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为政以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为政以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为政以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

”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

”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

”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

”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

”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

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

”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

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

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①之。

”(选自《论语·为政》)[注]①共:通“拱”,环抱,环绕。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含答案

错误! 第一课为政以德在人们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个性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

他的灵魂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

读到“是谓大同”,你也许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于丹说:“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没有色彩,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哲人的世界吗?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走进《论语》,聆听先贤的教诲,沐浴经典的光辉。

错误![课标要求] 1.背诵2.1、2。

3、13.6章和16.1章中“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 耻;节用而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 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的为政者的基本素 质是什么. [发展要求] 1.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论语》课后练习

论语》课后练习
《论语》课后练习
《为政以德》
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 面 有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 样 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 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 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定它的足民思想。去 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的更多,这是 他关注的重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实题目)
《君子之风》
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 “浮云”的比喻义: ①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 过眼烟云; ②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于己 无关; ③浮云至清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 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 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 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 厌,故既得而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 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 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 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 任有为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周而不比》
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略,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 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如 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 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结交之人。请联系4.26章和 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加合理。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 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 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 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 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 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 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如果 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 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高中语文 为政以德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 为政以德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论语(lùn)仆人(pú)何以伐为(wéi)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D.后羿(yì) 聚敛(jiǎn) 偃仰啸歌(yǎn)解析A项“论”应读“lún”。

C项“崩”应读“bēnɡ”。

D项“敛”应读“liǎ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解析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项“道”通“导”,治理;C项“与”通“欤”,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C)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解析A项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项去:去掉。

D项若:指示代词,这。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解析(1)于:在,介词。

(2)于:向,介词。

(3)焉:什么,代词。

(4)焉:哪里,副词。

5.《论语》这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处身立世的道理等方面。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四、知其不可而为之9、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为政以德 学案 答案

为政以德 学案 答案

为政以德 同步练习 答案
1-9:B、D、C、D、B、B、B、C
为政以德 学案 答案
1、既来之,则安之: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三家 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 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 拾。 3、大动干戈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4、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节约百姓的劳动成果才是真正爱 6、节用爱人: 百姓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 7、风行草偃: 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 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 倒伏。
8、化若偃草: 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 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 风吹倒。
• 三 1、富民、教民、正己、举贤 2、孔子的“百姓观”: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 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要“足 民”,藏富于民。 3(1)季康子的治国理念: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的治国理念:以德治国(德治) (2)比喻。(1分)统治者是百姓效仿和学习的 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1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 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 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 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基础积累(11*3=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A、庶民
•遮掩

摭拾

甘蔗

B、颛臾
•祥瑞

揣测

水流湍急

C、案牍
•渎职

牛犊

买犊还珠

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A、陈力就列(摆岀来;职位/相夫子(辅佐)
• • •
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努
• • 力)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
• • • • 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
• •
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使民以时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民
• •
免而无耻④节用而爱人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项(A)A 尚德哉若人/君子之德风B敬事而信/民
• • •
无信不立C羿善射/举善而教不能D富之/
• • • • 季氏富于周公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曰:“富之。

”②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③
•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⑤故人不独亲其亲⑥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⑦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
⑧吾妻之美我者
A①③⑦/②④/⑤⑧/⑥
B①④⑦/②③⑥/⑤⑧
C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⑤/②③⑧/⑥⑦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C)
A举善而教不能,则劝B民免而无耻C而
• • • •
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 • •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A无乃/尔是/过与 B 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一项是
(B)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季氏富于周公10下列成语来源与孔子言论无关一项是(B)
A、祸起萧墙
B、舍本逐末
C、分崩离析
D、既来
之,则安之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文学上没有什么价值。

我们学
《论语》,主要是要掌握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B、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 ,二者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苛求孔子,因为当时社会混乱不堪,思想当然也难免混乱。

C、“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D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其次才是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阅读选择填空12-16/1分)
阅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12、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A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
13、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表引进动作的对象,不译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对于
③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④龟玉毁于犊介词,在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介词,到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在
1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项(D)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 、吾恐季孙之忧
15、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D)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D谋动干戈于邦内
1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D)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三、阅读解答:
17、《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听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就提岀了反对意见,请简要分析他反对的理由。

(提示:共三点6分)答:颛
臾乃先王圭寸国,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18说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义(提示:各有两方面的比喻6分)答:第一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虎兕岀于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第二层: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行凶,龟玉被毁,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孔子以此形象地批评冉有和季路的失职。

19《季氏将伐颛臾》能反映岀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将伐
颛臾的真正阴谋。

(4分)(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20、孔子是如何批评冉有的第二次辩解的,
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提示:方面/6分)
① 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其次阐明政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使安之。


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在萧墙之内也)
2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如何理解
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 答: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这是国家建立的物质根本。

而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是国家稳定、百姓安乐的精神之本。

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分)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
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

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2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
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答:“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仍有等级差异的政治主理想
分,你认为有道理吗? 分)
“等贵贱,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 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结构分配社会财富,I是起义的纲领。

有道理,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 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2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4分)
答: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从治理国
家角度而言,前者侧重“法治”,后者侧重“德治”。

24、结合本课其他章节,具体说说孔子的政治主张。

(7分)
答: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12.19)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

”(12.19)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6.1)
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
精品文档
育。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2.20)
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

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

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

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

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

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

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

扌L 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

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

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

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