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假说与分形市场假说
投资学的核心理论有效市场假说

投资学的核心理论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投资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资产价格会充分反映市场信息的全部内容,所有投资者都会以相同的信息基础进行决策,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公正和有效。
有效市场假说最初是由费米尔(Fama)于197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里,不可能通过分析市场上的信息来获取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观点是市场价格是公正的、合理的,投资者无法通过获取市场信息来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投资者难以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势,因为所有已知的信息都已经被市场充分反映在价格中了。
因此,投资者不能通过选择个别的、具有潜力的股票或者其他资产来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市场是否真的是完全有效的。
一些学者认为,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某些投资者可能拥有比其他投资者更多的信息,从而能够获得超额收益。
而其他学者则认为,即使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仍然可以通过交易这一过程来消除不公平的情况。
在现实中,市场的有效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级市场相对较为有效,即新股发行市场,因为信息是公开的,投资者可以充分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而二级市场相对来说较为不完全有效,因为市场上的交易活动主要基于投资者的情绪和预期,并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本身。
无论市场有效与否,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要充分了解市场和投资品种的基本知识,包括经济基本面、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公司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不要追求短期的投机利润,而是要根据长期投资的原则来进行投资。
最后,要注意分散投资的原则,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和行业,以降低风险。
总之,有效市场假说是投资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资产价格会充分反映市场信息的全部内容,投资者无法通过获取市场信息来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虽然该理论引起了争议,但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投资者仍然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资本市场理论解析

资本市场理论解析资本市场理论是指对资本市场运作规律和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它包含了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多个子理论,对于解析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和价格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科维茨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研究资产组合的选择与分散投资的关系,旨在找到能够达到最优风险收益平衡的投资组合。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投资者应该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以降低单个投资品种的风险。
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投资者可以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降低风险,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二、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资本市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由费玛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假说认为资本市场是高度有效的,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已经蕴含了全部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分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
弱式有效市场认为股票价格已经蕴含了过去的交易信息,无法通过技术分析获取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认为股票价格已经蕴含了全部的公开信息,无法通过基本分析获取超额收益;强式有效市场认为股票价格已经蕴含了全部的公开与非公开信息,无法通过任何分析方法获取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对于投资者的决策和交易行为有重要影响,也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是斯蒂尔马切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模型用于确定资产的合理价格,基于资产的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根据CAPM,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溢价,而风险溢价取决于资产的市场风险。
投资者可以通过计算资产的风险系数(Beta)来确定资产的预期回报率。
CAPM在资本市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用于评估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
有效市场假说的内容

有效市场假说的内容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市场上的所有信息都已被充分反映在股票价格中,即市场处于完全透明的状态,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信息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因此,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投资者不能通过分析信息来获得超额利润,只能获得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观点是市场是高度有效的,股票价格已充分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
这种假说的出现是因为市场上有很多信息,投资者需要知道所有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如果市场不是有效的,那么投资者通过分析信息可以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有三种形式: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和强式有效市场假说。
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已经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投资者不能通过分析历史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
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已经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和公司内部信息,投资者不能通过分析公司内部信息来获得超额利润。
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已经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公司内部信息和非公开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任何方式获得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假说的出现对投资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投资者相信市场是高度有效的,那么他们将不会浪费时间和金钱去分析信息,而是会选择购买指数基金等被动投资方式。
此外,有效市场假说也对基金经理的工作产生了影响,基金经理在选择证券时不会再依赖分析技巧,而是更加注重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
然而,有效市场假说并不是没有缺陷的。
首先,有效市场假说忽略了投资者的行为可能影响市场价格,比如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心理因素而犯错。
其次,有效市场假说并不适用于新兴市场,因为这些市场缺乏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最后,有效市场假说也被认为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假说,它假设市场所有信息都是正确的,不存在信息误差。
尽管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缺陷,但它仍然是现代投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引导着投资者更加注重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而非试图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势。
同时,有效市场假说也促进了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提高,这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师考试中金融专业高频考点:资产定价理论

经济师考试中级金融专业高频考点:资产定价理论资产定价理论
(一)有效市场理论
1.有效市场假说主要研究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就资本市场而言,如果资产价格反映了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那么,资本市场是有效的。
2.按照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程度分,将市场分类:
(1)弱式有效市场
即当前市场价格完全反映了过去(历史)的信息。
新信息会带来价格的变动。
掌握过去信息不能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动。
(2)半强式有效市场
指证券当前价格不仅反映所有历史信息,还反映公开信息。
投资者无法凭借公开信息获利。
(但可凭内幕信息获利)
(3)强式有效市场
即证券当前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历史的、公开的、内幕信息,任何投资者都只能获得平均收益,不可能凭借信息优势获得超额收益。
(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
基本假设:
(1)投资者根据投资组合在单一投资期内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来评价其投资组合;
(2)投资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3)投资者是厌恶风险的;
(4)存在一种无风险利率,可以借入或借出任意数额的无风险资产;
(5)税收和交易费用都忽略不计。
名词解释有效市场假说

名词解释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是一种金融市场的理论,它认为市场在证券价格形成中是有效的。
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证券价格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这包括公开信息以及非公开信息。
因此,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包括:
1. 弱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过去的信息,因此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过去的价格或其它相关信息来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化。
2. 半强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公开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公司的财务报表、新闻报道以及投资者的预期等。
因此,基于公开信息的任何投资策略都无法带来超额收益。
3. 强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信息,包括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
因此,即使拥有内幕信息的投资者也无法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化。
然而,有效市场假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例如市场是否总是有效的,以及投资者是否总是理性的等。
尽管如此,这一理论仍然在金融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投资理论解析

投资理论解析投资是指将资金投入到某种项目或资产中,以期望获得收益的行为。
投资理论则是对投资行为背后原理和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投资理论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一、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尤金·弗雷迪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预测市场走势或选择优质的投资标的来获得超额收益。
因此,投资者应该采取被动投资策略,即通过指数型基金等方式来进行投资,以跟随市场波动。
二、均值-方差模型均值-方差模型是由马科维茨在1952年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
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时应考虑预期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均衡。
通过分析资产的收益率和方差,投资者可以找到最优的资产配置方案。
在均值-方差模型中,投资者需要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来确定合适的资产配置比例,以达到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风险的目的。
三、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一种补充和扩展。
传统金融理论假设投资者在决策时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投资者的决策常常受到情绪、心理偏差和群体行为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投资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例如,投资者可以采用分散投资策略、定期检查投资组合等方式来降低非理性决策的负面影响。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一种量化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之间关系的模型。
该模型通过衡量投资组合相对于市场的系统风险、特定风险以及预期的市场回报率,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成本和预期收益率。
利用CAPM模型,投资者可以进行投资标的的评估和定价,以辅助投资决策。
总结:本文对几种常见的投资理论进行了解析,包括有效市场假说、均值-方差模型、行为金融学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这些理论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工具,以便在投资决策中更加理性地权衡风险和收益。
有效市场假设与分形市场假设

摘
要: 本文主要 是比较 了有效市琦假设与 分形 市场假 设 , 即比较 了证券 市场的 线性 与非 线性 的观点 。有 效 也
市场假设对应于正 态分布 , 形市场假设对应 于“ 分 肥尾 分布:我们 发现 沪深股指 的周和 日收益 率不服从正 态分 布, 而月收 益率 因为数据 太少结论 有所 不同。最后通过比较周收益率与 日收益率发 现指数 的分形特征 。
o sf m h on fL e ra dtm[ e rn sc r i "r es d r t p it i a n o e o n x i a eu t s0a k t Efce t r esh p t商 s orso d h  ̄ma n i i e t f in k t y 0h rep n st t et r [ i ma c o x dsib t n a d f casmak t  ̄o h sscrcp n st h i r uinwih“a al W ef dt a h i i— i l ui n r t[ t o a r eshT t ei o r.o d oteds i t t ftti” ' s tb o l n h tt eyddds i tiuin fd yidc sa dwek idc s fS n h i n h n h n so ke c a g saen tt r a dsr u i Bu r t s0 a ie n e ie h g a a dS e z e tc x h n e r o  ̄ v [ itb t n b o n n o a o n i o t t emo ̄ dcsmih i ee t e e d n nt df rm eido a a a  ̄aet eyeddsrb t n e — h I hi ie g 1 f rn p n e t h: iee p r f t,f np r h il i iui so we ki t n d f d o f o d t o f n dcsa d d yidc so h n h i n h n h a 。 ke ca g s i d t at| i i ̄ s crt sma k t i n a ie S a g a a dS e z e c xh n e .f h f cas n Chn e n f n e eui e r e i Ke 0 d :rea ;ef im t k t y o y rs fa tl f c s i c 0a esh p 廿 r ;f cas n r esh p t ei r tl ra k t y oh s a s
什么是有效的市场假说

什么是有效的市场假说有效的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之一。
它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的分析预测,对于金融从业者和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市场假说?首先,市场是什么?市场是一种交易信息的平台,是由买方与卖方组成。
在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市场的人都是理性的,他们都试图通过市场来获取最大的利益。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这个市场会为所有交易提供最准确的价格。
有效的市场假说认为,参与交易的人都是理性的,并且都具有相同的信息。
这些理性投资者会根据市场上的所有可用信息来做出交易决策,而交易结果将能够反映这些信息的正确价值。
这意味着,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所有可用的信息都会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价格会快速反应所有的好消息和坏消息,从而使市场价格保持高度反应性。
例如股票价格的变化就既反应了公司财务状况变化的消息,也反应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
那么,有效的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呢?有效的市场是通过供求共同的努力来实现价格的高效反映。
市场上有大量的交易者,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信息去做出投资决策。
如果一个投资者发现了一个价格过低或过高的投资机会,那么他会立即进行交易。
随着市场上的交易量增加,价格矫正,市场价格会更接近真实价值。
市场上的信息都会反映在价格之中,价格也会反过来反馈到市场参与者中去。
这种自我反馈循环不断维护着市场的反应性。
有效的市场假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
第一种叫做弱式有效市场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因此,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第二种叫做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市场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以及除内部信息以外的所有公开信息。
也就是说,除了公司内部的秘密信息外,所有可得到的信息都已经反映在了市场价格中。
因此,根据公开的信息,无法获得超额收益。
第三种叫做强式有效市场假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市场假说与分形市场假说现代资本市场理论概述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产生使对金融问题的分析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但该理论是完美假设条件下标准化的理论,不能解释各种市场“异象”,从而使人们对其不断提出质疑,并导致金融理论史上的再次革命与资本市场理论的多极化发展。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产生使关于金融问题的分析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其所涵盖的大量科学分析方法与著名的金融理论,如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以及作为它们理论基础的有效市场假说等,皆在理论界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
然而,有效市场假说是完美假设下的标准化了的理论,现实与理论的不符使得金融市场看似充斥着大量的“异象”。
这使得人们对有效市场假说不断提出质疑,开始从各种新的假设条件和角度出发更贴近现实地解释种种市场现象,并从中分化出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及分形市场理论。
这些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更具说服力与实用性,从而逐步赢得了人们的关注与认可。
然而,新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理论的退出,原有理论是完美条件下标准化的理论,仍是新理论的比照标准。
此外,这些新兴理论正处于初步形成或初步发展阶段,还尚不成熟,且各理论基本上处于分割状态,各自分别从某个特定角度来解释资本市场现象。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各理论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各理论之间会相互联系与借鉴并逐步走向融合,最终融会贯通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产生传统金融理论以定性研究为主,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则侧重于运用数学模型等分析方法进行定量与实证分析,被认为是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一次革命。
一般认为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开始于1952年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源于对资本市场的分析。
较成体系的资本市场分析开始于2O世纪20年代,自20年代至40年代,资本市场分析基本上由两大派所主宰,即以Graham和Dodd为代表的基本分析派与以Magee为主的技术分析派。
到了50年代后,开始出现了第三个群体,即数量分析者。
其实,对资本市场的数量分析可追溯至1900年。
Louis Bachelier在其《投机理论》(The Theory of Speculation)一文中,最早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收益率。
50年代,数量分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1952年,Markowitz在其《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一文中提出了均值一方差投资组合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创立了衡量效用与风险程度的指标,确定了资产组合的基本原则,即投资者总是追求风险水平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
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被认为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诞生的标志。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发展演变有效市场理论奠定了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基石并构成了其核心内容。
资产组合理论产生后,在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有效市场理论逐步形成。
Kendall(1953)与Roberts(1959)发现股票价格序列类似于随机漫步,他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在给足所有已知信息后,这些信息一定已经被反映于股价中了,所以股价只对新信息作出上涨或下跌的反应。
由于新信息是不可预测的,那么随新信息变动的股价必然是随机且不可预测的。
Fama(1970)最终把这些理论形式化为有效市场假说(EMH),并把有效市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弱式有效市场,认为股价已反映了全部能从市场交易数据中得到的信息;二是半强有效市场,认为股价已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三是强有效市场,指股价已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公开信息及内部信息。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与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是对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Sharpe(1964),Litner(1965)和Mossin(1966)在有效市场假说与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该模型给出了资产的收益、风险以及二者关系的精确描述。
CAPM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就投资者行为得出如下结论:对于所有投资者,最优的资产组合都是市场资产组合和无风险资产的组合。
这种组合的所有可能情况形成一条直线,被称为资本市场线(CML),即资本市场为投资者在该线上提供了最优的资源配置。
1977年Roll对该模型提出疑问,认为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不可能真正从现实中得到证明。
与此同时,Ross(1976)突破性地发展了CAPM,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
该理论认为风险资产的收益与多个共同因素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从而将单因素CAMP发展为多因素模型。
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Black与Scholes于1973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期权定价的开创性论文,运用随机微分方程理论推导出期权定价模型。
此后,Merton、Cox和Rubinstein等相继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重要的推广并使之得到广泛应用。
至此,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已发展成熟,具备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
对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发展演变的评价纵观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可以看出,奠定其整个理论基础的是有效市场假说。
然而,有效市场假说在受到普遍赞同的同时,也一直面临着各种挑战,根本原因在于有效市场假说也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的,而这些假设条件所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脆弱性:首先,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前提是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信息可免费获得以及无摩擦的市场。
其次,Fama是在理性预期基础上给出有效性定义的,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是理性的。
后来,随着有效市场理论的改进,在理性人的假定上出现了三个逐渐放松的假设:(1)投资者一般是理性的,能对证券做出合理的价值评估;(2)在某种程度上有些投资者并非理性,但由于他们之间的证券交易是随机进行的,其非理性会相互抵消,所以证券价格并不会受到影响;(3)某些情况下,非理性投资者会犯同样的错误,但他们在市场中会遇到理性的套利者,套利者会消除他们对价格的影响。
根据上述假定,资产今天的价格变化只能由今天新信息的到来所引起,从而今天的收益与昨天的收益将是相互独立的,它们遵循随机游走。
当这些相互独立的观测数趋向于无穷时,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其概率分布就是正态的。
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所隐含的独立性假设,它为统计技术应用于资本市场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成为支持对数正态分布收益率假定的理论依据。
根据Fama(1970)对市场有效性的定义,由于信息能够被迅速反映于价格中,因此基于某种信息的交易是不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
但2O世纪8O年代以后,很多实证研究发现了有悖于这种有效性的各种市场“异象” (anomalies)。
Ball与Brown(1968)发现了与盈余公告有关的价格漂移现象;Basu(1977)发现以市盈率可以预测股票收益;Banz(1981)的研究发现小公司效应的存在,即通过投资于小公司股票可以使投资者获取长期收益的一种现象。
除此之外,还普遍存在着一月效应、周末效益和日内模式等令人困惑的市场“异象”。
这些“异象”成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有力挑战,它们是有效市场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对一种理论的质疑通常从其假设前提出发。
有效市场理论假定市场是无摩擦的,投资者之间信息是完全对称的,这些假设以及由此所隐含的独立性或高斯分布,假设自产生以来就不断受到质疑。
实证结果与理论的背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普遍存在的各种市场“异象”不断引发人们多角度地进行新的思考和探讨。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人们在越来越多地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市场为什么有时是非有效的,从而导致金融理论史上的再次革命与资本市场理论的多极化发展——出现了备受人们瞩目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及分形市场理论等资本市场理论。
人们开始更细致入微、贴近现实地研究资本市场问题,从不同视角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一)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市场是有摩擦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有效市场理论假定市场具有完全信息且交易是无摩擦的,它忽略了市场机制在定价和价格波动方面的作用,认为在这个理想的市场中,外部信息效应决定了交易的价格和价格变化,市场交易机制仅仅是忠实地反映这些外部信息,自身并不对价格行为产生影响。
然而,现实的市场并非无成本和无摩擦,不同市场的交易机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实际价格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
这种现实市场与有效市场理论假设条件的不相符促使理论界不懈地探求对交易市场更为合理的解释,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诞生。
一般认为,Demsetz(1968)的《交易成本》一文标志着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问世。
市场微观结构是指与交易价格形成过程有关的各种微观因素,即对市场行为和市场定价有显著影响的交易机制与规则等。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认为,由于市场摩擦的存在,金融资产的价格不一定等于充分信息条件下关于资产价值的预期,即该理论允许存在反映了交易摩擦的定价误差。
考虑了摩擦的金融资产交易价格可简单表述为:Pt = μt + St其中,Pt为资产在t时的市场价格;μt = E(Vt|Ht)为给定t时公开信息Ht条件下资产价值Vt的条件期望;St为反映了市场摩擦效应的定价误差。
在上式中,μt = E(Vt|Ht)可以视作市场有效条件下的市场价格;St则反映了市场实际价格Pt与有效价格μt之间的偏差,该偏差反映的是市场摩擦在价格实际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信息传递是无阻碍的,所以信息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被反映到市场价格中。
但根据微观结构的理论观点,信息尤其是不对称信息通常是经过交易活动传递至市场的,市场摩擦的存在会阻碍这种信息传递。
因为如果交易成本较高,有些交易可能会被放弃,从而阻碍信息传达的效率,有些投资行为就可以通过这种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性来获利。
因此,在这些微观结构效应下,市场有时会表现出非有效的一面,各种市场“异象”就是市场非有效的具体表现。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强调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模型集中研究私人信息如何影响交易过程。
由于知情交易者会在资产价格低于真实价值时买人而在相反情况下卖出,因此,当做市商与知情交易者交易时通常会遭受损失,但他们可以通过与噪声交易者交易把这种损失补偿回来,所以价差包含了信息因素在里面。
根据Glosten与Milgrom (1985)模型,。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最早集中于交易过程中做市商的中心地位,但该理论很快就注意到:现实中的证券交易机制具有多样性,不同交易机制在价格发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对市场质量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因此,微观结构理论开始广泛涉及不同交易机制下价格形成机理、市场组织结构、市场参与者行为以及市场质量等微观层面。
(二)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套利是受限制的如前所述,有效市场理论关于投资者理性的假定经历了一个逐渐放松的过程,即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与否并不依赖于投资者的理性,而主要依赖于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没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