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孔子孝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孝道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品质,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孝道是随着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其中《论语》对于孔子孝道观的阐述尤为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孝”的解析,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
首先,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在《论语》中,孔子就曾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孔子对于孝道观的最为基本的概括。
在孔子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保持家庭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因此,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其次,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延续家族家庭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子女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更是一种美德和道德规范,能够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
孔子认为,孝道应当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应当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深刻阐述了孝道的内涵和要义,而且倡导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生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使社会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孔子孝道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而且其时代价值也十分重要。
孝道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这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提倡的孝道思想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孝道思想概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孔子对于孝道的思考和倡导则更进一步。
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
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孝悌忠信”、“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首先,孝悌忠信是孔子对孝道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同时还要尊重兄长和师长;要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人际关系。
这种孝悌忠信的行为准则,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道”,即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君子是孔子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他强调君子要具备仁爱之心,善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意味着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从个人做起,通过修身来达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整个社会,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以身作则,做一个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好丈夫、好父亲或好妻子、好母亲;而后才能对国家和天下起到好的影响。
这种理念强调了个人责任和家庭责任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孔子的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孝道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思想强调家庭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出现了代沟和矛盾,孝道思想可以提醒人们尊重家庭关系,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家庭和谐。
同时,孝道思想也可以给予父母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孝心和温暖。
其次,孝道思想强调个人品质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心灵和品质的培养。
孝道思想提醒人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培养仁爱之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

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摘要:“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
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意识的蔓延,使得孝亲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忽视。
从而也出现了很多人伦关系失调、家庭关系紊乱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重新认识和提倡儒家伦理中重视孝道的思想,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题词:家庭美德孝敬尊老儒家伦理对于现代家庭关系问题的讨论,笔墨日益集中于夫妻双方关系的处理和协调,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家庭中子女越来越少地关注对父母的赡养与孝敬问题?易言之,传统社会中浓厚的孝亲观念在现代家庭中还处于何种地位、起着多大的作用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当代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敬”问题进行了访谈调查。
调查是在烟台开发区的一个居民小区中进行的。
由于地处开发区,集中了许多年轻的和中年的夫妇,与地处开发区的特点有关,这里聚集的年轻人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文化素质。
我们的访谈对象集中于那些与儿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了解他们对儿女的孝亲观念的看法。
这些回答似乎反映了某一年龄段(25--35岁)、某一文化层次(大专以上学历)的城市青年(或中年)人对孝亲问题的态度。
在谈及儿女对父母是否“孝敬”的问题时,这些老人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
然而,这些肯定的回答在我们听来,都带有一种“知足常乐”的无奈。
在他们看来,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受到儿女的照顾,就很满足了。
而这种满足似乎来自于与那些歧视打骂父母、吃父母的、要父母的、拿父母的儿女的对比。
从他们的谈话中还得知,对于洗衣、做饭、照看孩子等家务,他们也都心甘情愿地承担了,目的是为了在自己能干活的时候,不要成为子女的包袱。
至于象子女不高兴了,说话时不在乎父母的感受、甚至带有训斥的口吻等情况,他们也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接受了。
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于与孙子、外孙的感情交流,而来自于儿女的却很少。
儿女也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应该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而把孝仅仅理解为赡养父母。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方国根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
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入世”精神,等等。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
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
“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观注。
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孔子针对时人认为赡养父母就算“孝”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孝”不仅仅是指子女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提出了“孝敬”的主张。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_孔子思想价值概述

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_孔子思想价值概述当今社会人的道德水平不断滑坡,要改变这一两头,需要恢复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向先师孔子吸取智慧,孔子思想并未因为时代不同而失去其价值。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一)孔子思想与爱心培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回忆和生存压力的加大,使得人际关系日益淡漠,一些人自私自利,对他人缺少宽容,缺少同情,缺少关心。
尽管人人都在呼唤“让世界充满爱”,可还是看到许多心的沙漠与荒原。
物欲的不断膨胀使一些人变得刻薄寡恩,麻木冷漠。
一些人心之原已蔓草丛生,掩盖了他们那颗本具仁爱的心。
孔子思想从改变人心性上出发,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社会中个人品质的不断完善,以培养仁爱之心为个人修身的根本内容,孔子这种强调人的自觉意识的教化方法,不仅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相信在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依然实用可行。
心病还须心药来医,人的心性得不到改造,谈改变社会风气亦是徒然。
我们需要回望历史,从孔子那里学习,注重修心,注重自律,知善恶,明廉耻,让一颗颗迷失的本真之心逐步透出仁爱的光辉,照亮华夏大地,以心温暖心,以爱呼唤爱。
否则,割裂传统,空谈爱心,只会停留在表层上,难以奏效。
(二)孔子思想与行为自律现代社会,由于人们不注重自我道德完善,导致外在行为失当,缺少必要的规范。
一些人不懂礼貌,不讲诚信;在家不讲孝道,工作缺乏敬业精神。
一事当前,全凭自己好恶行事,不去分辩是非曲直,不知行当行之事,不知止当止之事,缺少约束,缺乏自律,尽管各种规章条文多如牛毛,还是很难规范现代人那颗我行我素的心。
孔子重视个人行为规范的培养,以“礼、义、忠、信”等教育后学,言简意赅,切实可行。
当今时代,我们不应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排斥之,事实上,今天重提的“明礼”、“诚信”也没有走出传统道德的范畴,只有继承古代道德传统,才能促进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人们的一切行为如果能遵循孔孟倡导的“义”的本质是羞恶从善的,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义”字已为古人高度认同,而在今天,人们“义”的观念比较淡化,缺乏自律,不以不义为耻辱,比如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的腐败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究其原由是腐败者廉耻之心的丧失,见利忘义,违背了圣人“见得思义”的训导。
试论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孝悌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试论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孝悌理念及其现代价值收稿日期:2018-01-20基金项目: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BK20160316);苏州市相城区科技计划项目(XJ201645)作者简介:张天阳(1987-),男(汉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神经科学。
通迅作者:杨冉(1960-),女(汉族),学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图书资料管理。
张天阳1,杨冉2(1.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江苏苏州215123;2.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孝悌理念,归纳了孝悌思想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和启示,探讨了孝悌思想对个体身心发展以及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孝悌;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078-02回顾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发展史,孝道一直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孝道源起于孔子的孝悌思想,尽管孔子的孝悌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伏曲折,甚至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但却始终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我国的宗法社会。
一、孝悌思想概述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
发展到周代孝道已经成为普遍的道德伦理:“成王之孚,下士之式,用言孝思,孝思则维。
”(1)在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由此观之这个时期的孝的思想多指侍奉父母,尊敬长辈。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进一步发展了“孝”的内涵,并演化出“悌”,即敬兄。
孝和悌横纵结合成为了孔子德育思想立体化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仁”是“德”的基础:“夫孝,德之本也。
”(2)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3)实现“仁”的方法不是通过学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可见孔子认为只有懂得孝悌之义才能成为有仁德的人,当行使孝悌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孝道的现实意义

孝道的现实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这一特有的精神,是区别世界三大重要意识形态(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重要特点。
自孔子倡导、曾子着力执行、孟子等后儒提倡与发展以来,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项道德规范。
一部《孝经》把孝道提高到“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高度。
有了孝,不但可以治天下、守宗庙、保爵位、“教民亲爱”,孝道还是“仁之本”。
人人执行孝,便可防止犯上作乱。
实际上孝道是产生于我国宗法制度下,维护小农经济的一种意识形态。
由于它在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不少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孝亲的内容为了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孝道思想,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孝道的内容。
综合各种古籍来看,孝道应该有八个方面。
1.养亲每个人的生命都来自父母,这是自然规律。
父母对子女不但要花费大量财力,还要付出很大的精力。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法用任何尺度来计算的,因此子女对父母理应尽孝。
尤其是父母老了,已经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甚至不能自立生存时,子女对父母更应尽孝。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禽兽的天性,儿子孝敬父母也应是天性。
所谓天性,除包括生理上的因素外,更主要是心理上、情感上的因素。
一般地说,子女孝敬父母起码是一种报恩行为,其实并不止于此。
从深层次说,是子女对父母爱心的一种自然表露。
如果孝亲只限于报恩行为,子女只能例行公事,显然不够,应以高标准要求。
《孝经》中曾子说起孝来,认为“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可知养亲是子女孝的最低标准。
《孝经》中曾子说起孝来,认为“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可知养亲是子女孝的最低标准。
2.关亲对父母奉养大都指物质方面,做子女的还要时时对父母关心、爱护。
平时关心其寒温,按时对父母看望、问候,对年老的父母、身体不健康的父母乃至患病垂危的父母应加意关怀、体贴。
《礼记》中要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就是说冬天要使父母温暖,夏天要使父母凉爽,早晚探望问候。
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摘要】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孔子“孝道”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随后介绍了相关研究背景。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的启示,包括培养家国情怀、加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人格修养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
结论部分总结了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孔子“孝道”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格修养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孔子, 孝道,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启示, 家国情怀, 社会责任感, 人格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 总结, 展望未来1. 引言1.1 概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孝道”。
孔子强调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美德。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将从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的启示、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以及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逐渐淡化,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孝道”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必要深入研究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影响,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2. 正文2.1 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的启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孝道”思想,强调尊重和孝敬父母,坚守家庭伦理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文章概述了孔子孝道思想的内涵,论述了传承孔子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弘扬传统孝文化,促进家庭稳定和睦;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启发思路、拓宽渠道,在全社会形成孝道的保障机制。
标签:孔子;孝道;当代价值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重要的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中,“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孝道思想具有社会伦理的基础,强调孝要先从自己的父母兄弟开始,推而广之去爱别人的父母兄弟,这才是仁的体现。
孔子对孝的解读不仅使人们认识到了孝行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且对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将孝视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孝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
这种爱首先要求子女要按照周礼的要求伺候父母。
因为子女们小时候受过父母的养育,在父母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后,有义务反过来赡养他们。
孔子称之为敬养。
所谓敬养,首先就是要敬,孝不仅仅是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要求,而是要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并把它外发为对父母的爱,关心其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并尽量满足。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育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可以看出,孔子的孝道思想不仅是要子女尽赡养父母之责,更重要的是要有“敬爱”之心,作为子女应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父母的各种需要,既包括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否则和犬马就没有区别了。
父母从小抚育子女不易,我们要感恩这份爱,真正从内心里尊敬、感激父母。
与父母说话时的态度要恭敬,多与父母交流、沟通,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温暖。
这种爱还要求子女要遵从父母的意志。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在这告诉我们,孝最重要的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不违逆,这不仅是父母在世时的要求,即便父母去世也不可有违。
当然孔子讲的也不是愚忠愚孝,如果父母有过失,他提出“事父母几谏”,即作为子女虽然对于父母的命令要绝对的服从,但为了父母的名节,在必要的时候也要谏诤。
父母也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这时子女要在敬的前提下对其不义之举指出并提出建议。
赡养父母作为最基本的人性、最朴素的情感和最起码的道德,在现代中国是仍然要继续弘扬和发展的。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我国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剧,孝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了,有的人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不闻不问,甚至啃老。
还有的人殴打父母,甚至为了小事弑父母,更不要说对父母精神需求的满足了。
这些负面现象的出现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深入挖掘孔子的孝道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孝文化,促进家庭稳定和睦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其稳定和谐与否,对于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和谐至关重要。
而要做到这一点,恪守孝道就首先应该做的事情。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己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与学习孔子的孝道思想,提倡和发扬孝道,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让他们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安度晚年,提高子女对父母养老的责任感。
我国现在正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难题,如何养老也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华民族文明一开始的时候就告诫中华儿女要对父母以孝,要从心底爱养育自己长大的这些人。
这种思想经过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深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言一行当中去了,成为了民族的精神传承。
在今天我们应该把这一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下去,具体化为实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百善孝为先”的儒家孝道本就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
因此,孝作为培养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维护家庭、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与方法在今天更要大力弘扬。
二、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应以家庭美德为突破口,用家庭伦理规范人们的行为,把孝道思想的优秀成分发扬光大,并推而广之在全社会加以践行。
正如孔子所说,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把孝道推己及人,人人互相爱护,那这样的社会就不仅仅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也是今天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
因为懂得孝道的人知道以己度人,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能邻里和睦、家庭稳定,并带动周围的社会成员形成正确是非观、价值观,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团结。
三、有利于启发思路、拓宽渠道,在全社会形成孝道的保障机制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不但不应被弱化,而应该加以大力的挖掘和培育。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负面的思想和作风开始出现并日渐严重,如何开拓路径保障孝文化的传承就提上了日程。
为此我们要通过传统孝道特别是孔子孝道思想的挖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从小就懂得应该孝、如何去孝。
首先,要在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细胞里践行孝道。
家庭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首当其冲的,也是每个人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在孝道的建成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从儿童到成年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要知道感恩父母一辈的养育,抚养不易应该成倍的回报父母的爱。
这样父母的身体力行就为后代树立了榜样,长大后就会懂得爱自己的父母,敬周围的老人,以及需要帮助的人,如此传承下去。
其次,要加强学校的孝道教育。
学校是年轻人接受孝道教育的重要场所。
虽然家庭的教育至关重要,但学校作为青少年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承担了孝道的教育职责。
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烈,学校应从这一现状出发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孝道教育。
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这样易于被他们接受。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切实的承担起相关的责任。
在社会风气的建设和完善中,政府的责任是引导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因为这一导向对于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良好发育至关重要。
应该把孝道思想的精华和社会的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其中的重要内涵纳入公民的道德规范,在全国上下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家还要建立健全相应
的法律法规建设,以法律的强制性来引导社会成员形成尊老爱老的风尚,通过严厉惩处不孝行为来营造向上积极的道德取向。
社会各级各界也应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宣传,比如乡镇、街道、村组、社区等基层政府和组织可以发挥其贴近群众的优势,在孝道教育宣传中担负起重要职责。
总之,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没有过时,虽然他提出的时间早在两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孔子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但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孝行为,有人直呼道德滑坡,有人漠视不管,那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们自己做起,去用心体会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的爱,再用这份爱去感化周围的人,这样人人相互关爱,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