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备课讲稿

这句话什么意思?
一首词是要以有没有境界为 最高标准的。有境界的词,就自 然而然会有很高的格调,自然而 然出现有名的句子。五代、北宋 的词(风格、格调)独特的原因
就在这里。
何为境界?请从十则中找 出能阐释境界内涵的一则。
6.境非独谓景 物也,喜怒哀乐亦 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 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傅雷家书》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作于1908~1910年。 作者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
பைடு நூலகம்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 批评中。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 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 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这是一首怀人词。
凤栖梧 柳 永:
(蝶 恋 花)
青 玉 案 辛 弃 疾: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 树。更吹落,星如 雨。宝马雕车香满 路。凤箫声动,玉 壶光转,一夜鱼龙 舞。 蛾儿雪柳黄 金缕,笑语盈盈暗 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
元夕:元宵节的夜上称元夕或元 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宝马雕车:华美的车马。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一、大师之光
王国维(1877——1927),字静 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 乡 。 中国近代集史学家、文学家、 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 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 的学者,国学大师。早年研究哲学、 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 级文艺思想影响。是我国近代美学史 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著有 《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 词话》等美学作品。生平著有作品62 种,以《观堂集林》最著名。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执着的追求、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1、尼采说过:“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目标明确,才能让我们有了明确的选择,无论它有多高。
任何时候都要看准这个目标,用它来激励自己,让它作为一种永远的动力。
比如说你定一个喜欢住的城市,喜欢去的学校,喜欢学的专业,然后用这一年你去苦拼。
目标既要有恒定性又要有渐进性。
哪个是长期目标,哪些是短期目标,要制定清楚。
我的大学是什么?每次考试我进步几名?同学们,你们要知道,长期而远大的目标就是靠着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而逐步实现的。
《韩非子·喻志》上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感悟体会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感悟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句摘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刚上大学的我们,经历过高中时期的残酷考验,三年里我们都面临很多挑战,承受着高考带来的强大压力。
有的学生在奋斗途中逐渐消沉,自信心慢慢被磨灭,而有的学生越挫越勇,最终金榜题名,一鸣惊人,此为“昨夜西风凋碧树”,此中的西风,指的是高考。
毕竟刚进入大学,离开曾经生活的城市,独自前往一个未知而乂陌生的地方读书,心中总会充满迷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执着的追求和明确的目标,学会独自思考什么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为此做好人生规划,确定长期以及短期的目标。
此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中的“高楼”,指的是大学。
“天涯路”指代自己的人生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句摘自宋代词人柳永的《蝶恋花》,目前正在读大二的我,其实渐渐感悟到学习与生活的不易,在学习上,虽然不像曾经高中时期那样早五晚十,早出晚归的辛苦地读书,但是大学时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我感到压力很大,生活中不得不使我拿出像高中时期的拼搏状态,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 即使为之劳累辛苦以至于渐渐消瘦下去也无所谓。
此为“人憔悴”。
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心甘情愿的经历一番艰苦的奋斗后星然憔悴消瘦但仍然无怨无悔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这就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句摘自宋代词人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指在努力拼搏奋斗的过程中,一直向前进,向上攀,以至于在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目标。
我认为,“众里寻他千百度”中的“他”指代的是在拼搏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所设立的理想。
当我们经历过第二境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那种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心甘情愿的经历中摆脱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猛然发现,其实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段论的评价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文学批评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三段论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三段论的评价:
首先,王国维的三段论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他通过提出“境界”这一核心概念,将诗歌的创作、鉴赏和批评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对于诗歌境界的分类和论述,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对于理解诗歌的本质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王国维的三段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他通过对诗歌境界的阐述,揭示了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他强调诗歌应该具有真实、自然、深沉等品质,这些品质正是人文精神的核心。
因此,王国维的三段论不仅是对诗歌理论的贡献,更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最后,王国维的三段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诗歌领域,也适用于其他文学形式和艺术领域。
他的“境界”理论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三段论是文学批评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
及广泛的应用价值。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
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
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
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
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
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
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摘要: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贯通中西,其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涉猎以叔本华为甚。
《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不仅是对文学批评的深入体察,同样深刻暗合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
从某种角度上讲已经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层次,表达的其实就是叔本华“意志”,“痛苦”和“厌倦”这三种哲学概念。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叔本华意志主义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背景贯通中西的学术成就反映了西方哲学对于王国维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其中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为甚。
王国维对叔本华思想的认识来自于他在东文学社时期的哲学涉猎。
他本拟赴日本学习理科,却因病回国,弃科学而专力于哲学之研读,后又转及于文学和美学。
而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又与他忧郁悲观的天性不无关系,他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
”这无疑也是他对叔本华哲学有深刻理解的重要原因。
王国维先生曾在其早期的杂文《评论》中以叔本华的哲学评论《红楼梦》,这篇文章是以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观点为依据写的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
他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认为“欲”是生活的本身,先于人生存在并且永恒,《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
无独有偶,王国维不唯用叔本华思想指导其对《红楼梦》的研究,在研究词的时候也用到了与叔本华齐名且哲学体系相同的尼采的思想,《人间词话》中评李后主词时就直接提到了尼采。
此外,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了“悲剧论”,而他的诗词更是体现了深刻的西方哲学思想。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评论》作于1904年,而《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1909年的《国粹学报》上。
这个期间正是王国维的阅读及研究经历了哲学,教育学,伦理学而转向文学和诗词的过程。
《人间词话》的写作,发表,整理正是这一阶段的后期。
笔者以为,人间词话中广为人知的“三种境界”尤其体现了叔本华哲学对于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三种境界”的意志主义发微本文拟讨论的“三种境界”出自《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句话的理解

所有人都追求成功,但是成功者却是少数。
雄心壮志我们都有,但是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
纵观古今中外,能成大事者,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确定目标)”,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持续努力)”,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收获果实)”。
这三个阶段,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很少有人做到,做到的人一般都会挺成功相对于做不到的人来说。
一个人如想要成功,第一需要做的就是确立目标,因为目标明确,才不会拖拖拉拉。
然后就是尽你所能的去实现你的目标,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但是一但坚持下来,你所追求的就唾手可得。
成就自己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确定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或者说是梦想,但是大部分人今天是想做一个画家明天想做一个音乐家,他们的梦想变化不停漂浮不定。
当然选择自己的目标很重要,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不能说你有绘画天赋却选择音乐,方向错了,努力也就没用。
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如同没有指路明灯,你在漆黑的夜如何达到你的终点呢?提到目标明确就可以联系到司马迁了,司马迁从小就有着坚定地著史志向,他从小就有了自己的指路明灯,坚定的目标配上持之以恒的努力,自然是功成名就。
成就自己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持续努力)”。
努力很重要,持续地努力更重要。
春天想要做的事情就要赶紧去做,等到第二年就会有结果,虽然结果不一定让你满意,但是你坚持个四五年,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不要觉得自己没有经验就不去坚持,长时间的去做一件事,哪怕是傻子都能熟能生巧生出些技术性了。
有时候坚持就可以淘汰一些人,李白曾经看到一个老婆婆想要把铁杵磨成针,,李白因此受到启发,发奋读书最终成了一个伟人。
再想想王羲之,把家里的大水缸都染黑了,十几年如一日的练字,最终成为一代大书法家。
没有人是一夜成功的,他们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他们努力多年的基础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作者:刘萱仪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贯通中西,其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涉猎以叔本华为甚。
《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不仅是对文学批评的深入体察,同样深刻暗合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
从某种角度上讲已经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层次,表达的其实就是叔本华“意志”,“痛苦”和“厌倦”这三种哲学概念。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叔本华意志主义
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背景
贯通中西的学术成就反映了西方哲学对于王国维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其中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为甚。
王国维对叔本华思想的认识来自于他在东文学社时期的哲学涉猎。
他本拟赴日本学习理科,却因病回国,弃科学而专力于哲学之研读,后又转及于文学和美学。
而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又与他忧郁悲观的天性不无关系,他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
”这无疑也是他对叔本华哲学有深刻理解的重要原因。
王国维先生曾在其早期的杂文《评论》中以叔本华的哲学评论《红楼梦》,这篇文章是以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观点为依据写的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
他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认为“欲”是生活的本身,先于人生存在并且永恒,《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
无独有偶,王国维不唯用叔本华思想指导其对《红楼梦》的研究,在研究词的时候也用到了与叔本华齐名且哲学体系相同的尼采的思想,《人间词话》中评李后主词时就直接提到了尼采。
此外,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了“悲剧论”,而他的诗词更是体现了深刻的西方哲学思想。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评论》作于1904年,而《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1909年的《国粹学报》上。
这个期间正是王国维的阅读及研究经历了哲学,教育学,伦理学而转向文学和诗词的过程。
《人间词话》的写作,发表,整理正是这一阶段的后期。
笔者以为,人间词话中广为人知的“三种境界”尤其体现了叔本华哲学对于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三种境界”的意志主义发微
本文拟讨论的“三种境界”出自《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此“三
种境界”有迥然于词话中出现的其他“境界”,并非简单的文学批评,而是对叔本华意志主义思想创造性的阐发。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说的是意志和欲望。
根据叔本华的理论,人生不外是意志的活动和欲望带来的无聊、烦恼、痛苦。
心灵的本质在于思想和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奋斗不懈的生命力,自发的活动力,以及一切欲望的根源。
“昨夜西风凋碧树”,这种凋落和旧有的破灭给了人们更广阔的视野,在意识的本能支配下造成了不满足。
于是,人们就会由本能的意识产生前进和变革的欲望,也就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了。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说的是痛苦。
也就是在意志和欲望支配下的追求过程。
叔本华说:“只要我们的意识中充满了意志,只要我们屈服于种种欲望以及永远随之而至的种种希望与恐惧,只要我们听任我们的意愿驱使,我们就永不能享有永恒的幸福和安宁。
”而欲望又是衍生不息的,所以欲望和意志忍受阻挡的痛苦也就没有尽头,并且与生命不克分离。
人们在本能的意识的前进和追求中“衣带渐宽”,而这一切又是必然的且永恒的,故而“终不悔”,所以人们痛苦,为了欲望和意志,在痛苦中“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表达了欲望实现时的厌倦和幻灭。
从叔本华的角度讲,人类的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
进一步说,即使我们幸运的远离了痛苦,我们便靠近了厌倦。
人们在充满痛苦的追求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到头来,除了自己外原来都是一无所得。
就算欲望满足了,一旦逃避了痛苦,却又落入了厌倦和幻灭中。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失落。
三、文学批评与哲学思想的交融
基于以上观点,对于这三种境界之说,笔者认为这“三种境界”之说并非简单的论词,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讲已经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层次,表达的其实就是叔本华“意志”,“痛苦”和“厌倦”这三种哲学概念。
这“三种境界之说”,其实是用三句脍炙人口的词,形象地,创造性地对叔本华的人生哲学进行诠释和阐述,这实在大大超出了“词话”的范畴。
参考文献:
[1]王振铎:《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3]叔本华:《生存空虚说》,作家出版社1987年。
[4]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5]李砾:《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刘萱仪(1992—),女,东北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