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单元(05-08)普通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改进措施∶应提前让学生采访写作对象,积累好资料,写传记时就有了真实的素材;督促学生课后多读传 记类作品,增强对传记类作品的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 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八、说教学反思
《学写传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到达以下目的
∶1.提示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自主总结传记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自己要记述的对象设计适宜的写作方式。 2.指点学生学会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记言述行,展现人物风貌。3.引导学生学习在真实 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想象,适当描写,增强传记的生动性。4.通过学些传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思考 人生经历,提升人生境域。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提示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自主总结传记的特点,并能 够根据自己的要记述的对象设计适宜的写作方式。
(五)感受经典领略技能 示例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 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 的眉毛像蛮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 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盛的须发。(外貌描写) 示例2: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 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动作描写) (六)提问:你想为谁写一个小传?你准备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写?(学生自由发言) (七)为你喜欢的人写一个小传片段。 (八)向大家展示你的优美的文笔。(多展示几个学生,多鼓励学生的写作亮点) (九)小结。写人物小传,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必须实事求是,秉笔直书,避免出现失实 、讳过、拔高之类的情况。写小传,还要洞察所写之人的思想动机,判断人物的最主要的东西,抓 住特征,写出几个典型事例,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做到形神逼肖,跃然纸上;应尽可能少地 直接评论人物的性情和优劣,一切通过记叙和描写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1.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表达感谢和请求。
The teaching objective of this unit is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express gratitude and make requests.2.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By studying this unit,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3.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练习日常用语。
Teachers can help students practice daily expressions through role-playing.4.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
Students need to master some basic polite expressions.5.学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学习如何表达感谢和请求。
Students can learn from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how to express gratitude and make requests.6.学生要能够正确地使用“谢谢”和“请”这两个词。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use the words "thank you" and "please" correctly.7.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方式。
Teachers can design scenarios for students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8.学生可以在日常交流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Students can practice mor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their oral expression skills.9.对于表达感谢和请求的句子,学生需要理解其中的语境和情感。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19新教材)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综合性学习 2第20期末复习期末复习及考试9周最新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消息二则【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评一致性三说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

赏人物风采,记岁月之痕——八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目标、单元规划与单元评价设计(一)单元目标1.通读课文,联系语境,积累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并梳理出积累字词的方法。
2.阅读文章,了解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特点,在对比分析中掌握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
3.研读课文,学习刻画人物的多种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体味语言背后的情感。
4.梳理探究四篇课文,结合助读资料,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品人物谈读书”微讲座。
单元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以写人为主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以及写作手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单元包括两篇回忆性散文、两篇人物传记、一个学写传记的写作训练和一个综合性学习。
①从人文要素看,本单元主题为“岁月留痕”,其内容均与“生活记忆”“重要他人”有关,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从他人的人生经历中汲取精神营养,进而启发自己的人生。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师培训手册 语文︵八年级︶22 八上第二单元简介胡 晓一、单元目标1.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名家传记,了解作者或传主的人生经历,追寻其思想轨迹,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2.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类文本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借鉴运用。
4.体会作品多样的语言风格,对于文中精彩的词句段,有自己的理解并尝试赏析。
二、编写意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名家名作。
从内容主题看,它们都与“生活的记忆”有关:或追叙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
这些作品,情感淳厚,内涵深刻,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提及自己思想变化的原因,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能学到回忆性散文的写法。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母亲锺太夫人逝世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敬爱的深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决心。
学习这篇课文,在感受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刻画人物、表达深情的方法。
《列夫·托尔斯泰》是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心,八上第二单元简介23 自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传记作品《居里夫人传》中的一个章节。
第二单元复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复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莘县王奉镇中心初级中学柳美秀教学目标:1.读读写写,掌握重要字音字形;2.归纳总结,复习重要文学常识;3.探究文本,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过程(一)字音字形复习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绯红( fēi ) 解剖( pōu ) 不逊( xùn )畸形( jī) 佃农(diàn ) 溺死( nì)妯娌( zhóu ) 衙门( yá) 辍学( chuò)慰勉( wèi ) 黝黑( yǒu ) 甲胄( zhòu ) 锃亮( zènɡ) 轩昂( xuān ) 炽热( chì)踱步( duó) 荧光( yínɡ) 轮廓( kuò)2.根据拼音写汉字。
yì( 驿)站nì( 匿)名jié( 诘)责解pōu( 剖) 教huì( 诲) 不xùn( 逊)和ǎi( 蔼) 仁cí( 慈) càn( 粲)然xī( 犀)利ɡān( 尴)尬长rán( 髯)禁ɡù( 锢) zhòu( 骤)雨zhì( 窒)息吹xū( 嘘) zào( 燥)热广mào( 袤)3.补全下列词语。
油光可( 鉴) ( 杳)无消息抑扬顿( 挫)深恶痛( 疾) 为富不( 仁) 藏污纳( 垢)( 鹤)立鸡群正( 襟)危坐诚( 惶)诚恐( 筋)疲力尽和( 颜)悦色小心( 翼翼)粗制( 滥)造( 黯)然失色麻木不( 仁)无可( 置)疑( 颔)首低眉入( 木)三分把不会的或写错的字词记在积累本上。
文学常识填空1.《藤野先生》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019年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1 消息二则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2019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71页)

1 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资料助读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著有《毛泽东选集》。
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藤野先生》教案20171008长汀四中傅钦华教学目的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叙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2.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教学难点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联系教材,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
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
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
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二、作者、作品及出处1.作者: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2.作品: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3.出处: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
《藤野先生》重点在于对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国民精神的解析,从日本仙台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弱国子民在国外感受的耻辱。
三、创作背景《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
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关的藤野先生。
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四、鲁迅留学的经历1.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2.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4.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5.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五、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词注音驿.站yì教诲.huì系.住jì芦荟..lúhuì瞥见piē 畸.形jī 匿.名nì不逊.xùn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 挟.着xié芋梗..汤yùgěng诘.责jié寒颤颤..chàn 畸.形jī绯.红fēi2.解释下列词语⑴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⑵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⑶宛如:正像,好像。
⑷绯红:鲜红。
⑸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⑹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⑺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⑻不逊:无礼。
逊,谦逊。
⑼诘责:反问并责备。
⑽杳无消息:从此再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⑾瞥见:一眼看见。
六、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记叙的线索是什么?讨论并明确: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个地点?讨论并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七、解读文本㈠解读第一部分(1-3)1.文章开头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讨论并明确:“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2.为什么抓住这个特点?讨论并明确: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反映出对清王朝的态度。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
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发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3.“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讨论并明确: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
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表现。
4.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讨论并明确:鄙视而又怒其不争。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5.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讨论并明确: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6.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试就重点语句进行赏析。
讨论并明确: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
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赏析:“无非”,“只不过”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⑵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实在是标致极了。
赏析:①“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手法,巧妙地利用清国留学生留学所在国的标志性地貌特征来比喻这群留学生的头部特征;“形成”一词富于动态感,将这群留学生滑稽可笑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实在”表“的确”,“标致”表反语,此处为“丑陋”之意。
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
同时,还以“上野烂熳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这就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7.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讨论并明确:不离题。
这一部分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八、课后作业1.完成“思考探究”一、三。
2.完成补充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复习旧课1.请学生复述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感受。
2.就第1、2段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赏析。
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⑵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实在是标致极了。
三、解读文本㈡解读第二部分(4-35)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讨论并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
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讨论并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3.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⑴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赏析:“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⑵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赏析: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⑶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赏析:“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4.作者对这种优待有什么感受?讨论并明确: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
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见到藤野先生后,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讨论并明确: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先生大大小小的书和耳闻他的衣着方面来写,表现了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6.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品质?讨论并明确: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通过它们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⑴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⑵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学生、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⑶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⑷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7.作者还写了在仙台学医期间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并明确:事件: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影响:⑴这两件事对志在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①“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②“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⑵“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8.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讨论并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