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型到建构:世纪之交的汉字研究与汉语文字学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现代汉语部分:著作类:理论语言学:《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957。

《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李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 London Fontana ,1977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

2024最新国开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1-4答案(陕西)

2024最新国开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1-4答案(陕西)

形考任务一1.汉字学萌芽时期指的是()。

A.先秦B.东汉C.魏晋D.三国正确答案: A2.汉字学创建于()时期。

A.上古B.东汉C.十六国D.晚唐正确答案: B3.()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

A.《汉书》B.《诗经》C.《周礼》D.《三国志》正确答案: C4.汉代把研究汉字的学问叫做“()”。

A.太学B.大学C.中学D.小学正确答案: D5.“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出自扬雄()。

A.《博学篇》B.《说文解字》C.《易经》D.《扬子云集》正确答案: D6.著名学者许慎撰写的()是汉代汉字学取得的最大成就。

A.《系辞传》B.《说文解字》C.《山海经》D.《尚书序》正确答案: B7.提出“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等说法的是()。

A.《大禹谟》B.《尧典》C.《左传》D.《公羊传》正确答案: C8.提出“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等说法的是()。

A.《老子》B.《庄子》C.《尸子》D.《韩非子》正确答案: D9.写出了汉字学经典著作《仓颉篇》的是()。

A.仓颉B.李斯C.胡毋敬D.赵高正确答案: B10.有史以来第一部汉字学专著指的是()。

A.《仓颉篇》B.《山海经》C.《说文解字》D.《大荒北经》正确答案: C11.唐()注《汉书》曰:“小学谓之文字之学也。

”A.颜师古B.李白C.胡亥D.赵构正确答案: A12.宋晁公武著有()是研究汉字学的重要著作。

A.《郡斋读书志》B.《汉书艺文志》C.《隋书经籍志》D.《魏书地理志》正确答案: A13.提出形音义互求方法的是()代著名学者段玉裁。

A.清代B.三国C.隋代D.唐代正确答案: A14.著名学者()认为研究汉字的学问、训诂等“小学”应改为“语言文字之学”。

A.葛洪B.陆法言C.梁启超D.章太炎正确答案: D15.陆法言关于文字学的代表著作是()。

A.《切韵》B.《广韵》C.《方言》D.《尔雅》正确答案: A16.古文字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汉语言文字学非全日制研究生

汉语言文字学非全日制研究生

汉语言文字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语言文字学是一门研究汉语文字和语言的学科,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对汉语言文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深入研究来探究汉字和汉语言的奥秘。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字学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适合那些已经参加工作或有其他学习安排的人群。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更好地融入工作和生活中。

对于那些有着家庭或其他义务的人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汉语言文字学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中,学生将系统学习汉字的结构、演变与发展,汉字的造字规律和演变过程等内容,同时也将学习汉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

通过专业训练,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汉语文字和语言的本质,掌握分析、研究、应用汉语言文字学知识的能力。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中,学生还将有机会参与汉字和汉语言的研究项目,深入实地探讨和研究相关问题。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古代汉字的演变、现代汉字的使用与规范、汉语方言的语音变化等,通过实际的研究项目,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汉语言文字学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为那些对汉语言文字学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平台。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或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选择汉语言文字学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共同探索和传承中国汉字和汉语言的文化传统。

【本篇文章共500字】第二篇示例:汉语言文字学非全日制研究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学术和职业发展的选择之一。

在汉语言文字学领域,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那么,什么是汉语言文字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它的特点和优势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2016年】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

【2016年】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一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

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六书”是识字教育,汉代郑众说,“六书”即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1]。

它是周代小学教育科目中最早教授的[2]。

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

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

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

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

自全面整理、确立汉字形义统一原则、描写汉字总体系统的《说文解字》之后,正字(规范)之书如《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广存异体之书如《碑别字》,搜集俗字之书如《龙龛手鉴》……一代一代,编纂无穷。

汉字变成每一时代首先需要关注的一种解读前代文化、书写当代文化、存于后世文化的工具,它自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

封建时代宫廷和上层文化对汉字的崇尚,在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后,对群众的影响是无形的。

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18—19世纪清代的干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汉、唐的经学和小学,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爬梳,对汉字学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使识字、写字、正字、解字、读字都回到了《说文解字》的标准,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使传统的汉字观得到又一次的巩固。

二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争论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上述强大的传统势力笼罩下展开的。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裘锡圭沈培一、概说对汉字的研究,在我国开始得很早,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学则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旧的文字之学是所谓“小学”的一个部分。

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刘歆的《七略》。

其“六艺略”中有“小学”类。

此书早已不传,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它写的。

《艺文志》“小学”类里记载的书,基本上是一些识字课本(如《苍颉》《凡将》等篇)。

后来,“小学”的范围有了扩大。

《唐书·艺文志》经部小学类的书,大体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

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小学类”下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

“小学”一向被认为是经学的附庸。

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

传统文字学的经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在整个“小学”界长期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治“小学”的人大都把它奉为圭臬。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

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得大提高。

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

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国粹学报》2卷12、13号)。

他认为:“合此三种(按:指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乃成语言文字之学。

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目录(作者音序排列)

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目录(作者音序排列)

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目录(作者音序排列)1.蔡英杰(云南大学):释“卐”2.蔡哲茂(台湾史语所):说殷卜辞中的“圭”字3.曹兆兰(深圳大学):《说文解字》引《诗》异文对理解诗意的价值4.陈秉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说文笺证》选录(三)5.陈家宁(天津师大):浅析《龙龛手鉴》对部首的改良6.陈剑(复旦大学):释上博竹书《昭王毀室》的“幸”字7.陈五云(上海师大):佛经音义文字研究的意义8.陈曦(北京语言大学)、党怀兴(陕西师大):宋元明六书学家引用古文字资料9.陈燕(天津师大):现代部首法的建立10.陈英杰(暨南大学):楚简札记五种11.陈远止(香港大学):论香港方言字及其规范12.单周尧(香港大学):说13.邓福禄(武汉大学)、韩小荆(湖北大学):疑难俗字考辨14.董莲池(天津师大):释孿15.樊俊利(河北师大):五代以来《说文》逸字研究16.方敏(湖北大学):从《说文》看扬雄、杜林的小学贡献17.费锦昌(教育部语用所)、松冈荣志(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日本“国字”的汉语读音18.冯良珍、阎华(山西大学):西及相关诸字演变之考查19.冯胜君(吉林大学):战国楚文字“黾”字用作“龟”字补议20.郭曙纶(上海交大)、方有林(上海商学院):网络汉字的大规模统计与分析21.韩琳(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形声字“省声”现象试析22.郝士宏(安徽大学):说悤及从悤的一组字23.何华珍(浙江财经学院):日本汉字研究导论24.何继军(上海师大):唐代“三书”俗字的心理分析25.何景成(吉林大学):史族铜器研究26.何琳仪(安徽大学)、胡长春(安徽美术出版社):释攀27.何瑞(华东师大):《玉篇》异部互见考28.黄德宽(安徽大学):从转型到建构:世纪之交的汉字研究与汉语文字学29.黄天树、方稚松(首都师大):甲骨缀合九例30.黄亚平(中国海洋大学):广义文字学刍议31.贾爱媛(青海师大):对异体字确定的几点看法32.江学旺(苏州大学):说文“厂”及“厂”部之字试说33.金鹤寿(延边国际汉字研究所):汉字规范化首先必须编纂出版《新世纪国际通用字典》34.黎传绪(南昌科技大学):《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争鸣35.黎广基(香港大学):上博楚竹書二《民之父母》“無體之禮,日逑月相”考36.李家浩(河北大学):说“峚”字37.李守奎(吉林大学):《曹沫之陈》之隶定与古文字隶定方法初探38.李小静(商务印书馆):几部汉语辞书中“作”和“做”用法的计量分析39.李义海(信阳师院):殷商甲骨刻辞妻考释40.李玉平(北师大):试析《干禄字书》中的异体字和易混字41.连登岗(南通大学):论简化汉字“约定俗成”方针的偏颇42.林宏明(台湾政治大学):殷墟甲骨文字缀合新例(五)43.林志强(福建师大):论传抄古文的形态变化及相关问题44.刘金荣(绍兴文理学院):试论汉字字义、字形义和字词义45.刘志基(华东师大):图形构件与甲骨文的构形系统46.陆锡兴(南昌大学):论异体字的名称和实质47.吕浩(上海大学):“转注”论略48.吕肖庆(北京大学)、尹江红(方正集团)、唐英敏(北京大学)、高玉军(北京大学)、张建国(方正集团):汉字结构信息与自动化出版49.麦淑仪(香港大学):试论香港地区繁简字的运用及其规范50.潘玉坤(华东师大):西周铜器铭文中连接分句的连词51.裴蓓(上海师大):从知觉的角度看战国文字的简化52.裴大泉(中山大学):繁体出版物中的用字问题53.彭泽润(湖南师大):“字”的构造和普通文字学的文字分类54.秦建文(曲靖师院):字源:字义的扩张55.沙宗元(安徽大学):再论汉字的分化56.商艳涛(中山大学):金文札记四则57.沈培(复旦大学):周原甲骨文里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58.师玉梅(暨南大学):释59.施谢捷(南京师大):古玺复姓杂考60.史建桥(商务印书馆):辞书用字的类推简化问题61.史杰鹏(北师大):读《郭店楚简》札记一则62.舒怀(湖北大学):殷商甲骨文形声字生成方式例说63.宋华强(北京大学):释甲骨文中的“今朝”和“来朝”64.苏培成(北京大学):谈“据形定部”65.孙华龙(辽东学院):管窥甲骨文中的形容词66.王长丰(郑州大学):“姓”字训义67.王丹(华南师大):《古文四声韵》重文间的关系试析68.王蕴智(郑州大学):古文字同源分化的三种方式69.吴良宝(吉林大学):包山楚简释地三篇70.肖惠兰、程继兵(湖北大学):《说文》“革”字考71.肖晓晖(中国传媒大学):古玺名字解诂72.肖毅(武汉大学):楚系成语玺辑略73.徐莉莉(华东师大):历史用字断代调查中异体字的认定标准74.徐时仪(上海师大):玄应《众经音义》所释俗字考75.徐在国(安徽大学):新蔡简中的二个地名76.许子滨(香港岭南大学):读上博简《仲弓》札记77.杨宝忠(河北大学):大型字书收录传世文献汉字存在的问题78.杨芙蓉(广东技术师院):从汉字看古代女性的社会审美地位79.杨宏(对外经贸大学):试论碑志文字的字体学研究价值80.杨琳(南开大学):释化81.杨涛、郑国民(北师大)、陈双新(河北大学):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研究(二)82.杨勇(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异体字概念的界定83.杨泽生(中山大学):甲骨文字研究的开端84.杨宗兵(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秦文字“草化”论析85.叶正渤、陈荣军(徐州师大):《殷虚书契前编集释》研究86.于智荣、王恩建(淮海工学院):从甲骨文和古籍用例看辞书对“率领”义“以”字词性的标注87.喻遂生(西南师大):《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字88.詹绪左、俞晓红(安徽师大):《祖堂集》校读札记89.詹鄞鑫(华东师大):必须坚持《规范汉字表》研制工作的基本原则90.詹鄞鑫(华东师大):关于汉字性质的几个问题91.张光裕(香港中文大学)、陈伟武(中山大学):简帛医药文献考释拾遗92.张静(深圳大学):郭店楚简中的变形音化现象93.张世超(东北师大):“尺”的字源考察与语源问题94.张书岩(教育部语用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与姓名工作的滞后95.张通海(淮北煤师院):上博简(三)《中弓》散记96.张显成(西南师大)、余涛、苟晓燕:《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校核记97.张小艳(浙江大学):“庶”“鹿”相乱与汉语俗字考辨98.张玉金(华南师大):殷墟甲骨文“若”字释义99.张育泉(首都师大):有关《规范汉字表》的思考100.张再兴(华东师大):殷商西周金文中构字元素“宀”的形体演变101.张振林(中山大学):《说文》从辵之字皆为形声字说102.赵伯义(河北师大):《说文解字》传本述略103.赵立伟(聊城大学):新材料与三体石经古文合证104.赵学清(陕西师大):战国齐、燕、韩、赵、魏五国“文字异形”及成因概说105.赵铮(湖北大学):《说文》笔意推求体例概说106.郑贤章(湖南师大):可洪音义俗字札记107.郑振峰(河北师大):行楷字形的规范原则108.周宝宏(天津师大):沬司徒疑簋铭文“啚”字研究109.周晓文、李国英(北师大):汉字编码与汉字规范110.朱昌春(民政部地名所):商周传世地名的用字研究。

华师大对外汉语专业考研作文题

华师大对外汉语专业考研作文题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课考研作文历年真题(1999-2008)对外汉语考研 2009-05-09 11:10 阅读131 评论2字号:大中小华师大对外汉语考研作文历年真题(1999-2008)(2009-05-08 14:15:27)1999年语言学语应用语言学题目一:我心目中的文化交流题目二:书本与现实要求:1、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字数2000以上。

2、文体不限,小说、诗歌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0年(二选一):1、人生2、当21世纪的钟声响起……2001年(四选一):1、创新与文艺研究2、创新与语言研究3、世纪之交谈文艺4、世纪之交谈语言2002年:互动*交汇*创新文体:议论文字数:20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3年:1、大作文:我看“人文精神的缺失”2、小作文:“小姐”称谓语的语义内涵与语用条件简析提示:“小姐”使我们语言生活中一个常用的称呼,不过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当中对如何运用“小姐”这一称呼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请你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说说“小姐”这一称呼在语义上包含哪些内容,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使用才合适,对什么人不合适。

5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4年一、大作文1.全球化与本土化2. 21世纪我们研究什么(二选一,1500字)二、小作文题目:简析新世纪汉语人名命名的规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人起名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某种规则,请你分析一下新世纪我国汉语人名的命名规则。

(500字左右)2005年题目:(1)我看语言与文化之关系(2)我看语言与文艺之关系要求:二选一,议论文体,字数2000以上2006年一、大作文有人针对目前来势汹涌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欧美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俗称“韩流”)等,提出要关注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思潮(俗称“汉流”)。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100本书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100本书

教育部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读书100本一、语言学类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二、文艺学类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3.《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4.《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5.《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6.《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7.《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8.《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9.《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11.《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三、中国古典文学类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9.《长生殿》洪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30.《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31.《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类1.《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3.《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4.《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6.《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7.《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8.《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9.《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10.《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11.《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12.《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13.《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4.《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5.《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16.《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17.《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18.《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19.《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五、外国文学类1.《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2.《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3.《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4.《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6.《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7.《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 8.《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9.《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10.《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11.《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2.《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3.《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14.《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15.《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版16.《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17.《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18.《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9.《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0.《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21.《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22.《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转型到建构:世纪之交的汉字研究与汉语文字学——黄德宽(安徽大学)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汉语文字学,是20世纪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成就最显著的学科之一。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字学各个领域发展的全面性,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已发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引人注目,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下面对近年来文字学有关领域的研究作一简略的回顾和展望。

一、现代汉字与汉字应用研究在汉字简化研究方面,研究者注意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汉字简化问题,探讨了汉字简化的优化原则,对简化字字源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繁简对照和转换的整理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

字形的整理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现代汉字笔形的分类整理、笔顺的规范、汉字部件的切分、部件的规范及命名等方面。

此外,在一些方面也有所收获,如印刷用新旧字形的整理研究、字符理论在现代汉字构形分析的应用等方面。

研究者对规范汉字的理论和实践也都作了相当全面的探讨,编写出版了一批规范汉字的字书,新的《规范汉字表》研制工作已启动并进入专家审定阶段。

异体字研究方面,重新探索了异体字概念的内涵,对异体字的分类和整理更加细致深入,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评价也更趋全面客观。

一些学者还对大型字书的异形字、疑难字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作为汉字异体字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这些项目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支持,可望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

同时,对海峡两岸现行汉字的异同,包括字形、笔顺、字音等方面,也有学者进行了比较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研究,涉及对外汉字教学的定义、内容、方法等方面,在研究汉字本身特点的基础上,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探讨对外汉字教学相关问题,成为汉字应用研究的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

汉字检字法、汉字信息处理有关规范的研制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适应现代汉字研究和教学需要,现代汉字学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也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现代汉字研究在上述各方面虽取得较大进步,但是许多问题有待深入。

比如,关于简化字的政策原则和具体处理繁简关系的技术问题;各种字形及其内部(笔形、部件等)的规范和整理问题;规范汉字的理论研究和规范字的确定和整理研究问题;异体字的整理研究问题;海峡两岸现行汉字和国际汉字(日本、韩国)的比较研究和信息处理问题等。

这些都是现代汉字方面需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总体看来,目前现代汉字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还有待加强,课题零散、视野较窄、理论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汉字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

今后在继续结合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制定、汉字规范化工作和汉字应用及教学需要开展研究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加强现代汉字的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组织一些高水平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研究课题。

二、汉字理论研究由于新石器时期遗址刻划符号的不断发现,汉字起源问题的研究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上个世纪后20年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部分学者认为,远古中国域内的原始文字很可能有多种系统,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并非一元的、单线的,各个人类群体都可能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最后汇入了汉字这一滔滔大河之中。

对“原始文字”有的学者进一步作了阶段划分,有“四阶段”与“二阶段”两种说法,不少学者认为至迟在二里头文化即相当于夏初汉字已经出现。

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主要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三种代表性观点。

也有学者认为根据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汉字符号的形态等,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还有的学者主张先将汉字系统分成三个层面,即系统、汉字、字符,汉字系统的最底层单位是意符和音符,因而从字符层面上可以认为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文字的集合。

汉字结构或构形方式的研究,80年代以来,有影响的代表性说法主要是裘锡圭“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新三书说。

不过许多学者仍认为,汉字最基本的构形方式主要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

也有少数学者在此基础上依据地下资料对一些构形方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研究,如关于形声字、会意字的研究。

王宁提出汉字构形的基本元素是形位,并将汉字构形模式总结为十一种。

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汉字结构类型和构形模式提出新说,这无疑也是很有价值的探索。

汉字发展演变的研究,一方面在字体形态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另一方面学者们突破长期以来只注重描述形体发展的局限,开始致力于揭示汉字内在的发展变化,将建立单个汉字发展历史档案和汉字系统发展沿革谱系、描述并揭示其发展演化轨迹和发展规律作为研究的重点。

构形方式系统的演进是汉字发展的重要体现,研究证明在汉字发展的不同历史层面,各构形方式的构形功能此消彼长,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动态演进的系统。

近年来产生了一批水平较高的比较文字学研究成果;涉及研究方法和理论问题的汉字阐释研究也有学者予以重视汉字理论研究虽然由于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研究视野的进一步开阔而有所进步,但是总体来看,这方面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无论重视程度还是所取得的成果都与汉语文字学整体的发展不相适应。

汉字起源的讨论,一方面寄希望于新资料所提供的新线索,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文字起源的比较研究将是寻求研究突破的重要途径。

这方面的研究虽有了新的进展,但作为汉字研究的重大疑难问题还将长期被关注。

关于汉字性质认识分歧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讨论问题所依据的材料、理论根据、研究方法等的不同造成的,在进一步研究中应注意对各种不同的意见予以合理的吸收和整合,作出更符合汉字实际和理论逻辑的阐述。

由于历代汉字资料极为丰富,汉字结构的研究最有可能取得突破,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许多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对汉字的结构分析,满足于依据旧说而就字论字,他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文字学理论问题;而研究语言文字学的不少学者对古文字资料和研究成果钻研和吸收不够,从而影响了理论的总结和深入探讨。

全面研究分析历代文字尤其是古文字资料,是汉字结构理论研究获得新的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汉字发展历史的研究,目前已具备较为充分的条件,今后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汉字系统内在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断代研究两个方面。

开展这项工作正确确定汉字发展研究的视点也显得尤为重要。

从哪些角度、依据什么标准来衡量汉字的发展,是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前提问题。

三、古文字研究大批考古文字资料的发现,使古文字研究在世纪之交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显学。

对甲骨文新旧资料的整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甲骨文字的考释和断代研究等也有新的收获。

随着甲骨发现一百周年的到来,一批甲骨学史研究的论文和著作相继问世。

有铭铜器不断出土,使金文研究有了重要的发展,如围绕陕西眉县杨家村发现的窖藏青铜器及其铭文,发表不少高水平的论文;收集新出金文、编撰金文索引和古文字信息化处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重视的新成果;在金文释文、考释和字编方面出版了一批新著。

战国秦汉文字研究方面成就非常突出,新出土的战国文字资料(尤其是楚简),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重要,如郭店楚简书、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竹简等。

这些资料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轰动,形成了战国文字研究热。

大批秦简、汉简也相继出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

近几年整理公布了一批珍贵的新出土战国秦汉文字资料;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校读新资料的论著;学者们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发表大量关于新出战国文字的研究论文;新发现带动战国秦汉文字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著作;一批反映战国秦汉文字研究成果的文字编也相继问世。

古文字研究的繁荣,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新资料的不断发现而影响巨大,新出古文字资料的整理研究取得很大成就;另一方面,世纪之交对百年来古文字研究的回顾和反思,促使一批综合性的资料整理研究和学术史专题研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

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古文字研究向多学科拓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以往。

从文字学研究的角度看,这种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在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方面,研究者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甲骨文和金文疑难文字的考释工作进展不大,一些关系汉字发展演变和构形规律的重要现象,还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由于多学科的介入,一些学者在对出土文献文字结构分析和解释方面比较随意,导致不必要的人为混乱;文字学研究者忙于对新出资料疑难单字的考辨,对战国时期各种文字现象的理论研究和概括关注不够。

古文字研究热潮及其对相关学术领域的影响,是世纪之交汉字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现象。

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的重点依然会在战国文字方面,对战国文字资料的综合整理和汇集编纂,以适应多学科的需要,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将战国文字考订的新成果进行汇编整理,权衡折中,以定是非,并进而研究战国文字构形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也是一个必须开展而又具有重大价值的课题。

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实际处于攻坚阶段,要取得突破性进展难度很大,应继续鼓励和支持一些学者在这个领域开展长期而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

四、俗字研究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俗字研究逐步得以加强,成为文字学的一个新的亮点。

敦煌卷子的研究促进了敦煌俗字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文章,还出现了敦煌俗字整理和研究的专门著作;字书俗字研究得到重视,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历代字书所收俗字的整理和研究,二是对大型字书所收汉语俗字的整理研究。

近年来还整理增订了前人所编有影响的碑刻别字新编。

明清刻本小说等通俗文学、医方、乐谱、农事等领域所用俗字和方言俗字也皆有学者涉及,长期不登大雅之堂的俗字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同时,近代汉字及俗字理论研究方面,发表了一批有理论建树的论文和著作,初步奠定俗字研究的理论基础,俗文字学作为文字学新的分支学科成为可能。

俗字研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拓的研究领域,还有许多课题需要学者解决。

一是要加强各个历史阶段、各种文本的俗字的整理和研究;二是进一步加强历代字书保留的俗字整理研究;三是进一步加强俗字的理论研究;四是将俗字置于汉字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来研究。

此外,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研究《说文解字》为中心的传统文字学也获得发展机遇,形成了《说文》研究史上一个新的高潮。

如果说20世纪的汉字研究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字学较好完成了向现代学术的转型,那么,世纪之交汉字研究呈现出的新态势,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世纪的汉语文字学将会跨入开拓创新、科学建构自身学科体系的新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