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人间词话》中的种种境界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简洁深刻解读)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简洁深刻解读)

王国维美学思想
1、文学创作的起源:“天才说”、“游戏说” 2、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说”、“古雅说” 3、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境界说”

境界“境界”本质上是“景”和“情”两个元质构 成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形成 的艺术画面。
二、《人间词话》观点


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 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 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 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 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lszy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在干什 么。第一个人说:“砌砖。”第 二个人说:“在赚工资。”第三 个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富 特色的房子。”据说后来,前两 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 第三个工人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一、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衣带渐宽:写出了追寻、期待中的艰苦之感; 终不悔:表现了殉身无悔的精神; 为伊:选择的正确与不可移易; 消得:值得。
柳 永:凤栖梧(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 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 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第一则评论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王国维认为,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

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无我之境是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

古人作词,大部分写的都是有我之境,杰出的人士却能独树一帜写出无我之境。

第二则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

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

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第三则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

“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

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

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

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第五则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

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第六则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冗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新奇的、生疏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熟悉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熟悉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考。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备自己的思想太冗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冗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熟悉这个世界。

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曹雪芹呕心沥血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 次……”又红楼梦甲戌本开卷《凡例》的 末尾有一首诗“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 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 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暗 示至少是经过十年的时间才成此书。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凿壁偷光
• 西汉的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 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 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 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 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 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 大学问家。Fra bibliotek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解析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 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 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 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站得高看得远。说明他 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 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 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确定目 标,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 界。
看解析班超投笔从戎?东汉初期有一位受命出使西域经过艰苦斗争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继张骞之后为促进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他就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名叫班超
王国维《人间词话》道:“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此等语皆非 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 欧诸公所不许也。”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深层含义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深层含义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

白话文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
此句描绘一种孤独寂寞之感,然登楼远眺,一条道路伸向遥远的天际,似含无尽之希望。

意喻治学之始,必须耐得住寂寞,高瞻远瞩,不断求索。

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

原词白话文原意是: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此句道尽情人间的相思之苦,情有所钟,虽形容憔悴、衣带渐宽,亦无怨无悔。

意喻治学之过程,须坚忍不拔,执着隐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王国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白话文原意是: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此句本来是说与伊人相会之欢悦心境,于灯火明灭闪烁之处,终于见到意中之人,自是大喜过望。

意喻经过艰辛探索,终有所悟,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意喻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理解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理解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理解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确立目标,定准方向此句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词的主要意思是:一位女子看上了一位理想中的男子,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天天站在高楼上远望,企盼着男子的归来。

这告诉我们:要先明白、弄清自己想要、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一步很重要,现在常常听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也就是这个道理,方向一旦清楚了,接下来很容易。

就拿炒股来说,开始选对一支股票你就赢了将近98%,接下来的你都不用怎么费心巴力,甚至都不用怎么操作,股票自然会飘红、刷刷刷地往上涨。

好的选择是成功的一半,认准目标、把握好方向,就在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更容易接近成功。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此句出自北宋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词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词的主要意思是:女子为相思所愁,外界的环境怎样变化自己都不在乎。

但自己被这相思纠缠折磨,自己并无意摆脱,而且还很享受,哪怕样貌渐渐憔悴不堪、骨头慢慢缩小,自己也绝不后悔懊恼担忧。

这告诉我们:有了目标方向之后,便朝着那儿去持之以恒地艰苦奋斗,不放弃,不服输,哪怕有天大的困难、痛苦的折磨,也要坚持到底,绝不半途而废。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小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顽强地与生命做着斗争。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以及行动,让她后来成为了让全世界都尊敬的女强人。

她完全可以放弃自己的梦想,不为其努力奋斗,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由人服侍……可她选择的是与生命斗争,那么脆弱柔软的生命,却不屈服于生命给她安排的一切。

感悟工作的三种境界

感悟工作的三种境界

感悟工作的三种境界感悟工作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做知识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宋朝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边路”;其次种境界是宋朝柳咏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惟独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终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解干扰,不为临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进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冲突。

这是能取得胜利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惟独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其次、第三境界。

其次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碰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擅长等待。

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会惯通。

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制造性的独特的贡献。

这是功到事成。

这是用血汗灌溉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其实在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做人我们要超凡脱俗,做事我们要一丝不苟。

我们从踏入社会、走上岗位起,都想成就一番事业。

本职工作是事业的源泉,假如一个人坚守在一个岗位上,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这应当算是具有了一种精神;假如在一定的岗位上只做了一些自己应当做和应当完成的本职工作,这大概只给事业打了一个基础,不能就此而夸夸其谈其已经有了事业。

固然,事业有大有小,我们在做事时做事的时候,要跳出事物看问题本质。

当我们要开头一项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心定,心定了才干静下心来考虑问题。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在打算一件事的时候要经过思量,匆匆做出的打算往往会在执行的时候懊悔当时的匆匆。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人间词话》这部名著,但是你知道它里面探讨的有三种境界吗?这三种境界代表着人生追求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地聊聊这三种境界,也许这样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首先,第一种境界就是“凡尘”。

《人间词话》是由宋朝的陆游编纂而成的,在这部名著中,作者提出了“凡尘”这一概念,把了解宇宙的缘起摆在人们的生活中。

凡尘有四种,即果熟、果熟法、果熟言、果熟物,它们都是指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凡尘和天人形成了对立的两种境界,它们是再特定情况之下统一起来的一个整体。

因此,凡尘的本质是一种哲学思想,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

换句话说,凡尘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要遗忘自己的凡夫俗子本性,把我们的生活放在物质的视野里。

第二种境界就是“披星戴月”,也称为“超越凡尘”。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指的是通过思想、行为一般人所不能触及的深层次体验和意识。

披星戴月提倡我们要洞悉自己的内在并一心修炼精神,以达到超越凡尘的境界。

披星戴月强调的是明晰自己的伟大抱负,修行清心、共享慈悲,以此达到超超凡尘之目标。

第三种境界就是“寂寞苍生”,指的是我们在凡尘与披星戴月之间的一种承受。

它的意思是在承受苦难的同时,我们应当维护我们的灵魂,在忠于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对周围的关爱。

因此,在“寂寞苍生”的境界中,我们可以更加真诚的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以及宇宙的秩序,探索自己的灵魂,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信仰,这也就是《人间词话》所指出的“寂寞苍生”这一境界状态。

总之,《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三种境界,即凡尘、披星戴月以及寂寞苍生,它们代表了我们追求的意义,也提醒着我们要忠于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性。

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生,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人间词话》中的种种境界作者:张易平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借鉴,探讨如何鉴赏古诗词,如何进行成功的文学创作,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在对古诗词比较鉴赏与评价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创作方法、文学艺术境界、美学思想等各方面的观点态度,进而正确理解《人间词话》中的种种境界,认识自我,把握人生。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古诗词比较鉴赏与评价境界说三种境界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文学艺术境界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a)-0221-02文学是医天下失意人的药,王国维就是失意人之一吧,在文学里寻找着超越于失意和苦闷之上而获得精神的宁静与永久的解脱。

由于深受尼采、叔本华哲学与美学的影响,王国维期冀着以叔本华人生哲学的终极追问和形而上激情,来荡涤生活的庸凡,来抚慰忧郁悲观的天性,然而他失望了。

渐由哲学而易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

也许王国维用心聆听着前辈们的心声,叩响了古典诗词的门扉。

追慕先贤的王国维写出了一部属于性情中人的太主观的《人间词话》。

于是,这世间多了一部不朽的《人间词话》。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仿佛置身于安恬静谧的夏夜,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阵阵花香,体会他笔下无声的悲喜。

所有的文字都带着淡淡的忧伤,浅浅的哀思,浓郁的情感和淋漓尽致的美。

文字是文人的一面镜子,倒映着文人最真实的风骨,透过王国维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王国维,而我只想感叹,好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王国维又是怎样看待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进而有了怎样的发现,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见解,我们又该对《人间词话》中的种种境界如何理解呢,或许会从《人间词话》中找到答案受到启发吧。

1 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在对古诗词比较鉴赏与评价中的观点态度《人间词话》将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相融合,提出了境界说。

境界说被公认为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统领其他观点,还进一步提出了写境与造境、理想与写实,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有大小,以及景语与情语、隔与不隔,三种境界,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观点、见解。

因此《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文学批评的著述,是最有影响的极负盛名的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

2 对《人间词话》中的种种境界的理解与感悟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知识水平、结构不同,思想境界不同,也仅能从某个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其实也无需评价,辩证的学以致用就好。

2.1 对《人间词话》中概括的古诗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是不是所有的美都伴着悲剧的发生,真性情的王国维展示了内心的真,给我们一个美的世界。

意境,词之魂。

词的美在意境。

美是和谐,美是敬畏,美有惊世骇俗的力量。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是浪漫的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理性简约的美;“大家之作,言其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是真挚的美;“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是智慧的美。

因为主观所以真挚,因为真挚所以美。

王国维的性情决定了他必然喜爱冯延巳的词而厌恶吴文英,王国维极为注重此人的身份。

选词标准一要感情真挚,二要境界开阔,三要清朗自然,所谓清雅正是也。

如果说《人间词话》是一部电影,而且,这是一部没有女人的电影。

王国维导演选角色的标准一定是一要出身良好,二要词作雅致正统,三要没写过秾词艳赋。

冯延巳荣幸的成为第一主角,吴文英不幸成为第一反面角色陪衬几大主角,陪衬冯延巳的深美闳约,陪衬李煜的含义深沉,陪衬苏东坡的豪放宏大,陪衬欧阳修的精致深远,陪衬秦观的精妙纤巧。

悲哉!王国维自己写着:“社会上只习惯,杀许多之善人。

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不知道王国维自己有没有意识到:晏几道的一步一伤情是多么的难得;吴文英的意境迷离亦是一种创新;姜夔的《念奴娇》《惜红衣》本意并非写荷花何来与周美成高下之分;“宝帘闲挂小银钩”亦同样深沉动人;李清照蒋捷不能入选其中是多大的遗憾。

蕴含着真景物、真感情的艺术境界是浪漫唯美的,然而,当我们走进《人间词话》中领略古诗词的艺术境界的时候,似乎又觉得缺少了什么,《人间词话》中评价艺术境界的高低往往脱离思想境界,虽然也重视“真感情”,“景语,皆情语”,“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但是评价文学艺术唯有艺术标准,因为作者没有探究思想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以至于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服务的对象,所以艺术境界再高其中没有思想境界也是脱离现实生活的,2.2 境界说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写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

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我以为这也是对王国维最中肯的评价。

有人写过:“人的最高特性是神性,这样才是有所超越的意义、人生”。

是不是一百年前的王国维已经在践行神性写作了呢?不仅仅是诗歌,其他文学样式也要追求心灵的诉说追求人的最高特性——神性。

王国维不就是在写内心的真实么?就因为少了真性情的人,我们的赏玩逸趣都那么的功利那么的浮躁那么的虚伪,离神性便越来越远。

一个性情中人的美与神性,才是文学肯定自我的通用抒情2.3 对《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的理解这是王国维以古诗词中的意象概括的关于成功的哲理。

谁不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的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而幡然醒悟,震撼,折服呢!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做到呢?成就学术如此,人生的其他追求也应如此!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境界上了。

努力实现人生的种种追求的背后是不是也受不同的思想境界来支配呢,取得的成就会起什么作用呢,不管什么样的思想境界都会促使人们去尝试“三种境界”,也总会有成功的,进而,不管取得的成就本身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造福还是造孽也受不同的思想境界支配。

2.4 对《人间词话》中的“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理解这是诗人所达到的而一般人达不到的境界,因此,同样置身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诗人入乎其内,体验观察,出乎其外,创造出蕴含着真景物、真感情的艺术境界。

同样是对古典诗歌的比较鉴赏与评价,王国维却能提出境界说,而其他人没有。

再进一步扩展到所有文学艺术的鉴赏,有多少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又有多少人能正确评价文学艺术的意义。

至于同样能出乎其外,个人能力有高有低,情感有深有浅,这就决定了在“出乎其外”时能否高致。

王国维和那时的人们都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却有人走向失望,有人找到希望。

是不是入乎其内也受不同的思想境界的支配呀,即使不可避免的入乎其内,不同思想境界也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2.5 对《人间词话》中的种种境界的感悟《人间词话》展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感情真挚的作者,当我们了解了社会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信仰、政治态度、文学主张、创作背景等,却又茫然了,可见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的,失去了精神支柱,有再高的学问也会崩溃的,正如有人所认为王国维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一边喜爱着文天祥,一边推崇着夏竦。

《喜迁莺》这样的歌功颂德的文字也可以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相提并论。

思想上的守旧与学术上的进取是极大的矛盾,一边关心现实而鄙薄功利,一边重视理想而悲观失望。

王国维的内心就像屋外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常常充满了矛盾痛苦苦闷彷徨,充满了对现实的忧郁悲观失望。

就算大清早已遗弃了它众如繁星的子民,依然有人为穷途末路的王朝添一个不凡的注脚。

当多少人和着革命的号角剪掉了满清的文化符号,在新式学堂讲学的他依然守护着大清的遗风。

当多少人奔赴了反清的前线,他依然拒绝背叛心中的道统。

当多少人在风云际幻的时局里沉浮时,他依然伯隅一方静安于室。

固执保守是王国维,执着坚持是王国维,恪守传统是王国维,拒绝革新是王国维,偏激迂腐是王国维,真实的可爱的王国维,把古典文化当宗教般虔诚信仰,投湖只为陪葬。

悲剧亦是一首关于美的诗意的绝唱。

王国维就这样因为生错了年代而度过了一个悲苦至极诗意至极的人生。

只愿意做学问当良相的王国维,任世界翻云覆雨,只属于士大夫的书生王国维。

由此我想到了曾为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现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只要有过留学梦并为之努力过的人都知道的俞敏洪老师。

他对待高考、学术、创业等人生的几大关键无不经历过“三种境界”;正如本人所说:“在我做事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我们不正应该这样理解“三境界”吗。

他的创业、处事、做人以及对待不幸、认识社会不也正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最佳答案吗。

俞敏洪老师不仅有多方面的才能,更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人生的经历各不相同,在历练中达到某种思想境界,不能不算是更大的成功与收获。

正因如此,王国维以其极高的才能走向了绝望,俞敏洪以其非凡的才能实现了理想。

他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怎样珍爱生命,怎样成就自己的人生,怎样承受苦难,怎样赢得爱情,怎样战胜挫折、怎样接受失败,怎样与人为善、并与人分享、怎样为别人负责为自己负责等。

正因为俞敏洪老师有如此高尚和丰富的思想境界,是成功的学者、企业家,才赢得了一代代有梦想的学子们的爱戴与信任。

这才是我们人生各方面追求的境界。

《人间词话》使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如今的我们,同样面对着人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同样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又该以怎样的境界去承担呢?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本就皆大欢喜,然而对物资利益的片面追求却造成了精神的危机,不然的话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安全呢。

尽管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如果从自我做起,注重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进步的责任。

改变现状,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1] 人间词话手稿本注评——中国画报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