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理白族建筑装饰艺术的原真性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特色浅析

TEXT /许丽苹李纶向颖晰文雅一、大理白族民居所适应的自然环境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大理市属于地震易发区,白族民居建筑在架构上采用了一些有效的防震措施;由于大理地区风大,且风向多为西南风和南风,所以,房屋大多数为坐西朝东,这样既避免风直接吹进屋内,且由于大理西高东低,该朝向便于采光;由于大理地区在雨季时期雨水较多,在建筑上民居的屋顶均为瓦顶,且用“封火檐”,以避免大风将瓦片吹掉,增强防风的功能。
二、大理白族民居装饰特点大理民居最大的装饰特点就是民族个性,每家每户都有所不同,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的个性特点在于它的装饰艺术方面[1]。
白族民居具有建筑功能实用性,布局灵活性,设计多边性,构造合理性,材料使用的经济性,外观造型的民族审美性,反映出白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三、喜洲典型民居建筑装饰特色浅析1、严家大院民居建筑装饰严家大院由一进四院和一栋洋楼别墅组成。
为“六合同春”式白族民居,两院通过楼上的檐廊相连为一个整体,为“三坊一照壁”形式和四合五天井形式组合而成的院落,主房四方均居西,每院风格不同,各门的立柱、飞檐、灰雕等做工精细彰显气派。
(1)门楼装饰严家院正门门楼为三叠水的形式,类似一个小三开间的牌楼,它有两个形式的门楼(图1),一种:为“平头”有厦门楼,屋顶两端起翘稍短,这是白族传统的瓦木结构门楼形式;另一种门楼形式是纯欧式装饰的砖石结构门楼形式,这就形成了白族民居中典型的在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风格,大门做成拱形形状,颜色为中国红和黑色搭配,显示了典型的民族特色,檐下有排列整齐的斗拱装饰,拱形门上部以浮雕彩画装饰,边梃两侧贴有门联,门框上部有门簪装饰,门簪上雕有动物装饰,在门簪上部安放匾额,大门两侧的墙壁为不加粉刷和贴面材料的“清水墙”[2],其上面的砖缝用灰浆勾填,防止雨水侵入的同时看起来更为整洁、朴实和干净,下方墙裙用青石板制作,台基是用自然石砌成的“如意踏跺”形式,为三级阶梯,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
大理白族民居赏析

在“排架”间和楼板 照面下面,前后均有 一根通穿的枋,当地 叫做“穿枋”,是白 族木工一项很出色的 创造。“穿枋”把整 所房子的“排架”联 成一个整体。与照面 枋、檐口挂枋和落地 枋相互作用之后,刚 度很大,具有很高的 抗震能力。
• 门楼 • 泥塑 中在了门楼上。 整个门楼的屋脊、墙脊、屋檐、门窗、照 壁无一不是精心雕刻的杰作。他们用大理 石、花砖、青砖、木雕等共同组成斗拱重 檐,精心制作的屋脊、墙脊也做成翘角, 远远看去,整个门楼就像振翅欲飞的样子, 在动感中体现出宏伟壮观的气势。
。
• 白族这种门楼,不仅造型富于我国传统的民 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的布局结构上也独具风 格。如在花坊、照壁、天花板以及门窗上均 雕有人物、花卉、山水和鸟兽,组成双凤朝 阳、二龙抢宝、百鸟朝凤等图案。门楼各部 位系用凿榫卯眼相接,一般不使用铁钉,却 又连接得十分牢固。花栉和斗拱.的布局与 安装,纵横交错,支承挑檐,结构精巧严谨, 造形简洁大方。远远望去,给人一种既均衡 对称又美观和谐的感觉。
和 美 观 大 方 的 综 合 艺 术 的 建 筑
拱 重 叠 、 玲 挑 剔 透 、 雄 浑 稳 重
一 座 中 角 飞 檐 、 花 枋 精 巧 、 斗
石 屏 、 凸 花 砖 和 青 砖 等 , 组 成
塑 、 木 雕 、 彩 云 、 石 刻 、 大 理
•
门 楼 装 饰 的 种 类 通 常 包 括 泥
普通农户的住房多为“一房两耳”或“两房 一耳”式。 “一房两耳”即是一幢三开间的 瓦房加两头两个耳房。 “两房一耳”式,互 相垂直的两幢瓦房,交叉处有一较小的耳房。
三方一照壁
• “三方一照壁”是白族民居的传统布局, “三方”是指一幢坐西朝东的正房加上两 侧的两幢配楼,共三幢房子; 一照壁就是指正房正 对面的一堵墙壁,四 部分共同围成了一个 正方形的院落。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一、建筑特点1.结构简洁:云南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简洁明了,常见的有单层或两层的独立房屋,采用木结构或石结构。
屋顶多采用坡屋顶或平券屋顶,屋脊多为直角形,屋顶外面有石板覆盖。
2.布局合理:白族传统民居的布局通常遵循“三进”、“四合院”的原则,即有前进、中进、后进,各进之间通道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以保障家庭生活的私密性。
3.外观简洁:白族传统民居外观线条简洁,墙体多采用石砌或黏土砖砌,外墙没有过多的装饰,保持纯洁质朴的特点。
二、装饰特点1.装饰花纹: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花纹丰富多样,通常以寓意吉祥如瑞云、阳光、树叶等,同时还会运用一些动植物的形象,比如葡萄、花朵等,这些花纹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彩绘壁画:白族传统民居内部墙壁经常布满彩绘壁画,壁画的主题往往与白族的宗教信仰有关,如白族民居常见的有八卦、孔雀、龙凤、花鸟等,这些壁画极富艺术性和装饰性,为民居增添了色彩和韵味。
3.雕刻工艺:白族传统民居的家具和装饰物常常采用雕刻工艺进行装饰,如木雕、石雕等。
这些雕刻工艺精湛,常用来装饰门窗、梁柱、墙壁等部位,使整个房屋更加华丽独特。
4.织物装饰:白族传统民居装饰中,织物也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常被用来装饰床上四周的帐幔、窗帘、靠垫等,以及地板的地毯等。
织物的图案多是以民族花纹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三、风格特点1.浓厚的地方特色: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装饰元素和风格通常与白族的风俗习惯、信仰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白族的独特文化。
2.质朴、自然的风格:白族传统民居装饰风格注重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繁杂装饰,彰显了白族人民淳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统一3.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白族传统民居装饰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又满足了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
4.丰富多样的装饰方式:白族传统民居装饰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彩绘壁画、雕刻工艺等传统技艺,也有织物装饰、摆设物等,凸显了白族装饰文化的多样性。
论白族的装饰文化特色

论白族的装饰文化特色——话说大理【摘要】说起大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白族风情及其民居。
人们来到古城,无不为白族花园的古色古香和环境清幽所倾倒。
大理白族是“家家养花、户户流水”,置身其间就像到了江南名园,此所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在大理,最有名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周城村和喜洲村。
【关键字】大理白族建筑艺术去年暑假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了云南旅游,在大理,我们接触到了白族人,也看了大理古城,那里白族人的习俗以及大理白族的居住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说起大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白族风情及其民居。
人们来到古城,无不为白族花园的古色古香和环境清幽所倾倒。
大理白族是“家家养花、户户流水”,置身其间就像到了江南名园,此所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在大理,最有名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周城村和喜洲村。
1、古风古韵的大理古城大理古城面临洱海,背靠苍山。
它修筑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后,明朝以来五百多年间,这里曾经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文献记载,它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城的四角还有角楼。
时至今日,大理古城仍保持着纵横交错、棋盘格局式的街道和雄伟壮观的南北城楼,一条主街贯通南北古城门。
“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
)的民居在这里比比皆是。
他们的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的门楼照壁工艺精致,清新典雅。
夕阳渐渐从头顶滑落,金色的光线缓缓划过街道两旁被青瓦相联的民居、商店、作坊。
贯穿全城的涓涓溪流默默流淌,垂杨依依山,茶朵朵装点着条条大街小巷。
是谁,用诗情画意的笔调,浓墨淡彩的线条,浅浅勾勒出一幅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中国水墨画。
1、古朴典雅的周城白族民居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全村居住1500余户白族居民,约有近9000人口,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
这里曾是大理国王的御花园。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作者:樊秘宇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5期【摘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是研究大理白族民居文化艺术的博物馆。
通过对大理所特有的自然环境、地域特点、民俗民风、民族意识、生活方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大理白族民居的聚居形式、居住空间的形式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大理地区白族民居居住者构筑行为、居住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传统民居优秀的布局手法、构筑技法及与环境相协调的生存方法,使我们能从民居的发展中发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再生和进化。
【关键词】白族民居;自然环境;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引言:大理白族自治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受西南季风影响不同,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
由于常年吹西南风和西风,因此房屋多背风而建,取向朝东。
在白族聚居的地方,以村落为基本单位。
白族人民受大理高山绿水的生态环境的陶冶,因此在选择村址和民居的构建中,形成了因借自然、契合山水的基本原则,村落依山傍水、山林茂盛。
因风水的需要,常在村落周围种树形成风水林,特别是在村口种植风水树。
大理地区植被丰富,动物资源可观,白族人民有着明确生态意识,及对水源和山林的保护行为,因此民居的形成是与其地理环境、地势地貌、环境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相关的。
一、白族民居建筑的形式分析白族民居建筑在历史的发展中长期受传统的汉文化的影响,民居建筑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白族传统文化及其当地自然条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白族民居形成了特有的,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1、平面布局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诗意栖居》第一卷中对白族民居布局是这样阐述的: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房屋建于基地周围,院落围于其中,多数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南北轴线深入,大门开在东北角上。
大理白族建筑木雕装饰技艺精神

大理白族建筑木雕装饰技艺精神古人云:“雕梁画栋,刻木为花,剪纸为叶,赋诗填词,犹显精致。
”这句话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精湛的建筑装饰技艺,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大理白族的建筑木雕装饰技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理白族建筑木雕装饰技艺历史悠久,传承千年。
其起始可追溯到唐代,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汉族、傣族等民族的艺术元素而形成的。
大理白族建筑以精美的木雕著称,无论是梁枋、檩条、斗拱、门窗,还是廊柱、栏杆、屏风、隔断等,都离不开木雕技法的运用。
这些木雕作品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大理白族建筑木雕装饰技艺的精神内涵丰富多样。
“精”体现在木雕作品的构思巧妙和工艺精细上。
白族工匠们在制作木雕时,精心选择优质木材,运用各种雕刻技法,将自然万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每一件作品都堪称艺术品。
“气”则体现在木雕作品的气势和气韵上。
大理白族建筑木雕装饰既强调整体的和谐统一,又注重局部的精细入微。
在整体上,一件木雕作品与整个建筑相得益彰;在局部上,每一处雕刻都充满着生动细腻的细节,从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
“神”主要指木雕作品的内涵和精神。
大理白族建筑木雕装饰技艺既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
在木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观音、如来、关羽等汉族文化中的经典形象,也可以看到金鸡、白鹿、龙凤等具有大理白族特色的元素。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大理白族建筑木雕装饰技艺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分析大理白族建筑木雕装饰技艺,我们可以看出其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的智慧才情和审美情趣,以及对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大理白族建筑木雕装饰技艺是一种承载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精神内涵的技艺。
它既是大理白族人民在建筑装饰艺术上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在欣赏这些精美绝伦的木雕作品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白族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更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探析白族民居建筑木雕技艺精神

探析白族民居建筑木雕技艺精神作者:孙丹婷许金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年第02期摘要:云南大理白族木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工匠巧妙地用木雕技艺进行装饰,使建筑在使用和观赏上达到最大限度的融合。
在不断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过程中,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白族木雕工艺。
文章通过介绍白族木雕装饰艺术,从题材、形象、色彩、寓意四个方面论述木雕表现的艺术形式及手法。
关键词:白族木雕建筑装饰艺术表现检索:一、白族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大理白族木雕起源于公元8世纪,白族人善于雕刻,至南诏、大理国(唐宋)时期,木雕技术水平已很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大量用于建造宏丽的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建筑,白族人有很多专门从事房屋建造及其雕刻装饰的能工巧匠,还出现了“木匠提举”一类的褒奖高明木匠大师的誉称。
大理地区的木雕技术广泛用于房屋建筑、家具制造和工艺美术品制作之中,起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在数百年间,古老的木雕工艺一直在民间传承下来。
同时,白族聚居的地区盛产优质木材和其它雕刻材料,为木雕提供了丰富的用材。
就功能来说,建筑装饰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加深建筑的印象和个性特征,提高建筑的可识别性;另一方面,装饰题材大多是具备吉祥、风雅、道德教化的内容与象征,所以造型优美的图案和蕴涵的祁福内涵以及精湛的工艺,使装饰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发挥了建筑装饰精神功能的作用。
加之,民间建筑不循官式建筑程式化、图案化的装饰方法和内容,装饰者多是当地民间艺人,在题材上大量是民间喜闻乐见,流传广泛的内容和图案。
如合和如意、年年有余等吉祥图案,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以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褒扬忠孝礼义的思想达到修身齐家等的道德教化目的,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建筑精神文化功能,使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达到高度统一。
白族建筑木装修种类很多,按空间分为外表装修和内室装修两部分。
外表装修位于室外,易受风吹日晒、雨水侵蚀,在用材、雕刻、装饰、做工等方面,都要考虑到。
关于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章

关于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章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山水风光的融合,成为了大理地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白族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白族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建筑形式多样,包括独特的斜顶三坡式、四合五天井的组合式等。
在建筑设计和装饰方面,白族民居更是独具一格,以其纯朴、雅致的风格使得白族民居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同时,白族民居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建筑风格和周围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形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白族民居建筑的材料选用多取材于当地的木材,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稳固、工艺精湛。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主要结构由梁、柱、茑、楼和榫卯构成,其中的榫卯结构尤为精妙,采用的多为天然木材,这些木材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完好,足以见得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建筑工艺都非常高超。
在整体外观上,白族民居建筑的斜顶三坡式和四合五天井的组合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外观造型多取材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融合了飞檐、雉尾墙、边柱、大转角等建筑构件,在结构上大多采用悬挑、跨度和木榫等结构形式,显得精致而别致。
除了结构和外观设计上的特色外,白族民居建筑的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门窗、翘角和檐口等处常常会雕刻有蟠龙、金凤、仙鹤、花草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平安。
其装饰吸取了唐、宋、明、清各代建筑的精华,同时还融入了佛教、道教和白族传统文化的元素,从而使得白族民居建筑更加丰富多彩。
白族民居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
在大理地区的山水间,白族民居建筑仿佛天然长在山间,浑然一体。
尤其是在古城大理周围,大大小小的白族民居点缀在碧水蓝天之间,与苍山雪峰相映成趣,构成了美丽的风景画卷。
白族民居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他们信奉白石之神、呼唤山神水神,他们的建筑设计、装饰都与这些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论丛钟州
论大理白族建筑装饰艺术的原真性
李金莲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大力白族的建筑装饰艺术近年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青 睐,白族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成为了白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 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白族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在顺应潮流 变化着,越来越机械化、简便化,那么这种机械化、大众化的 装饰形式是否保有艺术的原真性值得深思。
关键词:白族建筑装饰艺术;原真性;机械化;复制
一-艺术的原真性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第二稿中定义了艺术的原真性:“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一件东西的原真性包括它自问世那一刻起可继承 的所有东西,包括它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以及它曾经存在过的 历史证据。
[1]”原作的即时即地性就是说一件艺术作品在创作 之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以及艺术创 作者的思想、技术等等,是一件艺术品在创作之时经济、文化、政治各作用的综合。
就像是齐白石的《虾》,这幅作品的原真性 就是说齐白石在创作这《虾》这幅作品的时候他处于一个什么 样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何、文化思潮如何、政治条件如何,这 一时期的审美取向如何,绘画工具、技法如何,以及齐白石本 人的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等方面,这件艺术作品 正式来自艺术家本人与社会双重作用下而形成的,具有艺术家 的特点和时代的特点。
当这幅作品流传至今,历史的打磨使这 件作品更加的独一无二,而这段历史也更加突出了作品的原真 性,因为时间越长时代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也就越能体现创 作之时的年代特点。
二-大理白族®^饰艺术中的作品是否具有原真性?
(— >手工复制品与机械复制品
在判断一件作品是否具有原真性,也就是判断这件作品是 否为艺术品,那么大理白族的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作品是是艺术 品、是否具有原真性?
在现今的条件下白族的建筑装饰艺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那些民居彩绘、石刻木雕已经不再是艺术大师的手笔,而 越来越多的由工匠来完成。
而所形成的作品,也不再是一个人 的创作而是对前人、对网络资料的模仿,那么这种模仿还是艺 术行为吗?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也明确了 这个问题“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 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2]”在民 居彩绘中工匠从电脑上下载下来图片,然后根据图片再去模仿 画在墙壁上,对于图片上的内容,它有原有的作者,原作在创 作出来之时有它的即时即地性,那个时候它是独一无二的,而 被模仿在墙壁上的作品已经失去了这种独一无二性,已经不能 称之为艺术。
较手工复制的作品,机械复制的作品同样不是艺 术品。
既然不是艺术品就谈不上所谓的原真性。
艺术品德原真性体现在艺术品的膜拜功能,而现在的白族 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作品多为展示功能。
对于旅游的人来说,这 些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会给人以惊颤,而这种惊颤多为欣赏和 诧异,并没有膜拜的成分。
我们对达芬奇、毕加索、高更的画 会凝视膜拜,但是我们对这些画家作品的纺织品不是膜拜,我 们占有了原作的仿制品来代替对原作的膜拜,而这些仿制品的 功能成了消遣。
对于建筑艺术来说人们通过触觉和视觉去感受 它的艺术价值,而这两种感受都是随意性的,但是它的建造、装饰我们膜拜的对象则是它的创造者。
这些大师的光环会给这 些作品带上光韵,它的独一无二性、即时即地性、膜拜功能都 是这些艺术品的光韵。
手工复制品和技术复制品失去光韵也就 失去了原真性。
“快”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不管是是手工复制还 是技术复制都要比创作更高效,工匠重复的画着同样的图案,速度也就越来越快,机械只需要打出框架贴在墙上在空白处上 色即可,石雕木雕直接机械控制电脑雕刻,这都大大缩短了成 品的时间。
虽然这种装饰已不再是艺术作品但它依旧是白族文 化的代表,透过这些作品依然能看出白族经济水平、政治特色、文化道德、价值观念。
(二)大理白族建筑装饰艺术中遗留的原真性
在白族民居建筑中很难再看到真正的建筑装饰艺术作品,但是白族的建筑装饰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并没有完全丧失,在宗 教建筑以及政府项目中在尽量保存白族建筑装饰艺术的原真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通过共有的文化凝聚 在一起,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等方面都可以成为 一个民族集体欢腾的点。
白族有白语也有自己的服装,但是现 代化的冲击、汉族的强势融人,白族的人很大一部分都不会说 白语,服装上也大比例的汉化,而白族的建筑却始终保存着原 有的韵味。
建筑成本的高昂使人们在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选择 了复制作品,但是宗教建筑多数人共同出资的建筑,具有膜拜 的功能,政府项目是国家出资建设、要求具有民族的特色。
这 两类建筑都是一个民族的典范,在建造、装饰的过程中也追求 精益求精。
大多数的白族彩绘的传承人、木雕的传承人、石雕 的传承人都在学习本民族的建筑装饰艺术,并从书籍网络中向 别人学习,在时间、经济都可以满足的条件下,他们就结合白 族历来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再加上自己所学的具有时代特色 的创作手法、作品,传承创新出属于这一时期的白族建筑装饰 艺术作品。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自古以 来,艺术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时下尚未完满足之问题的追 究。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史都有一些关键阶段,在这些关键 阶段中,艺术形式就追求者那些只有在技术水准发生变化的、即只有在某个新的艺术形式中才会随意产生的效应。
如此所出 现的艺术的无节制性和粗野性,尤其在所谓的衰落时代,实际 上是产生于它的最丰富的历史合力中[3]”那么白族的民居建筑 装饰艺术失去原真性是这个时代的历史条件的合力作用,不仅 仅是人民的选择。
相对于唐宋元明清时代现在的经济更加的发 达,人民的生活也更加富裕,但是装饰的艺术性却丧失了,这 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 忽略了精神的发展。
除了建筑装饰艺术原真性的衰退,白族的 服装、银饰等方面也在与市场上的商品趋同。
不止是白族其它 民族也都在面临着民族化被市场化的问题。
按照本雅明的观点 这应该是艺术形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民的创作 方式、工具、技法都在趋同化,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形式产生的 关键阶段,在这种艺术创作趋同化的情形下,会从这些共同中 创造出有别于其他所有艺术作品的新形式,就如同摄影与版画、电影与摄影一样。
参考文献:
[1][2][3]本雅明(德).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