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学简史
普通话简史

简史汉代时期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
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
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晋代时期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
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方言为标准音。
北方朝代建都各有不同,但是传统上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建都在建康(今南京),所以建康话为标准音。
西晋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他们逐渐开始和汉族交流生活,因此他们的口音也渐渐影响到了中国北方地区: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洛阳话已经有很大差别。
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主要是当时的吴语)融合形成的。
相对而言,建康话的变化比较小,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
隋代时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
由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
《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
除了官韵外,在当时南方,经济中心城市扬州的方言——吴语也悄悄地流行开来。
扬州话是普遍认为的第一个以城市经济文化优势,自发形成的通用语。
另外,吴语也是日语吴音的来源。
唐代时期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而唐代政治中心长安的方言并没有很高的地位。
甚至据说当时皇帝因为说长安方言而被谏臣指为不标准。
但是,长安话仍然比较流行。
长安话是日语汉音的来源。
宋代时期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后来由于《广韵》和当时的语音差别很大,南宋时代的刘渊又著《平水韵》。
遗憾的是,《平水韵》的影响力未及《广韵》。
元代时期中国元朝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
这样,《广韵》标准音地位丧失了。
并且,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
也有人表示,元代的标准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
总结汉字发展简史

总结汉字发展简史简介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书写系统之一,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
本文将对汉字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回顾其起源、形态演变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起源与初创阶段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利用象形符号来记录事物和信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象形符号进行抽象,逐渐演变成象形兼会意的汉字。
在商周时期,汉字已经有了一定的形态系统,并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
具体形态的建立与演变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汉字逐渐规范化,并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形态系统。
这一时期开始有了字典的编纂和整理工作,不断净化和规范汉字的书写形式。
后来的汉字演变主要体现在字形的简化和变体上,例如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的过程中,字形逐渐趋于简化,而标准字形也基本确立。
文化与社会影响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字的独特形态和创意结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在文化传承方面,汉字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社会变革方面,汉字书写的标准化和推广,使得文字在教育、政府、商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汉字的发展与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汉字的书写和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子文字成为人们交流和传播的主要方式,汉字也在这个过程中面临了一些挑战。
例如,电子屏幕上的汉字显示问题、汉字输入法的设计和使用等方面都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优化。
结语总结汉字发展简史,不仅仅是对汉字自身历史的追溯,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回顾。
汉字作为独具特色的书写系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仍将继续演变和创新,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注意:以上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今天的汉语体系。
在汉语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就汉语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文字系统逐渐形成,汉语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
最早的汉语文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礼制、文字、音乐等方面的信息。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开始进入成熟期,文字系统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形成了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书面语逐渐取代了口头语成为了官方语言,古代汉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是汉语文字的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最早的汉字形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规范了汉字的书写规则,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以后,汉字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文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了解。
比如,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字体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另外,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语的发音问题汉语的发音问题一直是学习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都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音规则主要由天然的发展而来,没有明确的体系。
而在宋代,有人提出了“等韵”的说法,认为汉语的韵母有等级之分,这是中国语音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汉字学简史

• 40年代,还有的学者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 研究汉字。 • 有的研究现代汉字学的问题。 • 有的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对内: 如何教小学生;对外,如何教外国人。
• 80年代,大陆(内地)出现一种“文化 热”,即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汉字,有人就 公开、明确提出“汉字文化学”。 • 其实这里的研究,名义上是从古代汉字出 发,但实际上谈的是汉语与文化的关系, 并非从汉字出发,而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 的。
3、字书的编纂 • 在汉字学史上,“字书”一词作为通名有 两种含义: • 一是指童蒙识字课本,通常只是编次文 字,没有解说; • 二是指解说汉字形、音、义的书,即后世 所谓“字典”。
• 汉字学史上第一部字书就是相传为周宣王 时太史籀搜集、汇编的童蒙识字课本《史 籀篇》。 • 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奏罢不与西土文字相 合者,又据《史籀篇》加以整理,或省其 繁重,或改其奇怪,而成秦篆,乃作《仓 颉篇》。同时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 作《博学篇》。
二、汉字学的范围
• “文字学”这个名称,虽然在我国出现是 在。 • 然而研究汉字的学问,传统的文字学(小 学),从汉代算起,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 历史。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文字学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汉字 字典,它成书于公元100年,发表于公元 121年。
• 它的出现标志着汉语文字学的正式创立。
汉 字 学 简 史
本讲要点
一、汉字学 二、汉字学的范围 三、汉字学简史
一、汉字学
1、汉字学的定义 • 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 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汉字的形和形与 音、义的关系。
2、汉字学的名称 • 然而“汉字学”这个名称,过去是没有 的。 • 传统观念,“文字”就是“汉字”,因 此,“文字学”就是“汉字学” 。
古代汉语专题

第一节汉字学的创立与发展一、汉字学的创立汉字学萌芽于先秦,创立于东汉。
东汉把研究汉字的学问叫作“小学”。
东汉著名古文经学家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立。
《说文解字》对汉字形、音、义的解说,成为后世研究汉字结构、古音、训诂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不可缺少的桥梁。
许慎创立的“部首”揭示了整个汉字的形义系统,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筑了一种优秀的范式。
《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
二、汉字学的发展唐宋元明清时期,研究文字的学问出现了“文字之学”的名称,此后“小学”、“文字之学”并用,一直沿用到清末。
这个时期汉字学研究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研究文字的学问,而且还包括训诂与音韵,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代。
这一时期的汉字理论探索取得的成就以宋元以来出现了“六书学”最为突出,出现了许多著名学者和重要著作。
在汉字理论研究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宋元一些学者构建的汉字系统结构的理论。
清代汉字学大兴,在理论方面多继承宋元明的成果而有所发展,在《说文解字》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三、汉字学的变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80年代,是汉字学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汉字学的名称、学科体系、研究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章太炎认为把研究文字的学问与训诂学与音韵学一并称为“小学”,名实不副,于是改称“语言文字之学”。
唐宋以来的“文字之学”,包含着音韵学和训诂学,学科混淆,界限不明,到了现代,学习了西方的学科分类方法,一些学者试图廓清文字学与语言学的界限,逐渐地把训诂学、音韵学从“文字之学”中分离出去,用“文字学”这个名称作为研究文字学科的专称。
在研究范围上,唐兰提出“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形体”的主张,得到众多学者的赞同。
这一时期汉字学最大的成就是划清了汉字学与语言学的分野。
四、汉字学的现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字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考汉语文字学概要复习资料徐志奇版

重点考核(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字和汉语文字学一、文字文字的性质:是记录语言符号体系,是语言书面化的体现者,是最重要的扩大语言交际作用的辅助工具文字:秦代以前叫做“名”、“书”、“文”或“字”。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按“名”即指文字。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按“书”即指文字。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按“文”即指文字。
《吕氏春秋序》(东汉高诱撰)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
按“字”即指文字。
文字一词,始见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时所刊立的琅邪台刻石(在今山东诸城县东南80千米处)的“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一语中。
此后,它既可以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整个体系,也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
二、中国文字现有56个民族和80多种语言,有本族文字的共有23个。
有现行文字31种。
可分为五个系统:(一)汉字系统(有汉文、彝文、朝鲜文)(二)印度字母系统(有藏文、傣文四种(傣仂文、傣哪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三)回鹘字母系统(有蒙文、新疆蒙文、锡伯文)(四)阿拉伯字母系统(有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五)罗马(拉丁)字母系统(景颇文、拉祜文、佤文、滇东北苗文、黔东苗文、湘西苗文、川黔滇苗文、载瓦文、布依文、哈尼文、侗文、土文、壮文、傈僳文、白文、黎文、纳西文)分别代表着儒学文化、佛教(包括喇嘛教)文化、阿拉马文化(公元初古伊朗,即以波斯为中心的东部伊斯兰文化,为今日我国喇嘛教文化的一部分)、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西洋科技文化等五种文化传统,各形成一个文化圈。
如果加上俄罗斯族使用的俄文字母代表的东正教文化,这些用文字符号作为承载体和标记的文化区域,就是今日所谓的世界五大文化圈。
汉字系统中的汉文,是指记录汉语的文字,有通行汉字和江永妇女字两种。
通行汉字,是指自夏商以来,社会通用以进行交际的汉字,如商、周甲、金文、现代汉字等。
汉字学简史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祖述《说文》之字书 1、《古今字诂》三卷魏张揖。是许慎之后较早地 承《说文》而编纂的字书。 2、《字林》七卷西晋吕忱 3、《字统》二十卷北魏阳承庆
4、《古今文字》十卷北魏江式
江式(?—523)南北朝北魏官吏,文字、训诂学家。 字法安,陈留济阳(今河南兰考)人。少承家业,篆 体尤工,洛京宫殿诸门板题署,皆式所书。撰古今文 字凡四十卷,本许氏说文,上篆下隶。
(三)字书、韵书等 本时期编有全面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字书 《字海》100卷,这是唐代以武则天名义编的, 惜未流传下来; 编有解释儒家和佛教经典著作文字音义的工 具书,如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 经音义》(又称《玄应音义》)、慧琳《一切经音 义》 (又称《慧琳音义》); 编有解释通用汉字音义的韵书,如隋· 陆法 言《切韵》、唐· 孙偭《唐韵》,它们实是按字 音分韵编排的字书。
(四)文字书的雏形——《苍颉篇》及其他 字书的形式: 以七言韵文为主,杂以三言、四言,罗列两千 余字,分类部居。如“金”字之后列“银 铁……”与以“金”为部首,统领诸从“金” 字的部首编排法完全吻合。 部首排列法是将汉字按意义范畴分类排列的自 然结果,因为同一部首的字在字义系统中一般 属于同一类别。
2、王仁眗《刊谬补缺切韵》
《王一》:出自敦煌,称敦煌本王韵,平声不存,不知 韵目小注概况;上声存52韵,有19处韵目小注;去声 57韵,有17处韵目小注;入声28韵,有9处韵目小注。 《王二》:出自北京故宫,有明人项元汴子京的跋语, 称项跋本王韵或内府本,只有平声韵下有四处韵目小注; 周祖谟先生认为王二本“不能与切韵合为一谈,只能看 做刊谬补缺切韵系列的一种。”王二本分四声,五卷, 大韵分195韵,小韵3671个,韵字1万多。 《王三》:是完本,有宋濂跋语,称宋濂跋本王韵,与 原本十分接近,王三分五卷,平声54,上声52韵,去声 57韵,入声32韵,全书分4声,195韵。
汉语文字学简史56页PPT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许慎与《说文解字》
1、编排:“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 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 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源,毕终于亥。” 2、字体:小篆为正。兼收古文、籀文、奇字、或 体、俗体。 3、说形 4、释义 5、注音 6、说文价值:1,备列古籀篆文,是古文字资料 的宝库。2,阐发条例,奠定了文字学的理论基 础。3,构造系统,为历代字书编纂的楷模。4, 穷根析源,是统一规范文字的典要。
(三)古文字书
三、隋唐五代时期
(一)辨正文字之字书 适应纠正文字使用混乱这一需要而出现的。 最早的是颜师古的《字样》,是作为校勘 楷书正误的根据而作的. 《干禄字书》一卷,唐· 颜元孙 以平上去入 四声为纲,按206韵为次编列单字,每字之下所 列异体,分别以“俗、通、正”标明。 《五经文字》三卷 唐· 张参 对说文部首有 重要改动,部首归为160部 《新加九经字样》一卷唐· 玄度,是补《五 经文字》之不足。
(六)文字学创立的历史文化原因
关于古文经的补充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讫宣帝、元帝之时,经学博士增至 14家。博士所传经书,都是用隶书抄录的,隶书为汉代 通行文字,故称“今文”。 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歆受诏与父刘向领校秘书, 发现不同于“今文”经书的“古文经”。所谓“古文 经”,即以先秦古文抄写的经书。这些古文经一部分来 自民间所献,如北平侯张苍所献《春秋左氏传》;另一 部分来自“鲁恭王坏孔子宅”时所得图书。
《上古今字表》: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 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俗学鄙习, 复加虚造。巧谈辩士,以意为疑。炫惑于时,难以厘 改。传曰:以众非非行正言。信哉得之于斯情矣。乃 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 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 三字也。
2、二徐对《说文》的校定与研究
徐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 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受诏校定《说 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 号称“二徐”; 大徐贡献: (1)“精加详校”: a、增补“漏落”, b、纠正时俗讹变, c、勘正《说文》流传之误; (2)创造性劳动: a、附益新字 b、统一反切 c、改易分卷 d、增加注解
关于《仓颉篇》 以之为原型,汉代新字书:武帝司马相如《凡将 篇》、元帝黄门令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 篇》。元始中,扬雄《训纂篇》,班固《太甲 篇》、《在昔篇》。贾鲂《滂熹篇》,崔瑗《飞 龙篇》。
《急就篇》句例
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 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 请道其章: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 昌……姓名讫,请言物:……量丈尺寸斤两铨, 取受付予相因缘。稻黍秫稷粟麻粳,饼饵麦饭 甘豆羹……诸物尽讫五官出:宦学讽《诗》 《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 治《礼》掌故砥砺身,智能通达多见闻……汉 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 境无事,中国安宁……
2、《干禄字书》 颜元孙出身于精于训诂和书法的颜氏家族,高祖 父颜之推、伯祖父颜师古和侄子颜真卿皆为著名 士人。有子名颜杲卿。 《干禄字书》内容是辨别楷书笔画写法的正俗, 供为官和应试写字的参考,因此取名为《干禄字 书》。所收的文字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同属一 声的字又按唐本《切韵》一类韵书的韵次排列。 同时,分别文字为俗、通、正三体,这是现 存最早的一本辨正楷书字体的书。
1、《匡谬正俗》简介
颜师古(581-645),唐训诂学家。名籀,以 字行(《唐书》本传及《新唐书· 儒学传》作“字 籀”。(《旧唐书》云:颜籀,字师古。)雍州 万年人。曾作《汉书注》、《急就章注》及《匡 谬正俗》等,考证文字,多所订正。 《匡谬正俗》收有一百八十二的条目,指陈前 人对书传的误解,并订正书籍传写之误和俗音俗 语之失。更注意到把语词和历史演变与社会生活 制度的变更结合起来考察,指出它的详细发展过 程。在《匡谬正俗》之前,驳正讹误的书还不多 见,直至中唐以后乃至宋代,笔记杂考之类的书 才渐渐多起来了。这本书可说是开风气之先 。
2、王仁眗《刊谬补缺切韵》
《王一》:出自敦煌,称敦煌本王韵,平声不存,不知 韵目小注概况;上声存52韵,有19处韵目小注;去声 57韵,有17处韵目小注;入声28韵,有9处韵目小注。 《王二》:出自北京故宫,有明人项元汴子京的跋语, 称项跋本王韵或内府本,只有平声韵下有四处韵目小注; 周祖谟先生认为王二本“不能与切韵合为一谈,只能看 做刊谬补缺切韵系列的一种。”王二本分四声,五卷, 大韵分195韵,小韵3671个,韵字1万多。 《王三》:是完本,有宋濂跋语,称宋濂跋本王韵,与 原本十分接近,王三分五卷,平声54,上声52韵,去声 57韵,入声32韵,全书分4声,195韵。
1、陆法言《切韵》
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书成于隋代仁寿元年即 601年,是中国传统语言学中一部划时代的大作,也是 中古音韵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 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 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 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 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 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2、秦代的疏通文字是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又一 次文字整理活动。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 胡毋敬《博学篇》。
《说文· 序》: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 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 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 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 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四)文字书的雏形——《苍颉篇》及其他 字书的形式: 以七言韵文为主,杂以三言、四言,罗列两千 余字,分类部居。如“金”字之后列“银 铁……”与以“金”为部首,统领诸从“金” 字的部首编排法完全吻合。 部首排列法是将汉字按意义范畴分类排列的自 然结果,因为同一部首的字在字义系统中一般 属于同一类别。
(二)韵书
1.出现的条件:文字形体的变迁,反切注音方 法的产生,四声的发现等。 2.代表著作 (1)魏· 李登《声类》; 唐· 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 命字,不立诸部”。 (2)晋· 吕静《韵集》; 《魏书· 江式传》说,《韵集》是“宫商角徵 羽各为一篇”。
汲冢竹书: 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战国时代简牍 资料。西晋咸宁五年 (279)汲郡(今河南汲县)一 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了一座战国晚期的魏襄王墓, 获得写在竹简上的各种书籍数十车。 曾整理出《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古籍。 这些简书被后人称为“汲冢书”或“汲冢竹书”。
徐锴(920~974)南唐文字训诂学家。扬州广 陵 (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 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学,。平生著述甚 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 韵谱》10卷。 小徐特色: 1,以今语俗言证《说文》; 2,兼明假借、引申之义; 3,因声音探求字义; 4,梳理古今文字之体; 5,据《说文》训古书; 6,开始了《说文》的综合研究
(三)字书、韵书等 本时期编有全面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字书 《字海》100卷,这是唐代以武则天名义编的, 惜未流传下来; 编有解释儒家和佛教经典著作文字音义的工 具书,如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 经音义》(又称《玄应音义》)、慧琳《一切经音 义》 (又称《慧琳音义》); 编有解释通用汉字音义的韵书,如隋· 陆法 言《切韵》、唐· 孙偭《唐韵》,它们实是按字 音分韵编排的字书。
3、关于“六书” 《周礼》成书不迟于东周惠王时代(前676— 前652),“六书”至迟在东周早期已经形成。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 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二)汉字起源的传说和猜想
《吕氏春秋》:“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易经· 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 圣人易之以书契。” 孔安国《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 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5、《玉篇》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今江苏苏州吴 中区)人,仕梁陈两朝。《玉篇》卷首有野王自序和进 《玉篇》启,为奉命而作(呈梁武帝之子萧绎)。 第一部楷书字典。原本《玉篇》16917字,残卷保存 2100余字。体例依据说文,分542部。增加了新产生的 “爹、爸、爷”等字。 唐上元元年(760)由孙强增字,宋大中祥符六年 (1013)陈彭年、吴锐、丘雍等重修。现存《大广益会 玉篇》已非野王原本;另有《玉篇》残卷存于日本,可 能是顾氏原本(于《古逸丛书》中)。
周祖谟先生《问学集》有《李阳冰篆书考》,功绩如下: 1.修正篆文。对篆文中一些形体容易混淆的字进行区别。 如大徐本《说文》“王”字下引李阳冰的话说:“中画近上, 王者则天之义。”于“玉”字下引李阳冰的话说:“三画正均, 如贯玉也。” 2.改定形声。对形声字的构件进行改换。 例如《说文》:“忍,怒也。从心,刀声。”李阳冰认为 “刀非声”,改为“从刈省”(见大徐本《说文解字》。),即 把“忍”当成了省声字。 3.别出新意。对许慎的释义提出新说。 《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 凡日之属皆从日。������,古文。象形。”李阳冰曰:“古人正圆 象日形,其中一点象乌,非口一。盖篆籀方其外,引其点尔。”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 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李阳冰曰:“象草木之形。”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祖述《说文》之字书 1、《古今字诂》三卷魏张揖。是许慎之后较早地 承《说文》而编纂的字书。 2、《字林》七卷西晋吕忱 3、《字统》二十卷北魏阳承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古今文字》十卷北魏江式
江式(?—523)南北朝北魏官吏,文字、训诂学家。 字法安,陈留济阳(今河南兰考)人。少承家业,篆 体尤工,洛京宫殿诸门板题署,皆式所书。撰古今文 字凡四十卷,本许氏说文,上篆下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