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合集下载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瑰宝,以其独到的“境界”理论而著称。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诗词艺术的内在规律,也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阐释,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概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理论,强调文学创作应追求自然之境与心灵之境的和谐统一。

他提出,艺术作品的境界是通过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将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精神空间。

这一理论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等核心命题的深刻理解。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境界”理论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生命之源和情感寄托。

通过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艺术家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抒发,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二)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境界”理论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这种交融不仅表现在艺术家的心灵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也体现在读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心灵的沟通中。

(三)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鼓励艺术创新。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艺术家应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一)提升文化自信“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精华,有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的瑰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邃的见解,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境界”理论作为其核心概念,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指导意义,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丰富的内涵。

本文旨在深入阐释《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理论,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境界”理论的内涵“境界”一词在《人间词话》中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既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情感、意境等,也指人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精神境界。

在王国维看来,“境界”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所创造出的独特世界。

这个“世界”既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可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影。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解读(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境界”理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人应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这种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此外,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脱,这种思想也在“境界”理论中得到了体现。

因此,传统文化为“境界”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背景。

(二)文学创作的指导“境界”理论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通过艺术手法将“境界”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同时,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也应关注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因此,“境界”理论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境界”理论在现代文化中的价值(一)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境界”理论对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通过研究“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

(二)对现代文化建设的启示“境界”理论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而“境界”作为一种精神世界,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灵的避难所和精神的慰藉。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人间词话》这部名著,但是你知道它里面探讨的有三种境界吗?这三种境界代表着人生追求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地聊聊这三种境界,也许这样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首先,第一种境界就是“凡尘”。

《人间词话》是由宋朝的陆游编纂而成的,在这部名著中,作者提出了“凡尘”这一概念,把了解宇宙的缘起摆在人们的生活中。

凡尘有四种,即果熟、果熟法、果熟言、果熟物,它们都是指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凡尘和天人形成了对立的两种境界,它们是再特定情况之下统一起来的一个整体。

因此,凡尘的本质是一种哲学思想,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

换句话说,凡尘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要遗忘自己的凡夫俗子本性,把我们的生活放在物质的视野里。

第二种境界就是“披星戴月”,也称为“超越凡尘”。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指的是通过思想、行为一般人所不能触及的深层次体验和意识。

披星戴月提倡我们要洞悉自己的内在并一心修炼精神,以达到超越凡尘的境界。

披星戴月强调的是明晰自己的伟大抱负,修行清心、共享慈悲,以此达到超超凡尘之目标。

第三种境界就是“寂寞苍生”,指的是我们在凡尘与披星戴月之间的一种承受。

它的意思是在承受苦难的同时,我们应当维护我们的灵魂,在忠于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对周围的关爱。

因此,在“寂寞苍生”的境界中,我们可以更加真诚的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以及宇宙的秩序,探索自己的灵魂,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信仰,这也就是《人间词话》所指出的“寂寞苍生”这一境界状态。

总之,《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三种境界,即凡尘、披星戴月以及寂寞苍生,它们代表了我们追求的意义,也提醒着我们要忠于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性。

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生,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引言: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名人之一,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卓越的批评能力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他的代表作之一,《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唐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他对“境界”一词的阐释。

本文将围绕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展开讨论,并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

一、“境界”的定义与意义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境界”定义为“一种内外结合的表达状态”。

他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下达到了最佳程度,即为“境界”。

这个境界既包括个体内部的修养和素养,也与外部环境、社会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王国维强调,“境界”是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深度和内涵。

他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大抵佳作不能在力竞,只在境界”来强调这一点。

二、境界的文化解读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化境”的理解和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与王国维对“境界”的理解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境界被视作一种修行的结果。

通过修炼和修养,个体能够达到一种境地,进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境界。

这种追求境界的修行观念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中都有所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种境界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王国维把“境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联系在一起,认为“境界”主要是通过修养来达到的,而修养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雅”。

在中国文化中,“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高度的人文素养。

在王国维看来,只有通过修养,个体才能达到高雅的境界。

三、“境界”的当代价值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虽然曾经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但其当代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一部词话文集,讨论了当时的词坛风气、创作方法以及创作境界等问题。

本文主要对《人间词话》中关于词的境界的探析进行分析。

《人间词话》中关于词的境界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词的创作境界、词的艺术境界和词的审美境界。

其次是词的艺术境界。

词的艺术境界主要体现在词的语言技巧和表现形式上。

杨慎提到,“词者,书法、诗文、音律之精华也。

”他认为,词的艺术境界需要词人具备对词的格律和音韵的把握,以及对词的意境的创造。

杨慎对庾承琳的词的赞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赞扬庾承琳的词“直词堪悦,有以动人”、“词语秀逸,举手可见其妙。

歌朵朵而听之,款款而诵之”,这些词的赞誉都是从诗词的艺术性和音律韵律上来评价的。

词的艺术境界是词人通过对词的语言技巧和形式的精湛把握,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效果。

最后是词的审美境界。

杨慎谈到,“词既有前后联续之妙,亦有所谓贵柔弱、讲情意、抑奇伟者”。

他认为,词的审美境界需要通过对情感的刻画和描写,以及对意境的表现,使词具有情趣和艺术性。

杨慎提到了贵柔弱、讲情意、抑奇伟三个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方面的体现。

杨慎还对词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好的词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从而达到交流和共享情感的效果。

词的审美境界是词人通过对情感和意境的准确表达,以及对读者的感染和共鸣,使词作品达到审美效果。

《人间词话》中对于词的境界的探析主要包括词的创作境界、词的艺术境界和词的审美境界。

这些境界的探析不仅对于词的创作有指导作用,也使我们对于词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效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人间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境界”一词是围绕着诗词创作中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一种高尚、纯粹的情感状态或心境,这种境界在诗词中的表现是一种精致抒发。

在诗词创作中,“境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诗词中的一种精神修养状态,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高度表现。

这种境界不仅可以表现在诗词作品的主题和意境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诗人心灵的深处。

在《人间词话》中,对于“境界”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探讨对于后人在诗词创作中极具指导意义。

《人间词话》对于“境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真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真境界是指诗词作品表达出的真实、纯粹的情感状态。

这种真境界是诗词创作中最为追求的境界,它要求诗人要有真挚的情感,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产生真实的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真境界是诗词作品的灵魂所在,是诗词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清境界清境界是指诗词作品中表现出的清新、清丽、清雅的情感状态。

清境界要求诗词作品要有清新淡雅的情感,以及纯净自然的意境。

清境界的诗词作品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使人心旷神怡,有一种静谧悠远的美感。

《人间词话》中对清境界的探讨,为后人指明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条重要准则。

三、远境界四、雅境界以上几种境界,包含了诗词创作中的一些重要要素,如真情实感、清新淡雅、高远宽广、优美高雅等等,它们是构筑诗词作品整体情感氛围的一些重要因素,是诗词作品中具有感染力和感染力的一些要素。

《人间词话》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诗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追求。

它提醒我们,诗词作品不仅要有真挚深情,更要有清新淡雅,要有高远豪放,更要有优美高雅,这些情感要素的综合运用,才能构建出富有感染力和感染力的诗词作品。

在当代,我们在诗词创作中仍然可以从《人间词话》的内容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感悟,去探索新的情感追求和境界表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三种境界各是什么意思?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释意: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身处高楼之上,能够高瞻远瞩,看清方向以及道路的终点。

在人生的道路中,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看清形势以及发展的主要方向,才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释意: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执着地追求,坚持奋斗,继续前进。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释意: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找到人生的坦途大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境界”一词,古而有之,从“正其境界,修其分理”到“比丘自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到唐代开始用“境界”论诗将诗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

到明清两代,“境界”、“意境”已成为文学上普通使用的术语。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最富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人间词话》中,很大部分阐述了其对“境界”这一词的理解,他认为评词的基准便是“境界”一词,他在《人间词话》中一开端就曾特别提出“境界”一词。

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先生首先肯定了“境界”,继而他又将境界分类:
首先,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他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在第四则中,他又补充了二者的不同。

“无我之境,人惟境中的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认为诗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

我个人认为他所说的“有我之境”是指主体,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关系时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便都可视为“我”与”外物”相对立,外界之景物对“我”有某种利害关系之境界。

所写的是“我”眼中之景,“我”存在于景物之中,景物之中渗透了”我”之感情。

景物因个人情感而被著以色彩。

客观景物受到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

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所写的“孤馆”“春寒”“杜鹃”“斜阳”无一不对“我”有威胁,明显的表现了“我”与“物”的对立与冲突。

“有我之境”即是指当主体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厉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

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

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都可视为“我”与“外物”并非对立,外界之景对“我”并无利害关系的境界,但观赏外物的主人依然是我。

在“无我之境”中,则“我”与“物”已无厉害相对之关系,而是“我”与“物”达到一种浑然合一的状态。

所以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所谓采菊,岂非是“我采”。

所谓“见山”岂非明明是“我见”。

但就其写作态度,两句诗实为“主观”。

但就其所表现境界之全无“物”“我”之冲突而言。

其性质却原具有优美之感的“无我”之境。

《人间词话》删稿中说:“孝人论诗词存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悠然”二字的叙写便早已透露了“此种有真意”的一切感受。

这两句十字中,绝不再描写“采菊”或“南山”景物。

它概括的说出了这么一件事,有意无意点名了作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人间词话》中的“无我”是“物”“我”之间没有冲突对立的一种境界而已,而不是说作品中绝对没有“我”。

其次,他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

在《人间词话》第二则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而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而必邻于理想故也。

”第五则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
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
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如“缺月挂疏桐,漏断初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断望无处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造境者,即以主观之笔写虚拟之境,如“当时明月在,照得彩云归”“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天接云涛连小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等等。

然而,写境造境大多难以区别。

写境中,诗人敏锐的笔触已将浓浓的情感融入其中;而造境又是诗人基于对自然之境的观察揣摩后提炼出来的。

王国维所说写境与造境的差别之处,在于取材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但出于作者意念中之构想者,则是“理想”一派之所由起。

但在文学作品中,二者难以区别故而作者又说“然二者难以分别”。

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也丝雨细如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们说不清也道不明到底是写境还是造境。

《人间词话》中所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比邻于理想故也。

”造境与写境乃是因作品中取材不同而提出的两种区别,绝不可将其与“有我”“无我”或“主观”“客观”等区别混为一谈。

再则他又提出“造境”与“写境”乃是“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说明了这不过是一个分歧的支点,不可将其与各种“理想”与“写实”的派别混为一谈。

“二者颇难分别”的缘故是“造境”与“写境”之取材原就有着难以做截然区分的现象。

是可以叙事,词却无法叙事,只适合抒情,词中之境,很多都蕴含情致在里面。

所以说“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胜于“流萤渡高阁”和“疏雨滴梧桐”。

再次,《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曾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由此可见,“境界”有“大小之分”。

优美或装酷的境界一样给人以美感,这两种境界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只有个人的好恶对这种境界的判断产生影响。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构建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更于其中洋溢着一种喜悦闲适的心境。

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怎是一种望不到边的悲戚壮美,此境宏远壮阔,天地之间,无不是境界所包。

但两者同样让人感动,是因为不仅有大美存在于天地之间,亦有细微处的心灵感悟让人心动。

“宝帘闲挂小银钩”帘珠挂起,所见为何?应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景。

“闲挂”似是淡定,但那一缕轻愁总让人从心底无由生起,如飞花丝雨一般在心中轻扬,挥之不去,令人伤感不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秦观词中较为少见的空阔之境。

楼台隐于弥漫的雾中,津渡没于凄迷的月下。

世间之大却无处归去,引出下句“桃源望断无处寻”的感叹。

此境空远迷蒙,正应了诗人伤情的心境。

诗词的境界中,我们因此才发现深藏在这个世界中的美和世界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境界”在王国维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他写以“境界”二字探其本真正反映了诗,《人间词话》第九则“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富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自然的融入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