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
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十六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水平过关

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十六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水平过关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水平过关(十六)一、单项选择题Ⅰ1.(2018·广州学考模拟)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学术下移,故A 项正确。
答案:A2.(2018·潮州学考模拟)“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主张。
答案:C3.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从不同阶层、群体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答案选择B项。
答案:B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思想( ) A.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B.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C.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D.提供了兼爱思想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主张“仁”、“仁政”,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故C项正确。
A项是法家的思想主张;B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D项是墨家的思想主张。
答案:C5.(2018·佛山学考模拟)西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D.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解析: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影响。
儒学之所以发展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项。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解析】选D。
选项 具体分析 “三纲五常”只是教育内容之一,非全部, 无法体现核心思想 “去恶从善”同样只是教育内容的局部和 具体体现 “以农兴业思想”对应了材料出处,却偏离 了材料的核心内容 结论
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
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 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
8.(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 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 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解析】选D。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贵
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
的人”是辨析答案的关键。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A B C D 具体分析 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 结论 排除 排除 排除 正确
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
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 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 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 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 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理性备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理性备考发表时间:2020-08-20T11:07:17.247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作者:曾令申[导读]曾令申湖南省洞口九中湖南洞口 422300中图分类号:G63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51(2017)02-0002-01高考新考纲提出要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复习格外重要,如何理性备考,本人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体会。
什么叫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如何演变,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儒家思想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等,是我们复习迎考的重要内容.一、先秦时期被边缘化的儒家思想1、儒家思想是什么思想?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要崇尚秩序。
可见儒家思想主要讨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两个方面,直白的说,就是教导世人怎样做人处事和统治者怎样治国安民。
怎样做人呢?做人要“和”,“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和”的前提是“仁”,即关心爱护他人,怎么才能做到“仁”呢?,那就是要“克己复礼”。
怎样治国?“德治”,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要求爱惜民力,体恤百姓。
2、先秦儒家思想具有人文精神,“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总之,儒家思想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
先秦儒家思想,具体化,没有抽象、繁冗的理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哲思明理——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
(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二、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教材拓展] 理学的世俗化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
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理学的成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三、理学的发展1.概况代表主张影响陆九渊(南宋)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2)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扫除“物欲”“意见”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王守仁(明) (1)致良知;(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地位前后变化的原因(1)朱熹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的原因:朱熹的观点尤其是“正君心”的观点,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需要。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创立;战国:蔚然成大宗;秦朝:遭打击;汉朝(汉武帝)正统地位;魏晋-隋唐:三教合一,面临挑战宋明:改造后理学成为官方思想;明清:批判中发展。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④学术上:私人讲学出现,“学在民间”2、主要流派①、道家:老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儒家:孔子主张仁(核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恶。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 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C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 ②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③伦理观:人性本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墨翟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思想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 及核心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复习

五、挑战儒学-明末清初对儒学的继承、 批判与法发展
(一)背景:
①明清时期封建专制腐败,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士人强烈追求 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二)代表及其思想: 1、李贽思想:
①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权威;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 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一、孔子与老子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 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 辩证法 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无为而治 ” ② 政治学说:“ ③ 理想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历史地位: ①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 探讨宇宙本源 的哲学家 ② 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 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 1、 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 ) 时代,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复杂,思想和言论空 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 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五、挑战儒学-明末清初对儒学的继承、 批判与法发展
认识: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与资本主义萌芽关系很大,但 由于这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没有发展成为独立 的资本主义经济;再加上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明 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 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这就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 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 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不是资产阶级性 质的思想。这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推动社会变 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其影响远不如西欧的文艺 复兴和启蒙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和心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
*共同点:
思想范围: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 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唯 心主义思想体系 目的: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地位和影响: 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 前者认为理客观存在,后者认为理存在于人的主观之中;
把握“理”的方法,前者认为“格物致之”后者认为反省内心
统地位,反对绝 击封建社会的一些 材料二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 对权威 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 传统观念,强调个 性发展。 概括李贽的观点
2、主要思想
“异端”思想家李贽
①反对“存天理、去人欲”,强调人正常的私欲(认为“理”就在 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反对以“圣人”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 标准。 ③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自由。 影响: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西汉后与儒家思想相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4)、儒家
4、百 家 争 鸣 的 影 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其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2)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未受重视 原因: 春秋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政治需要;
2、战国:蔚然大宗 (1)孟子的思想
“仁政”(政治思想的核心);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基础) “性本善”;(如何扩充善性?)
(2)墨家学派
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兼爱(无等差的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生产力发展,劳动者地位上升;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也 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2)荀子 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如何向善?) 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足食…民信之
顾炎武—亭林先生
材料二
观点: “众治”。把君主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 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君主权力 .
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 ——顾炎武《日知录》 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评价顾炎武的观 点。 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3、百家争鸣的表现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道家学派(春秋晚期创立-老子) A、老子的思想 哲学思想: 世界万物本源是“道“(规律 ),顺应自然; 万物有矛盾,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社会理想:小国寡民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B、庄子的思想 世间万物相对的; 顺从自然; “逍遥”的人生态度:放弃大小、生死、贵贱等观念以获得精神上 的自由;
(1)孔子的思想——仁、礼、德治、教育思想
对社会:恢复周礼所强调 的等级秩序
C、 “为政以德” 重教化,轻刑罚。 反对过度榨取 (主张“使 民也义(宜)” )
D、教育思想
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实践:兴办私学) 教育的基本方法——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标——学而优则仕、君子(具备“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 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影响: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为社会变革培养人才;
(2)、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关 系)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注意掌握 天人感应的含义以及主要作用) 维护秩序: “三纲五常”
3、评价新儒学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社会 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消极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2)、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思想
“心”是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就是“理”;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王阳明的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良知是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 良知被私欲侵蚀,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 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 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 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1610—1695)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浙江余姚人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3)、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 强调仁义,在战国大动乱时代不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 儒家仅是一家之言;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则使儒学遭到前 所未有的血腥镇压;但到了汉 代,一位从河北广川走出来的 思想家却用自已的智慧征服了 汉武帝,彻底扭转了儒学的命 运,把它推上了古代统治思想 的巅峰,这个人就是董仲舒。
概述
从百家到一家,一家发展演变。
的中 演国 变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春秋战国形成
汉代成为正统 宋明发展为理学
明清新发展
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的含义 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针对社会问题展开辩论; 发表见解,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
4、宋明理学的特点: 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伦理道德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 一致;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 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 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 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 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 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 “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男方死亡以自杀 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 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 节得越惨烈越佳。——这样的社会是变相 的妇女屠宰场。
黄宗羲的思想
(1)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 本
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思想武器
顾炎武思想
材料一 亡国:改朝换代,统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 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治者政权的变更。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 亡天下:民族、文化 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 的沦亡,关系到整个 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 民族的命运。 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 “天下兴亡,匹夫有 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责” 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 下?
积极
4、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应批判
4、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
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何时被打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儒学的理论化、思辩化:宋明理学
1、背景 ①汉末:儒学权威性削弱 ②魏晋南北朝:佛、道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③唐朝:三教并行政策,佛教、道教发展,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作准备 ④北宋:相对宽松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进步: “兼爱”“非攻”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局限:但无等级的爱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3)、法家学派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A、发展情况: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的李 悝、商鞅、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B、思想 法治;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历史不断发展,主张变法革新;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什么政治思想?除此之 外,黄宗羲还有什么政治主张? 梨洲先生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这种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传统的经 济思想是什么,简要评述这种经济思想的作用?
工商皆本。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工商业者 社会地位提高。重农抑商,封建社会早期,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 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后来,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5、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 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积极: 1)重视主观意志: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2)注重气节、道德; 3)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五)、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 1、背景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强化阻碍社会进步;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文化上:因循守旧、空谈义理的风气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批判
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 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思想 ①经世致用(关注国计民生)-----《天下郡国利病书》 ②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③提出“保天下者”,匹夫有责。
北宋复兴儒学的原因: 唐、五代不重伦理纲常提供历史教训; 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需要强化君权意识;
2、理学的含义: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 是世界的本原。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