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两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两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两课时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理解您的叔叔于勒教案需要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1. 引入:介绍于勒教案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讲解于勒教案的内容和目标。
3. 分析案例:选取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讲解和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 学生参预:组织学生参预讨论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5. 总结:总结本课时内容,强调于勒教案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和讨论。
2. 案例分析:选择另一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学生报告: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解决方案。
4.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和指导,提供反馈和建议。
5.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要点,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于勒教案的知识。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课时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说课稿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说课稿大家好。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七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
因为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加深描写、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作用的认识,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这对教学非常有利。
而对于刻画人物的方法的解读、运用相对薄弱,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和教师重点指导。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2016年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说明》中对学生赏析能力的要求和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双主线并行即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指导相结合2. 质疑推进思考,多层面评价鼓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练习写作四、教学方法及手段: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合作法2.归纳法3.点播法4.多媒体法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五、教学流程(一)问题激趣,顺势导入(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梳理和分析,你觉得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是认真思考了,老师要为你们的这种精神点赞。
那么大家是通过什么渠道认识菲利普夫妇的本色,认识又是否准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并检测一下同学们分析人物的能力水平。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1、巧设悬念
实:菲利普夫妇
2、双线交织
虚:于勒
3、选材以小见大 4、鲜明的对比
下面几则关于金钱的名言,或许让我们理智的看 待金钱,千万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 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 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 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出大乱子了
动作 向旁边走了几步,瞪 怕于勒认出自己 描写 着眼看了看„„ 怕女婿察觉
人物形象: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
描写 方法
具体词句
心理活动
性格 特点
“我怕伤胃„吃多了要 生病的” “至于若瑟夫 语言、 „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神态 “你疯了„胡说八道” 描写 “我就知道这个贼„别叫 那人接近我们!” “吞吞吐吐”、“哆嗦” “暴怒”
⒊母亲在吃牡蛎的问题上的态度
和语言表现出她的性格是( C )。 A.处事圆滑,善于筹划
B.勤俭持家,善于筹划
C.又吝啬又爱慕虚荣
D.虚伪,冷酷
◎于勒在文中是什么人物?
请完成“于勒的名片”
于勒名片
姓名: 于勒 国别: 法国 生活年代: 19世纪后期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 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 这个家伙 这个小子,这个贼 这个流氓
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 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
人物形象分析:菲利普
描写 具体词句 方法 神态 描写
心理活动
性格特 点
爱慕虚荣 自私 贪婪 冷酷无情 唯利是图 懦弱
突然好像不安,脸色 苍白,两只眼也跟寻 紧张、恐慌 常不一样、脸色早已 以致失魂落 煞白,两眼呆直、 魄 神色张皇、很狼狈 极度恐慌
九上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九上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态度的变化分析其形象。
2.聚焦船上遇于勒的相关段落,抓住作者对其具体的描写,分析其形象。
3.在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的对比中,分析其形象。
教学难点:1.抓住具体的词、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形象1.小说里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说明: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自由地谈论、品评人物。
教师了解学生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2.勾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预设:“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个小子”“贼”“讨饭的”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在作怪。
“称呼”是对人物典型语言的捕捉,请同学们关注“船上遇于勒”这一部分,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说明:引导学生聚焦在“船上遇于勒”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细致入微的综合描写,让人物自己展示自己的性格。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具体描写深入理解菲利普夫妇形象。
另外这一部分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时候,还用若瑟夫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使得他们的形象更鲜明。
)二、理解小说的主题1.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学生展示。
这一想象的环节,检验的是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形象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跟莫泊桑学习抓住细节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引导学生思考菲利普夫妇为什么对于勒态度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理解了“反差”的原因也就自然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2.是什么在作怪,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示例:金钱莎士比亚有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除了金钱在作怪之外,你还读到别的东西了吗?示例:拮据的生活小人物的心酸......(说明:让学生理解小说刻画人物是为了表现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2.学习作者对人物细节的刻画,体会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2.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大家觉得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第二环节:课堂讲解1.分析于勒的形象b.让学生讨论:于勒的性格特点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他的命运?2.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a.引导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b.讨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探究其心理变化过程。
3.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a.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b.分析课文中的对话,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对于他们自己的命运有何影响?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勒这个角色的看法,以及从这个角色中得到的启示。
第四环节: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
2.深入分析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技巧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于勒和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一、课堂导入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
2.提问:大家觉得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二、课堂讲解1.分析于勒的形象b.让学生讨论:于勒的性格特点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他的命运?2.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a.引导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于勒叔叔的情感。
2.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学会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三、教学准备课文课件、相关图片、教学道具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关于亲情的话题。
b. 学生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c. 教师引出本课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a.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b.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情感体验a.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叔叔于勒的情感。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感恩情怀。
5.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讨论a. 教师布置讨论话题:“如何珍惜身边的亲情?”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c.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a. 教师布置实践活动:“给身边的亲人写一封感谢信。
”b. 学生现场书写,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c.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信进行朗读,分享感动。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体会亲情,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估本节课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估。
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七、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最新整理《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
因而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保证教学在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2、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为教学目的,强调语言积累与表达,培养自信、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情感目标: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一) 课堂导入从前我们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学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
这些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感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很遗憾的是,在莫泊桑的笔下,于勒作为菲利普夫妇亲兄弟,却被他们冷漠地躲开并抛弃。
同学关于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的问题,各执一词。
(二) 设置情境1、今天这堂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辩论赛,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辩论的话题就是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PPT优质课件(第2课时)

9.把“并不是”的“并”去掉可以吗? 不可以,这个“并”表达的是一种强调的意味,“我”一开始
就强调“我家”没有钱,很穷。 10.什么叫“刚刚够生活”? 就是一点儿多余的都没有,刚刚能够填饱肚子。就是什么都要
非常节约才能应付日常开销,所以说“非常痛苦”。
1.仔细品读,咬文嚼字,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菲利普真的就相信于勒会回来吗?
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盼望。不相信。
2.如果去掉那个“唉”,去掉那个“竟”,再读,会读出
什么?
读出了菲利普的苦恼,他在深深地叹息。
3.于勒会在这条船上吗?
不在。因为菲利普说的是“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
“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人物形象
姓名 籍贯
•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流浪汉于勒主要情况调查表
于勒
性别 男 年龄 50多岁
勒阿弗尔
主要 经历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没钱,行为不端、糟蹋钱 有钱,正直、有良心 没钱,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主要社 会关系
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侄女、二 侄女婿
10.从起点到终点,请点评一下于勒。
11.于勒变化了,但是,有一样东西没有变,是什么? 他的经济状况还和十多年前一样——一贫如洗!! 12.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 你会如何选择?
(二)菲利普夫妇其人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 口,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 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 我小时候,家在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 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 ……我母亲对我们拮据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1课《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标关于本课内容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中提出“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小说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2、本课的知识体系莫泊桑的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确定教学目标1、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初中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学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
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
由此,依据教材要求,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写法、主题等几个问题。
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朗读感知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2)通过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能力目标:(1)学习个性化分析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德育目标: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①理解——品味——感悟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体会主题,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②朗读法:这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幽默,因此,适宜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边读边想象人物表情,以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等是如何揭示其心理活动和性格的。
③比较法:于勒三次变化的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迥异的态度变化,以及文中叙事主体“我”与家人对于勒不同态度的对比,都值得玩味。
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可深入理解人物及主题,并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④辩论法: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多角度的分析与把握,围绕文本内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探究作品主题,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⑤自主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合作探究解疑。
指导其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作品个性化体验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识记关于莫泊桑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3、熟读课文,初步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主人公,加深对描写、对比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主人公的探讨【预习设计】预习任务一:复习回顾小说文学常识,自主整理,同桌互相检查。
预习任务二:借助资料了解作家,了解写作背景。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位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俄国的、美国的。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本文选自他的短篇小说《》。
预习任务三:根据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标音、读意。
别墅.()阔绰.()撬.开()栈.桥()褴褛..()牡蛎.()拮.据()张皇.()预习任务四: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了解本文线索,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总结归纳故事中菲利普夫妇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预习诊断: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作者是法国十八世纪后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选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半脂球》,题目是选入课本时编者给加的。
C.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它们都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的。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线索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2)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3)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4)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3、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有,你认为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是,请你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篇小说内容。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请你提出来。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请阅读以下内容:在莎士比亚全集中有一部作品《雅典的泰门》中有这么一段话,“金子黄色闪光,宝贵的金子,只要这么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对的变成错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莎士比亚借泰门之口发出的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愤怒控诉。
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究竟占什么样的地位作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法国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那么我们就会有更清晰、更深刻,更丰富的认识了。
(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交流与展示(说)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交流预习所得。
(写)抽两个小组的大组长分别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并简要书写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解。
(师根据学情加以补充)(写)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抽每小组组员上黑板注音、写生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书写,老师巡回了解学情,大组长负责批阅,师当堂评价。
大屏幕显示作者介绍及背景资料: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流传久远,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腐朽。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表达出作者对当是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大屏幕显示字词:拮据:jiã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lán lǚ(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àn 牡蛎lì(三)初步感知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1、学学生默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情节,明知线索。
(小组合作交流,分工与各小组板书写在黑板上)见下:人物: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环境:线索:明线——暗线——2、通过初读课文,请你给大家简单介绍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主准备,口头表达)然后出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哥嫂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
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后,重新又潦倒落魄下来,重新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设计思路:先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教师再根据学情补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课堂上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情节过程,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充分感知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是下文探究小说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不可缺少的一环。
】(四)感知、分析大屏幕显示:讨论:1、边读课文便快速思考: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用文中的相关词语作答)透过这些称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深入思考:菲利普夫妇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