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价值探析

合集下载

如何让看待政治经济学

如何让看待政治经济学

我眼中的政治经济学XX(西南财经大学XX学院)引言无可否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无疑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理论基础,它不但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它使无产阶级的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并为之而奋斗,它使剥削阶级恐慌失措并不断改善工人的利益。

并为这一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提供了蓝图。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其他各种建设。

我们现如今运用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并结合当代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马克思最重要的辩证法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解决许多问题。

不过,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政治经济学呢,应该从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政治经济学,怎么学习政治经济学。

一.历史来源及研究范围(政治经济学是什么)“政治经济学”最初是在17世纪初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1575—1622年)提出来的。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

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并于1776年出版了代表作《国富论》。

马克思生在德国,在当时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完成了《资本论》这部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著作,从而在批判地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出版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

在我国常说的“政治经济学”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等效地说,政治经济学是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首先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即人与物之间关系。

自然界内部也有一些联系,即物与物的联系。

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往往只研究生产过程中的表面现象,只看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不愿意研究生产关系的本质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透过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研究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及其当代价值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及其当代价值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系统论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集中阐述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变革理论、社会发展趋势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1859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版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回顾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经历和过程,全面阐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作的历史背景,系统地总结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形成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理论贡献。

这篇《序言》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当今时代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理论内涵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总结了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即社会革命在新旧社会制度更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必然。

(一)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理论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他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贯穿任何社会中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生产关系,包含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取决于当时所处的生产力状况及其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状况决定相应的生产关系。

如生产力的水平和层次决定生产社会化程度和所有制的结构。

经济基础是由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价值?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价值?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价值?《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著作的开篇之作,对于当代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以下是几个原因:1.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无限积累,这导致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的加剧。

这种剖析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和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理论基础。

2.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并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是不可调和的,这在当代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序言提醒我们关注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并思考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

3.引发对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思考:《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指出它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这引发了对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思考,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序言提醒我们要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和限制,并探索更具包容性、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模式。

4.提供反抗和呼唤变革的动力:《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和分析,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变革和解放的渴望。

序言提醒我们要反抗压迫和剥削,呼唤人类的自由和尊严。

它激励着人们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抗争,并推动着追求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努力。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它不仅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也引发了对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思考,同时提供了对抗不平等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动力。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关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及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生产在其中始终起着支配的作用,社会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始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性质和特点。

因而,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于生产的巨大反作用。

认识经济发展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从生产出发去进行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颠倒生产与其他几个环节的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二,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

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

第三,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

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

第四,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在于它以追求无止境的价值增殖或赚钱为目的,因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生产力是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与资本的内在要求相矛盾。

第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表现在各个方面: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含义正在于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更多,从而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及价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资本追求的恰好是剩余价值,而不是物质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3期(总第448期) 2021年3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3(General Serial No.448)March,2021㊃理论研究㊃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朱成全,陈 潇,董俊逸(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首先,本文论述了广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㊂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哲学为指导,通过对当时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建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体现出其思想的整体性㊂其次,本文论述了狭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㊂这主要体现在对当时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基本范畴的批判㊁对当时国民经济学的 前提批判”㊂最后,笔者简要地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有助于我们对 整体马克思主义”的理解㊁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批判㊁对西方经济学的 前提批判”㊂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国民经济学;整体马克思主义;前提批判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1)03⁃0013⁃08一㊁引 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已经过时了这一武断说法进行了批判,并以法国学者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㊁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为例加以说明,最后总书记为马克思主义作了原则高度的评价,即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㊂总书记所言及的 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就是自由的制高点㊂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㊁求自由㊂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写于1843年10月到1844年1月间)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于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对马克思发生了深刻影响㊂1842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来审视现代社会,身处曼彻斯特的恩格斯则早于马克思率先开展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从恩格斯的 天才大纲”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发表以后,就和恩格斯不断通信㊁交换意见,认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其一样的结论,即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㊂‘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最先表明了马克思主 收稿日期:2020⁃11⁃02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L18WTA01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当代意义”(L18WTA016);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 比较中增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自信”(L17AKS009)作者简介:朱成全(1963-),男,江苏扬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济哲学研究㊂E⁃mail: zhucqzsy@陈 潇(1979-),女,海南三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哲学研究㊂E⁃mail:52567696@董俊逸(1992-),男,辽宁大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㊂E⁃mail:445618315@41财经问题研究 2021年第3期 总第448期义政治经济学的无产阶级立场,突出地表现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之中㊂这一立场始终贯穿于‘资本论“之中,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被誉为 工人阶级的圣经”㊂恩格斯 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来考察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对工人阶级在产业革命后的生活状况的最有质感的经验性表达㊂恩格斯指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工人阶级也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㊂这就是说,恩格斯看到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产业革命具有双重的作用,需要对其加以批判乃至彻底地变革㊂这对当时刚刚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是有很大影响的㊂马克思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得 清新㊁热情和富于大胆的预料,丝毫没有学术上和科学上的疑虑”[1]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多次引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资料[2]㊂在1864年致信恩格斯时,马克思承认自己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的[1]㊂‘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引导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㊂‘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传统贯穿于‘资本论“创作的始终㊂‘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论后的话题与‘资本论“第一卷开头的话题是相同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指出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价值”作用问题在‘资本论“中得到了科学的论证[2]㊂在‘马克思传“中,梅林[3]指出,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影响特别大,帮助马克思克服了对资本主义㊁无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的某些抽象的理解,使马克思认识到必须深入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性中去进行批判㊂从广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哲学尤其是自己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对当时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特别是通过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批判,建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㊂享有盛誉的马克思学家费彻尔曾经指出: 马克思的目的始终是 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既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又意味着对它在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说中的理论反映进行批判”[4]㊂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具有整体性㊂从狭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基本范畴的批判㊁是对当时国民经济学的 前提批判”㊂从而,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㊁德国历史学派㊁边际效用学派经济学等划清了界限㊂ 批判”简要地说,就是 澄清思想前提㊁划清思想界限㊂”本文旨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广义含义㊁狭义含义及其当代价值意蕴㊂二、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广义含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哲学为指导,尤其创立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依据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基本原理,先创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通过政治经济学,揭示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㊁政治危机㊁文化危机和生态危机等㊂特别是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根源,即由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劳动力购买力绝对下降导致的经济危机㊁资本不能循环导致的经济危机㊁ 两大部类”的生产失衡导致的经济危机等等㊂进而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危机不可能在其内部得到解决,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社会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彻底解决㊂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论述了暴力革命与和平斗争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揭示出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手段的现实力量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历史必然性㊂最后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是 人与自然界之间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和谐社会,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的 真善美”的美好社会㊂共产主义既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也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㊁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现实运动,即共产主义运动㊂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㊁科学社会主义是有内在联系的,共同构成了 整体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㊂ 整体马克思主义”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哲学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㊂列宁曾经说过, 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他的第1章㊂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理解马克思的”[5]!!这就是说,‘资本论“既是集哲学㊁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于一身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整体性的表现㊂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开篇之作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已经开启了 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整体性㊂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 整体马克思主义”性质表现为:恩格斯站在哲学尤其是伦理学高度,对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批判㊁对资产阶级阶级本质的批判㊁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私有制的批判㊁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等内在相联,在批判中揭示出未来的社会是 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㊂”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国民经济学的演化过程,即国民经济学源于重商主义的分析,对重商主义伪善性进行了批判㊂第二,通过资本和劳动的分裂㊁人和土地的分裂㊁竞争与垄断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认为 新的经济学,即以斯密的‘国富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体系,也同样是伪善㊁前后不一贯和不道德的㊂这种伪善㊁前后不一贯和不道德目前在一切领域中与自由的人性处于对立的地位”[6]㊂第三,通过分析资本㊁地租㊁竞争和垄断等问题,进而将这些问题的产生㊁发展与消亡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在一起,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㊂通过对竞争与垄断关系的阐述㊁对竞争规律及竞争所产生后果的分析,说明了消灭私有制的必然性㊂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只要私有制存在就会产生矛盾,社会就会不公平㊂只有将私有制消灭,才能使土地㊁资本㊁劳动各种对立得以消失㊂第四,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㊁对私有制的批判㊁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也是对资产阶级本质的批判㊂资产阶级经济越是发展,私有制所产生的矛盾就越发尖锐㊂资产阶级经济学始终是为了少数人获得利益,而不是为了劳动的大多数人㊂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求助于伪善和诡辩,为的是实现其利益最大化,这是不合理的㊂恩格斯还极有预见性地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走向庸俗化的必然趋势, 经济学家离我们的时代越近,离诚实就越远㊂时代每前进一步,为把经济学保持在时代的水平上,诡辩术就必然提高一步”[6]㊂第五,对自由人性的批判㊂对重商主义和国民经济学等的批判,最终都诉诸于人性,诉诸于道德㊁自由的高度㊂恩格斯认为,与重商主义为代表的旧经济学相比, 自由主义经济学达到的唯一肯定的进步,就是阐述了私有制的各种规律”[6]㊂但自诩 自由”的新经济学却在其理论和现实表达上呈现出与自由人性完全相悖的非道德的结果㊂利己主义的所作所为只是人类进步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解㊁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㊂这些也表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持的无产阶级立场[7]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呈现出了 整体马克思主义”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 异化理论”为指导,借助于当时的国民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最终设想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㊂具体来说,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的外化为自然界㊁人类社会等思想,以及费尔巴哈的上帝是人性的外化等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异化劳动思想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这就是说,工人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所有㊂第二,工人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㊂这就是说,工人的劳动表面上是工人自己的,但实际上是属于资本家的,因此,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是肉体的折磨㊁精神的摧残,不可能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㊁积极性㊁创造性等,也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谋生的动物㊂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已经变成了动物,不能称其为人㊂于是,马克思得出了异化劳动的下面两个含义即,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㊂人既然变成了动物,也就已经失去了人的类本质㊂第四,人与人的相异化㊂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已经变成了动物,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必然是物与物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㊂通过异化劳动,马克思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异化社会,即违反人性的社会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消灭异化现象的社会,是 通过人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 人与自然界㊁人与人矛盾的真正解决”㊂三、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狭义含义(一)对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基本范畴的批判51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61财经问题研究 2021年第3期 总第448期由于理论体系是由基本范畴之间相互联系而呈现出来的范畴(或概念)系统,所以,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批判和对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基本范畴的批判是交织在一起的㊂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早就指出: 我们在批判国民经济学时要研究它的基本范畴,揭露自由贸易体系所产生的矛盾,并从这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得出结论”[6]㊂恩格斯从伦理学出发,对当时国民经济学中价值㊁生产费用㊁地租㊁生产要素㊁竞争㊁垄断等基本范畴进行了批判,展示了对当时国民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从而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指出 这个制度的极端的不道德”[6]㊂第一,对萨伊和李嘉图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分别进行了批判㊂恩格斯对两者的经济学进行了比较研究㊂萨伊认为,商品的实际价值(或抽象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来测定㊂ 物品的效用是一种纯主观的根本不能绝对确定的东西”[6]㊂而李嘉图则认为,商品的实际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㊂恩格斯在对劳动与效用关系讨论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上㊂生产费用有地租㊁资本㊁劳动报酬,即包含着土地和人的劳动,因为当时的经济学家自己就承认资本是 积蓄的劳动”[6]㊂这里,生产费用就涉及到了 生产要素”㊂恩格斯又指出,人又 包括其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6]㊂同时,恩格斯指出,生产费用等范畴是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的[6]㊂第二,对地租㊁资本和劳动等反映阶级状况的范畴进行了比较分析㊂恩格斯指出,私有制造成了 资本和劳动的分裂”㊂ 地租是土地的收获量即自然方面和人的方面即竞争之间的相互关系”[6]㊂虽然资本和劳动最初是同一个东西,但是私有制造成了资本和劳动的分裂[6]㊂由此, 人类分裂为资本家和工人㊂且这一分裂正日益加剧”[6]㊂这样,人们的收入就在土地㊁资本㊁劳动三种要素之间进行分配㊂ 如果我们撇开私有制,那么所有这些反常的分裂就不会存在”[6]㊂第三, 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终究归结为竞争”[6]㊂私有制使生产分裂为土地和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又分解为活劳动和资本,三者彼此敌视,而不是相互支持㊂人类目前状态的不道德已经达到了极点,而这个极点就是竞争”[6]㊂第四, 竞争的矛盾和私有制本身的矛盾是完全一样的㊂竞争一方面加剧了人类社会的分裂,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失衡等商业危机,最后必定会引起一场社会革命[6]㊂ 竞争关系的真谛就是消费力对生产力的关系”[6]㊂ 主体的竞争,即资本对资本㊁劳动对劳动的竞争等等,被归结为以人的本性为基础, 这种竞争将随着对立利益的消除而被限制在它特有的和合理的范围内”[6]㊂在未来的社会里,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合理进行消费,就不会有对立利益的竞争,竞争关系才能被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㊂第五,对马尔萨斯人口论进行了批判㊂恩格斯认为,马尔萨斯人口论表明了 经济学家的不道德已经登峰造极”[6]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工资理论㊁工人阶级贫困化理论㊁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理论㊁资本积累和人口过剩理论等的批判㊂特别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揭露了经济危机中普通劳动者生活资料匮乏的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 由于生产的极限并不取决于挨饿的肚子的数目,而取决于有购买力的有支付能力的钱袋的数目”[8]㊂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批判也是从对当时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基本范畴批判开始的㊂马克思研究了商品㊁价值㊁货币㊁资本㊁劳动㊁剩余价值㊁工资等基本范畴,指出其和斯密等国民经济学所理解的这些范畴有着本质的区别㊂从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等之间的本质区别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虽然还没有从异化劳动转向劳动价值论,但是他吸取了恩格斯对地租㊁资本的利润和工资等范畴的探讨成果[9]㊂‘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虽未对剩余价值概念作出精准和完善的规定,但却业已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体系的雏形㊂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范畴为核心改造了以前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具体地说,马克思第一次对商品㊁劳动㊁价值㊁货币和资本作了详细的探讨,分别阐述了商品及其劳动的二重性㊁货币的本质和职能㊁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的必要条件,以及剩余价值的来源㊁本质㊁转化形式和运动规律㊂主要表现在:第一,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㊂在‘货币章“中提出了商品生产中劳动的二重性观点,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是价值关系的物质承担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㊂因此,应当把商品本身,把价值㊁价值关系当作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出发点㊂第二,在商品与货币关系上,批判了当时的经济学家,指出:在商品交换中必然会导致货币的产生㊂第三,批判了当时的经济学家不懂得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和实质,指出: 在纯粹流通中进行的交换价值的简单运动,决不能实现资本”[10]㊂阐述了工人和资本家㊁劳动和资本之间实质上的非等价交换究竟是怎样在等价交换基础上进行的㊂在流通领域中,工人向资本家提供的使用价值是工人劳动能力,而不是劳动㊂工人劳动力的支配权最终落入资本家的手中㊂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财富的一般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得以保存和增殖的过程㊂工人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即落入到资本家口袋中的剩余价值㊂从而,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机制㊂第四,批判了当时经济学家把剩余价值与利润㊁利息㊁地租等混为一谈㊂第一次辩证分析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二者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创造,不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增加,它只是被转移到产品上㊂之后的‘1861 1863年经济学手稿“涉及‘资本论“的第一卷㊁第二卷和第三卷及‘剩余价值理论“各项理论内容的制定和发展过程㊂马克思在这一手稿中创立了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平均利润㊁生产价格㊁地租㊁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等理论㊂‘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标志,包含着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㊂在商品的两重性㊁劳动的两重性㊁货币㊁资本及其循环与周转㊁剩余价值㊁利润等基本范畴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彻底划清了界限㊂在对基本范畴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初步架起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㊂马克思在‘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 导言”中拟定了其经济学巨著的 五篇结构计划”[10];在末尾,马克思补写了第Ι章‘价值“的开头部分 表现资产阶级财富的第一个范畴是商品的范畴”[11]㊂这意味着马克思在以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中把论述商品问题作为第一章的内容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 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㊁土地所有制㊁雇佣劳动;国家㊁对外贸易㊁世界市场㊂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11]㊂在‘1859 1861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商品㊁货币列为与资本相等的地位㊂在论述第一篇‘资本一般“时,先论述了第一章‘商品“,后论述了第二章‘货币或简单流通“,最后列出了‘资本章计划草稿“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商品出发展开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具体来说,马克思以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 商品作为逻辑起点,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㊁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其固有的矛盾㊂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在对当时国民经济学基本范畴批判的基础上阐述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㊂在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及其呈现的理论体系批判中,马克思在‘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 导言”中还批判了当时国民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理解㊂在研究对象上,当时国民经济学孤立片面地把生产㊁分配㊁交换㊁消费四个环节割裂和并列起来,而后提高分配在四个环节的地位,将分配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㊂马克思正好相反,马克思将生产㊁分配㊁交换㊁消费四个环节看做一个总体,四个环节内在联系,生产不仅是四个环节的出发点,而且是决定因素,分配本身不过是生产的产物㊂马克思还指出,生产不是单单研究 生产”,而是研究社会生产,因为生产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所以,不能因为生产一般的抽象而忽略本质的区别,从而把生产关系当作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㊂在研究方法上,当时国民经济学用的是形而上学研究方法,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用的是唯物辩证法研究方法㊂在导言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的方法,特别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㊁再从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方法㊂(二)对国民经济学的 前提批判”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将当时国民经济学称为 私经济学”[6]㊂ 经济学没有想去过问私有制的合理性的问题”[6]㊂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显示出了其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批判当时政治经济学的 前提”㊂马克思对当时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也表现为马克思对当时国民经济学的 前提批判”,即对私有制的批判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现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㊂ 它把应当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前提”[6]㊂71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

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摘要】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在当前已经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引言开始,概述了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并回顾了其历史发展。

在探讨了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

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接着,展望未来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现状与趋势,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加强研究的重要性。

这一系列内容将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检视和展望,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我国、现状、趋势、研究方向、热点问题、不足之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加强、重要性、历史、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概述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是研究政府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的学科。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既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又关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通过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也对于政府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各种国际组织的运作机制,为政府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不断深化研究,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2 回顾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历史在回顾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最早的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经济学著作,如《黄帝内经》、《左传》等,这些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刍议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价值

刍议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价值


政 治 经 济 学
内在 阶 级 性 的 同时 ,将 很 多 并 不 带 有 阶 级 性 的 内 容 在 实 际 研 究 当 中 归 人 到 了政治经济学的 内容当 中,当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区别于传统 的只讲 阶级性 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否则将会导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在 当 代 的指导意义 的缺失 。另一方面 ,传统政治经济学已不再符合 当代 发展 的要求 。在现代化时代的不断发展 中,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 已经不再适应 当下的社会结 构 ,并且 阻碍了社会 生产力 的进一步 发展 , 传统 的适用于各个社会主义形态经济规律的相关规定在当代实 际改 革当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理论 ;当代价值 2 0世 纪 7 O年代 。政 治经济 学的发 展迅 速超 出了 以往模 型的 范 围, 受 到了人 们越来越高 的重 视 ,开始 对其 理论 进行 更深 入 的研究 。在现 代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 学 的含义存 在着 很大 的差 异 ,马 克思 主义 分析 法 、公共 选择学说等纷纷被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当 中,随着 全球经 济 与政治关系的逐步 加深 ,政 治经 济学慢 慢成 为 了一 门重要 的社会 科 学 。并成 为我国大学教育当中的专门学科。
刍 议 政 治 经 济 学 理 论 的 当代 价 值
王瑞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必不可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的社会 、经济发展带 来 了极大 的帮 助,马克思政 治经济学理 论 自诞 生起便 一直对世界发展起 到 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如何 确保政 治经济学在现代 化发展 中更好地 为人所用 ,是值得我 们深入研 究与思考 的课题 。本文将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含又及其时代进步性与所面临的挑 战做 出分析,并在 此基础上探 究其 当代价值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概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目•结论与展望录思想概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形成背景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劳动力成为商品,无产阶级日益壮大,这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提供了现实基础。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著作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一理论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哲学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

劳动价值论商品与货币: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揭示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和职能。

阶级与阶级斗争:马克思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对立,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这些内容为研究当代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对于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危机和发展趋势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马克思阐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思想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认为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二重性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商品关系的表现,而非物本身。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着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与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价值探析
作者:郭巍
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21期
【摘要】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如何促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正确发展,改变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束缚,以满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需要,是政治经济学理论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是深刻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的一个理论基础。

但是,随着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中显露出来的种种不对称问题,使它对当代经济发展无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如何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桎梏,满足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发展好政治经济学理论并正确探析其价值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背景和内涵的演变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经了一个非常长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表现和时代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都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最早有“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其源于希腊文中的“城邦”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

而到了17世纪中叶以后产生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其后资产阶级为了继续保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而促使了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直至到了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成为了划时代的经济学典范。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内涵界定的演变
恩格斯曾说过“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

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所以,从诞生之日起,政治经济学理论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自我的完善,是发展的实践的科学理论。

1.古典政治经济学下政治经济学对财富的研究
第一个系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英国的亚当·斯密。

马克思说过:“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他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以国民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构筑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内容。

而大卫·李嘉图在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的成果上,建立起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
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人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仅比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而且也为西方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进步和挑战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提出有它固有的时代特征,它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对于现实无法提出根本性的改革意见和对策,在当代的发展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进步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它是解决人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批判和继承前人的优秀经济学成果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是吸取了前人经济学研究成果而提出的经济理论,它也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无产阶级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并创立了新的经济学范畴,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规律,使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现了现实发展的诉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经受住了一次次的实践检验。

而在其后发展之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一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理论,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推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桎梏也显露出来,在当今的理论和现实发展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不清晰
政治经济学不等同于一般的经济学理论,虽然承认政治经济学有其内在的阶级性,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却把大量的并不体现其阶级性的内容纳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中,政治经济学已经不能单纯的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面提出的一样,只讲阶级性,那样只会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失去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2.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已不适应当代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自从政治经济学产生以来,它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结构,甚至成为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它那些先验性地规定的各种社会主义形态都适用的经济规律,在当前实际的改革中显得更加空泛。

三、政治经济学理论价值的当代化发展
政治经济学固然是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但是,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永恒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为人们解决当代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深刻而透彻的理论依据,才能创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一)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如何改变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理论的创新,也是探析政治经济学理论价值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发挥方法论的优势
创新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最需要继承的基本原理有两个,一个是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和货币经济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原理,而另一个是作为根本方法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前者是吸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利成份,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使政治经济学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和科学。

2.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必须综合历史和中外一切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
对待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要进行挖掘、继承和扬弃,力求做到古为今用,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济学思想在数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的对经济现实
进行分析的工具和应用方法,这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建是大有好处的,在结合中外优秀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好适应本土的政治经济学。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发展取向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不仅要有理论化的指引,更需要有现实的发展途径,当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更多地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考量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影响,只有发展好实践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才能更好的让它为当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的观念应当转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是在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把西方经济学一概排斥在科学的经济学之外的做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西方经济学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实际上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深入,因此,要想更好地研究市场,必须更多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使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服务于中国的实际发展。

所以,只有在吸收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才能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有一个坚实牢固的理论基础。

2.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而发挥政治经济学独特的优势
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是要关注当代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提出的重大问题,得出科学的理论,丰富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对此,就一定要拓宽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抓住发展好政治经济学的机遇和条件,加强对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快理论带动实际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5、107、108.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0、185.
(编辑:龙大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