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置疑·贴近生活·延伸课堂——历史课探究式教学三议

合集下载

历史课堂中“三疑三探”有效性

历史课堂中“三疑三探”有效性

浅谈历史课堂中“三疑三探”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利于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而对我们历史课堂来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给学生想的时间、问的权利、说的机会、创的激情、爱的关怀,也就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构建思维台阶,创设思维时空,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正是基于此,我县近两年在教学改革探索中,进行了“三疑三探”模式的实验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三疑三探”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构建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不注重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使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

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让学生摆脱了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构建了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氛围。

通过“设疑—解疑一质疑”,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氛围,留足时间,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景,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如我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上课伊始,就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假想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寻访考察地,通过研读书本,组内讨论确定与本组角度身份相符的问题(即为设疑),然后一组提问,另三组回答(即为解疑),最后四组会拢,进行质疑。

教师及时点拨指导,适时鼓励,整个课堂活动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出的问题也涵盖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及重难点。

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多种能力。

三疑三探教学总结_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三疑三探教学总结_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三疑三探教学总结_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今年,作为初三历史教学组长,我按照“三疑三探”教学法进行了历史课堂教学。

通过实践和总结,我认为这种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非常有效。

“三疑”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疑问,并通过课堂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和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在第一次探究中,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探索实践,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在第二次探究中,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推理分析,归纳总结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规律;在第三次探究中,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综合评价和解释说明,进一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三疑三探”教学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在学习“中世纪欧洲”的课堂上,我通过播放精选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对中世纪欧洲的疑问。

接着,我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世纪欧洲的特点和问题。

在第二次探究中,我组织了学生进行研究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中世纪欧洲的国家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展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在第三次探究中,我组织了一个顶岗实习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通过模拟的方式深入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通过“三疑三探”教学法的实施,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

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对历史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得了更多的历史知识和方法。

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任务,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设疑、对话、延伸”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以人教版必修2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

“设疑、对话、延伸”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以人教版必修2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


教 师在 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程 标准 , 钻研 教材 中的 重点 、 难点 、 易错 点 , 别要 关 注教 材 中给 出 的原 始材 特 料, 包括 历史纵横 、 资料 回放 、 图等 , 插 充分 利用好 这些 原始 材料的设疑价值 ,不仅有利 于很好地梳理 教材 , 使 学 生加深对教材 的理解 ,也使 教师在有 限的课堂 4 分 5 钟之 内解决教材 中提 出的一 些问题 , 提高课 堂效 率 。如 例 1 :
史上独 一无二 的‘ 智囊团 ’ 并能充分地发挥 它的作用” 。早在担任纽约
州 州长 时 , 罗斯 福 就 开 始 罗织各 方 面专 家 , 建 顾 问 班 子 。到 入 主 白宫 组 时 , 个 班 子 已初 具规 模 , 经 挑 选 、 充 , 这 后 扩 日臻 完善 , 成 了他 的 “ 形 智
为 了解决农业危机 , 高农 产品价格 , 提 罗斯福政 府只得 采取 大规
模 毁 灭农 产品 的 办法 . 9 3年 , 西 部 和 西 南部 共 毁掉 l0 . 3 1 在 O 0万英 亩 的 棉 田, 宰 了2 屠 O万 头 大猪 和 60 多万 头 小猪 。 0
之所 以取得 了令人 瞩 目的成就 , 重要的原 因就在 于他拥有一个 美国历
在这一过程 中, 教师在教学 中起主导作用 。 二是对话 。 对 话就是师生 、 生生借助历 史语言 的形式进行平等 的有意 义 的交流 , 是教学 目标能否 得 以实现 的关键 , 学生 它 是 能否提升解 疑能力 、 创新能力 的关 键 。在这一过 程 中学
生是 主体 。三是延伸 。历史教学 中的延伸是对历史教材
囊团” 。正是这个智囊团, 成为罗斯福作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假如 你是罗斯福 总统 的“ 智囊团”金融委 员会 、 ( 工业委 员会 、 农业 委 员会 、 社会福利和就业委 员会1 成员, 你为罗斯福总统 出谋 划策。 请

三疑三探教学总结_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三疑三探教学总结_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三疑三探教学总结_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三疑三探是一种常用教学方法。

我在初三历史教学工作中也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收获颇丰。

首先,我先讲一下三疑三探的基本内容。

三疑指的是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
该耐心地回答,解决学生的疑惑;三探则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过程,即利用提问促进学生
的思考和掌握知识的深度,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过三疑三探法,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获得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学适应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具体来说,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困难的情况,
这时我就采用三疑三探法来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让学生提出个人的疑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
人思维和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促使学生兴趣高度集中。

在听取学生疑惑后,我会耐
心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我会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另外,
我也会适时提供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分析解决过程。

最后,我会总结本课内容,引出新的问题和思考方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出自
己的翅膀,方便学生在下一次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通过应用三疑三探教学法,我发现课堂纪律更加好,并且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
更加出色,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计划和组织自己的学习。

我相信,将来我还会继续采用三疑三探,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
生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初中历史“设问、置疑、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初中历史“设问、置疑、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初中历史“设问、置疑、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单红霞: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现任江阴高级中学副校长,临港实验学校校长。

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无锡市师德高尚好园丁、江阴市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先后当选为无锡人大代表、江阴市人大代表、江阴市政协委员、江阴市教育特约督导员、无锡市历史教育学会理事、无锡市新课程专家研究成员、江苏省高考命题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6-0079-03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即教师教会学生学习。

如今,九年级历史课堂教学迎考复习已进入重要阶段,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尤其是把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和不懈追求。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受传统偏见的影响,许多人包括部分九年级学生还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

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丰富内容与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并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切教学理念最终都要归于课堂实践,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们都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在此笔者以《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与大家分享讨论。

一、导入导入1:出示与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图片:火车、汽车、航天飞机。

三疑三探教学总结_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三疑三探教学总结_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三疑三探教学总结_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今年是我在初三历史教学工作中的第一年,从开始一脸茫然到现在逐渐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我始终坚持着“三疑三探”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一、三疑教学三疑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即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质疑。

在我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给予针对性的解答,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提问学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有时候,学生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态度存在偏见,我会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鼓励他们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产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2.解答学生的问题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我会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

有一次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统治者可以统治四方?”,我通过讲解三代政权的建立和维护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出了解答。

这样一来,不仅帮助了学生解决了疑惑,还丰富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

三探教学是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和思辨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发现历史背后的规律和道理。

1.资源调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资源调查,让他们通过查找图书馆、互联网、口述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历史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在讲解明末清初时,我鼓励学生调查了解当时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和历史事件,让他们通过资源调查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段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迁。

2.历史思维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经常使用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训练。

在学习中华民国时,我会给学生一些与民国相关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回答,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和逻辑推理能力。

谈历史教学中的“精设疑,巧设问”

谈历史教学中的“精设疑,巧设问”

谈历史教学中的“精设疑,巧设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

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

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

”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优化课堂提问,这是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的手段。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呢?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给我带来了许多成败的体验,认真思考之余,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问题的设置要恰当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精心设计,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

我认为至少应当兼顾到内容要有启发性、趣味性、有难易区分度,同时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1.“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

如果“问题”的设计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问题”走近学生,就会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

2.“问题”设计的导向性。

强化双基,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问题”取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强化了双基,“问题”围绕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又突出了重点。

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中扎实双基,并认识夯实双基的重要。

3.“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问题的设计应有助于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绝不包办,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结构进行精心设计,使提问富于启发性,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的再思再问,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设计的创新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技巧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技巧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技巧
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设疑,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那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运用设疑技巧呢?下面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技巧。

一、设定引人深思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设定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这些问题可以是历史事件中的疑点、历史文化中的谜团、历史人物的行为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和探索历史真相。

这些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时,老师可以设定问题:“明清时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民间起义?这些起义与当时社会结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既涉及历史事件,又涉及社会结构,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二、提出矛盾问题
在教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中国古代为什么长期没有出现女权运动?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与女性的实际生活环境有什么矛盾?”这样的问题既涉及历史文化,又涉及社会矛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调查研究欲望。

三、设置悬念问题
在教学西方文艺复兴时,老师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为什么文艺复兴能够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这样的问题既涉及历史事件,又涉及文化交流,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什么影响?科举制度存在哪些矛盾和问题?”通过学生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探究历史的疑点和矛盾,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不 凡 的革 新理 想和人 生 抱 负 , 8 4年 上 书李 鸿 19 章要 求改 革遭 到拒绝 , 深感 此路不 通 , 于是策 划多
次反 清 武装 起 义 , 遭挫 折 , 次 流亡 海外 , 脱 屡 多 逃 反 动派 的屠杀 , 而斗 志弥坚 。后创 立 兴 中会 , 出 提 “ 除鞑 虏 , 复 中 国 , 立 合 众政 府 ” 主张 , 驱 恢 创 的 发
成 败得 失 的分 析 、 概括 和 比较 , 培养 了学 生的思 辨 能力和创 新精 神 。 二、 近生活 , 贴 充分调 动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和 参
与热情

大力 培 养 创 造 性 人 才 是 素 质 教 育 改 革 的方
向, 培养学 生 的创新 精神 , 必须 重视学 生思辩 能力 的训练 。在 历史 教 学 过程 中 , 不 断创 设 问 题情 要
在 教学 中 , 者 始 终 注意 把 握 中学 生 思 维 活 笔 跃 、 现 欲 强特 点 , 密联 系 现实 生 活 , 表 紧 充分 调 动 起学 生的学 习兴 趣 和 积极 参 与 教 学过 程 的 热 情 。
识 到谭 嗣同等 爱 国志 士 为 了挽 救 民族 危 亡 , 不惜 抛头颅 、 洒热血 , 这种 爱 国主 义精神 是值得 我们 今
境 , 问置 疑 , 设 师生 共 同探 讨 , 激励 学 生 主动 参 与
教 学过程 , 积极 引导学 生在思 维上求 异 , 于提 出 敢 新 观点 、 论断 。如在《 新 戊戌 变法 》 课 的教 学 中 , 一
讲 到戊戌 六君子 的事 迹 , 笔者 首 先 通过 让 学 生 阅
读 教材并 播放 教学 课 件 中 的视频 资料 , 学 生认 让
确道路 。学 生 的见解独 到 、 颖 , 基本 能 自圆其 新 也 说 , 思辨 能力 和创 新 精 神得 到 了笔 者 的充 分 肯 其 定 。然后 , 笔者 又 引导 学 生列 举 出历 史 上类 似 的 事件作 为论 证 , 如伟 大 的革命 先 驱 孙 中山先 生 最
初也 想通 过常规 途径 在既有 的 中国社会 中实 现 自
愿 为变 法流 血牺 牲 , 种 做 法 是否 值 得 ?然 后组 这
织学生 展开 讨 论 。在 笔者 的启 发 下 , 的学 生并 有 不赞赏 谭嗣 同之 死 , 出 了与 教 材 截然 不 同的 观 提
舌 燥 , 生听 的 昏昏欲 睡 , 学 使得 本来 富有情 趣 的历 史 课变得 枯燥乏 味 。这种 传统 的教 学方式 不利 于 学 生学 习兴趣 的养 成 , 重制 约 着 学 生创 新 精 神 严
不能挽 救 民族 的危 亡 , 们 只不过 是帝 、 党争 的 他 后 牺牲 品 , 他们 所献 身 的事 业注定 要失 败 。所 以 , 谭 嗣 同的牺牲 是无 谓 的 , 本来 是 可 以做更 多 爱 国 他
救 国大事 的 , 也许 还 可 以找 到一 条 救 国救 民 的正
所 谓探究 式教 学 , 言之 就 是 引导 学 生 在 学 简 习过程 中会探 究 问题 、 思考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探 究式教 学 , 要求 教 师 必须 转 变传 统 的教学 观 念 和 教学方 式 , 固树立 以学生 为主体 的教学 观 , 牢 为学 生 营造 一个兴 趣盎 然 的学 习环 境 ; 发学 生 的学 激 习兴趣 , 创设探 究性 学习 的氛 围 ; 导学 生主 动参 倡 与 、 于探 究 、 于动 脑 动手 , 养 学生 搜集 和处 运用 探 究 式 笔
教学 方法进 行 了一 些初步 的尝试 , 现不 揣浅 陋 , 谈
谈 自己的一些 看法 和体会 。


设 问 置 疑 , 养 学 生 的 思 辩 能 力 和 创 新 精 培
动 著名 的“ 辛亥 革命 ” 导致 清朝 专制 统治 的覆灭 , , 又 改组 了 国民党 , 行 国共 合作 , 实 推进 国民革 命 , 成 功地 实现 了 自己 的理 想 , 成 为一 代伟 人 。这 并 样, 通过 对戊 戌变法 和辛亥 革命 、 嗣 同和孙 中山 谭
20 09年 6月 第2 8卷 第 6期
安 庆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nl f n i e cesC lg ( o i cec dt n ora o qn T a hr ol e S ca S i eE io ) A g e l n i
J .2 9 呻 oo
天学 习的 。但 同时提 出疑 问 : 谭嗣 同宁死 不逃 , 甘
在带 领学 生总结 复 习《 明清 时期 的对 外关 系 》 的 中 “ 和下西 洋” , 者 让 学 生将 郑 和 的远 洋 航 行 郑 时 笔
第6 期
彭 爱 迪 : 问 置 疑 ・ 近 生 活 ・ 伸 课 堂 设 贴 延
・ 17 ・ O
与当今 的 中 国海 军 舰 队 的环 球 航 行进 行 比较 , 思
Vo . 8 N 6 12 o.
设 问置 疑 ・ 近 生 活 ・ 伸课 堂 贴 延
— —
历 史 课探 究 式教 学 三议
彭 爱 迪
( 松 县 实验 中学 , 安 徽 宿 宿松 260) 4 5 0
长期 以来 , 记硬背 一直是 历史 教学 的法宝 , 死 学 生很少 参与教 学 过 程 , 缺 乏 积 极有 趣 的 探究 更 和分析性 思维活 动 。课 堂上往 往是 教师讲 的喉 干
的培养 , 致 学生 人 文精 神 的 缺失 。为 了改 变这 导
种 状 况 , 的教 学 理 念 和 新 课 程 改 革 提 出 了 探 究 新 式 教学思 想 。
点 , 为谭 嗣 同等 维 新 志 士 为变 法 图 强勇 于 牺牲 认
堪 为榜 样 , 是 , 们 还是 在 为封 建 皇帝 卖命 , 但 他 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