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科技活动教案
科技社团航模制作教案

科技社团航模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航模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航空科技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航模制作的基本原理2. 航模制作的材料与工具3. 航模的设计与制作流程4. 航模的调试与飞行技巧5. 航模制作的安全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航模制作的基本原理、材料与工具、设计流程等。
2. 演示法:展示航模制作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航模制作,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分析成功与失败的航模制作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
5.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航模制作中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航模制作教程、相关科普书籍。
2. 工具:切割刀、剪刀、胶水、螺丝刀等。
3. 材料:航模零件、塑料板、纸张等。
4. 设备:电脑、投影仪、示教板。
五、教学进程1. 导课:介绍航模制作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授课:讲解航模制作的基本原理、材料与工具、设计流程等。
3. 演示:展示航模制作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航模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分析航模制作中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
6.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反馈: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航模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如切割、拼接、调试等。
2. 团队协作精神: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分享等。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航模制作原理和技巧的掌握。
4. 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在航模制作过程中提出创新设计,并评价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航模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2. 邀请航空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航模制作主题的科普活动,增加学生对航空科技的兴趣。
科技几何模型制作教案

科技几何模型制作教案教案标题:科技几何模型制作目标年级:高中主题:科技与几何模型制作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科技在几何模型制作中的应用。
2.学习并掌握几种科技工具的使用,如3D打印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
3.掌握制作几何模型的基本步骤,包括设计、模型构建、测试与改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几何学的理解。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2.3D打印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科技工具。
3.能够展示和分享学生作品的展示板。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科技在几何模型制作中的应用。
例如,科技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精确的模型,加速制作过程,并实现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步骤2:科技工具介绍(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技工具,如3D打印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讲解这些工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在几何模型制作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科技制作的几何模型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步骤3:科技几何模型制作实践(60分钟)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几何模型进行制作。
2.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模型的设计和绘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试和调整。
3.学生利用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或使用其他的科技工具进行模型制作。
4.学生在制作完成后,展示和分享他们的作品,讨论彼此的设计思路和改进方法。
步骤4: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就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技在几何模型制作中的应用,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制作一个科技几何模型,并在下堂课上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科技工具和几何模型制作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习到了几何模型的制作技巧,还培养了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科技工具和案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应用能力。
制作校园模型科学教案

制作校园模型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按照平面示意图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能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模型制作更加了解校园。
教学重点
1.能按照平面示意图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能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模型制作更加了解校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地了解学校,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校园,画了学校的示意图这节课我们按照示意图做模型吧。
二、模型制作
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和工具,有硬纸板、便利贴、吸管、橡皮泥、胶水、双面胶、剪刀等。
大家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校园模型吧。
大家可以先剪出操场.然后以操场为中心,再依次制作操场周边的建筑。
大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案来制作。
模型制作步骤
1.选绿色的硬纸板,在上面画出操场的边框和图案,然后沿着边
框剪出操场。
2.选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捏出花坛,花可以用红色、紫色,草可以用绿色,泥土可以用
3.用硬纸板折成方块,用胶水粘好,在方块的表面画上门窗和楼层
4.在纸板或者便利贴上画好五星红旗,然后用吸管做旗杆。
5.把做好的物体模型黏在底版上。
6.标注方向,完成校园模型。
“玩转科技模型”系列实践活动

“玩转科技模型”系列实践活动科技模型是科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科技模型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玩转科技模型”实践活动。
本文将围绕这一系列活动进行详细介绍。
活动一:科技模型介绍在这一活动中,我们首先为学生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模型,例如机械模型、电子模型、生物模型等。
通过讲解和展示,学生可以对科技模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同类型的科技模型有所认识。
在介绍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了科技模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明白科技模型并不仅仅是一种玩具,它背后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
在第二个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科技模型的制作。
我们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模型制作材料和图纸,让学生按照图纸和指导进行制作。
我们让学生制作了一个简单的风车模型和一个简易的电路模型。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技模型的原理和结构,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改进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第三个活动中,我们组织了一次科技模型展示与交流活动。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科技模型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模型原理和制作过程。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还可以让他们学习他人的制作经验和技巧,促进交流和分享。
我们还邀请了一些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参加展示与交流活动,让学生能够向专业人士请教,并了解科技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最后一个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讨论科技模型的应用和创新。
我们鼓励学生思考,科技模型可以在哪些领域得到应用,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我们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设计方案,希望他们能够运用科技模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希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科技模型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一系列的“玩转科技模型”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科技模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模型制作社团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新和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1. 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模型制作工具:剪刀、胶水、彩纸、彩笔等。
2. 模型制作材料:纸盒、纸杯、塑料瓶等。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是怎么制作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模型。
”二、讲授新课1. 模型制作的基本步骤:a. 选材:根据需要制作的模型选择合适的材料。
b. 设计:根据材料的特点和制作要求,设计模型的结构。
c. 制作:按照设计图纸,使用工具将材料剪裁、折叠、粘贴等。
d. 装饰:对模型进行美化,增加创意和个性。
2. 模型制作技巧:a. 剪裁:根据需要,将材料剪裁成所需形状。
b. 折叠:使用折纸技巧,将材料折叠成特定的形状。
c. 粘贴:使用胶水将不同材料粘贴在一起。
d. 装饰:使用彩笔、贴纸等对模型进行美化。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模型制作项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模型制作,并进行展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模型制作,并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
”二、讲授新课1.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a.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培养创新思维?b. 学生讨论:创新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创新思维的方法a. 提问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b. 改进法:对现有模型进行改进,增加创意。
c. 拼接法:将不同材料、不同结构进行拼接,形成新的模型。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创新项目。
科学模型制作手工初中教案

科学模型制作手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模型的概念和作用,认识模型的分类。
2. 学会使用简单材料制作科学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科学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2. 模型制作的材料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科学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2. 模型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科学模型的图片和实例。
2.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纸张、塑料等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科学模型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对科学模型的认识和看法。
二、探究科学模型的分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模型的分类,如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类模型的特点和应用。
三、学习制作材料和技巧(10分钟)1. 教师介绍制作模型的材料,如纸张、塑料、木材等。
2. 学生学习制作模型的基本技巧,如剪切、拼接、粘贴等。
四、设计制作科学模型(15分钟)1. 教师提出制作任务,如制作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模型。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模型方案,确定材料和制作方法。
3. 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模型,介绍制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模型的科学性、美观性和创新性。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科学模型的概念、制作技巧等。
2.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反思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探究其他科学模型的制作,如细胞模型、地球仪等。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学模型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模型的概念、分类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团队协作和科学探究精神。
小学科技教育教案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

小学科技教育教案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小学科技课堂上,通过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了解一种简单的机械模型制作方法;3. 学习拆卸和组装机械模型的技巧;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好样品机械模型,准备相关教具和工具;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套小型工具,如螺丝刀、钳子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个精美的机械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观察模型的外观和组成部分,提问学生对机械模型的认识和感受。
2. 知识讲解介绍机械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解释机械模型是指模拟机械结构和运动原理的实物模型,可以分为手摇式、电动式和自动化等几类。
3. 实践操作教师示范拆卸和组装一个简单的机械模型,如钟摆模型。
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先拆卸模型,再逐步组装起来。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个步骤进行解释和演示。
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的拆卸和组装方法,使用自己的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模型。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型类型,如摆钟、滑轮等。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机械模型展示给全班,分享制作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关于机械模型制作的一些规律和技巧。
6.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在制作简单机械模型的基础上,尝试设计、改进和制作更复杂的模型。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机械原理和运动规律。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2. 评估学生对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收集学生的制作成果和总结归纳,作为评价依据。
通过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亲自制作机械模型,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模型科技活动教案

模型科技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技活动的概念和种类。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4.提升学生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科技活动的概念和种类。
2.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3.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科技活动案例,如制作小型风车或太阳能发电机等,引起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
2.知识讲授(15分钟):介绍科技活动的概念,科技活动是指利用科技知识和技能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性活动,包括实验、制作、调研等。
分析科技活动的种类,如实验型科技活动、制作型科技活动和调研型科技活动等。
3.讨论与展示(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感兴趣的科技活动,并设计一小组展示,包括展示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效果等。
4.实践活动(30分钟):根据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选择一个具体的科技活动进行实践,包括制作或调研等。
老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设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5.成果展示(15分钟):学生小组展示他们实践活动的成果,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分享各自的创新点和困难等。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总结科技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科技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反思,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技活动。
四、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感兴趣的科技活动进行实践和展示。
2.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创新展览或科技企业等,加深对科技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3.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五、教具与资源:1.小型风车或太阳能发电机等科技活动案例。
2.材料和设备等必要实验用具。
3.学生分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课件或物料。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节科技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学生能够了解科技活动的定义和种类,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回龙中学科技活动课程教案刘小莉模型基础知识介绍(一)1.介绍模型运动2.重新认识模型这项运动3.了解模型的种类4.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生航空模型活动的内容航空模型一、介绍模型发展的历史二、中学生模型活动和小制作的意义1.有利于激发学生立志为我国的航空及科技事业的发展作贡献我们的祖先在航空等方面的发明和创造,对人类世界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2.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生活动实际中去3.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智力三、中学生模型活动和小制作的特点1.多样性、2.趣味性3.实践性4.探索性5.竞争性四、活动内容( 1)中学生航空模型活动的内容中学生航空模型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了解有关的航空知识和航模的基本知识;制作简易纸木结构的弹射机、滑翔机;橡筋动力飞机模型制作;初级牵引滑翔机的制作;飞机模型的调试;航空模型竞赛活动的组织;简易航空模型的设计等。
五、活动项目的选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统计器材。
模型制作课程锻炼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课。
让学生亲手制作模型 , 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 并在实践进程中感受技术。
在本学课后反思期的教学课堂上 , 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秩序良好,学生掌握良好。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回龙中学航模社团课程教案刘小莉模型基础知识介绍(二)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航空模型一、什么叫航空模型。
国际航联制定的竞赛规则里明确规定“航空模型是一种重于空气的,有尺寸限制的,带有或不带有发动机的,不能载人的航空器,就叫航空模型。
其技术要求是:最大飞行重量同燃料在内为五千克;最大升力面积学生活动一百五十平方分米;最大的翼载荷 100 克/ 平方分米;活塞式发动机最大工作容积10 亳升。
1.什么叫飞机模型一般认为不能飞行的,以某种飞机的实际尺寸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模型叫飞机模型。
2、什么叫模型飞机一般称能在空中飞行的模型为模型飞机,叫航空模型。
二、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航空模型是各种航空器模型的总称。
它包括模型飞机和其他模型飞行器。
航空模型活动从一开始起就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而且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在航空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航空模型是探索飞行奥秘的工具三、关于航模的一些基本问题1、升力和阻力飞机和模型飞机之所以能飞起来,是因为机翼的升力克服了重力。
机翼的升力是机翼上下空气压力差形成的。
当模型在空中飞行时,机翼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机翼下表面的空气流速减慢压强加大( 伯努利定律) 。
这是造成机翼上下压力差的原因。
在本学期的教学课堂上 , 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秩序良好,学生掌握良好。
能够很好的掌握飞机课后反思飞行的原理。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前准备活动方式回龙中学航模活动课程教案手工制作——航模飞机1.锻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2.通过航模飞机的制作,让学生了解航模知识。
3.投入益智活动,开拓知识领域。
4.掌握航模飞机的制作方法、步骤。
制作方法1.工具和材料2.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教师求范讲解,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互助交流。
活动过程组织设计:情境导入、了解原理制作、航模放飞调试活动、总结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学生回答二、复习提问学生回答同学们,你们知道飞机是怎样制找学生回答三、导入新课造出来的吗?人类从天空飞翔的了解飞机的提出问题激发鸟翼得到启发,想象鸟一样在天发展历史。
学生学习兴趣空中飞翔,经过人类科学家多次学生读题了通过多媒体教试验,人类终于飞上了天空,实解什么是航学,了解飞机现了梦想。
那么我们同学想不想模飞机。
发展史。
也有一个飞机模型呢?好,今天板书课题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
九、手工制作—航模飞机四、讲授新课一、讲解所用工具与材料:检查学生工具1.工具:剪刀、刻刀、直尺、胶学生看书了准备情况,请水解工具的用同学们看电2.材料:彩色纸样一张、木筷一处。
视,了解所用根、大头针一个。
工具和材料。
板书: 1、工具; 2、材料教师边讲解边二、讲解制作方法:学生制作制作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制作方法。
1.将纸样上的图形沿边缘线刻下。
板书:刻下指导学生制作看电视。
教师指导教师示范通过指导掌握尾翼的粘合方法。
2.将 B 沿折线折成机翼,将中间掌握机翼的粘口处刻开,再将纸样上面两个制作方法小三角剪下粘在中间的粘口处,如图 1 使机翼两部分形成一定角度。
看电视了解板书:将 B 折成机翼第 3 步内容。
3.将图 C 按折线折好,宽的粘在木筷的三分之一处,如图2,然学生要掌握后将粘口粘合。
制作方法。
板书:将 C 折好,粘合了解飞机的4.将图 B 折成后机翼同图 C 上部水平尾翼和分张开的双翅相粘合。
垂直尾翼的板书:将 B 同以粘合不同用处。
5.将图 A 折叠后同木筷的尾部粘合,形成飞机的垂直尾翼,同时将图 D 剪口剪开后,背面中间部分抹上胶水,剪口处插入垂直尾翼同木筷之间的缝中同木筷粘合,形成水平尾翼,如图3。
板书:粘合尾翼6.最后 , 将图正中间的圆孔扎空,用大头针固定在飞机头部, 这个航模飞机就做成了,如图4。
作品展示板书:将 E 固定飞机头部找做好的同学把作品向同学们展示五、巩固练习 1. 飞机为什么会飞 ? 学生回答2. 机翼起什么作用 ?3. 螺旋浆起什么作用 ?六、作业回家自己试着做一个小飞机。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怎样去制作航模飞机,也了解了飞机的发展史和制作过程,自己有了一个航模飞机。
希望在今后的手工制作课上,多做一些好的作品,让我们投入益智活动,开拓知识领域。
丰富我们兴趣爱好。
这三节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航模工具,并学会如何在实际航模制作中使用。
效果明显。
课后反思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方式回龙中学科技活动课程教案刘晓丽航模飞机制作1.实践目标:了解飞机的飞行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制作出一架简单的飞机模型,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相关领域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航空模型1.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飞机的起源、分类以及飞机的飞行原理,总结讲解飞机的飞行原理。
2.制作:学生动手制作无动力式飞机模型。
3.指导试飞:学生制作完毕后,集体到固定场地试飞,检验劳动成果。
4.分组调试:学生制作的飞机不能保证每架都能有很好的飞行效果。
针对出现问题的飞机,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分析问题的来源,然后进行调试,使飞机达到最佳的飞行效果。
5.总结心得:项目结束之后,学生坐在一起谈谈个人的收获、心得。
1.引入课程:通过飞机相关领域介绍,从人们对飞行的幻想,一次次失败的经历,直到公元1903 年 12 月 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这标志着人类飞行史的开始。
到现在的飞机,介绍各种军用,民用飞机,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航模制作活动。
2. 介绍飞机的构造及飞行原理。
要制作模型飞机,必须了解飞机的构造及飞行原理。
接下来就教学过程此方面做如果介绍。
一、飞机的主要部件及各部件的作用。
(1)机身——机身的主要功用是装载乘务员、旅客、武器、货物和各种设备,它可以将飞机的其他部件如机翼、尾翼及发动机等连接成一个整体。
(2)机翼——机翼的主要功用是产生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稳定和平衡作用。
机翼上一般安装有副翼和襟翼,操纵副翼可使飞机滚转,放下襟翼可使升力增大。
机翼上还可安装发动机、起落架和油箱等。
不同用途的飞机其机翼形状、大小也各有不同。
机翼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飞机的飞行质量。
(3)尾翼——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
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动的升降舵组成,有的高速飞机将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为一体成为全动平尾。
垂直尾翼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动的方向舵。
尾翼的作用是操纵飞机俯仰、偏转,保证飞机的平稳飞行。
通过图片,模型实物来介绍飞机的各个部件。
二、飞机的升力和阻力。
飞机是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当飞机飞行在空中,就会产生作用于飞机的空气动力,飞机就是靠空气动力升空飞行的。
在了解飞机升力和阻力的产生之前,还要认识空气流动的特性,即空气流动的基本规律。
流动的空气就是气流,一种流体,这里要用到两个流体定理:连续性定理和伯努利定理。
飞机的升力绝大部分是由机翼产生,尾翼通常产生负升力,飞机其他部分产生的升力很小,一般不考虑。
从上图可以看到:空气流到机翼前缘,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沿机翼上、下表面流过,在机翼后缘重新汇合,向后流去。
机翼上表面凸出,流管较细,说明流速加快、压力降低。
而机翼下表面,气流受阻挡,流管变粗,流速减慢,压力增大。
于是机翼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力差,垂直于相对气流方向的压力差的总和就是机翼的升力。
这样,重于空气的飞机借助机翼上获得的升力,克服自身因地球引力形成的重力,就可以翱翔在蓝天上了。
机翼升力的产生主要靠上表面吸力的作用,而不是靠下表面正压力的作用,一般机翼上表面形成的吸力占总升力的60%~ 80%,下表面的正压形成的升力只占总升力的20%~ 40%。
飞机飞行在空气中会有各种阻力,阻力是与飞机运动方向相反的空气动力,它阻碍飞机的前进,这里也需要对它有所了解。
按阻力产生的原因可分为摩擦阻力、压差阻力、诱导阻力和干扰阻力。
(1)摩擦阻力——空气的物理特性之一就是黏性。
当空气流过飞机表面时,由于黏性,空气同飞机表面发生摩擦,产生一个阻止飞机前进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阻力。
摩擦阻力的大小决定于空气的黏性、飞机的表面状况以及同空气相接触的飞机表面积。
空气黏性越大,飞机表面越粗糙,飞机表面积越大,摩擦阻力就越大。
(2)压差阻力——人在逆风中行走,会感到阻力的作用,这种由前后压力差形成的阻力叫压差阻力。
飞机的机身、尾翼等部件都会产生压差阻力。
(3)诱导阻力——升力产生的同时还对飞机附加了一种阻力。
这种因产生升力而诱导出来的阻力称为诱导阻力,是飞机为产生升力而付出的一种“代价” 。
其产生的过程较复杂,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
(4)干扰阻力——它是飞机各部分之间因气流相互干扰而产生的一种额外阻力。
这种阻力容易产生在机身和机翼、机身和尾翼、机翼和发动机短舱、机翼和副油箱之间。
以上四种阻力是对低速飞机而言,至于高速飞机,除了也有这些阻力外,还会产生波阻等其他阻力。
三、影响升力和阻力的因素。
升力和阻力是飞机在空气之间的相对运动中(相对气流)产生的。
影响升力和阻力的基本因素有:机翼在气流中的相对位置(迎角)、气流的速度和空气密度以及飞机本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