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 ? ? ? 不料结账的时候,老板露出庐山真面目,居然要一饭千金,爸爸气的吴牛喘月,妈妈也委屈的牛衣对泣。
? ? ? ? 啊!这三生有幸的星期天,就在爸爸对着钱包自惭形秽大义灭亲后,我们全家江郎才尽,一败涂地.
择其中一些句子中的成语,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用错。
? ? ? ? 2、知识点剖析:成语因其言简意赅,运用频繁,而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正确使用成语成为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查的内容以常见成语为主,侧重考查容易用错的成语。考查的角度有近义成语的辨析,有使用对象、范围、语境的判断,词义准确性的考查,词义感情色彩的分辨等。
? ? ? ? ? ? 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也说评头品足、品头论足。
? ? ? ? ? ?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
? ? ? ? ? ?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 ? ? ? (4)张冠李戴(要注意适用对象、范围不同)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 ? ? ? 出门前,我那半老徐娘的妈妈打扮得花枝招展,鬼斧神工到一点都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 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英俊的惨绝人寰, 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三舍。东施效颦爱漂亮的表妹打扮得艳光四射, 趾高气扬的穿上新买的鞋子。
? ? ? ? 我们一丘之貉坐着素车白马,很快的到了动物园,不料参观的人多到豺狼当道草木皆兵, 害我们一家骨肉分离。 妻离子散的爸爸鞠躬尽瘁得到处广播, 终于查找到差点认贼作父的我和遇人不淑的表妹, 困兽之斗中,我们螳臂当车力排众议推己及人到挤到猴笼前,鱼目混珠拍了张强颜欢笑的全家福。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并能判断熟语的类型。

2. 分析总结误用成语的主要类型并加以练习。

【导读】 1.读课本76-79页,完成下表。

熟语大家庭概况表主要类别结构(字数上)用法是否严格色彩语义2.判断下列熟语属于哪种类型:①开天辟地、②瑞雪兆丰年、③精卫填海、④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⑤外甥打灯笼——照舅(旧)、⑥刀子嘴、⑦朝思暮想、⑧情人眼里出西施【小结】熟语的特点:【导思】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有17套对成语进行了考查。

如果我们能够明确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类型,在做这些题时不是会事半功倍吗?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例子来谈谈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吧。

第一组句子:1.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2.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提示:我们是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讨论“是否恰当”的问题,不妨用一种“填空法”,即在句子里把成语的位置先空着,去考虑整个句子的表达需要在这个位置上表述什么意思、什么情感,然后回过头来和成语印证,从而解决“是否恰当”的问题。

)第一个句子成语是褒义的,搭配“大量的垃圾食品厂”不合适。

第二个句子中“弹冠相庆”是指“一人做官,其同党也庆贺有官可做”,是贬义词。

句子要表达的是“全国欢庆”,需要一个褒义词。

明确:第一句的成语“褒词贬用”,第二句的成语“贬词褒用”。

所以,成语运用的第一种错误类型是——褒贬不当。

第二组句子: 1.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2.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3.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语文新人教选修《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语文新人教选修《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语文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语文:《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课题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教学重点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难点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教学关键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课型讲课教学方法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三语义双层惯用语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

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特点2. 常见熟语的分类和例句3. 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熟语的定义、分类、例句和练习题。

2. 教学素材: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用于解释和应用熟语。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熟语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熟语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用法,通过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熟语进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熟语,强调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6. 拓展:提供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熟语。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熟语理解和运用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熟语竞赛:组织学生进行熟语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熟语运用展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熟语编写故事、对话或演讲,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熟语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领会熟语背后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与分类2. 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3. 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4. 熟语与文化背景的关系5. 熟语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熟语的解析。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探讨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法: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熟语资料库:收集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及其解析。

2. 教学PPT:制作课件,展示熟语的定义、分类和案例。

3. 情景道具:准备一些与熟语相关的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五、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熟语的定义与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

3. 实践: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熟语。

2. 探讨:分组讨论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熟语的文化意义。

第三课时:1. 讲解:介绍熟语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2.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新熟语。

3. 展示: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 测试:进行熟语知识小测试,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重要性。

3.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熟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前四节课所学熟语。

2. 实践:设计情景剧,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表演。

3.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总结熟语在表演中的作用。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熟语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熟语,包括其含义和用法。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十个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难点:熟语的运用和实际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语相关资料、案例、教学课件等。

4.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熟语,了解其大致含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讲解熟语讲解每个熟语的含义、用法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熟语的内涵。

5.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恰当使用熟语。

5.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熟语进行口语交流或写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作业,实时了解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熟语运用竞赛或测试,评估学生对十个熟语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7.1 文化拓展介绍熟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7.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熟语收集活动,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熟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八、课程反馈8.1 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8.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资源9.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中华熟语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9.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相关熟语的讲解视频、案例和练习题,丰富教学手段。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晰熟语的概念,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误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误用实例。

2、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谚语“山西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二定数平定”。

二、明晰概念熟语,指语言中的结构定型,以整体来表达其语义的固定短语或句子。

特点: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形式的多样性1、结构的固定性请同学举例子说明2、意义的整体性教师示例:“以貂裘换酒相待”(《新三国演义》第53集)。

原因:望文生义3、形式的多样性惯用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成语三、细化分类1、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它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请同学举例)2、俗语是日常生活中常运用的语言。

(请同学举例)3、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请同学举具有地方特色的谚语实例)4、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请同学举例)5、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请同学举例)6、成语是长期使用的固定词组。

四、误用例说影视剧核战争的阴云再次被他(毛泽东)那翻云覆雨的巨手拨散了。

(字幕)《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第38集报刊1、腾空而起的礼花和不绝于耳的爆响声交相辉映。

(2011年2月4日《人民日报》《快乐记忆:年画与窗花》)2、他对来自敌对阵营的关羽视若己出、礼敬有加,后人只知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却忽略了曹孟德的英雄相惜、刻意袒护。

(2011年6月19日《辽沈晚报》《曹操弃植保江山》)文学作品在“杏仁饼”走向市场之后,购买者一日比一日多,从海外回来探亲访友的华侨,临走了,也要千方百计多买几盒带到海外与亲友们分享,真是大有洛阳纸贵的味道。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熟语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熟语的用法和含义3. 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4. 实践活动法:设计场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熟语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熟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常见用法,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引导学生领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分享心得。

5. 实践活动:设计场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巩固所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运用熟语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理解与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对熟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及运用。

4. 小组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熟语教材或资料2. PPT或教学课件3. 讨论话题或场景设计4. 实践活动道具或工具5. 评价量表或评分标准七、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足够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或教学课件。

3. 桌椅:摆放成小组讨论的形式。

4. 教学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熟语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用法。

2. 第二课时: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4.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5.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复习巩固所学。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熟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
1124 1328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二、重点难点
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
2、理解熟语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图片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故事导入——“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师:有一个画家叫张大千,有一天,他要返回四川老家,他的学生来为他饯行,一起吃个饭,那天戏曲家梅兰芳等社会名流也参加了宴会。

宴会上,张大千向客人频频举杯后,来向梅兰芳敬酒。

他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梅兰芳先生一时也不知其意,连忙笑着问道:“张先生此话怎讲?”张大千笑着说:“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

”在场的人这才恍然大悟,顿时笑声四起。

师:同学们你们说他的祝酒辞妙在何处?“动口”既指唱戏又指喝酒,“动手”既指作画又指敬酒。

这里张大千化用了“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这句熟语,形象生动,幽默诙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板书题目)
(二)解释熟语
师:那么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熟语呢?
明确: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固定的短语或句子。

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词法来分析。

师:我的普通话不好,经常容易把“熟语”念成“俗语”,那“熟语”跟“俗语”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俗语”是“熟语”中的一种,在熟语这个大家庭中,主要有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俗语”就是“谚语”。

(板书)
(三)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1.成语
师: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熟语大家族中的大哥:成语。

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叫作看图说成语。

PPT展示四幅图画,请同学说出成语。

再看选修课本上面,如果你们不看答案,是不是能够很快地说出成语呢?像这样带有“马”字的成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哪些呢?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来将他们分,接下去请同学们快速阅读76页上面的几段文字,找出这些带有“马”字的成语与哪些因素有关?
带“马”字的成语
举例
与战争有关兵荒马乱人仰马翻风樯
阵马厉兵秣马戎马倥偬与日常生活有关心猿意马走马观花走马
上任青梅竹马
与马自身的品质有关脱缰之马马不停蹄龙马
精神
师:我们之所以要这样来对这些成语进行,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它们的来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成语,帮助我们阅读和写作。

然而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不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分清其褒贬。

以带“马”字的成语为例,并不是所有带有“马”字的成语都是褒义词。

它也有贬义的,例如“马齿徒增”,就是用来形容年龄白白增长,学问没有长进或者事业没有成就;“声色犬马”就是用来形容纵情淫乐生活;“害群之马”是用来形容危害集体的人的。

师:但是,是不是带有“马”字就一定与马有关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马工枚速、牛溲马勃”中的“马”指的是什么?
马工枚速:马:司马相如。

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巧。

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牛溲马勃: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一种菌类,可治疮。

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简单来说就是比喻虽然微贱但是有用的东西。

2.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师:刚才我们讲的成语是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熟语。

它大多数是四个字的形式,有不少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成语不仅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的特征。

比如“唯利是图”就是宾语前置的运用。

接下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熟语家族中的其他成员。

首先我们来看惯用语。

惯用语,换句话说就是习惯用语,是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

你们来说说有哪些惯用语?(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看,这些惯用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1)它的结构是固定的,固定性虽不如成语,但比歇后语和谚语要强,并且以三字格为常见的代表。

用三字格(动宾关系较多)和四字格,可以区分许多惯用语和成语。

比如“开小灶、敲边鼓、走后门、转牛角尖、八字没一撇”等等。

2)通俗性、口语化,而且贬义居多。

3)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比如穿小鞋,比喻使人暗中吃亏。

翘辫子,比喻人死。

师:惯用语也可以说成是打个比方,一般都只有三四个字。

而歇后语则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像猜谜语。

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说明或解释,像是说出谜底。

通常我们只说出前半截,所以叫做歇后语。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谐音歇后语,一种是喻意歇后语。

那我们来对对歇后语看,好不好?先来几个谐音歇后语:(7')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锯)
纳鞋底不用锥子——真(针)好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掸(胆)子
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拉胡子过大街——谦虚(牵须)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师:再来几个有喻意的歇后语:
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
诸葛亮当军师——名符其实
孟良摔葫芦——火啦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杨家将上阵——全家上马
坟头上耍大刀——吓鬼
老虎打架——劝不得
师:熟语里还有一种是谚语,就是“俗语”,说句俗话。

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比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百闻不如一见。

”谚语比较灵活,口语化,通常是字面意思,很少有比喻义。

(板书)
(四)学以致用
师:我们学习熟语,是为了了解它,运用它,把熟语运用到我们的写作、说话、阅读中去。

那么我们在使用熟语的过程中除了应该弄清熟语的意思外还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先思考回答再明确)还要做到成语使用时要注意感情色彩;注重熟语使用场合、对象和语言环境。

接下去我们就来练一练,初步做到学以致用。

1.请同学们完成78页上小试身手的第一题。

明确:“严阵以待”的意思是用严正整齐的阵势等待敌人的进攻,形容已经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

此处美国是进攻方,不能用“严阵以待”。

“趋之若鹜”的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一事物,多含贬义,原句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含贬义,因此用“趋之若鹜”不合适。

“如出一辙”的意思是好像出于同一车辙,形容两种事情或言行非常相像,甚至完全一样。

用在此处显然不对。

2.下列红色的固定短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B )
A.经北京宣武医院精心治疗,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昏迷三个月后竟然起死回生,苏醒过来并能开口说话了。

B.再过几个月就要高中毕业了,三年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漫长得狠,可现在回头一想,却如白驹过隙一般。

C.他为人不错,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钉是钉,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D.报纸和读者之间难以直接交流,电视则不同,当面鼓对面锣,可以与观众进行直接对话。

明确: B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A 起死回生:指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不能指病人自己。

C 钉是钉,卯是卯:喻做事认真。

D 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3.成语接龙
1)向隅而(泣)不成(声)泪俱(下)里巴(人)欢马叫
2)毛遂自(荐)贤举(能)者为(师)出无(名)落孙山
3)老生常(谈)虎色(变)本家(厉)兵秣(马)到成功
(五)课堂小结
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熟语家族”,里面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有时候我们也把格言、警句归入其中。

通过学习,我们要知道更多的熟语,并且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们。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思考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知识的积累,稳步提高。

附: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成语理解词义、分清褒贬四字格雅
惯用语固定三字格为主口语化
熟语谐音歇后语
歇后语
喻意歇后语
谚语(俗语)灵活、口语化、多为字面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