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01《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3第三节 货币及其属性

(二)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加快商品流通,加深商品 经济的内在矛盾。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量与待售商品价格 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铸币: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态、重量、成色并标明面 额值的金属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 有价值。需要现实的货币(通货)。
二、市场机制
(四)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为谋取自身最大经济利益而参与 市场竞争时可能遭受亏损甚至破产的压力,迫使市场主体在 市场竞争中作出明智决策的机制。
三、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 以贯彻的形式,在现实经济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 用的: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 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价值规律通过竞争机制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提 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经济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社会生产是如何实 现有序发展的?
价值规律在支配 商品经济的发展。
头脑风暴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
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一、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作用
1、价值规律能够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 在各个生产部门 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 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改善经营管 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一篇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2、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
芽
3、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剩
余价值理论,它们都是建立在商品分析的基础之
上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 ——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结构。商品这个东西,千百 万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视无 睹。只有马克思科学的研究了它,他 从商品的实际发展中作了巨大的研究 工作,从普遍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科学 的理论来”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 始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 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 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甚至人和人之 间的一切联系,也采取了商品的形式 。
第一章 Political Economy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 商品二因素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四.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得到了很大
⑤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不能 自我表现出来,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 表现出来。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 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就是交换价值。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1)?“ 经济” 的涵义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着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学派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 表现形式。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2.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 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1只绵羊
第二节
(四) 货币形式
货币
50斤谷物 = 2把斧子 = 40尺布 = 1只绵羊 = 其他种种商品 =
5克黄金
第二节
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使用价值 和价值 商品的内在矛盾 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 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 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私有制 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第二节
货币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主动作用 被动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第二节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尺度: 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 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想 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 现 3.价格标准:计量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 币单位,叫做价格标准。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4.经济结构
●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 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 社会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 样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它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生产方式 1. 生产方式的含义
二、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各种社 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 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第一篇 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
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 方式和交往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 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 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文版序言
第一章 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1 生产方式理论 §2 经济制度理论
生产方式即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具体是指社生活 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 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 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 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第一、在生产的条件中生产技术条件是生产组织条件 的基础。
第二、在生产的形式中社会生产形式是指社会生产的 运 行方式,生产的社会形式则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结 合方式。
第三、生产条件与生产形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2.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 •
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 专门从事工具制造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 商人出现并与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
3.商品经济
(1)含义: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 济关系商品化的经济形式。 (2)必备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 所有。
第一篇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 •
了解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价值量 的决定、比较和变化; • 理解货币的本质、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 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 理解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从而正确认识 商品和货币; • 能够运用所学的价值规律理论,分析市场经济 生活中的事例。
产业革命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里程碑,也 是市场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
市场经济产生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近代市场经济阶段 现代市场经济阶段
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联系主要表现在: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所反映的都是商品生产和 商品交换,它们都遵循价值规律,两者从覆盖 面和影响范围而言是一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 相对应的范畴不同; 发展阶段不同。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不相同的劳动,就是具 体劳动。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商品使用价 值的多样性。 • (二)抽象劳动 撇开其具体特点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说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就是指抽象劳动构成商品 的价值实体。
3.自然经济的特征
——是一种自给自足型经济。 ——是一种封闭型经济。 ——是一种保守型经济。 ——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重点: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概念;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劳动二重性原理和价值规律。
本章难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价值形式。
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一定经济制度下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特征1、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特征1、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3、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4、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特征1、形成商品的价值;2、反映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1、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准确理解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内涵、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分工的产生及其重要意义;引导同学们运用社会分工等相关概念正确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提高经济解释的自觉性。
第一节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
一、自然分工
首先是反映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
(P18)
自然分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性从而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P18)
二、自然经济的发生
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三、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一、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它是指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工业、农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和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相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的出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体现了尖锐的阶级对立,但它的出现,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实体所有。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三、商品经济的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商品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1)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
(2)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阶段。
(3)社会化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商品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第二、商品经济中各经济单位互相依赖、密切联系,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特征。
二、经济现代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第一,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力有关。
第二,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商品经济是几个社会共同存在的经济形式,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复习思考题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