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河南省平顶山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1)

河南省平顶山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隋朝与秦朝均是中国历史上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它们短命的共同原因是()A.实行暴政B.开凿运河C.科举取士D.重农抑商2.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一项历史工程的赞颂。
它是 ( )A.长城B.都江堰C.大运河D.赵州桥3. 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
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A.隋炀帝B.汉武帝C.唐太宗D.唐玄宗4.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监察权力C.丞相权力D.地方权力5. 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和亲”“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研究的主题是A.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D.中华文明的起源6. 在众多唐代诗人中,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作豪迈飘逸,清新瑰丽,这位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7. 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是诗人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
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是()8. 宋与辽、西夏、金并列的四幅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A. B. C. D.9.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这项政策是()A.重农抑商B.和亲会盟C.重文轻武D.闭关锁国10. 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军,最终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南宋抗金名将是A.岳飞B.韩世忠C.文天样D.李靖11. 《水浒传》中描写道:“梁山好汉鲁智深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不仅有人说书唱曲,杂耍表演,还有人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
(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年七年级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试卷说明: 1. 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
请在第Ⅱ卷上直接作答。
2.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60分。
)1. 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隋朝大运河”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①它的中心是洛阳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 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判断与这些内容相关的皇帝是摘要一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摘要二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元世祖3. 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据史料记载“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
它的主要用途是A. 交通运输B. 纸张印刷C. 农业生产D. 陶器制作4. 使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性事件是A. 玄武门之变B. 黄巢起义C. 安史之乱D. 宦官专权5. 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位唐代僧人是A. 释迦牟尼B. 鉴真C. 法显D. 玄奘6.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D.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7.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8.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 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9. 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A. 宋代商业繁荣B. 民族政权并立C. 宋代国家统一D. 宋代民族融合10. 史书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归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一隋到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衰弱。
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二唐、宋、明、清的经济发展
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三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
特点: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由对外开放、积极交流,转变为闭关锁国;和平友好交往与对外开放是主流。
认识: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四隋到清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2019年中考总复习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过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 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 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 大贡献。 6.地位: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知识点2.戚继光抗倭 1.措施: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2.结果: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 ,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 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知识点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 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1)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使用指南针以及掌握大量 天文、历史知识等。 (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4)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以及船队成员的众志成城,和衷共济。 三、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1.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迁都: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我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京的朝代有:金朝(中都)、元朝(大都)、
明朝(北京)、清朝(北京)。
2.统一: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
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巩固: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核心,其演变历程 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郡县制),西汉巩固(汉武帝大一统), 隋唐时期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明清两代君主专制空前加 强(明太祖废丞相、设三司、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清雍正时 设军机处)。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 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5)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格式:八股文。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知识点4.经济的发展
2018-2019学年度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期末检测题七年级历史学科(附答案)(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下列各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每题2分,共48分1.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主要功绩是A.统一全国 B.开通运河C.创立殿试 D.三征辽东2.右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炀帝多次沿此河巡游江都,江都是示意图中的3.要求君王做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先后进谏200多次,被喻为君王的“镜子”。
这位名臣是A.姚崇 B.寇准 C.宋璟 D.魏征4.下列历史文物,可以实证A.唐朝对外交流广泛 B.大唐对外掠夺金银和人口C.玄奘西游带回佛经 D.日本向大唐学习政治制度5.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A.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C.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D.贞观之治澶渊之盟6.王建《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对诗句理解准确全面的是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蕃人”学习汉文化C.“胡乐”在全国盛行 D.民族融合,相互学习7.培根说“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培根要强调“三种发明”A.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推动了作战方式的革新 D.促进远洋航海技术发展8.“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该材料评价的是A .韩熙载夜宴图B .契丹人饮马图C .蹴鞠铜镜D .杂剧A .耶律阿保机B .阿骨打C .成吉思汗D .忽必烈 9.下列图片中,能反映元代社会生活的是10.能反映北宋社会风貌的风俗画是A .《前门街市图》B .《皇都积胜图》C .《清明上河图》D .《盛世滋生图》11.“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仪服(如右图)”,“景德镇”。
符合以上信息的是A .青瓷B .白瓷C .青花瓷D .唐三彩12.新版《射雕英雄传》:金国小王爷完颜康争夺岳飞兵书《武穆遗书》,最后失败,成吉思汗和南宋联盟灭金。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历史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隋文帝灭掉陈朝 B.隋朝创立科举制C.隋朝统一度量衡 D.隋朝开通大运河2.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选拔人才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实现了大统一3.有历史学家认为,秦汉时期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士族力量强大;而隋唐宋时期社会中下层开始出任官僚。
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A.选拔官吏看重门第 B.开通大运河C.科举制创立并完善 D.设立军机处4.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引用此话的根本目的是()A.为了阐明君民关系 B.为了阐明水与舟的关系C.为了说明民贵君轻 D.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5.诗歌既抒发作者情怀,也反映社会现象。
下列诗句描写的社会现象反映的是()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6.对《唐朝人口统计表》(见下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时间人口数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1690万人A.唐朝人口呈不断上升趋势 B.唐太宗开明统治利于人口增长C.武则天时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唐玄宗前期人口继续增长7.我国历代王朝大多重视制度创新,下列制度中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8.下列关于唐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饮茶之风风靡全国 B.人们可以用上青瓷碗白瓷壶C.农民可以用曲辕犁犁耕,筒车灌溉 D.除夕夜,百姓挂年画,贴“桃符”9.“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2019学年山东滕州张汪中学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单元过关题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时代(无答案

2019-2019学年山东滕州张汪中学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单元过关题第二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时代一、选择题1.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速了两岸城市发展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A.隋文帝时B.隋炀帝时C.武则天时D.唐玄宗时4.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流经扬州的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5.与看见新科进士感叹“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和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这两件事有关的统治者分别是A.唐高祖和唐玄宗B.唐太宗和武则天C.唐太宗和唐玄宗D.武则天和唐玄宗6.今天藏族的祖先是A.匈奴B.南诏C.回纥D.吐蕃7.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康乾盛世D.文景之治8.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勤俭节约。
中国古代就有一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这位皇帝是()A.隋文帝B.唐太宗C.唐玄宗D.宋太祖9.“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黄巢起义D.安史之乱10.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以下措施哪些体现了他关注民生:①轻徭薄赋,让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
写下《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诗篇,被为为“诗仙”的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苏轼12.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13.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五四制)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五四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
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
”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
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2. 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晋惠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是诗人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
历史上把唐朝鼎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4. 《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yì汲取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材料中的“物”是( )A.耧车 B.筒车C.水排 D.曲辕犁5.“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国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有()①文成公主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6.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
”这反映了当时政策是(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7.下面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是( )8.为了写一篇论文,刘刚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9. 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民族交融)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二世而亡、“昙花一现”、统一的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
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膨胀。
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4.商业:
城市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
宋代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
经商空间不受限制,出现街市;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
商港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宋代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瓦子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原因: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三、明朝: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花生、向日葵、甘薯和马铃薯等。
2.手工业:棉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商帮,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四、清朝:
1.农业:a耕地面积增加,大片荒地开垦成农田;b兴修水利,治理河流;
c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2.手工业:a.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b.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d.明朝中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织机五六百张;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
3.商业:a.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b.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
4.闭关锁国:广州、广州十三行、影响。
【四、新疆、西藏、台湾】
一、台湾: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隋唐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
开始归中国管辖:元朝——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明朝: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意义: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
清朝:1.1683年,清朝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 1684年设置台湾府;(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3.1885年设置台湾省。
二、西藏:
唐朝: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开始归中国管辖:元朝——宣政院(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
清朝:1.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册封:顺治册封达赖喇嘛,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康熙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4.作用:通过以上措施,清朝有效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布局特点: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十、科举制】
一、隋朝:
1.建立: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
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三、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四、明朝:
1.八股取士: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答卷要由八个部分组成三句承题,两句破题,称为“八股文”。
2.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十一、常考字】
一、隋唐:隋炀帝涿郡、余杭曲辕犁、筒车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天可汗
颜真卿、欧阳询阎立本、吴道子鉴真、玄奘、天竺、《大唐西域记》
二、宋元:赵匡胤澶渊之盟铁木真、忽必烈澎湖巡检司、琉球、宣政院占城稻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窦娥冤》毕昇火铳
三、明清:朱元璋丞相锦衣卫八股文景德镇郑和、戚继光、倭寇、反侵略、嘉峪关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文字狱闭关锁国
汤显祖《牡丹亭》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紫禁城
曹雪芹《红楼梦》章回体郑成功、荷兰新疆、伊犁将军、噶尔丹、大小和卓、乾隆
西藏、驻藏大臣、顺治、达赖喇嘛、康熙、班禅额尔德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