(市、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均衡合理。

从全市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台州市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便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不完善。

台州市基础教育财政长期面临经费总量不足,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配置严重不均衡,在政府和受教育者间、城乡居民间、各级政府间负担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育可持续、相对均衡的发展。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不均衡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均衡合理,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这方面工作做起来会有一定难度,需要各级政府和领导作长期、绩效不明显的基础工作,虽不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一件有益的重要工作。

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

普通高中是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的主渠道,而台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只占48.6%,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家长的求学要求。

当然,在客观上,不可能每个初中毕业生都会选择读高中升大学,有一部分人提前进入职业技能教育是必然的。

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2010年台州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即使加上职业高中、技校、普通中专等,也还有一部分的初中毕业生没有书读。

而且各县(市、区)之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例相差较大,初升高比例最高的天台县和比例最低的仙居县相差了12.4个百分点。

各县(市、区)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生源情况来发展普通高中或者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规模,尽量延长每个学生的受教育年限,缩短大专以下学历人口差距。

3.积极创造条件,加快高等教育建设。

台州市高等院校数量少且分布集中,造成了台州市高等教育人才分布集中,市政府所在地远远高于其他县(市、区)。

尽管台州市每年考取高校的学生数量不少,由于这些高校大都设在外地,他们毕业以后有很大一部分台州籍毕业生会选择留在外地工作;目前就浙江省内而言,经济较发达、高校分布较多的例如杭州、宁波等地又利用区位优势千方百计地吸引高素质人才为他们服务,加剧人才竞争趋势。

因此,各地除了继续创造较好条件,通过人才市场途径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来(返)原籍工作之外,一定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人才培养。

另外,只有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的状态,才能提高适龄青年的大学生比重。

4.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经济转型的今天,知识、科技、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积极发展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不断推进终身教育。

建设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平台,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数字化学习网络,为台州市民尤其青壮年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促进台州经济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