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等侍坐学案

合集下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一、导学背景在古代中国历史中,《论语》被誉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子路第十九》中的一段对话。

二、导学目标1. 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含义;2. 探讨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方式;3. 理解并分析导语对于理解文本的重要性。

三、导学过程1. 学习原文《论语·子路第十九》曰:“子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于上也。

出则以其地制之,行则以其事制之。

夫骄,复自满也,而不用也。

其唯恶乎!人哉!’”2. 解读导语- 考虑为什么导语中提到的人物都是孔子的弟子?- 探讨导语中的“纣之不善”是什么意思?- 分析“君子恶居下流”的含义是什么?3. 学习文本- 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背景;- 解读这段对话的含义并分析孔子的教育观点;- 探讨“夫骄,复自满也,而不用也。

其唯恶乎!人哉!”的意义。

4. 学习扩展- 研究孔子对待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 思考孔子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分析《论语》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影响。

四、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我们扩展了对《论语》这一重要经典的了解。

从中我们看到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智慧与魅力。

他通过谈话和对话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论语》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不仅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的背景和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得到了一些关于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启示。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近旁陪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孔子说:“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用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时说:‘(别人不了解我)!’假如有人要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1.以:因为2.乎:比3.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以吾一日乎尔长)4.毋:不要5.以:同“已”,止6.居:平时、平日7.不吾知也(宾语前置,不知吾也)8.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则以何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着(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9.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10.而:表修饰1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12.摄:夹处13.加:攻打14.以:用15.师旅:军旅16.因:接续17.饥馑:泛指饥荒1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19.为之:治理这个国家。

为,治理。

20.比及:等到21.勇:adj→n,勇气22.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夫子哂之。

译: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微微一笑。

23.哂:微笑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24.尔何如(宾语前置,尔如何)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25.如:或者26.足:adj→使动用法,使…富足27.如:至于28.俟:等待译:(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探究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

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

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

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

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

或,有人。

则,那么。

如……则……假设语气。

)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明确:第一段。

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

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导学案 (含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导学案 (含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1.了解孔子和《论语》,积累文化常识,落实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研读课文,把握四子之性格与志向。

3.探究曾皙的志趣和孔子的核心思想之间的联系。

1.重点:把握四子之性格与志向,感知《论语》对话的魅力。

2.难点:探究曾皙的志趣和孔子的核心思想之间的联系,感受孔子的精神格局。

第一课时1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1.通读全文,结合注释,掌握下面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曾皙、饥馑、哂之、俟、礼乐、铿尔、撰、莫春、沂、舞雩、与点2.利用注释,疏通文本内容,找出参加这场对话的双方,完成下表。

提示:关注年龄差以及字和名的联系。

对话者姓氏名字年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课中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积累知识1.如果让你向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介绍《论语》,你会选择哪些内容来介绍呢?2.结合注释,再读文本,落实字词,梳理掌握重要文言知识,完成填空。

(1)通假字鼓瑟希莫春者(2)古今异义如会同,端章甫加之以师旅(3)词类活用如会同,端章甫浴乎沂,风乎舞雩三子者出,曾皙后鼓瑟希可使有勇赤也为之小(4)特殊句式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则何以哉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风乎舞雩可使有勇课中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赏析形象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又极具特色的一章。

本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概括这场对话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场伟大的师生对话子路则何以哉?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求,尔何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公西华赤,尔何如?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曾皙亦各言其志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小结:2.研读“问志”“言志”两部分,思考:从师生五人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课中学习任务三比较鉴赏,四子之志1.四子之志各不相同,夫子的态度也有所差异,但“吾与点也”的喟叹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呢?(1)既然课文是围绕着“言志”展开的,那么,谁的“志向”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呢?(2)四子各言其志,夫子唯独“与点”,曾皙的志向是什么,曾皙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幅画面里有什么呢?可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也可以有自己个性化解读,都要说明理由。

《子路侍坐》导学案.doc

《子路侍坐》导学案.doc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一)一、口主学习1、文学常识积累——要求:用红笔标出重点并记忆。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了门人及再传弟了记录的孔了及其弟了的言行。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了所辑录的孔了的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乂分若T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I専的学识和丰富的牛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冇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2、诵读全文耍求: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人物语气情感。

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3、翻译全文要求:逐字逐句落实,并在书上标记知识点,适当扩展。

关注书下注释。

用红色笔标出译不准、译不通顺和无法落实的具体词语、句子。

4、记住你所认为的重要知识点二、合作探讨1、小组内部解决自学屮的无法落实的问题。

(解决不出的可以纽与组间研究解决。

)2、小组内明确本段文言段落的重点知识点并大声背诵组长考查检测本组背诵情况。

(可一问多答,也可一对一提问)3、重点句了翻译:并注意句了顺序与加点的词1)、居则曰: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卫吾一日长壬尔5)、摄乎大国之间6)、舍瑟而性,对曰:“异至三子者之撰”7)、浴壬沂,丛乎舞零8)、如其礼乐,以俟君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导学案

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三课时后能背诵全文。

2.参照注释,能流利翻译全文。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鼓瑟希通,莫春者,春服既成通,二.课前检测(《论语》默写检测)三.新知导学1. 听录音,跟读。

2. 学生分角色读,教师再次纠正字音、句读,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3. 学生齐读。

4.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参照注释,口译全文。

标注出不清楚的句子,向老师提问。

以下句子翻译存在困难:①②③④⑤5.教师答疑四.拓展训练结合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你对《侍坐》一章的认识,谈一谈孔子的人生理想。

五.课堂小结这篇文章分为言志和评志两部分:第一部分(1-12段)是四位学生,开头与中间穿插孔子的简略引导、评价。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五个小部分,孔子提问(第1段),子路言志(第2、3段),冉有言志(第4、5段),公西华言志(第6、7段),曾皙言志(第8-12段);第二部分是曾皙与老师对话(第13-16段),引出孔子对三位弟子言志的具体评价。

1、多义词辨析:(每空1分,共10分)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以吾一日长乎尔摄乎大国之间乎异乎三子者之撰何伤乎浴乎沂,风乎舞雩2、翻译下列语句(每句5分,共15分)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⑵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⑶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七.作业布置:作业本上抄写并翻译全文。

八.课后反思学习目标:1.总结文言知识:重点实词“尔”,重点虚词“以”和“为”,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2.抓住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评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鲜明的人物形象。

3.分析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原因,了解孔子的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1.文言知识总结;2.通过分析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最新8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最新8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最新8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一【教学设想】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

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对话语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学习重点】通过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一、夯实基础,积累有关常识。

(1)(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内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2)文化常识抢答巩固:(幻灯片)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集,是记录__________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案(精选1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案(精选1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案(精选13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1刘星河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一、导入新课: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 重点字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shěn 相,音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yí 喟,音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

毋,不要。

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姓名班级
教学目的: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 1、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回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导入新课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记录的的言行,它和、、合称“四书”。

(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孟子》、《大学》、《中庸》)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三、学生接力翻译,注意以下重点语句翻译。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
唯求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四、自由朗读全文,熟知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并探讨孔子的形象。

孔子
子路冉有
曾皙公西华
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其次,分析“点”的志向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序与古人作的“宴序”一类文章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破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李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二、文体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三、比较阅读。

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

”请结合所给课外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金谷诗序〔晋〕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

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

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

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

昼夜游宴,屡迁其坐。

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

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

及住,令与鼓吹递奏。

遂各赋诗,以叙中怀。

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
最近学过的《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继而写,成了一个套子。

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

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

七、简单探讨作者性格与文风: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

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印记。

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