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食品科学中的新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中的新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中的新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品科学领域也在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有益于食品行业,也对人类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食品科学中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吧。

一、食品添加剂的新研究食品添加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防腐剂的研究。

传统上,食品防腐剂大多是化学合成品。

但是,这些化学品长期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替代品。

目前,天然植物提取物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例如,酸类物质、萃取自植物的多酚类物质和膳食纤维等,都可以作为食品防腐剂,而且对人体没有负面影响。

二、食品安全的新技术食品安全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新技术。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可以将物质压缩到微小的尺寸,从而改变其性质和特征。

在食品科学中,纳米技术可以被用于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和营养成分。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纳米材料制造出“智能包装”,该包装可以控制食品中的水分和氧气含量,以延长其保质期;又例如,科学家们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成分,从而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

三、食品营养学的新发现食品营养学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发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更多的了解。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吃早餐有助于控制体重并减少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

这个结论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的支持。

这个结论是基于研究发现,不吃早餐容易导致过度饥饿,从而增加人们午餐和晚餐的食量。

而多次研究表明,过量的食物摄入是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食品之间相互影响的新认识不同食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些相互作用不仅在食品制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人类摄入食品后的代谢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高纤维饮食可以影响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从而产生积极的健康效应。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一、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状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意识到食品质量安全重于泰山,企业靠市场,市场靠商品,商品靠质量,以质量站稳市场,以质量开拓市场,并将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食品企业中来。

当前我国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出现了两极分化。

经济效益较好的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已初步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而效益滑坡的食品企业,疲于应付生存危机,质量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控现象。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意识淡薄在不少食品企业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对食品质量和食品质量管理的认识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比如对产品质量的内涵、质量控制内容认识不足。

一些食品企业的管理层认为产品质量是质量保证部门的事,过多地依赖质量检验。

在许多食品企业,质量的重要性未能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当质量与其他指标如产量、销售额发生冲突时,质量往往成为牺牲品。

加强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解决制约质量管理的根本性问题。

食品企业首先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手段,完善各项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监督,以法治代替人治,积极提高员工积极性并全面参与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进,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2.未能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粗放的原料生产方式制约质量管理。

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的原料大量来源于千家万户粗放型操作,而非集约化生产的原料基地,生产产业化程度较低,即便现在时髦的公司+农户形式,也难以避免粗放型原料生产带来的各种安全弊病。

粗放的生产管理、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以及多种原料来源,造成原料安全质量的不一致性,农药、兽药残留、寄生虫以及物理性异物等食品安全危害,都可能随着原料进入食品加工过程。

对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追溯性差。

在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方式下,如果不对员工的个人卫生状况进行严格管理,细菌很容易通过这些员工的呼吸、唾液和创口污染正在加工中的食品。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关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定义、种类、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等角度,探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定义与种类食品安全检测是指通过检测和评估,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卫生、适宜人类食用的一项技术。

它包括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生物致病因子等,以及对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保质期等进行检测和评估。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物理检测技术主要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异物、微生物菌落、重金属等;化学检测技术主要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农药残留、添加剂等;生物检测技术主要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生物毒素等。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改进。

目前主要的研究进展如下: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PCR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技术手段,可对食品中微生物进行快速、敏感、特异性检测。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LC-MS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可应用于农药残留、塑化剂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3. 光谱技术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高效的检测技术,可应用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其中,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已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手段。

4.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应用于食品安全智能化检测。

通过建立模型,对食品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其一,可应用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

其二,可应用于对食品品质进行控制和标准化,并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其三,可应用于建立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其四,可应用于扩大食品的出口市场,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食品科学研究前沿动态

食品科学研究前沿动态

食品科学研究前沿动态食品科学是一门涉及食物、营养、健康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食品加工、贮藏、保鲜、检测、安全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将围绕食品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进行综述,旨在让读者对食品科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一、食品科学的背景食品科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食品加工和贮藏方面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品科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展,逐渐涉及到食品营养、安全、风味等多个方面。

如今,食品科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食品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1、新型食品加工技术近年来,新型食品加工技术层出不穷,例如超高压加工、低温真空干燥、脉冲电场处理等。

这些技术具有独特的优点,如保持食品营养价值、提高食品品质等,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2、食品营养与健康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例如,研究食物中的功能成分及其对人体的益处,探讨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

3、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食品微生物是影响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对于食品微生物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研究较多,例如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毒素等。

4、食品包装与保鲜食品包装与保鲜是食品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和保鲜技术,以提高食品的保鲜度和品质。

三、回归主题,总结文章食品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新型食品加工技术的开发、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研究深入、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型食品加工技术的出现,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

食物安全管理问题的国内研究综述

食物安全管理问题的国内研究综述

物 日益加重 的信 任危机 问题 。陈锡文 l 发 达 国 3 _ 对
家 食 品安 全 主要 监 管 模 式 进 行 比较 , 究 美 国 、 研 欧
理论背景对 中国食 品市场中的食 物安全 以及政府 监督机制等 问题进行研究 ,讨论 了政府这位特殊 管 理者在市场 中的角色定 位 。张玉香 『 6 ] 从农产 品
关管理部 门的责任 ,消费者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 的角 色 。 甫 宁 等 l以转 基 因食 品 为研 究 对 象 , 钟 l 0 】 通
过 社 会 实 验 方式 模 拟 真 实 的市 场 情 景 研 究 了 消 费
2 对 中 国食 物 安 全 部 门管 理职 能 的研 究
国内学者对食物安全管理体 系及 管理机制进
行 分 析 与介 绍 ,提 出 发达 国家 在 食 物 安 : 管 过 全监
程 中值得借鉴 的做法 和经验 。丁声俊f 对食物 2 J 在《
安 全信任不 可掉 以轻 心一 由欧洲疯 牛病 I 食物 ; 发 安 全 对 话 》一 文 中对 欧洲 的食 物安 全 存 : 问 题 的
盟 、 国 、 国、 德 英 荷兰 、 拿大 、 加 日本 、 澳大利 亚 、 韩
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 、农产 品质量安全管理措
收 稿 日 期 : 0 1 O — 9: 订 日 期 : 0 1 1 4 2 1一 8 2 修 2 1 一l —1
基 金项 目: 津市 社科 基金项 目( J Y 0 2 4 ) 天 TY 1— — 5
3 对 食 物 安 全 利 益 相 关者 分 析 研 究 方 面
食 品安全信息 的能力 。万珍应等『认 为信息披露 l 4 ] 是解决信息不对称 的基本途径 ,提 出了提高食 品 安全信息采集 、 分析能力 , 提高披露信息有效覆盖 面和 利 用 率 ,建 立 以政 府 部 门 披露 为 主体 其 他 各 类社会监督机构 为辅 、资源共享和风险信 息互通 的有效食品安全披露体系 ,是解 决食 品市场信息 不 对 称 的主 要 途径 。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在不断加强监管的同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新进展、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来探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新进展1、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是食品中最常见的污染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是非常关键的。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而新兴的检测技术则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微生物的污染情况。

比如PCR技术、纳米金标记技术等,都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2、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增强食品营养、保持食品新鲜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它能够针对食品中的物质进行精确的编辑和改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比如,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来改变蔬菜中的化学成分,使其更具有营养价值,同时还能够有效防范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污染物。

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同时,也能够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应用情况1、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主要应用方之一。

企业可以通过检测技术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同时,还可以防范和解决食品中的各种污染物,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食品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机构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应用主体之一。

检测机构可以通过各种检测技术对食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快速、准确地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可靠。

3、政府监管机构政府监管机构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的重要背景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采用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担当起监管和管理的使命。

同时,还可以通过监测检测数据,及时了解食品中的各种污染物情况,从而保证食品的健康和安全。

三、未来发展1、智能化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将越来越智能化。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可以实现对食品全程可追溯、实时监测,从而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GMO食品安全性研究最新进展摘要

GMO食品安全性研究最新进展摘要

GMO食品安全性研究最新进展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粮食供应面临的挑战,转基因食品(GMO)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已成为热门话题。

然而,人们对GMO食品安全性的担忧仍然存在。

由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GMO食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逐步减少。

本文将介绍GMO食品安全性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与结果。

首先,GMO食品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它们在与传统食物相比的营养价值上并没有明显差异。

根据美国农业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大部分转基因作物中的营养成分与传统作物相似,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含量等。

此外,GMO食品还可以增加作物的营养价值,例如经过基因改造的黄金大米,它富含维生素A,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维生素A缺乏的问题。

其次,对GMO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是确保其在市场上销售的重要一环。

科学家们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类临床试验来评估GMO食品的安全性。

这些评估方法分析了GMO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和致癌性等。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GMO食品与传统食品相比,在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此外,GMO食品的环境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关研究发现,与传统农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和碳排放量。

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一些人对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杂交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仍然持怀疑态度。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如何控制和减少这些潜在的风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GMO食品的安全性评估仍然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长期跟踪监测和严密的评估。

科学家们认识到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GMO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此外,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应该加强监管,确保GMO食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综上所述,GMO食品安全性研究的最新进展表明,GMO食品与传统食品在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

科学家们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类临床试验对GMO食品进行了严格的评估,并发现在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问题。

食品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隐患。

食品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任务。

二、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1. 食品安全监测技术食品安全监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传统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等,这些技术在食品成分分析和污染物检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也逐渐兴起,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

当前,各国对食品安全领域的标准与法规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

同时,国际间也在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广食品安全标准,促进全球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当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三、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趋势1. 多学科交叉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科学、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强调多学科交叉合作,共同解决食品安全难题。

通过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制品的安全性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含乳饮料的现状,以及在乳饮中添加多种添加剂的不良现象。

概述了食品添加剂对人体造成的危害,通过这些说明了在乳饮中的要适当的使用食品添加剂。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营养快线;膳食平衡;食品安全1国内含乳饮料的现状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我们更应该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主要从乳饮料方面介绍[1]。

目前,含乳饮料已经成为饮料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细分品类。

2005年,娃哈哈推出“果汁+牛奶”的“营养快线”,而其他诸如“小洋人”、“旺旺”等品牌的产品紧随其后,国内的乳业巨头也纷纷投身该领域,包括蒙牛推出的“真果粒”、伊利“果立享”等等。

有数据显示,2008年,娃哈哈营养快线的销售额就达到90亿元。

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含乳饮料实际营养价值远低于牛奶,含乳饮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乳成分少,含乳饮料蛋白质含量多在0.7%~1.3%之间,大部分只有0.8%,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含糖分较高。

暨南大学一位教授也表示,含乳饮料的蛋白质含量通常只有普通牛奶的三分之一左右。

此外,含乳饮料的某些风味是使用食品添加剂调出来的,而不是真的实际添加了该种物质。

“含乳饮料添加剂较多是普遍现象”,为了满足口感、风味上的要求,含乳饮料往往含有多达18种食品添加剂。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陈中认为,某些含乳饮料类产品可能存在过度宣传的问题,消费者区分能力有限,很难进行辨别,消费者不应该只看广告宣传,而是在购买时注意看看产品标签说明中对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成分的标注。

朱丹蓬估计,零售价格3元/瓶的含乳饮料成本不到1元钱,更多的是营销和渠道成本。

2 “营养快线”真的营养吗?“没吃早餐?就喝营养快线!15种营养,一步到位!”这则广告在电视、门户网站上频繁播出,广告中的产品是娃哈哈集团年销量超百亿元的明星饮料—营养快线。

在人们的常识中,牛奶中的蛋白质会和酸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絮状物,所以牛奶和果汁是不能一块喝的。

对此,娃哈哈集团的工程师称,他们采用了特殊的技术保护了蛋白质,避免和果汁发生反应,二者的营养一点都没降低。

而对于这种特殊的技术,她拒绝透露。

现在不吃早餐的人确实不少,比如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营养快线比常吃的早餐口感好,在广告诱导下,他们会选择营养快线替代早餐,这对孩子的健康很显然不利。

另外就是上班族,早上匆匆忙忙上班,没空吃早餐,营养快线正好迎合了他们的方便。

营养快线包装上的配料表有:水、全脂乳粉(或鲜牛奶)、白砂糖、浓缩苹果汁、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柠檬酸、乳酸、柠檬酸钠、三聚磷酸钠、瓜尔胶、阿斯巴甜、安赛蜜、黄原胶、乳化硅油、乳酸链球菌素)、食用香精、牛磺酸、维生素E、烟酰胺、柠檬酸锌。

营养快线仅仅是食品添加剂就占据了包装上四行配料中的三行,多达11种。

世界卫生组织把膳食平衡作为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而丰富的早餐对人的健康至为重要,也是任何饮料都无法替代的。

膳食平衡是饮食的最基本原则,一瓶营养快线中会有牛奶和果汁,也会添加一些蛋白质和维生素,不究其含量是否满足人体对早餐的需求,就单看配料,它不含谷物和蔬菜,没有鸡蛋,早餐的基本元素它都无法满足,又怎能替代早餐呢?刘东莉也表示出了对含糖饮料的担忧,特别是小孩子长期受广告影响,如果把营养快线当作早餐就会耽误他们的发育。

因为儿童喜食甜食,长期喝营养快线,既无法得到全面的营养,又会摄入过多的糖[2]。

3 食品添加剂3.1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三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了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以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在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

3.2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4]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

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

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最大剂量为0.06g/kg。

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

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

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

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

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

目的是增加甜味感。

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

消费者常吃的各种口味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使其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

3.3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害吗?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业中不可缺少的,超市、商店里的加工食品几乎都含有食品添加剂。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丰富食品生产和促进人体健康都有好处。

但是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食品的天然成分,如使用不当,或添加剂本身混入一些有害成分,就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5],[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致癌问题。

某些人工甜味剂、色素等经动物试验证实有致癌作用。

如奶油黄色素可诱发大鼠肝癌,甜味剂甘精能引起动物肿瘤。

近年来还发现发色剂亚硝酸钠与肉、鱼等食品中的胺类发生反应,形成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

2、急、慢性中毒问题。

由于制造添加剂时所用原料不纯而污染一些有毒化合物,引起人们的急慢性中毒。

如日本的“森永奶粉事件”就是使用了含砷过高的添加剂,使奶粉中砷含量过高引起1万多名婴儿中毒。

作为抗氧化剂的丁基羟基茴香醚可在体内蓄积,对机体可能造成潜在性的危害。

3、损害身体机能。

摄入过量的甜蜜素对人体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有学者发现,甜蜜素虽然本身不能被人体代谢吸收,但被肠内细菌降解为环已胺后,会引起血压升高。

含日落黄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

咸味香精经高温加热后会升高血糖,诱发炎症,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危害。

大量食用含谷氨酸钠调味品时,会造成人体缺锌。

而人的耳蜗内含锌量最高的,缺锌首先影响到耳蜗的功能,会引起听力下降。

苯甲酸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但乳制品中不允许添加。

一般情况下,苯甲酸被认为是安全的。

但对包括婴幼儿在内的一些特殊人群而言,长期摄入苯甲酸也可能带来哮喘、荨麻疹、代谢性酸中毒等不良反应[7]。

4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态度[8]全国破获多起非法添加案件。

公安部加大案件督办力度,重点打击了问题乳粉、“瘦肉精”、塑化剂等案件。

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食品非法添加案件1200余起,在“瘦肉精”破案中,各地共侦破案件120起,抓获涉案人员980多名,查获大批“瘦肉精”成品;广东侦办的5起塑化剂案件全部侦破,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沈阳公安机关组织打掉多处“问题豆芽”黑窝点,查获“问题豆芽”40余吨,刑事拘留非法加工人员12名。

同时,全国对监测和抽检力度不断加大,农业部门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普查,实施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瘦肉精”、水产品和生鲜乳等6项监控计划。

卫生部充实完善了201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对非法添加物和易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监测。

工商部门强化抽样检验与快速检测的结合,利用现有快速检测设施设备加大对工业染色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5食品添加剂的前景[9],[10]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解决食品添加剂带来危害的同时还要改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首先,要求各企业商贩严格遵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范与达到国家强制的标准;其次,食品卫生监管等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真正发挥好自己的职能,恪尽职守,应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更要严惩不法商贩;最后,我们普通老百姓应该养成一个良好购买食品的习惯,要树立一个健康饮食的观念,以保证自己吃的健康。

除此之外,国内食品添加剂行业还应加深对食品工业了解与认识,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标准和售后服务,跟踪和关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产品安全性的认识和计划采取的措施。

同时还应高度重视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治理和清洁工艺的开发,尤其是采用生物技术替代传统的化学合成以保证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食品资讯.娃哈哈营养快线广告涉嫌误导.食品伙伴网,2010.[2] 程术华,于连良.食品添加剂安全现状与对策[J].医学动物防制,2007,23(11):851-852.[3] 周兆群,赵青艳.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3):345.[4] 吴金模.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及其安全使用[J].广西轻工业,2009,(6):88-89.[5] 米强,于亚莉.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调味品,2009,(8):56-57.[6] 徐淑伟.我国食品添加剂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09,(5):45-46.[7] 钟立.食品添加剂知识[J].质量探索,2009,(4).[8] 叶永茂.食品添加剂及其安全问题[J].药品评价,2005,2(2):81-88.[9] 行业信息.中国食品添加剂市场发展前景分析[J].China Brewing,2009(4):146.[10] 刘润平.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及展望[J].农产品加工,2009,(8):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