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 6 琥珀》优质课教学设计_4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ZHFX6《琥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ZHFX6《琥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琥珀》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
这个故事读过了吗?二、检查预习情况1、什么叫琥珀?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三、质疑定标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2、整理学生的质疑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
如(板书问题要点)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板书形成?)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四、个人自学,小组合作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
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
(教师巡视)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五、师生合作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要点如下: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④继续滴(球)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齐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琥珀》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琥珀》教学设计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3.生提问题.4.生汇报资料.5.师:>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1.检查字词掌握.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3.生汇报读书收获.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1.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生:文章的第2 _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又是怎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生默读课文.3.师: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生找出相关语句.4.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样呢?生齐读9 _自然段.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师:泪珠指什么?天气炎热,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树林(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汗珠里.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生结合课文谈体会.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生齐读_._自然段.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生汇报,师相机板书.9.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生汇报后课件出示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汇报后课件出示._.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_.(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大声齐读,谈谈体会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1.师: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生汇报交流.2.师:学习了>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范本二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_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二.检查预习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_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_~_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第三部分(_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四.小结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有哪些不同?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学过程:一.导入谁还记得>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出示板书:黄河象按一定顺序写: 看── 想── 发现(骨架) (来历) (化石)化石的形成: _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二.那么>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想── 发现── 推理(形成) (化石) (价值)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⑴ 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⑵ 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⑶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⑷ 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⑸ 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三.总结对比>和>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顺序:> 看── 想── 发现(骨架) (来历) (化石)> 想── 发现── 推理(形成) (化石) (价值)化石形成:> _万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板书设计琥珀顺序: 想── 发现── 推理(形成) (化石) (价值)化石形成: 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范本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_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5.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具准备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质疑1.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1)学生自学生字.(2)汇报自学情况.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4)全班齐读.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3.小组内讨论交流.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感情齐读.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四.作业.1.熟读课文.2.听写生字.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3.学生汇报.交流.(1)夏天,阳光强烈.(2)老松树(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4)松脂继续滴下来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四)课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三.了解想象的依据.1.引导学生阅读_-_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师小结.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有哪些不同.1.(出示)动脑筋:>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五.当解说员.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1.(出示)招聘广告:天宇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学生练习.汇报.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六.拓展延伸: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6琥珀》优质课教学设计_4

教课目的: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3认识琥珀的特色与价值,理解它的形成过程。
4学习文中按必定次序写的方法,培育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水平。
教课要点与难点: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课时间: 1 课时
教课流程:
新课先知组内互查
1.找出文中 10 个生词,与同组同学沟通。
2.填空
本文作者()国作家()。
文章主要内容是(
)。
设问导读班内沟通
1.老师增补介绍琥珀的资料。
2.出示课件,请学生赏识一组不一样样子的琥珀图
片。
思虑: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一样的特色?
(在学生沟通以后,老师过渡到新课)
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文中的琥珀是什么样子?那文中详细写样子的是哪个自然段?
3.翻开课本,请学生迅速阅读全文。
找到描绘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诵,并做上记号。
4.琥珀有这么大的价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再自由朗诵课文,详细描绘它形成过程有哪些段落。
(提示:琥珀的形成有两个阶段: 1. 松脂球的形成 2.松脂球变为化石)
稳固练习讲堂提高
1.琥珀是如何被发现的?
2.本文采纳了()的写作方法。
拓展练习:
1赏识由琥珀做成的各样装修品,谈一谈自己的感觉
2建议学生在课外多读这种类的书本,去认识理解大自然的另一面。
3。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6琥珀》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琥珀(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与水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畅 ; 在转述课文语言的练习中 , 提高语言迁徙使用的水平 , 丰富语言累积。
过程与方法:经过四人小组合作 , 能依据文中要点词句 , 简要归纳琥珀形成的过程 , 达成逻辑框架图 , 并感觉作者推断有理有据。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赏识课文语言 , 感觉故事情节描绘生动传神 , 及作者丰富的想象 ;要点难点1.能依据文中要点词句 , 简要归纳琥珀的形成条件 , 并体验作者严实的推理 ;2.品尝课文优美的语言 , 感觉故事情节描绘得生动传神 , 及作者丰富的想象 , 并在转述课文语言的练习中 , 丰富语言累积。
课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 , 你们喜爱珠宝吗 ?呵呵 , 本来大家都爱财啊 , 可是 , 君子爱财 , 取之有道。
可你们知道吗 ?有同样东西能和珠宝媲美 , 它就是—— ( 板书:琥珀 ) 一同读。
2.人们对琥珀是这样判定的—— ( 屏幕出示 ) 谁来告诉大家 ?屏幕:琥珀是地质时代松柏树脂经过石化的产物 , 是一种保留完好的实体生物化石。
二、整体感知——认识琥珀形成过程, 感觉严实的推理1.那么 , 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对于这块琥珀的一个奇特的故事吧。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 , 此刻再仔细读一遍课文 , 你以为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哪些条件 ?请在文中划下有关句子。
2.你们找到了哪些条件 ?( 学生回答 , 并沟通个别句子的原因。
教师随机在屏幕中画句子。
)3.接下来 , 我们能不可以在这些句子中 , 找出要点词 , 来简要归纳琥珀形成的条件 ?比方 , 要形成琥珀第一要——( 学生读第一个句子 , 并抓要点词简要归纳。
教师随机板贴“阳光火辣” )4.像这样 , 大家四人小组合作 , 先提取要点词简要地归纳琥珀形成的过程 , 而后按必定的次序把它摆列下来 , 并做上箭头。
( 学生合作学习 , 而后沟通反应 , 比较评论。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 6 琥珀》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琥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2个生字。
准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能够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二、检查预习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教学目的】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水平;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水平;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出示板书:黄河象按一定顺序写:看──想──发现(骨架)(来历)(化石)化石的形成:200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综合复习6琥珀》课教案2

讲课年级:六(2)班讲课时间:教课目的:(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前俯后仰、粘稠、推断等词语;(2)领会文章的表达次序;(3)理解科学家是如何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照;(4)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水平训练点——(1)培育学生的默读、朗诵、理解水平;(2)培育学生的想象水平。
教课重难点:理解科学家是如何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照,培育学生的想象水平。
课时:1课时。
教课准备:琥珀图片教课过程:一、导入。
1、出示琥珀图片,指引学生察看。
同学们,老师今日给同学们带了好多图片请同学们赏识。
你们理解它吗?知道它的名字吗?(琥珀)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琥珀很漂亮;亮晶晶的;里面有一些小动物)2、那么你能谈谈课文中的琥珀有什么特色吗?(硬、透明、有两个小虫子。
)2、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琥珀的世界,认识有关琥珀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课文,找一找描绘琥珀样子的句子,把它画出来。
2、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检查预习。
我会读。
飒飒拂拭粘稠腐化掸掸翅膀重重包裹3、再次朗诵课文,想想:课文除了描绘琥珀的样子之外,还描绘了琥珀的什么呢?(琥珀的形成;琥珀的发现)三、深入课文。
1、出示ppt图片(打乱次序的琥珀形成图片)2、请学生看图正确的给图编号。
3、指名学生上讲台给图片编号并说明原因(指引学生按推断的正确先后排序)4、同学们,你们能依据编号的次序找出有关段落吗?请把它读出来。
5、师范读指导学生念书。
6、经过有关段落我们指导琥珀的形成需要经历两个阶段①、松脂连续滴下来,遮住了本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②、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瞬就过去了。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③、以后,陆地逐渐沉下去,海水逐渐漫上来,迫近那古老的丛林。
有一天,水把丛林吞没了,波涛连续地向树干冲洗,甚至把树连根拔起。
树隔离了活力,慢慢地腐化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吞没在泥沙下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综合复习 6 琥珀》公开课教案_4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
了解作者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的依据。
3、增强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实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字形,猜读音,辨字义
2、琥珀介绍。
学生谈对化石的理解。
出示资料。
了解琥珀。
琥珀传说中是老虎的魂魄落地而成,所以就有人用它来镇宅驱邪,你信吗?如果让你写一篇介绍琥珀的文章,给他介绍普及关于琥珀的科学知识,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作者的介绍跟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预习检查生字
三、新授
1、课文中讲的琥珀有何特点?讲了相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电脑出示琥珀图片)
2、琥珀怎样形成的?
3、作者亲眼所见吗?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四、课外拓展
课文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琥珀?能换一下顺序吗,为什么?介绍柏吉尔,推荐阅读。
(形成)——(发现)——(价值)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发现)——(特点、价值)
←←推测(想象)。
六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教学设计

-了解琥珀的产地、形成过程、历史价值等,形成一份简洁明了的观察报告。
-家长可以协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报告,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5.课堂分享:下节课前,请学生准备好自己的写作练习、知识问答和观察报告,课堂中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课文《琥珀》中描述的琥珀形成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2.品味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3.深入体会作者对琥珀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自然保护意识。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导入:
-通过展示琥珀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课主题。
4.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琥珀的形成过程、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展示一块真实的琥珀,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外观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看起来像什么?”
3.课堂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
(重难点)
3、激发想象,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激发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板书课题,两个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
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因为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能够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数量。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
因为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能够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还能够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
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见是稀罕之物。
价值。
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人们由此还能够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
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读懂想象,叙述“形成”。
1、课文中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块琥珀?课文里的句子。
划出。
2、从发现的这块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过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你能说说这样想象的依据吗?
a) 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b)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c) 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d) 树林里长着很多高大的松树。
e) 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但我们能够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松脂滴落包住两只小虫
形成松脂球
海水淹没森林
松脂球被埋泥沙下
形成化石
5、除了科学的说明,作者还实行了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使一篇科学文充满了情趣。
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
6、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想这块琥珀可能的其他的形成过程:
约摸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日的晌午,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的一棵老松树上,已经渗出了厚厚的一大坨金黄的黏稠的松脂,一只绿翅膀的小苍蝇飞来了,四处乱窜的它一不留神撞在了松脂上而被粘住了,它只能无助地扇动翅膀试图逃离,这情景恰被一只饥饿的蜘蛛看见了,心中窃喜:送到嘴边的美食不吃白不吃。
它不知道那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老松树黄色的泪滴会要了它的小命。
它吐出一根丝并顺着降落到苍蝇身边从而也被松脂粘住,一步踏入了鬼门关。
松脂继续滴落,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从而将两个小家伙重重包裹在了里面。
松脂球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陆沉水淹、泥沙掩埋的变迁,从而成为了一块松脂化石,也就是琥珀。
(三)欣赏琥珀,推测情景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每一块琥珀都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
(四)阅读链接,布置作业
1、在中国古代,琥珀曾被称作“虎魄”、“兽魄”、“育沛”、“顿牟”、“江珠”、“遗玉”等等。
早期的文献多将琥珀写成“虎魄”,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
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或是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聚成的宝石,唐人段成式《酉阳杂言》中则说:“龙血入地为虎魄。
”这些奇异的传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琥珀这种神秘物质的揣测和追寻,暗示人们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到:“曾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
蚊蚋落在其中,千年犹可觌。
”(“觌”读dí,是见或相见的意思。
)李白也曾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名句,说明当时人们对它已十分熟知。
琥珀用途广泛,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能够“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痛五淋”。
2、波兰琥珀博物馆如同玉代表着中国的宝石文化一样,自古以来在欧洲,琥珀就被视为吉祥物,她温暖的特性,矜持的外观,或许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的礼物,而琥珀又被称做“北方的黄金”。
格但斯克是世界最大的琥珀集散地,建有“琥珀博物馆”。
琥珀博物馆集中了波兰的琥珀艺术珍品,这些“波罗的海黄金”在灯光的照射下异常美丽。
其中有完全用琥珀做的首饰盒,盒身用淡黄色的琥珀拼接而成,盒盖上镶嵌着深褐色鸡蛋大小的琥珀,中间还嵌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昆虫;一个高约40厘米的孔雀少女雕像乃是用一整块琥珀雕琢打磨而成,连琥珀内固化的杂质和昆虫也被巧妙地变成了女子身上的饰物和孔雀的翎毛;最大的藏品则是用琥珀做的一张圆桌。
3、作业布置
将这节课的所学告诉你的父母。
教学反思:
《琥珀》是人教版六下总复习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
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相关化石的科学知识。
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所以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先描述了松脂球的形成;再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和它的价值。
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并不算难,如何在这样一篇科学小品课堂中积累语言有效交流、培养想象和创新,提升写作水平、激发探索兴趣是我教学设计中思考的问题。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了导入课文,体会稀奇;读懂想象,叙述形成;欣赏琥珀,推测想象;阅读链接,布置作业这样四个方面。
一二环节的着眼点在文本,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三四环节是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在理解科学文章中想象的合理科学后,推想琥珀形成的过程,这既是对文本的学习检测,也在一定水准上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推理水平。
教学中,我觉得处理得较为妥当的方面有三,一是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学水平的培养和检测,三是基于文本地读写练笔的真实有效。
同时觉得能够改进的是课堂评价语言的节奏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