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教案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教案

学生评价相结合。

1.学生在课堂总结环节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下一次课堂中学生自评是否在生活中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游戏】我的左右手小结:心理暗示(他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现象。

【设计意图】激趣,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

【环节一】1.观看成语故事视频:杯弓蛇影 思考:这个成语故事给予我们什么启示?2.学生自学导学案材料:心理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雅格布森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

”半年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位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思考:为什么随机挑选的学生都能那么厉害?小结:消极的自我暗示对人产生极大的负作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激励人、鼓舞人。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自学相关资料,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其思考探究的意愿。

【环节二】1.心理测试:半杯水思维——面对这半杯水,你关注的是半杯水还是空缺的一半? 关注空缺的一半——消极的心理暗示;关注拥有的一半——积极的心理暗示; 提问:你更关注自己所欠缺的还是拥有的? 2.生活实例:泰瑞莎修女的回信3.学习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简单、重复、正面等。

【设计意图】1.心理测试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暗示属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2.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确积极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3.通过锦囊妙计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

【环节三】1. .同伴体验:请每位同学写出同桌的三个优点并读给同桌听,接着大声对他说三遍:“你很棒,你能行!”;角色互换体验;每位同学伸出右手握紧拳头,对自己说三遍:“我很棒,我能行!” 2.小组活动:体验自我暗示每个人至少写出三件想实现但无法做到的事:我无法做到…我无法实现…我无法完成……写完后,分别大声向组员朗读自己的三句话。

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第三十一课我能行-学会积极心理暗示

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第三十一课我能行-学会积极心理暗示

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第三十一课我能行-学会积极心理暗示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第三十一课我能行-学会积极心理暗示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什么是积极心理暗示;2)了解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暗示;3)学会如何进行积极心理暗示;4)学会如何应用积极心理暗示。

2. 整体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听讲解、互动问答、故事讲述、小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的。

在每个环节中,老师都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暗示做好铺垫。

3. 具体过程环节1:导入老师可以问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解决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关键因素起作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遇到困难时,望眼欲穿,希望发生变化,但希望总是泡影,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环节2:展开1)什么是积极心理暗示?通过讲解可以得出,积极心理暗示是指运用特定的语言或形式暗示自己有能力,从而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暗示?通过讲解可以得出,积极心理暗示能帮助我们更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如果没有积极心理暗示,很多人就会选择回避,拖延或者陷入沉闷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

3)学会如何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成功的案例,并且总结成功的案例的共性及其内在原因。

同时,要教授学生如何在自己做事情的时候,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如何自我鼓励,如何积极面对问题,如何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的事情。

4)学会如何应用积极心理暗示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做一个小游戏来尝试应用积极心理暗示。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水平来选择适合的小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成功的过程中,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环节3:总结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本节课的要点,以便加深对本节课的记忆。

4. 教学反思“我能行——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提到的课程内容之一。

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负面态度和思维习惯,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暗示活动策划书3篇

心理暗示活动策划书3篇

心理暗示活动策划书3篇篇一心理暗示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积极暗示,成就自我”二、活动目的通过心理暗示活动,帮助参与者了解心理暗示的力量,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提升自信和积极心态,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三、活动时间[具体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地点]五、参与人员[具体参与人员]六、活动内容1. 心理暗示知识讲解介绍心理暗示的定义、原理和作用。

分析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

2.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享一些成功运用心理暗示的案例。

组织参与者讨论案例中的心理暗示技巧和效果。

3. 积极心理暗示训练引导参与者进行自我肯定和积极想象的练习。

教授一些常用的积极心理暗示语句和方法。

4. 小组活动与分享分组进行心理暗示实践活动,如团队合作任务。

每个小组分享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鼓励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运用积极心理暗示。

七、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场地,提前进行布置。

2. 准备相关的资料、案例和活动道具。

3. 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讲师进行指导。

4. 宣传活动,吸引参与者报名。

八、活动评估1. 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了解活动效果。

2. 观察参与者在活动后的行为和态度变化。

九、注意事项1. 活动过程中要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2. 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强制的语言,尊重参与者的自主性。

3. 提醒参与者心理暗示是一种辅段,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篇二《心理暗示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积极暗示,激发潜能”二、活动目的通过心理暗示活动,帮助参与者了解心理暗示的作用,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激发内在潜能,增强自信心和行动力。

三、活动时间[具体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地址]五、参与人员[具体参与人员]六、活动流程1. 开场介绍(5 分钟)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流程,欢迎参与者。

2. 心理暗示知识讲解(15 分钟)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讲解心理暗示的概念、原理和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问答,帮助参与者了解心理暗示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让积极心理暗示助你成功

让积极心理暗示助你成功

积极心理暗示心理辅导课设计课题名称:让积极心理暗示助你成功辅导目标:1.让学生领悟心理暗示的作用2.学会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应对生活3.分清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辅导重点:让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领悟心理暗示的作用辅导难点:学会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应对生活辅导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了几节课,有些累了吧!下面我们来做个放松训练。

”“首先请同学们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想象你来到一个非常安静的湖边,这里非常安静,非常安静,想象一下,你的左手上系着一个轻轻的气球,轻飘飘的,你的右手上系着一个沉重的铅球,你的右手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下面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手不要动,看看自己,看看周围的同学,发现什么?生:“左手向上了,右手向下了”师:“同学们,为什么会这样呢?”生:“心理作用”师:“对,是心理暗示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心理暗示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二、案例分析: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两个真实的案例,案例一(积极心理暗示),罗杰·罗尔斯是纽约的第53任州长,也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他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在这儿出生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等事,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体面的职业。

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得益于罗尔斯上小学时的一位校长—皮尔·保罗。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

他走进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

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

凡经他看过手相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是州长、议员或者富翁的。

当罗尔斯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

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他的心间。

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长。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_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_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心理暗示的不同作用;认识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心态及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

2.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表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所带来的积极情绪情感,认识到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作用,从而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坦然面对挫折,让心理暗示为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服务。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到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人的心态及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的具体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学会克服消极的暗示,寻找积极的自我暗示,形成习惯,让内心变得更强大,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表现,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三、教学方法:游戏体验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练习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齐声宣读:相互尊重、真诚开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目的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课堂责任感。

)(一)课堂导入(热身游戏):首先,大家在我的指导下进行一个热身游戏。

指导语:现在请同学们保持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保持端坐,肩膀自然下垂。

做三次深呼吸,让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

请将你的双手平伸于前方,掌心朝下,并使双手保持在同一高度。

现在想象自己的左手牵着一个氢气球,氢气球慢慢地膨胀,变得越来越轻;而右手挂着一个很重的铅球,很沉很沉。

不停地想象左手越来越轻,右手越来越沉……(一分钟过后),好,现在手别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

大部分同学睁开眼睛时,会发现自己的左手比右手要高些。

老师:同学们,是什么让你的手臂悄悄的发生了变化呢?学生反应:心理暗示老师:这个游戏呈现了一个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暗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心理暗示的话题。

小结:心理暗示具有很强的力量,有时它可以替代实物,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按照它的提示去思想和行动。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想事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教学设计、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想事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教学设计、教案

《心想事成—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心理暗示的力量。

2.使学生认识到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的区别以及产生的不同后果。

3.使学生学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保持良好的心态,激发自身的潜能。

【活动设计】一、暖身游戏——魔法手指师:有同学提到,这是由于受到刚才的言语暗示了。

事实上,我们大家都看到了,语言的暗示确实可以刺激大脑,改变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心里想象的事情真的就变成现实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活动课的主题:心想事成——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两个心理学中的小故事。

二、主题引入(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进行实验。

从学校选了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然后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一年以后,罗森塔尔对那些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发现:凡是在名单中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他们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师:你觉得现实中真的有测验可以测出一个人未来发展前途吗?(生回答,如果回答“没有”的话,继续追问“可名单中的学生的确都进步了,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师:其实名单中的“最有前途”学生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既然是随机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生回答)教师小结: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些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这个故事后来衍生出了一个著名的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也就是说,当你赋予自己或他人积极期望的时候,这个人的行为往往就会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说明积极暗示的正面作用)(二)死囚的故事医生对一死囚说:“我们执行死刑的方式是使你放血而死,这是你死前对人类做的一点有益的事情。

清风Get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教学设计

清风Get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教学设计

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教学设计(1)《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设计张晓霞一、设计理念1、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2、情境教学,教师创造情境,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带给学生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相反地,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那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暗示,并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对他们的成长就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演绎分析能力,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缺乏生动而清晰的引导。

学生在课堂上组成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让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基本说出心理暗示的含义;2、能力目标:能基本分清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并学以致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明白消极心理暗示与积极积极心理暗示的区别2、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作用3、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难点:1、体验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以及所造成的不同影响2、激励学生对自己做出积极的心理暗示3、激发学生养成积极心理暗示的习惯六、教学方法、手段及课时安排、授课对象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教师讲授式、小组讨论式、活动参与式。

2、教学手段:黑板板书、多媒体课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授课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1.1课前视频《卖拐》(4分钟)教师引导: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熟悉同时也是非常精彩的小品,这个小品中隐含了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

让我们重新来回味一下这个由赵本山和范伟表演的小品《卖拐》中的一个片段。

(教师播放视频)视频播放结束教师引导:好,小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1、范伟原先认为自己的腿是健康的,2、心理暗示的结果。

以大家熟知的经典小品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积极心理暗示

学会积极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设计理念】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思想尚未成熟,经验积累不够,无法再面对困难时很好的对自己进行调整,不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时间】40分钟【任课教师】王博【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心理暗示,2.行为目标: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积极暗示3.情感目标:体验积极、消极暗示对行为结果的影响【教学重点】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教学难点】将积极暗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催眠暗示——手臂上升下降二、讲述三个实验:(7分钟)1气味辨别实验:受试对象是100名男子和100名妇女。

实验时,首先让每个人闻过烧酒、薄荷和鹿蹄草的气味,然后拿出1O瓶没有任何气味的蒸馏水,谎称其中有3瓶分别具有上述物质的气味,并让所有受试者分辨。

结果有48名妇女和37名男子声称他们完全嗅出来了;另一部分声称患有感冒,不能完全确定是哪种气味;只有6人表示没有嗅出任何气味。

2帽子实验:受试对象是儿童。

实验时,先由一个人对儿童讲话,讲完离去。

然后由主持实验的人问儿童:“刚才讲话的人哪只手里拿着帽子?”在受试的27名儿童中共有24名回答是左手或右手。

其实,刚才那个讲话的人手里根本没有拿帽子。

3皮肤实验:在受试者的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并声称这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纸,能使皮肤局部发热,要求受试者用心感受那块皮肤的温度变化。

十几分钟过去之后,将湿纸取下,受试者被贴处的皮肤果然变红,摸上去还发热。

其实,那只是一张普通的湿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皮肤发生了变化。

“无中生有”成为上面三个实验的共同结果。

暗示的综合作用,即实验者对受试者的他暗示、受试者的自我暗示以及受试者之间互相心理影响的团体暗示,是产生“无中生有”结果的原因。

正确地运用心理暗示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积极心理暗示
一、课题
学会积极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这种现象。

心理暗示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有消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带给我们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我们成长;相反地,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那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暗示,并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他们的成长就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授课对象
高中二年级
三、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式、小组讨论式、活动参与式。

四、教学媒体
黑板板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能基本说出心理暗示的含义;
2、能基本分清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
3、能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明白消极心理暗示与积极积极心理暗示的区别
2、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作用
3、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验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以及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2、激励学生对自己做出积极的心理暗示
3、激发学生养成积极心理暗示的习惯
七、教学内容与设计思路
1、导入
1.1课前视频《卖拐》(4分钟)
教师引导: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熟悉同时也是非常精彩的小品,这个小品中隐含了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

让我们重新来回味一下这个由赵本山和范伟表演的小品《卖拐》中的一个片段。

(教师播放视频)
视频播放结束
教师引导:好,小品就看到这里,那么我现在要问大家两个问题。

1、范伟原先认为自己的腿是瘸的吗? 2、为什么后来他真的觉得自己的腿是瘸了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其实,《卖拐》是典型的心理暗示的体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心理暗示的话题。

1.2心理暗示的定义(2分钟)
心理暗示的定义: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更通俗地说,心理暗示就是贮存在人的意识或无意识中并常常悄悄影响着人的行为及行为选择方式的想法或念头。

教师解释刚才小品中的心理暗示现象
2感受心理暗示的魅力(8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两个感受心理暗示的小活动
2.1 活动一:(指导语)请你把两手握在一起,食指伸直,平行,相距2公分左右。

注视自己的食指,想象有一根绷紧的橡皮筋缠绕在上面。

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的手指被拉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越业越近……”
活动结束
教师:看现在很多同学的两只食指是不是慢慢地接近了?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两只一开始互相平行的手指慢慢地靠近了,这就是因为我们接受了两只手指被橡皮筋拉的越来越近的暗示。

2.2活动二:(指导语)请大家闭上眼睛,举起你的两只手臂伸直放平,手心向上,想象着自己左手上放着几片玫瑰花瓣,微风吹来,吹落了那几片花瓣。

你的右手上放了一本英汉大字典,字典又厚又重,很沉很沉,快把你压倒了。

好,现在请大家慢慢地睁开眼睛。

教师:大家睁开眼睛是不是发现两只原本平衡的手变的不平衡了?有没有同学来说说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对了,正是因为我们接受了暗示,认为左手上是轻的玫瑰花瓣,而我们的右手上放的是沉重的大字典。

接受这个暗示后,我们的手也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了,因此我们就看到我们的两只手变得不平衡了。

3 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
通过刚刚的两个活动,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是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作用的影响的。

那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