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昀
初二叙事作文:白纸与黑点_650字

白纸与黑点_650字“有位老师走进教室,用毛笔在一张白纸上点了一个黑点。
他问班上的同学们:“这是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一个黑点。
”老师故作惊讶地说:“只有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空白部分大家都没有看见吗?”读了这则故事,我们都知道我们发现的往往是一个人显在的缺点,但我们却忽视了别人存在着的这么多优点,然而并不是别人身上没有闪光的地方,而是你不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之处。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告诉我们在别人身上总会有你没有并要去学习的长处。
一个人不能只去发现别人的缺点,而忘了他人优点的存在。
记得,有一次上实践课,老师是新来的,对我们不是很熟悉,有时甚至能把一个人认成另一个人。
一次,老师给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才发觉,缺少了一种实验器材,由于对实验很重要,老师便让我们去拿。
许多同学都自告奋勇,争先恐后的举手,老师扫视了一下下面的同学犹豫了一下,说。
“坐在最后那个,穿黑衣服的同学麻烦去帮我拿一下器材,好吗?”大家转头一看,竟然是班上最邋遢的一个同学_王昀。
王昀似乎也感到意想不到,一脸痴呆地看着老师。
老师点了点头,坚定地说:“对,就是你。
”王昀这才反应过来,飞一般地跑了出去。
没过一会儿,器材就取好了。
王昀仍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老师似乎看出了什么,意味深长地说:“王昀同学值得表扬。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影响了王昀以后的生活。
那天以后,王昀整个人简直就是脱胎换骨似的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变得爱卫生,讲文明,勤奋上进了,谁也没有再指点他身上的缺点了,。
公共领域作为一种风险结构:线上治理、现实困境及其研究方法

作者: 王昀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119-128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公共领域;风险;线上治理;困境;方法
摘要:公共领域已被引入成为线上政治研究的主流架构之一,然而,伴随新媒介环境不断发挥其政治潜能,我们有必要关注线上治理是如何与一系列公共性风险相互交织的。
在不同线上主体所卷入的张力之下,政策型公共领域的认同危机、传媒公共领域的专业主义衰退、日常性公共领域的反政治文化均成为建构多元化治理网络的内在困境,与此同时,公共参与亦面临亚文化领域的复杂脉络以及跨国性风险的外部压力。
对于投入线上公共政治的研究者而言,有必要汲取此种风险视角,积极运用日渐成熟的大数据分析推演当代公共文化的内在关联性,深入生活世界背景的个体经验认知去发掘行动者的线上逻辑,另一方面,则尝试拟定可能性的“风险剧本”,最大化地判别未来情景的演进面貌,从而不断发展交叉化、融合化、协作化的方法范式。
王昀简历讲义

王昀简历讲义1985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生课程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现在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同时担任:《建筑师》、《华中建筑》、《建筑业到报》等杂志编委,以及《缤纷》杂志顾问建筑设计竞赛获奖经历:1993年日本《新建筑》第20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2等奖1994年日本《新建筑》第4回SXL建筑设计竞赛1等奖2003年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竞赛3等奖要紧建筑作品:日本茨城县营集合住宅、善美办公楼门厅增建、庐师山庄会所、庐师山庄A+B住宅、百子湾1号幼儿园、百子湾1号中学校、石景山财政局培训中心等,其中善美办公楼门厅增建收入到《A+U》杂志。
2004年6月参加“状态—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8人展”2004年9月参加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翻译、校译出版了《环筑》、《聚落探访》、《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反建筑史》等建筑专业书籍,同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向聚落学习一、聚落的定义从广义的范畴来说,聚落是指人类集合居住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包括都市和村落在内的统称。
聚落是自然形成的人类聚居区。
因此说,聚落的概念能够专门大,能够专门小,能够是个小村落,也能够是个大都市。
它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出现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色彩,唯独的共同点确实是自然形成,或者说是许多人共同设计的结果。
聚落的自然性,让它成为人类生活的典范。
因为它符合了共同居住者的人们的“共同幻想”。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居室、自己的生活都有着专门的方法,当专门多人的方法“不谋而合”的时候,共同幻想就形成了。
依照着如此的共同幻想,人们构建了一片生活的小天地,每一个细节都出现着所有人对生活的明白得。
我们看到了希腊海边的蓝白相间的小房子,也看见了中国北方的土窑,他们表达的差不多上当地人对自然和生活的共同幻想,融进了专门的文化因素。
超乎所见的光明之道

超乎所见的光明之道作者:杜娟于志宏来源:《WTO经济导刊》2017年第03期访谈嘉宾: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裁王昀嘉宾简介:王昀,自2015年5月起担任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裁一职,主要负责飞利浦照明在大中华地区的策略制定、业务发展和管理工作。
曾先后在多家智能/信息领域的领先企业担任不同的重要职务。
拥有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走进一家全球领先的照明企业的办公大楼,最关注的自然是他们的照明有什么高明之处。
开放的办公环境,明亮的灯光,似乎并没有让飞利浦照明在上海漕河泾高新科技园区的办公楼有什么不同。
目之所及,当然不如员工的体验来得真切:大小不等的会议室,有着风格不一的照明方式,“灯光就像灵感的咖啡,让沟通的氛围变得活跃、自然”;靠窗的LED灯具可根据窗外日光调节亮暗,晴天几乎不用打开,靠近走道的办公区域内如果15分钟没有人活动,灯光就会自动熄灭;办公区域的照明设有白天模式和夜间模式,下午六点以后,灯光控制系统就会自动切换到加班模式,“既节能,也提醒大家提高工作效率早点回家”……因“光”而生的飞利浦照明——125年前,在弗雷德里克·飞利浦和杰拉德·飞利浦荷兰埃因霍温开设的工厂里,白炽灯和电力技术的结合改变了世界——对光无疑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光’其实一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全新的理念、更卓越的思考与创新。
”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裁王昀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
正是因为创新,在照明行业的每一次大变革中,飞利浦不仅未曾缺席,更是一次次成为行业变革的领军者。
照明作为三大主要能耗之一,消耗了世界近1/5的电力,因此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将极大程度地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
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照明行业对于光的价值进行探索,发展出更加节能,更加智能的发展模式。
这一次,飞利浦照明依然希望做领先的行动者。
2016年9月飞利浦照明发布下一个五年可持续发展计划——“闪亮生活,美好世界”。
无视觉绘画王昀读后感

无视觉绘画王昀读后感读完关于王昀的无视觉绘画,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奇特的艺术世界。
一开始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问号。
无视觉绘画?这就像是闭着眼在迷宫里找路,感觉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嘛。
但是随着对王昀作品和这个理念的深入了解,我才发现这其中有着无穷的妙处。
王昀就像是一个艺术界的魔法师,他打破了我们平常对绘画的那种固有认知。
我们通常觉得画画嘛,得眼睛看着,手下才能描绘出眼中看到的世界。
但他偏不,他就像在黑暗里摸索着打开了另一扇通往艺术天地的大门。
他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魔力。
那些线条和色彩,没有了视觉的直接引导,反而像是从灵魂深处直接流淌出来的一样。
看着他的画,你能感觉到一种原始又纯粹的力量。
每一笔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潜意识里的故事,像是梦中的场景被搬到了画布上。
比如说他的某一幅画里,线条乱七八糟地交织在一起,乍一看就像是小孩的涂鸦。
可是你要是静下心来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线条其实有着自己的节奏和韵律,就像一首无声的交响乐。
而且这种无视觉绘画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艺术和人类感知的关系。
我们总是太依赖眼睛去判断美丑、去欣赏艺术。
但是王昀的创作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有着其他感知艺术的方式。
这就好比我们平时只知道用嘴巴品尝美食,但突然发现原来用鼻子闻也能嗅出食物独特的美味层次一样。
王昀的无视觉绘画还让我对艺术家这个身份有了新的看法。
他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探险家,不满足于走在已经被无数人走过的艺术大道上。
他独自闯进了那片未知的、没有视觉指引的艺术丛林,披荆斩棘地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在挑战自己的同时,也在挑战我们这些看画的人。
他像是在对我们说:“别老是用你们那套老眼光看艺术啦,来,感受点不一样的!”王昀的无视觉绘画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阵新鲜的风,吹进了我那有些固化的艺术观念里。
它让我知道艺术的世界大得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你敢想敢做,就能像王昀一样,在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领域里创造出独特而迷人的作品。
亚运火炬和服装里的“杭州韵味”

亚运火炬和服装里的“杭州韵味”无论是火炬传递,还是颁奖仪式上的礼仪服装,既是创意与美学的视觉呈现,也是亚运文化的生动载体。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符号碰撞,杭州亚运火炬和礼仪服装,如何讲述“杭州韵味”和大国风采?让我们随着张玥与王昀、东炜与吴海燕的问答,共同走进背后的故事。
受访人:杭州亚运火炬设计指导,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昀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已经正式发布,“薪火”以其庄重大气意蕴深远的造型,向世界展现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中国制造的硬核力量。
亚运火炬较以往有哪些不一样的设计?王昀:奥运火炬通常的设计形态是以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为主流的方式。
和传统的偏向极简型的设计不一样,亚运火炬走的是中国式设计美学,因此在整体造型、元素处理上更加有中国的韵味、有中国的气质、中国的气派。
设计的灵感和来源是什么?王昀:火炬的设计,其实是一种礼器设计。
站在礼器的设计角度,我们希望能够将主办城市最有特点的形象、气质、特质表达出来。
毫无疑问,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就成为了我们的首选,也是此次火炬设计理念的来源。
而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具有“纹以载道,以器传礼”的特性,这与传递文明和亚运体育精神的火炬不谋而合。
火炬设计如何体现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 “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王昀:绿色。
火炬握把的材料是采用可回收生物质材料,降低了杭州 2022.1火炬的重量,绿色的整体设计让材料衔接更自然。
智能,火炬的生产制造用区块链的技术联通起来,利用可溯源机制确保真实性。
这是一种智能的生产系统,也是一种智能的制造系统。
文明,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火炬是对“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的演绎,也代表了我们对国际性的重大赛事活动的态度和主张。
从概念到实物,在这个设计过程中你们经历了什么?王昀:用两个字形容是“打磨”,如果再加两个字就是“反复打磨”。
基本上每一次设计都会从源头推翻重来。
比如说一个色度,我们就调整了几百稿。
王昀简历讲义.doc

王昀简历1985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生课程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现在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并且担任:《建筑师》、《华中建筑》、《建筑业到报》等杂志编委,以及《缤纷》杂志顾问建筑设计竞赛获奖经历:1993年日本《新建筑》第20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2等奖1994年日本《新建筑》第4回SXL建筑设计竞赛1等奖2003年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竞赛3等奖主要建筑作品:日本茨城县营集合住宅、善美办公楼门厅增建、庐师山庄会所、庐师山庄A+B住宅、百子湾1号幼儿园、百子湾1号中学校、石景山财政局培训中心等,其中善美办公楼门厅增建收入到《A+U》杂志。
2004年6月参加“状态—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8人展”2004年9月参加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翻译、校译出版了《环筑》、《聚落探访》、《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反建筑史》等建筑专业书籍,同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向聚落学习一、聚落的定义从广义的范围来说,聚落是指人类聚集居住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包括城市和村落在内的统称。
聚落是自然形成的人类聚居区。
所以说,聚落的概念可以很大,可以很小,可以是个小村落,也可以是个大城市。
它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呈现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色彩,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自然形成,或者说是许多人共同设计的结果。
聚落的自然性,让它成为人类生活的典范。
因为它符合了共同居住者的人们的“共同幻想”。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居室、自己的生活都有着独特的想法,当很多人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时候,共同幻想就形成了。
依照着这样的共同幻想,人们构建了一片生活的小天地,每一个细节都呈现着所有人对生活的理解。
我们看到了希腊海边的蓝白相间的小房子,也看见了中国北方的土窑,他们体现的都是当地人对自然和生活的共同幻想,融进了独特的文化因素。
一弦一柱思华年

一弦一柱思华年作者:林涛来源:《闽南风》2012年第04期如今的穿越剧如此流行,不曾想在这所座落于漳州世纪广场不夜城的培训中心里,我也感受了一把穿越:各式古色古香的琴房,古典雅致的装潢摆设,空气中处处飘散着淡淡兰花香。
坐在草木葱郁的小院里,品一杯香茗,伴着余音袅袅的古筝乐丝丝入耳,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王昀老师与她的培训中心一样,颇有几分古韵。
一身淡雅旗袍,飘逸的长发,步履轻盈,笑容恬淡,这与她从小学戏曲有关。
她介绍说,以前唱闺门旦,讲究的是水袖盖指、笑不露齿、脚不出裙,久而久之,仪态便成了自然。
王昀出生于泉州安溪一个戏剧世家,父亲是当地民间剧团的导演。
王昀是个爱唱爱跳的孩子,受环境熏陶和父亲影响,与戏曲、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各种运腔、唱调,除了屡屡登台演旦角、唱民歌之外,王昀也钟情于戏班子里的各种乐器,二胡、唢呐、月琴,王昀均有涉猎。
可以说从那时起,对音乐的挚爱已渐渐深入她的细胞。
1989年,18岁的王昀考入华安县芗剧团。
在剧团里,她第一次接触古筝,从此便迷上了它。
恰逢戏曲不景气的年月,王昀将大把的闲暇时光投入了古筝的学习中。
先是倾其所有从厦门买回了属于自己的古筝,又在没有任何老师指点的前提下,不断地摸索、自学。
“当时可不比现在的多媒体教学。
”王昀笑道,“也不知自己哪来的耐心和毅力,厚厚的教学书,只有纯文字,就这样一本本啃完了,丝毫没有觉得枯燥。
”1997年芗剧团改制,王昀下岗了。
面临再就业,自己除了从小唱到大的戏曲,并无其他工作经验。
屡屡求职碰壁,每日抚琴长叹之余,王昀萌生出一个念头——化兴趣为事业,让更多的人认识古筝,爱上古筝。
在下定决心之后,王昀一边苦心钻研琴艺,一边开始免费为一些古筝爱好者培训,短短数年,琴艺日渐精湛。
1998年,王昀应邀在华安县70周年庆典晚会上演奏一曲《渔舟唱晚》,轰动全县。
2000年,揣着创业梦的王昀来到芗城区,准备开办古筝培训中心。
尽管自己在华安当地已小有名气,但在市区,古筝培训这个行业依然是一片空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昀:北京,2012
Wang Yun: Beijing, 2012
王昀一边在北大冬季干涸了的池塘底里走,我们一边跟着拍。
“你说这么好的景色,为什么建筑中心的学生都不出来拍照片呢?”
王昀说,并凑过来看我们刚拍的照片,
“这张照片解读一:刚刚低下头的瞬间;解读二:正准备抬头的前一时刻。
”上图:王昀在北大We followed to take pictures of Wang Yun as he walked in the empty bottom of the pools in Peking University.
"I don't understand why our architecture students don't come out to shoot such good scenery," he said, and then leant over to see the photos just taken,
"this picture can be intepreted in two ways: the moment I dropped my head, or when I was about to lift it."
Above: Wang Yun in Peking University
“看问题用不同视角,就能在同一图片中读解出不同心情”
p h o t o 杨弘训
王昀:承德,1986
Wang Yun: Chengde, 1986
“这张照片可以解读为王昀一不小心掉进坑里所显出的一脸无奈,或是从坑里爬出来瞬间所显露出的喜悦。
哈哈!”
王昀说,“这其实是我大学毕业那会调查古建时照的,刚看完桥底下,一露头被同学抓拍的。
那时候就想研究聚落,主要是想可以四处看看。
”上图:王昀在承德"You can say this is when I fell into the pity with frustration, or when I came out of it with joy. Haha!"
said Wang Yun, "This was acturally taken when I was investigating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fter college.
I had just measured the details under a bridge, and then my classmate took this when I came up. I wanted to study settlements since then,
with a simple purpose: travelling around." Above: Wang Yun in Chengde
“那时候我就想研究聚落”
p h o t o c o u r t e s y o f 王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