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论《人间词话》意境说

合集下载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阐释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阐释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阐释
是王国维提出的。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近代学者王国维从物我关系的角度所概
括和总结的中国古典诗词的两种审美境界。

王国维在其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中提出了“境界”概念,认为只有营造出境界的诗词才是上乘之作。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用“境界”论述诗词的
演变,评价作者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

围绕“境界”,他又提出了若干命题,“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对术语。

“存有我之境”,就是词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带入文学形象之中,使文学形象具有
猛烈的感情色彩;“并无我之境”并不是没感情的带入,只是这种感情消磨豁达,也可以
说道就是作者的情感抒发与文学形象构成了切合。

在王氏认为,“并无我之境”无须故意
打磨,巧然天成,就是艺术崇尚的最低境界。

“境界”说道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就是其文艺思想的总爱人。

品读《人间词话》(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品读《人间词话》(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品读《人间词话》(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石涛),不亦此乎?景中含情,情聚景中,写云话山,俱是人之襟帏,“山水之为物,造化之秀,阴阳晦瞑,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步改形,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元"汤采真)。

兴之所致,妙笔生花,有如神助,千言一挥,就性灵之不可说,此也天者,强不能为。

澄观一心,腾踔万象,鸟鸣珠箔,群花自落,渲染之真观感相,传达之生命腾跃,启示之极致灵境,缠绵悱恻,深万物之神,“得其环中”,超旷空灵,“超以象外”,此则禅仙二道,禅可学,仙不可学也!故意境者破则坏相,意会而已,悟不得者说不得也。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天地纲组,万物经醇”(《易经》)。

王国维更言:“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是也。

”(《人间词话》)此者“境界”与“意境”同尔。

纵览古今上下,自《文心雕龙》提“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之说,及至《人间词话》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均以“静”为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静观心境,物存我无,其融一体,以物观物谓之写境,即“无我之境”,以我观境谓之造境,即“有我之境”。

与心徘徊,虚心纳情,除妄杂,静听空无,出象外之象,方为上品。

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内容摘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

这一理论观点在王国维文学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核心地位,而在审美和文学方面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篇将主要针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涵、区别联系和价值体现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和辨析。

关键词: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境界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成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在作品里面王国维引用这样一段话:"盛唐时期诸人,唯有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而其妙处,则透彻蜿蜒曲折,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语有尽而意不尽。

余谓:北宋以前的诗词,亦复如是也。

①"而这段话出自宋朝严羽《沧浪诗话》,王国维在此基础上又再指出了自己关于"境界"的看法和理解,即:"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但王国维却曾认为,严羽和王士祯的思想观点都不如他自己的"境界说"。

我们再将话题回归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个概念中,其中"有我之境"我们可以先理解为直白的、外露的意境情感,而"无我之境"则可以解释为较为宛转、内敛的意境画面。

两方面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可完全分离,也不能全然将两者混为一谈。

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分辨析当代词论家叶嘉莹曾说:"境界就是作品里面的世界,每个作品里面都有一个世界,就叫境界。

王国维意境二分法举例

王国维意境二分法举例

王国维意境二分法举例“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意境)做的划分。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而惊心,只因诗人经历国破家亡,痛苦不堪,所以其描写的景物都带上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境”。

在这些作品中,自我融合于世界之中,正如王夫之所说:“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以天地之心为本,作品风格也犹如出水芙蓉,自然天成。

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作者虽然出现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深藏不露,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

菊花、篱笆、南山等这几个意象便轻描淡写地勾画出了一幅超越世俗的田园生活,一种怡然自得的出世心态。

借鉴朱光潜先生评价“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看法,他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可以说是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返照。

所以,“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实都是写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只是主体因素隐显程度不同。

“有我之境”的创作特点是将主体的因素“显”在审美客体上,赋予审美客体以审美主体的思维感受,从而达到人与物的融合,从而体现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杜甫笔下的花会溅泪,鸟会惊心;王国维先生的这个一理论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的艺术门类中,如,绘画,不同的绘画手法、不同的绘画角度,这都体现了艺术作品中的主观能动性,画家“自我”的意识渗入到“境”中,这也可谓“有我之境”,不同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来的关于世界的不同视角,体现出审美主体不同的心境。

“无我之境”的创作特点是主体因素“隐”在审美客体中,“客观”描写,从作品外表看不出创作主体的身影。

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焦韵晗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说”的灵魂之所在,该理论的诞生引起了文坛的震荡,朱光潜、顾随、饶宗颐、佛雏、周振甫等大家均对此进行过评议。

朱光潜先生认为“无我之境”即为“同物之境”,“有我之境”实为“超物之境”;顾随先生曾谈到“无我”乃庄子“忘我”“丧我”之意;周振甫先生也曾发表过“有我”是意余于境,“无我”是“重于写景”的评论。

而笔者认为要想探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应先从“意境”开始。

一、“意境”的流变“意境”指的是于抒情型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开拓衍生出的审美意象空间。

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周易·系辞上》曾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

”《庄子·外物》篇也曾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

”时至魏晋,因玄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言意之辩”和“形神之争”。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概念。

刘勰也曾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谈到了构成意境的元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及至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出“意境”一词,“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皎然也在《诗式》中提出了“取境”一说,讲明了提炼“诗境”的具体方法。

中唐刘禹锡受禅宗影响提出了“境出象外”的理论。

到了晚唐,司空图又提出了“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重要概念,展现出诗境的不同层次,并对概念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宋代关于“意境”的理论大多承袭唐人没有做出过多突破,但值得一提的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到“意境”的创造要给予诗人的兴发感动,才能创造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超脱之意境。

明清时期,“意境”理论已在文艺领域内广泛应用,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境的审美性质分为“妙境”“实境”“佳境”“化境”。

清代叶燮则在《原诗》中提出了有才学见识的作家基于现实则“有境必造,有造必能成”的观点,纠正了前人将“意境”神秘化的谬误。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我观物”是根据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说法提出的。

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直觉)中与万物无异,所以说“无我”,说“以物观物”,即指写直觉中的境界。

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

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

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

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由于这种感情是由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实际上,触景生情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触到某种景物,又被唤起了。

比方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说“东篱”,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我”的。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把自己的辞官归隐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看到“飞鸟相与还”引起了自己的感触,觉得气象很好,是触景生情。

元好问《颍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诗人急于归去,心情并不悠闲。

可是他看到寒波淡淡,白鸟悠悠,很悠闲的样子,跟自己的心情并不相同。

诗人于是把悠闲的物态写出来,用来同自己的心情对照,起到反衬的作用。

当时诗人的心情并不悠闲,这种悠闲的感觉是外界的景物唤起来的,所以也是触景生情。

这种情当然也是诗人所本有的,所以能够被外界景物所唤起。

“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构成缘情写景。

像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位女子因为她所想念的人在外游荡不归,无法留住,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悲苦。

她把这种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把花人格化而去问它,又写花的飘零,来显示自己的感触。

《人间词话》中关于无我之境的诗句

《人间词话》中关于无我之境的诗句

《人间词话》中关于无我之境的诗句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歌理论名作。

在他的三部力作中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其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

作者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又说,有造境,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蓍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 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结果给人的美感是宏壮。

例如“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有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泪眼”。

2. 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所谓无我之境不是作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与外物“无利害关系”,审美时“吾心之状态部”,全部沉浸在外物中,达至与物俱化的境界。

如“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二、两种境界的评价“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意义的一分为二哲学辩证法思维的体现,是古典哲学“阴”、“阳”范畴的衍化,因此在此意义上并无高下之分,属于一种初级形态的哲学辩证法思维,而不是古今中外以三段论为基本特征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辩证法.王国维对“无我之境”评价较高而有所偏爱,典型地体现了其“境界”说总结过去而不能面向未来的保守特征,因此“境界”说是古代意境理论的集大成,它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有我之境”的诗句“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代表人物有:北宋欧阳修,其作品《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高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浅析意境的两种审美规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浅析意境的两种审美规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浅析意境的两种审美规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作者:陈建陈晓丹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摘要:“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作为意境的两种审美规范,是在处理意境的内部矛盾即情与景的关系时,画家侧重点不同时所展现出的不同艺术效果。

关键词:审美;对立统一;情感抒发;情景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王国维将意境作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对意境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1] 这里王国维归纳了两种表现形态的意境。

这与西方文论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相对应。

他还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两个重要的美学命题,这是根据不同的审美观照方式对意境的加以区别。

“有我之境”:在这里,作者认为是指感情色彩强烈外露的意境;“无我之境”:指作者感情隐蔽,化入景物的意境。

有我之境,创造意境的多种手法中,这种意境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直露,作者有强烈的感情宣泄的欲望,作品中真情流露,引起观者的共鸣。

毕竟画者感情是要通过作品才得以传达的,所以它并不是无迹可寻。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物象、场景、环境,气象以至用笔用墨的方式来破解这一感情的传达方式。

倪瓒,元四家之一,其画以简胜,从画面中透露出一种极其清幽、洁净、静谧和恬淡的意境美。

给人一种凄苦、悲凉、索莫的感觉。

在倪瓒之前,山水画能表现出这样一种美的境界是没有的。

倪瓒的山水画在构图上,通常一河两岸,一两个土坡,三五株枯树,他不画名山大川,而是画小景,在笔墨上,他不用浓重之笔,更少用大片的墨。

用笔也以轻而柔为主,用墨也以干而淡为多。

这种画风形成主要是由倪瓒的精神状态和修养决定的。

他孤苦、茫然、空虚、悲凉、无欲、不卑不亢,画中所反映的境界正是他本人思想境界的展现。

倪瓒的绘画作品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有我之境”,在这种意境的表达方式中,倪瓒的感情是比较直直露的,情感是被强化的,景物是被人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有境界则自成千古。

纵观五代、北宋之词,莫不谨遵其道。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独特的审美眼光,从物我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上深悟词人在作品中“自我”意识的流露和“忘我”境界的表现,因而提出了“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观点。

并以此评判前代诗词作品,把“意境说”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感受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景物,于是自己的内心情感关注到各管景物之中的一瞬间,由物我两忘至物我统一,客观之物带上了“我”的色彩。

以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为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的上阕大意为:晨雾浓郁,看不到远处的重楼高台,月光朦胧,看不清夜色里河边的渡口,向往的世外桃源又到何处去寻找呢?独处客馆,春寒逼人,夕阳西下,杜鹃催归,宦游之人又怎能受得了这情这景的折磨!写浓雾,写夜月,写斜阳,喻愁绪、喻情丝;写渡口,写寒馆,写杜鹃,喻乡思,喻归心,一景一物,无不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

诗人贬职削官后的惆怅,孤栖异乡的凄苦,往事不再的失望,
使他内心蕴藉浓浓的乡愁乡思,而又把这些主观的情感贯注到眼前的事物中,使这些景色都产生了感情,似乎和诗人共享孤寂凄苦。

因而“楼台”因“雾”而失见,“渡口”披微光而不明,憧憬的“桃源”(理想境界)也无“寻处”,相伴的是冷清的客馆,惹人愁烦的春寒,再加之“斜阳里”声声催归的杜鹃。

特别是最后一句“杜鹃声里斜阳暮”几可与咏羁旅的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媲美。

词的下阕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也具有诗人的离愁别恨,自怨自艾,为何要流下潇湘去,把诗人那种内心深处的凄苦、怨艾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犹如“庄生晓梦迷蝴蝶”,蝴蝶是我呢,还是我是蝴蝶?诗人受到娴静、优美事物的惑染,从平静的心境中回味一种境界,在淡泊超脱中物我相对,这不是移情作用,而是诗人纯粹的直观感觉在领略客观景物的结果。

在无我之境中,诗人与景物表面上两回事,实际上是默然相契,诗人的心理和情趣是隐蔽的,深藏在与之相对的景物中,如陶渊明的《饮酒》诗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不愧是善于营造“平静淡泊”气氛的高手,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恬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写得纯洁优美,悠然自得。

这是诗人直观感觉在领略的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与景物默然相契,来得自然而又不失“真意”,故为历代文人传咏。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虽然道出了对诗词意境的一种深刻的见解,但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主观之“我”对文学的影响,则不难看出,无论多么超凡不尘的作品,也难免完全摆脱“我”的影子,只不过不留人工雕琢痕迹,把主观的“我”掩盖的严严实实。

就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假如诗人不是一个高风亮节的隐士,不过是借隐居扬名求仕的凡夫俗子,内心不能摆脱“徒有慕鱼情”的情绪,那么他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因此我们在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时,要辩证的分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在有我之境中,诗人也不妨有游离之外的瞬间,在“无我之境”,或许是不留痕迹衬托“我”的形象,总之,“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不失佳句好评,只看怎么去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