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

合集下载

厦大中文系系主任推荐书目

厦大中文系系主任推荐书目

1.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

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刁晏斌《现代汉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4.袁宾《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 20015.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书海出版社 20026.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 20037.冯天瑜《新语探源》中华书局 20058.李无未《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9.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 200510.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 1998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12.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3.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14.王力《汉语语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15.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200416.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7.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学出版社 200518.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9.李无未《汉语音韵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21.宋均芬《汉语文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2.孙常叙《汉语词汇》商务印书馆 200623.陆俭明等《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苏新春《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25.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26.周荐《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27.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028.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200029.蒋绍愚等《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 200530.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 20063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概要》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 33.赵金铭主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商务印书馆 2006-2008 36.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再版37.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2005 38.罗宾斯《简明语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1、《古代汉语》(上、中、下,王力,中华书局,1999年5月)2、《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

3、《古代汉语》,朱振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

4、《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5、《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主编自考教材,语文出版社,2006年3月。

6、《古文观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7、《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著,中华书局,200年2月)8、《白话易经》(南怀瑾,徐芹庭译注,岳麓书社,1988年2月)9、《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年)10、《论语别裁》(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11、《大学微言》(南怀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12、《庄子諵哗》(上、下)(南怀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13、《孟子旁通》(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14、《易经系传别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15、《老子他说》(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16、《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17、《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18、《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19、《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80年)20、《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21、《古代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22、《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23、《训诂学初稿》(周大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24、《训诂学导论》(许威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25、《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26、《上古汉语语法研究》(万有国,巴蜀书社,2002年2月)27、《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4月)28、《经传释词》(王引之,岳麓书社,1984年1月)29、《古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北京出版社,1986年)30、《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1、《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2003年4月)32、《《汉语音韵学》(王力,1956年7月)3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古籍出版社)34、《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35、《辞源》(商务印书馆,1987年)3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37、《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6月)。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势不可挡。

在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字学也拥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西方哲学的思想反叛,生成了对立于结构主义和逻辑主义的解构主义,自其生成之时起,便成为了当代学术领域的新的研究视域。

将汉语言文字学嵌入到解构主义领域当中能够看出,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汉语言本身,而是一种包含中华民族悠久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学科。

而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已经不能够再满足于传统视角,只有突破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文字学理论。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发展创新之路,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力量。

标签:解构主义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言在上个世纪初期,解构主义在哲学领域当中的深入发展为西方思想的多元化延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汉语言领域的研究也因此拥有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社会形势的变革促使政治问题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问题,解构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在政治领域当中的作用逐渐凸显,西方语境开启了后现代研究新领域。

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诸多领域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为西方政治与哲学思潮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研究也由此拥有了新的指导方向,为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一、解构主义概念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挑战,以反对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思想为主。

解构主义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由雅克·德里达提出,对语言文学中的文字进行有效的结构分析,认为文字个体的存在价值高于语言文学的整体本身,重视文字结构本身的存在,将传统化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效的打破,创建一种新型的文字解说模式,将传统化、规律化的模式进行有效的钙和,形成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模式。

换言之,其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意义在于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和新型的价值观念,包括社会道德层面、精神领域层面、思想意识层面和文化风格层面等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再梳理和重新创造,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秩序,在结构和逻辑上将其从美学、力学和功能三方面进行有效的构建和分离,进而产生一种新的存在价值,重视个体的价值高于整体的作用[1]。

【2016年】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

【2016年】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一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

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六书”是识字教育,汉代郑众说,“六书”即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1]。

它是周代小学教育科目中最早教授的[2]。

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

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

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

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

自全面整理、确立汉字形义统一原则、描写汉字总体系统的《说文解字》之后,正字(规范)之书如《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广存异体之书如《碑别字》,搜集俗字之书如《龙龛手鉴》……一代一代,编纂无穷。

汉字变成每一时代首先需要关注的一种解读前代文化、书写当代文化、存于后世文化的工具,它自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

封建时代宫廷和上层文化对汉字的崇尚,在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后,对群众的影响是无形的。

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18—19世纪清代的干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汉、唐的经学和小学,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爬梳,对汉字学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使识字、写字、正字、解字、读字都回到了《说文解字》的标准,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使传统的汉字观得到又一次的巩固。

二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争论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上述强大的传统势力笼罩下展开的。

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史

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史

四、何爵三的《中国修辞学上的几个根本问题》。第一个问题,介绍当时有“美辞 学”,“文章学”,“修辞学”等名称。作者主张用“修辞学”这个名称。第二个问题, 谈修辞学的对象。第三个问题是修辞学研究的新方向。第四个问题是批评当时修辞书存 在的两种通病:一是不加分析地捡拾传统的说法,一是全盘搬用西洋学说。第五个问题 是提倡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者介绍了“归纳法”和“比较法”。最后,作者提出了中 国研究修辞学的步骤和计划。应该有注重讨论修辞理论的《中国修辞学通论》;应该有 注重批评的《中国修辞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作品抽绎出修辞的格式、理法,整 理分类,组成系统;应有《中国实用修辞学》,专门讨论修辞法则怎样应用到实际作文 方面;应有《中国修辞学史》,以见历代修辞知识的特点及其变迁。
第二节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发展和深入 隋唐五代,在各个不同的文体领域,修辞研究走向深入,出现了重要的史论、 文论、诗论修辞的效果。唐代刘知几参加修史多年,深感官修之弊,难以秉笔 直书,于是私撰《史通》阐述其见解,其中论述修史的原则、方法时,涉及到 许多修辞问题。针对六朝的靡艳文风,自隋至唐初,魏徵、陈子昂等不断进行 批评,后来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主张复兴两汉以前的古文,但在语 言运用上却反对复古。讲究语言接近现实,讲究语言的创新。唐代是我国诗歌 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诗歌的种种形式和格律,这时已臻于成熟。诗歌的 修辞理论也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上官仪《笔札华梁》、李峤《评诗格》、王 昌龄《诗格》、《诗中密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著作以及李白、杜甫、 白居易、杜牧等人的众多的诗文篇什之中。 北宋初期开始的以柳开、石介、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反对西昆派的 轻靡文风,提倡质朴淡雅、平易畅达的散文。后来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 庭坚等,也有相似的论述。但最为突出的则是南宋的陈骙。他写的《文则》是 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它论述修辞相当全面,从修辞的原则和方法,词句 篇章修辞和辞格、文体、风格都加以论述。金元时期的王若虚和陈绎曾在修辞 研究上有很大贡献。王若虚《滹hū南遗老集》对经书、史书及文章中的修辞 问题加以甄别辨析。陈绎曾的《文说》对“用事法”(即“引用”格)说得极 为细致。这个时期,诗歌修辞理论有了新的特点。欧阳修率先撰写了《六一诗 话》后,许多诗话接踵出现。在诗话影响下,宋金元还出现了大量词话如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中就有不少论词的内容。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裘锡圭沈培一、概说对汉字的研究,在我国开始得很早,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学则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旧的文字之学是所谓“小学”的一个部分。

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刘歆的《七略》。

其“六艺略”中有“小学”类。

此书早已不传,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它写的。

《艺文志》“小学”类里记载的书,基本上是一些识字课本(如《苍颉》《凡将》等篇)。

后来,“小学”的范围有了扩大。

《唐书·艺文志》经部小学类的书,大体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

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小学类”下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

“小学”一向被认为是经学的附庸。

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

传统文字学的经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在整个“小学”界长期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治“小学”的人大都把它奉为圭臬。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

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得大提高。

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

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国粹学报》2卷12、13号)。

他认为:“合此三种(按:指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乃成语言文字之学。

措辞文字学参考书目[整理版]

措辞文字学参考书目[整理版]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参考书目语言学理论部分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葛本仪主编《语言学概论》赵元任《语言问题》【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美】萨丕尔《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教材通论部分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第2版)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中下)王力《古代汉语》(四卷本)王力《汉语史稿》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袁宾等《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袁宾《近代汉语概论》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刘坚《近代汉语读本》语音、音韵部分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高华年植符兰《普通语音学》罗常培《音韵学导论》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二版)殷焕先《实用音韵学》殷焕先《反切释要》耿振生《音韵通讲》王力《汉语语音史》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丁声树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宋本广韵》周祖谟《广韵校本》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张世禄《广韵研究》严学宭《广韵导读》方孝岳《广韵研究》李新魁《韵镜校证》李新魁《汉语等韵学》文字部分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2版)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殷焕先《汉字三论》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王凤阳《汉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词汇、训诂部分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符淮清《现代汉语词汇》孙剑艺《汉语的字、词、词素探析》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王宁《训诂学原理》郭在贻《训诂学》王力《同源字典》殷寄明《语源学概论》语法部分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朱德熙《语法讲义》朱德熙《语法答问》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讲稿》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冯春田《<聊斋俚曲>语法研究》马建忠《马氏文通》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方言部分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董绍克主编《山东方言词典》殷焕先主编《山东省志-方言志》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扬雄《方言》周祖谟《方言校笺》修辞、语用部分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王希杰《修辞学通论》索振羽《语用学教程》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束定芳《中国语用学论文精选》.语言学分支陈原《社会语言学》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陈原《语言和人》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张清常《北京街巷名称史话》邢福义《文化语言学》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读书单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读书单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读书单现代汉语部分:1.孙常叙1956《汉语词汇》(东北师范大学函授讲义),吉林人民出版社。

2.周祖谟1959《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3.武占坤、王勤1959《现代汉语词汇》,湖南人民出版社。

4.张永言1982《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年出版。

5.武占坤、王勤1983《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6.符淮青1985《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

7.葛本仪1985《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8.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

9.苏新春1992《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

10.许威汉1992《汉语词汇学引论》,商务印书馆。

11.符淮青1993《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12.周荐1995《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

13.黎良军1995《汉语词汇语义学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4.苏新春1995《中国当代词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

15.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

16.杨振兰1996《现代汉语词彩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17.余国庆1999《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8.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书海出版社。

19.许威汉2000《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书海出版社。

20.曹炜2001《现代汉语词义学》,学林出版社。

21.张志毅、张庆云2001《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

22.郭伏良2001《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23.王艾录、司富珍2001《汉语的语词理据》,商务印书馆。

24.苏新春2002《汉语词汇计量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5.董秀芳2002《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

26.王国安、王小曼2003《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7.王立2003《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27.周荐2004《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新进展。
(三)汉字字体演变的研究
你知道汉字演变的过程吗?
按:丰富的文物、文献材料为这方面的
研究提供了可能条件。
20世纪中叶以前
尹桐阳《中国文字来源及变迁(1925)、
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1926)、 蒋善国《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 (1930)、 容庚《中国文字学形篇》(1932)
裘锡圭的观点
裘锡圭首先提出要分清作为词或语素的
符号的文字和文字所使用的符号(裘氏称 之为“字符”)这两个不同层次。词和语 素都是音义结合体。作为词或语素的符 号,不管哪种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要划分表音、表意等类型,必须从文字 所使用的符号即字符的性质着眼(参看裘 锡圭《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 1985,1)。
钱玄同《章草考序》(《师大国学丛刊》
l卷1期,1930) 魏建功《草书在文字学上之新认识》 (《辅仁学志》14卷1、2期合刊,1946) 等文。
50年代以后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
1964)、《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81) 等书。 六十年代中期郭沫若等人提出了《兰亭 序》真伪的问题。对魏晋时代在不同社 会阶层中和不同用途上使用着新旧不同 的字体的现象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文字学”,而不把它称为“语言 文字学”,这是小学研究中以文字 统帅语言的思想的反映。他们所研 究的“文字学”,仍包括文字、音 韵、训诂三个方面。
艰难的孕育
1917年 北京大学 文字学课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
钱玄同《文字学音篇》
艰难的孕育
1922 何仲英《新著中国文字学大纲》〔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1 贺凯《中国文字学概要》(北平文化学社) 1933 刘大白《文字学概论》(上海大江书铺) 1933 傅介石《中国文字学纲要》(北平自刊本 1940 中华书局昆明印本) 1935 戴增元《文字学初步》(上海中华书局石 印本) 1935 马宗霍《文字学发凡》四卷(上海商务印 书馆线装本)
1、汉语文字学的前世:“小学”
西汉刘歆的《七略》“六艺略” :
班固《汉书〃艺文志》:
——《苍颉》《凡将》
《唐书〃艺文志》:
——文字、音韵、训诂、书法 《四库全书总目》: ——训诂、字书、韵书
“小学”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
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 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 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 的局面。
人们基本上采用两种方法来给汉字定性。
按:分歧的产生在于研究标准不统一。有整体审视以
“字”为单位,有拆散分析以构字部件(字元、字根、 字符)为单位;有着眼于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小 篆),有的着眼于今文字(历变后的)。汉字在其发 展演变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性质特点,观察的角 度和距离不同其结论大不相同。再者,文字非语言系 统所属,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系统,二者有区别。就其 产生的根本而言,记录的系统可以制造,语言是自然 的。世界上存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不存在没有语言的 民族。研究文字一定要先把文字记录的系统独立出来, 再反观他与语言的关系。客观的办法是:立足汉字, 在汉字系统内部分阶段讨论构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及部 件与语言中音、义的关系。
裘锡圭的观点
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
大类,即意符(形符、义符如歪)、音 符和记号。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 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 的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 是记号。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 三类符号都使用。《文字学概要》11页
裘锡圭的观点
裘氏主张汉字在早期阶段(隶变以前)基
汉字起源
汉字从萌芽到形成能完整记录汉语的文
字体系,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的。 对汉字最后形成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 体系的时代,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 种认为形成于夏商之际(见《文字学概要》 第27页),一种认为形成于夏初(见孟维 智《汉字起源问题浅议》,《语文研究》 1980,1)。
汉字起源
如果没有更新的重要资料发现,恐
汉字属于哪一种文字类型 ?
汉字性质
表意文字说 意音文字说——周有光
表音文字说——姚孝遂
语素文字说 语素—音节文字说
表词文字
表词—音节文字 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裘锡圭
汉字性质
一种是根据汉字字形所能起的表意、表 音等作用来为它定性,另一种是根据汉 字字形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也可 以说语言单位的大小)来为它定性。
五十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学著作有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 育出版社,1959),蒋善国《汉字形体学》 (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汉字的组 成和性质》(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两位学者力图发掘汉字的构造和发展规 律,梁书紧密结合语言学来研究文字, 蒋书对隶变规律剖析得很细致,这在以 前都是不多见的。
汉字研究新视角
西方普通文字学理论的介绍和引进 。
1940年出版了商务印书馆)英国爱德华· 葛老德著《比
较文字学概论》、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苏联 伊斯特林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学角度研究汉字
李镜流等《建国前汉字心理学研究述评》,《语文建
设》1987,11
汉字与文化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
1)古文字学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 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 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 得大提高。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 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进 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
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 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 件。
唐兰力主文字学应该与音韵学和训诂学
分开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汉语 文字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五十年代
矫枉过正
研究形体的文字学著作已成为主流。四
十年代出版的比较重要的著作,除唐兰 《中国文字学》外,有张世禄《中国文 字学概要》(贵阳文通书局,1941)、齐 佩瑢的《中国文字学概要》(北平国立华 北编辑馆,1942)等书。前者提倡研究文 字要形音义三方面互相推求,但并没有 去介绍音韵学、训诂学基础知识。
3)唐兰 现代文字学的推手
1934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文
字的形体的研究,是应该成为独立 的科学的”。这本书奠定了现代意义
的文字学的基础,同时也使古文字的研 究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此书1981年齐 鲁书社重新影印,补齐图版,并附以作 者1636年部分改订稿及1963年为中央党 校版作的跋。)
印书馆石印本),上篇书体,下篇形论, 并未专论训诂。 容庚在燕京大学开文字学,《形篇》讲 字体,《义篇》讲说明文字结构的“六 书”,也是有“义”之名而无”义”之 实。
艰难的孕育
1926 顾实《中国文字学》 1933 何仲英《文字学纲要》上海民智
书局
按:汉语文字学的建立是甩开了音韵、
训诂的纠缠才站立起来了。但完全甩开 也不符合汉字的特点。二三十年代开始, 学者们甩纷纷,唐兰为代表;五六十年 代后开始比较理性了,王力、吕叔湘、 李荣为代表。
1995
汉字研究的阵地
中国文字学会、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二、一般性的汉字学研究
(一)汉字性质的研究 (二)汉字起源的研究 (三)汉字字体演变的研究 (四)《说文》和“六书”的研究 (五)汉字的结构类型的研究 (六)汉字形音义之间关系的研究 (七)文字学史研究和常用汉字字源研究
(一)汉字性质的研究
六十年代以后
出现了一些从字跟词的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文 字现象的有质量的文章如吕叔湘《形、音、 义》,(《文字改革》1964,3、4,收入所 著《语文常谈》);李荣《汉字演变的几个 趋势》,(《中国语文》1980,1)。文字学者 通过语文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文
字虽然应以形体研究为主,但是不管形体和 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不行的。
西方语言学思想 的传入
一文(《国粹学报》2卷12、13号)。他认 为:“合此三种(按:指文字、音韵、训 诂之学)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 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为小学,则以袭 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 之学,方为确切。”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
艰难的孕育
民国初年,很多人把“小学”改称
晚清金石学的发达、古文字资料 的大量发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约4500年 –仰韶文化时期的几 何符号, 大汶口时期的图象 符号
1. 甲骨文
2. 金文
3. 篆书4. 隶书 Nhomakorabea2)西方语言学思想 的传入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
之学》提出“语言文字之学”这一 名称,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 端。
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可 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即意音文字);隶 变后由于汉字里的很多意符、音符,已 经变为既无表意作用也无表音作用的 “记号”,这时的汉字可以称为意符音 符记号文字。但隶变后的汉字所使用的 符号仍以意符和音符为主,所以汉字的 性质自古至今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二)汉字起源的研究
唐兰《中国文字学》(开明书店,
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重印)。
书中专设“中国文字学的范围”一节,
他说:“我在民国二十三年写《古文字 学导论》,才把文字学的范围重新规定。 我的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只限于形体, 我不但不想把音韵学找回来,还得把训 诂学送出去。”(该书第5页)“文字学本 来就是字形学,不应该包括训诂和音韵。 一个字的音和义虽然和字形有联系但在 本质上,它们是属于语言的。”(该书第 6页)
按:过去文字学的研究也是从属经学,
是为了解读经书。那时候的人不可能从 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审视汉字。没有或不 以现代语言学思想为指导的文字、音韵、 训诂研究都应该是“经学”研究,即所 谓的“语文学”的研究,过去、现在、 将来都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