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一

合集下载

高考古诗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古诗鉴赏篇一人生苦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鉴赏篇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欲往别依依,复归伊人吟。

山若有情,水亦无声。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再拜陵前泪已流,至今思项羽。

将军袍袖领英灵,厚葬沁河畔。

高楼大厦鼎立,深礁浅滩舟触石。

欲动故乡无处恋,赖得人来凭栏览。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闹。

懒把红楼人去寻,细数黄粱公子尽。

人道山河出塞多,斗牛空走留不住。

征蓬出塞犹驰矢,立马轰鸣破万众。

红颜强占过征路,蓦山巅的英雄儿女。

别后清秋做诗墨,山水间的光影。

涓涓细流穿石过,茫茫大地点禹穴。

豪放文人写诗篇,沧海皆注一点心。

誓将挥翰著千年,观古烟波一笑然。

韶华不过拂指挥,华年不可不把酒。

以上百韵悠悠相通,山河千里无不同。

纵有百千好一般,怎似黄粱梦中游。

古诗鉴赏篇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九州尽,岳阳楼阁如夜半。

天门灵草生幽域,台梁桃李吐芳菲。

江山自旧闻,人事青青如未触。

闭门空有苔藓色,满地门前遍木犀。

天下之高楼也,凭君莫问前路有。

路尽长空日未低,白日焦桐尽,浓绿一舸入画家,一日白云杨柳边。

明明如月鹤凌风,归心似箭翔空大,楼台处处远相见。

长风大浦存孤客,江湖漫天,波涛未息。

明月不长留,但长在人家窗。

双双配燕归柳,一条偷情细点心。

星月依然是伴侣,潋滟之波如同水。

这则浅浅诗道,山无一碍,不见更高处愁。

愿君不与俗人看,独上少年楼。

古诗鉴赏篇四旅宿无聊寒田杳杳守青州,人烟中少行舸舟,暖灯已尽情难酬。

又见白云握紫光,呈圆大娃,挥清大白,生活之虚幻,将逝而逝。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①唐 ·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释】①本诗作于公元849年,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请把首联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一:把握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一、考纲解读考纲要求,阅读古典诗歌,能够概括中心意思。

诗歌的中心意思就是指是个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纵观高考试题,解读“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类试题一直受到命题者的垂青。

而技巧鉴赏、语言鉴赏、形象鉴赏的完成,也都需要在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

因此,准确解读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是完成古典诗歌阅读试题的关键。

二、常识整合: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一)忧国伤时类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如李商隐《马嵬》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百姓的疾苦:如白居易《观刈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二)建功报国类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书愤》奋死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山河沦丧、国家灭亡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李煜《相见欢》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勇担重任的英雄气概: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三)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思念亲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夜雨寄北》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四)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世事沧桑的感慨: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送别留别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柳永的《雨霖铃》深厚友谊的留恋: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赠汪伦》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三、考点突破(一)设问方式梳理:诗歌表达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精选-高考语文之冲刺训练诗歌鉴赏-文档资料

精选-高考语文之冲刺训练诗歌鉴赏-文档资料

2019高考语文之冲刺训练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一)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冬歌》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秘籍05 古代诗歌鉴赏-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doc

秘籍05 古代诗歌鉴赏-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doc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周密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

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

②方回:贺铸的字。

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词人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气象阔大、威武雄壮的郊野送行的景象。

旌旗飘飘,光照原野,车马萧萧,浩浩荡荡,这样威武雄壮的画面,再衬以平沙万里、野旷天低的广阔背景,给人以无限遐想。

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包括概括单个景物的形象特点,赏析单个或几个景物的形象内涵,分析某类景物的形象特征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抒情诗十分注重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因此把握景物特征,要注重理解诗歌使用的意象,体味诗歌营造的意境。

比如诗歌描写芳草萋萋、断壁残垣,要体会这些意象营造的悲凉气氛;诗歌描写夜月高悬、孤舟流水,要体会这些意象营造的孤寂意境等。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3.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诗歌多通过体现描写对象的动静、古今对比、虚实,使用比喻、夸张、拟人,借助铺垫、烘托、照应、过渡等手法塑造形象。

因此,概括景物形象特征时,就可以从分析具体的表现手法入手。

4.把握景物,体会情感。

诗歌对景物的描写体现着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景物形象,就要注重揣摩诗歌的情感。

这是解答赏析诗歌形象题不容忽视的环节。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析(1)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析(1)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孟浩然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指秘书省。

③扬云: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

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又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月挂山头,三星隐没,表明时已深夜;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适。

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冲刺之诗歌鉴赏分类汇总八题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冲刺之诗歌鉴赏分类汇总八题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冲刺之诗歌鉴赏分类汇总八题高考冲刺之诗歌鉴赏分类汇总八题第一套 1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8 分)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许浑)高考冲刺之诗歌鉴赏分类汇总八题第一套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这两首诗的基调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明显不同,一首情景交融,一首仅用白描,却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第二套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昭君怨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谢。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首咏物词,所咏为何物?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它的?请简要分析。

(4分)(2)词的下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写了什么思想?(4分)第三套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4分)(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第四套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4分)(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第五套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一:把握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一、考纲解读考纲要求,阅读古典诗歌,能够概括中心意思。

诗歌的中心意思就是指是个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纵观高考试题,解读“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类试题一直受到命题者的垂青。

2013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有10套直接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的把握,2012年全国14套高考试卷有6套试题直接考查对诗词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的把握。

而技巧鉴赏、语言鉴赏、形象鉴赏的完成,也都需要在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

因此,准确解读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是完成古典诗歌阅读试题的关键。

二、常识整合: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一)忧国伤时类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如李商隐《马嵬》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百姓的疾苦:如白居易《观刈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二)建功报国类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书愤》奋死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山河沦丧、国家灭亡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李煜《相见欢》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勇担重任的英雄气概: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三)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思念亲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夜雨寄北》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四)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世事沧桑的感慨: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送别留别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柳永的《雨霖铃》深厚友谊的留恋: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赠汪伦》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三、考点突破(一)设问方式梳理:诗歌表达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请概括诗人情感。

探究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基本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诗歌情感。

(产生原因+感情基调)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题目中有“哪些”“概括”等字样,答题时把情感内容一一概括出来即可,可不必做特别详细的解说。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把握诗歌的感情和主旨七关注:一关注:诗歌题材。

每种诗歌题材都有自己特有的情感,把握了诗歌题材的情感分类,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对诗歌情感做出判断。

二关注:诗歌标题。

标题或提示诗歌题材类型,或直接间接透露作者思想情感。

三关注:诗歌作者。

联系时代及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的主题大有必要。

四关注:抒情词句。

抓住抒情词句可直接抒发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思想感情。

五关注:意象意境。

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能蕴含固定的含义。

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可以准确感知诗歌情感。

六关注:注释小序。

借助注释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写作的背景、原因和内容。

七关注:诗中典故。

读透典故,能读出诗人的隐含在典故中的思想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1节选)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蒙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真题呈现】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技法示范】从诗歌作者看,陆游是诗歌史上很有人格特色的一位诗人,他生活在南宋时期,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也曾驰骋沙场,但因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复国,陆游报国无门,至死未能如愿。

从诗中抒情词句看,“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一句告诉我们在这种对比中,诗人是愤慨的,虽然归隐,却并非心甘情愿。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2分)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3分)【诗歌译文】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还有谁记得那豪迈的生活?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自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

八尺扁舟,三扇低蓬,占尽苹洲烟雨,独来独往,无拘无束。

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皇帝)赐予吗?【诗歌赏析】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山阴地近镜湖。

上片开头两句,追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戎马生涯: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

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如今更有谁还记得?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自己,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诗人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全在其中。

下片承“江边渔父”,前三句写湖上生涯,意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杳渺之情。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

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

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远,何处不可置我八尺之躯,谁又稀罕你“官家”的赐予?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例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2013年高考四川卷节选)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真题呈现]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答:【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技法示范】从题材的角度看,题目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酬赠诗,可结合酬和诗的特点来理解此诗的情感。

而且,此诗写于特定的时节——九日,即重阳节,这就赋予了诗歌以特定的意蕴。

从诗中抒情词句看,颈联的“愁”字告诉我们诗歌的感情基调,在结合“壮心偶傍醉中来”可知愁的原因——壮志难酬。

从诗歌意象意境的角度看,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哀景哀情。

【诗歌译文】我年近半百才有幸登门拜访,实在是无能,满头华发与闪闪酒盏相互映衬。

实在是不敢承受您的延请,我只是陪伴儒官们在曲台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在闲职位上直至老去。

很久以来,佳节之时都是在忧愁中度过,雄心壮志也只是在醉酒中才会说一说。

傍晚归家,雨后寒冷,难以入眠,自己把新写的诗句读了百遍。

【诗歌赏析】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

诗人自称“最不才”,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

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

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尾联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参考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第一步)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精炼3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问: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喜中有悲”的心境。

诗的前半首写静夜荒村,陋室贫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构成一个活生生的贫居画面,表达了自我的辛酸和悲哀。

后半首写表弟卢纶来访,在悲凉中见到亲友,自然喜出望外。

这一悲一喜,互相映衬,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歌译文】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诗词简析】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功力相匹,又是表兄弟,关系十分亲密。

诗人“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

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诗人孤单地居住在荒野,表弟去看他,他表面上说“喜”,心中却是充满了悲凉与凄苦,正是“喜中有悲”。

全诗悲喜交加,比喻贴切,意味深长。

诗意在写自己贫居,遇外弟留宿而自道近况。

诗的前半首写静夜荒村,陋室贫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构成一个活生生的贫居画面,表达了自我的辛酸和悲哀。

后半首写表弟卢纶来访,在悲凉中见到亲友,自然喜出望外。

这一悲一喜,互相映衬,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诗人描写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诗歌译文】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

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

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