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经济概况
巢湖

巢湖巢湖市属于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水污染防治流域之一。
近年来,湖体营养过程加剧,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及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以及巢湖地理局限性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污染成因与治理措施。
在分析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巢湖的有关概况。
巢湖简介:巢湖,又称焦湖,是安徽省内最大的湖泊,巢湖水系发达,自古就号称“三百六十汊”,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巢湖是一个区位独特的地方。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很少有哪个城市能像她这样,襟江而又拥湖。
大江大湖在这里交汇,江南江北文化在这里集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她造就为江北的“鱼米之乡”,历史的烟云赋予她丰富的名胜古迹,长江巢湖之水哺育出一辈又一辈历史名人,为今天的巢湖留下了珍贵的自然和历史遗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名胜文化资源。
巢湖景观:山水名胜:巢湖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在诸多名胜中,最具吸引力的是山水风光名胜。
滚滚东去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巢湖,巍峨起伏的群山,热气蒸腾的温泉,从宏观上构成了巢湖山水的壮丽气势。
她集长江天险、湖光山色于一体,汇名泉名洞、奇石奇花于一身,湖光、江涛、温泉、奇花,堪称“巢湖四绝”,曾使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叹为观止!人文景观:巢湖人的祖先古猿人和有巢氏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为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代代的“有巢氏”接过老祖宗手里的接力棒,以巢湖人特有的“居巢、爱巢、筑巢、美巢”精神,在这块黑土地上披荆斩棘,辛勤耕耘,忠实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创造崭新的现代文化,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使得巢湖名胜文化更加星光灿烂。
全国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勤劳智慧的巢湖人遵循“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方针,陆续开发开放了一批山水风光名胜和宗教名胜:绿化和美化了湖心姥山岛和“江门”西梁山,并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湖滨大道和沿江大道,使“两颗宝石”成了观湖揽江、领略湖光山色的最佳去处;开发开放了半汤、香泉、汤池的温泉休疗养区、温泉度假区,兴建了汤池金孔雀温泉度假村和香泉湖国际温泉度假村,使“三串珍珠”成了闻名遐迩的集疗养、保健、培训、度假、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九天福地”;创建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使“四块翡翠”成了朝山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理想所在;开发了仙人洞、王乔洞、紫微洞、泊山洞和华阳洞,使“五座龙宫”成了人们探洞赏景的“地下艺术宫殿”。
巢湖地区概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巢湖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快“四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即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金外溢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周边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周边城市旅游的“后花园”。
巢湖正在向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湖滨城市目标迈进。
市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0万余人。
每年输出约80万余人。
全市四县一区130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劳动服务站,城乡就业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
全市按照劳动力市场“三化”标准建成劳动力市场6个。
初步形成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社会保险、就业培训、用工管理、境内外劳务输出和失业管理等方面。
有机结合的工作制度和服务网络。
基本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四失就业信息网络。
通过较为先进的科技服务手段。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就业体制。
全市现有本科院校1所、专科院校2所、中等院校6所、职业高中8所以及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基地80多个,涉及专业40余个,年职业和技能培训2万多人。
近年来,巢湖市在抓好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突破。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目前通过强化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开辟劳务输出新途径,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有序化、规模化程度。
扎实稳妥地推动了巢湖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巢湖是一片开放的热土,我们热忱欢迎上海各地用工单位前来我处洽谈劳务合作行政区划巢湖市下辖4县1区,65个镇、5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总人口465万。
居巢区巢湖市面积2082平方千米,人口86万,邮政编码238000,区人民政府驻东风路,辖11个镇、1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
11个镇:槐林镇、黄麓镇、栏杆集镇、苏湾镇、夏阁镇、散兵镇、银屏镇、柘皋镇、坝镇镇、烔炀镇、中垾镇。
三分巢湖,现在如何了?

三分巢湖,现在如何了?和⼈瞎聊,说起三分巢湖的事,马上⼗年了,写⼀下吧。
结果没收住,字多了。
三分巢湖,还是因为合肥和整个安徽经济,先天上的不⾜的原因。
长三⾓都市圈,从东端开始,沿长江公布,上海苏州⽆锡常州镇江南京再加上马鞍⼭芜湖合肥,上海南京合肥层级逐级递减。
上海做为长三⾓都市圈第⼀极,地位⽆可捍动。
南京作为长三⾓都市圈次⼀极城市,合肥相对做为再次⼀级城市,这也和三省经济地位相符。
南京,做为江苏省会,有时被调侃为“徽京”,谁让南京离安徽太近,离江苏地理中⼼达远,⼀部分安徽⼈直接认为南京是安徽省的省会。
虽然省会城市可能集中省内资源的使⽤,但也⽆法直辖命令苏锡常三市。
苏锡常三市和上海⾛的近,上海也可以沿长江直接辐射苏锡常,苏锡常也是不屑徽京。
南京都市圈,既然是圈,当然不会是⼀个城市⾃⼰在那⾥蹦跶,所以南京只能拉拢同省的扬州和不同省的马鞍⼭芜湖,打造⾃⼰的环南京都市圈。
南京⾃⼰,也在做上海⼩弟和⾃⼰单⼲两种情况下摇摆,但谁也不想总做⼩弟,南京也想成为长三⾓都市圈⼀极,环南京城市也只有场州马鞍⼭和芜湖可以拉拢,谁让南京靠近安徽,不是江苏的地理中⼼。
合肥地处安徽接近安徽地理中⼼,不靠江不靠海,这也是先天不⾜,历史沉淀也不够,在上海和南京⾯前难免低⼈⼀等。
关于南京长江⼤桥也得说⼀下,南京长江⼤桥太矮了,上海出发万吨级轮船过不去,安徽⽅⾯如果有万吨轮船巨轮也过不来,这也导致安徽经济辐⾝到南京后⼒道不够,安徽和上海交流也没法以万吨轮船来沟通,南京是⼀个临界点的区位。
合肥知道,安徽如果和整个江苏⽐拼,那是绝对没有胜算,如果没有野⼼,当然可以安⼼做上海江苏的⼩弟,沿长江分布三个省份经济实⼒也确是如此。
但如果和苏锡常⼤致苏南区域去掉的江苏⽐拼,安徽⽅⾯并没有多少劣势,那为什么不去争⼀极,打造合肥都市圈,并带动整安徽经济,毕竟谁也不想总做⼩弟,没有哪个省份愿意经济落后,仰别省之⿐息。
想发展整个安徽省经济,消除南北⽂化隔阂,先打造合肥都市圈,集中省内资源先做⼤省会,再带动整个安徽经济,那就要拉拢合肥旁边的平原城市,马鞍⼭芜湖,再⼤⼀点可以把铜陵也算上,这⼏个城市都是沿长江分布,有更好的流通性。
浅议环巢湖区域自然资源保护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149浅议环巢湖区域自然资源保护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杨军摘要:安徽省会合肥市在拥有巢湖后走上了创建“大湖名城”的道路,然而过度对巢湖湿地的开发,引起了中央环境督查组的注意。
2017年底,中央环境督查组向安徽省反馈了巢湖问题,这对环巢湖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本文以此为例分析过度的自然资源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造成消极影响。
关键词:自然资源保护;环巢湖;区域发展一、巢湖近年的基本情况巢湖位于皖中,连淮通江,沿岸原有湿地较多,可以调节水质、保护生态,是保护湖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第一道屏障。
2011年8月,安徽省将地级巢湖市改为县级巢湖市,划入合肥市版图。
自此,合肥市开始建设“大湖名城”;2014年11月,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2016年2月,合肥滨湖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2016年4月起,安徽省党政机关搬迁至滨湖新区。
滨湖新区承担着"要把合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
2016年,巢湖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1%,在合肥市所有县区排名第11位。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1.2亿元,同比增长11.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7.0亿元,同比增长7.4%。
二、环巢湖区域主要经济(1)水产行业。
巢湖水生物资源丰富,主要名优水产有银鱼、秀丽白虾、湖蟹,三者被誉为“巢湖三鲜”。
另外在鱼类资源中,湖鲚主宰着巢湖渔业的产量。
红鲌、“四大家鱼”、鲤、鲫等鱼类都是巢湖优质鲜群种。
(2)旅游行业。
巢湖风景名胜区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的以巢湖辽阔水域风光为背景,以较为原生态的湖岸环境为基础,以湖岛、山林、湾咀为自然景观特征,以巢文化和典型的圩田风光为资源要素的综合性特大型国家公园。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章城市概况一、市域概况1 、地理位置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巢湖。
市域与合肥、南京、安庆、滁州市接壤,与铜陵、芜湖、马鞍山三市隔长江相望。
全市拥有182 公里长江岸线,是安徽省皖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会合肥市到南京、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沿江城市的交通走廊。
2 、行政区划巢湖市南北宽约122 公里,东西长约133 公里,全市总面积9423 平方公里,辖庐江、无为、含山、和县四县及居巢区,1999 年底总人口446 万人,人口密度473 人/ 平方公里。
3 、历史沿革巢湖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共三千多年。
历史上巢湖曾称南巢、居巢、襄安、巢州,至唐武德七年始称巢县,后县名又几经改变,到南宋景定二十八年定名巢县。
1984 年巢湖撤县成立县级巢湖市,1999 年7 月撤县级巢湖市成立地级巢湖市。
殷商时期,巢湖市一带属于南巢之地,周代属巢伯国,春秋时为吴楚交兵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设居巢县,东汉为居巢候国,皆属庐江郡,三国时居巢县属魏,后因战争破坏遂废。
西晋复置居巢县,仍属庐江郡,东晋南朝时侨置南谯郡,置蕲县,隋时改为襄安县,辖境为今巢湖市和无为县地。
唐初一度置巢州,后废巢州设立巢县,属庐州(今合肥市)。
宋时巢县属于无为郡,至南宋末升为镇巢郡,元初又改镇巢郡为巢州,后又改州为县,隶属无为州。
明代巢县属无为州,清代属庐州府。
4 、地形地貌巢湖市地形南北高,中间低。
市域中部被长江、巢湖两个冲积平原贯穿,南部和北部为山丘岗地。
南北部分用地有东北至西南方向的山脉断续相连,形成了沿江水网圩、沿湖碟形圩、波状平原和低山丘陵四种地貌,其岗地、圩畈、平原的比重分别为12.3% 、48.9% 和38.8%5 、气象水文巢湖地处地球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全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
全区年平均气温15.7~ 16.1 °C , 南北差异较小。
巢湖

Page 5
文件
自然地理
自然资源:巢湖资源丰富。已
发现的矿藏有
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
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等储量巨大。巢湖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 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
巢湖三 珍”(银鱼、白米虾、螃 蟹)享有盛誉。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30多处,江、湖、 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 泉、山色是“巢湖风 景三绝”。
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
Page 6
地理气候
概括:
在中国气候区划中,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
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特定 的地理位臵使我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即兼有南北 气候之长:水热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 但也 兼有南北气候之短:降水时空变化大,旱涝灾害较频繁, 有些年份少雨干旱,有些年份多雨成涝, 表现出气候的 明显变异性。同时,本市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常有连阴 雨、暴雨(雪)、霜冻、高温、大风、冰雹等灾害出现,给 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Page 13
其他景点
比如紫薇洞,姥山岛,亚父山,龟山公园
Page 14
历史文化
巢湖地域
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三十万年的
“和县猿人”、二十万年的“银屏智人”和五千年前“中国最早的城 市”凌家滩文化遗址,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一步 步进化的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期到铁器时期直到新石器时期人类创 造的最早的古代文明。三大遗址的发掘,震惊了国内外考古界和史学 界,打破了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 史论断。
地理位置
巢湖市位于省城合肥的南部,区 位优越,交通便捷。淮南、合九铁 路及合宁、沪蓉、合芜高速公路穿 境而过。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 芜湖长江大桥和铜陵长江大桥横跨 长江天堑,是巢湖市连接江南的跨 江通道。依托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 和合肥、南京两个航空港,可借 “船”出海。巢湖汽车北站设有合 肥骆岗机场异地候机楼,采取“空 港快线”的方式,为巢湖当地旅客 提供购票、班车接送、异地值机等 “一站式”服务。
巢湖简介介绍

地形地貌
巢湖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低山 丘陵和平原洼地,这些地貌形态的 形成也促进了巢湖的形成。
水文气候
巢湖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 候,年均降水量较大,地表水丰富 ,为巢湖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巢湖的演变
水位变化
巢湖的水位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 的影响,经历了多次变化。在洪 水期,水位上升,湖水面积扩大 ;在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水面
巢湖也是合肥市的饮用水源地 之一,对于当地的水资源保护 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巢湖历史背景
巢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 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巢湖地区曾是古代吴越文化和楚 文化的交汇地带,有着丰富的历
史文化遗产。
在近代以来,巢湖地区也是中国 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曾发生过
多次著名的战役和历史事件。
湖泊的水质、生态等进行实时监测,为湖泊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THANKS
感谢观看
积缩小。
形态变化
巢湖的形态也随着水位的变化而 发生变化。洪水期时,湖泊面积 增大,形态近似圆形;枯水期时 ,湖泊面积减小,形态略显瘦长
。
水质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巢湖的 水质逐渐变差。近年来,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水质,如 禁止污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政府对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巢湖的水质有望得 到进一步改善。未来,巢湖将成为更加适合水生生物栖息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
巢湖自然资源
巢湖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包括 鱼类、贝类、水生植物等。
巢湖地区还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 旅游资源,如巢湖风景名胜区等。
巢湖的湿地生态系统也十分重要,是 众多鸟类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 地。
02
CATALOGUE
巢湖市地理环境

巢湖市地理环境
巢湖市地处安徽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
巢湖市地理环境优越,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巢湖市位于长江流域,是长江
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下面将从地形地势、水系特征、
气候特点等方面介绍巢湖市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势:巢湖市地势平坦,整体呈现出低洼盆地地貌。
市境东部是长江平原,
西部则是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大。
巢湖市地理位置靠近长江,地势较低,盆地内多
为平原和丘陵,适宜农业发展。
水系特征:巢湖市境内有巢湖、长江等多条河流贯穿而过,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
巢湖是安徽第三大淡水湖,水域辽阔,湖水清澈透明,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气候特点:巢湖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
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和宜人。
气候适宜,适合各类作物的种植,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总体来看,巢湖市地理环境优越,地势平坦,水域丰富,气候宜人,为当地经济
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培育起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建立了地方国民经济体系,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200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7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0.77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210.30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68.26亿元,增长10.0%。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8%,上半年增长12.5%,前三季度增长13.4%。
三次产业结构为21.0∶43.9∶35.1。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34元(折合1675美元),比上年增加1825元。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7.2%,上半年上涨7.2%,前三季度上涨6.5%,全年上涨5.5%,涨幅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上涨5.5%,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2.9%。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7.12万人,在岗职工16.31万人,减少0.47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巢湖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种多,产量高,质量优。
2008年,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4.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4%,其中夏粮播种面积6.6万公顷,增长4.7%;早稻种植面积5.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秋粮播种面积22.9万公顷,增长4.0%;蔬菜播种面积5.7万公顷,与上年持平。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31.7万吨,增长9.6%。
夏粮总产量达31.7万吨,增长12.3%。
蔬菜总产量135.7万吨,增长3.4%。
油料产量25.43万吨,增长8.0%。
棉花产量7.00万吨,增长9.8%。
全市生猪存栏43.8万头,比上年增长11.8%;全年生猪出栏75.1万头,增长7.8%。
肉类总产量16.1万吨,增长5.9%。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9万吨,增长2.8%。
禽蛋产量7.5万吨,增长4.3%。
水产品产量16.05万吨,增长4.6%。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67.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
农用拖拉机11.71万台,增长6.5%;农用运输车1.37万辆,增长7.0%。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2.95万吨,增长1.1%。
农村用电量19856亿千瓦小时,下降0.7%。
有效灌溉面积达305.33千公顷,新增6.1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82千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巢湖工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
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7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1.09亿元,增长29.0%。
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0.9%和31.3%。
股份制、其他类型及国有企业继续较快增长。
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增加值比上年增长的有28个,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9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89.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增长45.9%,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118.4%,家具制造业增长48.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长64.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5.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5.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1.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4.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电力电缆增长36.6%,人造板增长30.1%,化学纤维增长26.0%,水泥增长12.5%,精制食用植物油增长11.2%,中成药增长6.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3.31,比上年提高19.99个百分点。
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29.82亿元,增长31.0%;实现利税41.45亿元,增长17.0%,其中利润23.75亿元,增长16.0%。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个利润超亿元的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9.6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2.8%。
2008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6.20亿元,比上年增长3.4%。
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38亿元,增长37.4%。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25.29万平方米,增长22.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4.55万平方米,增长36.2%。
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7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
其中,城镇投资306.39亿元,增长38.9%;非农户投资40.4亿元,增长12.7%。
技术改造投资78.0亿元,增长27.3%。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0.17亿元,增长147.8%;第二产业投资193.79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投资142.83亿元,增长54.2%。
从行业看,工业投资193.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0.4%。
三产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6.6%,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55.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199.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9.17亿元,比上年增长51.1%。
商品房销售额36.88亿元,增长6.5%。
全市共有168个项目入围省“861”行动计划,全年共完成投资115亿元。
巢湖华能电厂一期、明星电缆、海德机械、超飞乳制品、新兴电缆、大国地板等23个项目均已建成投产。
庐江重啤集团改扩建、凯博尔电缆、双福粮油、大江水泥等27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国内贸易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9.32亿元,增长25.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1.86亿元,增长22.0%。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26.05亿元,增长23.7%,其中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额19.72亿元,增长50.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0.77亿元,增长25.6%;其他行业零售额4.36亿元,增长24.7%。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69.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8.5%,日用品类增长42.5%,化妆品类增长57.9%,金银珠宝类增长53.0%,书报杂志类增长40.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1.1%,汽车类增长14.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7.9%。
对外经济和旅游2008年进出口总额4.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0%。
其中,出口3.99亿美元,增长65.4%;进口0.49亿美元,增长92.6%。
全市有122家企业发生了进出口实绩,增长13.0%,15家重点企业出口2.88亿美元,增长80.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2.2%。
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6家。
全市出口商品共有17大类278个品种,其中:大宗商品农药出口15452万美元,增长95.3%,占出口总额的38.7%;机电产品出口7355万美元,增长91.8%,占出口总额的18.4%;农产品出口5073万美元,增长29.9%,占出口总额的12.7%。
进口商品共有10大类34个品种,主要有杏仁、腰果、农药原料、机械设备等。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家,比上年下降57.1%;合同利用外资7959万美元,下降79.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894万美元,增长51.6%。
2008年接待海外游客1.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6%;接待国内游客431万人次,增长26.4%。
旅游总收入25.1亿元,增长36.4%。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14万美元,增长30.8%;国内旅游收入24.9亿元,增长36.1%。
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20处。
交通和邮电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全年旅客运输量5617万人,货物运输量251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6.3%;旅客运输周转量356639万人公里,增长6.9%。
其中,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355295万人公里,增长7.1%,水运旅客运输周转量1344万人公里,下降27.8%。
货物运输周转量973491万吨公里,增长17.4%,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26601万吨公里,增长4.4%,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746890万吨公里,增长22.0%。
港口货物吞吐量3931万吨。
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7.04万辆,比上年增长7.0%,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4.0万辆,增长16.6%。
民用轿车拥有量2.35万辆,增长18.6%,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1.72万辆,增长20.6%。
2008年邮电业务总量16.89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4.77亿元,增长6.2%;邮政业务总量2.12亿元,增长23.5%。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1万门,比上年减少23.33万门。
本地固定电话用户88.36万户,减少8.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2.48万户,增加16.38万户。
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43.9部,同比增加1.8部。
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31万户,增加1.38万户。
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2008年财政收入44.80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61亿元,增长35.9%。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9.9%,营业税增长38.6%,企业所得税增长120.3%。
财政支出73.94亿元,增长37.3%。
其中,教育支出增长44.4%,科学技术支出增长46.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9.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76.0%,环境保护支出增长48.7%,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