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络论治高血压
高血压病中医辩证论治

高血压病中医辩证论治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用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方法,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结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全身兼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特点。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治疗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
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1病因病机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
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2 辨证要点风眩之病位虽在心脉,影响脑神,常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平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日久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皆可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风眩。
部分高血压病病程长、反复迁延,久病必瘀。
如叶天士所说:“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
本病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本虚多为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标实多为风、火、痰、瘀。
临床主要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头重脚轻,常伴失眠,健忘,烦躁易怒等症状为辨证要点。
3 鉴别诊断3.1 真头痛突发剧烈头痛,面自汗出,恶心呕吐,血压显著升高等,其症状较风眩严重而凶险。
3.2 耳眩晕多为突发剧烈眩晕,有恶心呕吐,耳鸣,水平性眼球震颤,血压多在正常范围。
4 辩证施治4.1 肝阳上亢症状:血压升高,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15-40种巧治

40种巧治(3)六.高血压病在新世纪中,高血压患者苔腻多见,而血循不畅的舌质紫斑、舌下静脉显露的瘀证亦并非少见,痰和瘀的致病在高血压病中日趋增多。
回首古训:朱震亨的“无痰不作眩”,虞抟的“死血迷闭心窍”的瘀血致眩说,对当前临证十分切中。
痰和瘀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乃为毒邪,高血压是心络受邪所致。
“毒损心络”观是中医诊治高血压的新思路。
高血压病从“络病学说”来诠释是一种新角度、新观点、新途径。
因此,治疗高血压不能一味“平肝熄风”,要法随证变,重视痰瘀同治。
祛痰主药有:莱菔子、海藻、泽泻、夏枯草、茵陈,化瘀主药有:丹参、川芎、水蛭、丹皮、玄胡、生山楂。
高血压病,昨天也讲了,近半个世界中医西医结合,中医研究高血压,都离不开滋水涵木,平肝熄风,都在这个圈子里面转。
有效,不能否定,但是疗效停顿了,在也提高不了了。
这是为什么呢?也是证候谱的变化。
高血压的病人苔腻的多了,瘀血的多了,水不涵木的并不多,肝风内动得更少了,所以你证变了法也变,所以治疗血血压病要同“毒损心络”来治疗。
这个毒就是痰和瘀,它损害了心络,苔腻呀舌质紫呀,这是治疗高血压的巧治,也是新思路,能明显提高疗效。
祛痰用:莱菔子、海藻、泽泻、夏枯草、茵陈。
降压用茵陈也必须后下,因为茵陈素有挥发油,煎时间长了就跑掉了。
这5个药现代药理都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中医来讲是祛痰的药,两个一配合,对降压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化瘀毒呀,要痰瘀同治,用:丹参、水蛭、川芎、丹皮和生山楂。
不能用焦山楂也不能用炒山楂,必须用生山楂,火上了炒焦了,它的效用就降低了。
其中要加水蛭,昨天我讲了,水蛭有双向作用,在《神农本草经》水蛭为下品。
什么叫下品?就是有毒。
内科大夫很怕用水蛭,水蛭是一个好药。
怎么双向调节呢?既能止血又能破血,它关键在用量和它的配伍。
用量小,怎么叫小呢?水蛭墨粉在1g之内,煎剂在5g以内,它有止血作用,并不活血,它配伍加上和血的药就止血,比如:当归、三七、丹参、白芍、鸡血藤这些和血的药,小量反而止血;水蛭用量大了,粉剂在5g,煎剂在10g之内,配上化瘀的药,比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它就破血了,所以水蛭双向作用。
刘茂甫教授补肾化瘀通络法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探讨

1 6 5 1
刘 茂 甫教 授 补 肾化 瘀 通 络 法治 疗 老年 高 血压 病 的 学术 思想 探 讨
刘 永 惠 华 莎 王 瑞 张 哲 曹 丽 君 邹 鹏 孙 烨 郑 清 莲 刘 茂 甫
西 安交 通大 学 医学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 西安 7 1 0 0 6 1 )
分, 血 行不 畅则瘀 血 内停 , 若 瘀血 滞 于脑 窍 , 清 窍失 养 ,
可发 为 眩晕 。
1 . 2 肝 阳上 亢 素 体 阳盛 者 , 日久 肝 阳 化 火 生 风; 或长期 忧郁 恼怒 者 , 肝郁 化火 、 阴虚 阳亢 , 均 可致 风 阳上 扰清 窍 , 则发 为 眩晕 。 1 . 3 肝 肾阴虚 肝 肾 同源 , 若 肝 阳上 亢 , 日久 耗 损肝 阴 、 伤及 肾水 ; 或 素 体 肾 阴不 足或 纵 欲 伤 精 者 , 肾 水 匮乏 , 水 不 涵木 , 肝 阳亢 于上 , 而见 眩晕 等症 。 1 . 4 痰湿 中阻 嗜酒肥 甘 或思 虑劳倦 者 , 易伤 及 于脾 。脾 主运 化水 谷 , 为生 痰 之 源 , 若脾失健运 , 则 水
治疗 研究 , 取 得 了 良好 的疗效 , 现报道 如下 。
1 传 统 医 学 对 现 代 高 血 压 病 病 因 病 机 特 点 的 认
2 刘 茂甫教 授对 老 年 高 血 压病 病 因病 机 的 独 到
见 解 刘 老根 据《 内经 》 理 论从 中医整 体观 出发 , 把人
体 的正 常 衰 老及 老 年 疾 病 的 发 生 与 肾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认为 老年 人体 虚 易病 , 其本质在于 。 肾元 不 足 、 肾精 亏虚 , 即所谓 “ 天 癸” 衰 退 。而 肾为先 天之本 , 五脏 六腑 之根, 肾虚可 使人 体 阴 阳失 调 , 脏腑 功 能 失 职 , 气、 血、 津 液代 谢紊 乱 , 从 而 产 生瘀 血 、 痰饮或痰浊 , 痰 饮 或痰 浊 阻滞 气血 亦可 导致 血瘀 , 各 种 因 素共 同作 用从 而导 致 多种 老年 性疾 病 。 因此 , 刘 老认 为 肾虚 血 瘀 为人 体 衰 老和 老年病 的根本 病 因病 机 , 并 以此 提 出补 肾化 瘀 通 络法 为治疗 老 年疾病 的基 本治疗 大 法 。 老 年高 血压 病 是 现 代 中老 年 人 最 常 见 的慢 性 疾
易筋经治高血压验案-王士福高血压治验

易筋经治高血压验案王士福高血压治验易筋经治高血压验案王士福高血压治验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正常,它是常见的临床症候群。
据王老数十年临床体会、观察,多数高血压患者经用西药久服不效,方寻求中药治疗。
若只从降压效果看,中药不及西药降压之效速、简便、价廉,但久服西药不效者,中药对此却有显效。
其中之妙在于辨证精确,针对性强,治法不一,而不在于堆砌具有降压药理之中草药成方。
临床所见患者所服之方中,多属滋阴、潜降、镇肝、熄风之类,其中合于中医传统辨证者则效,若悖者则不效,有的反见血压上升。
现举王老治高血压病数案,供参考。
风邪干清治以辛凉非轻不效典型病例1患者,女,26岁,怀孕25周,因患高血压而就诊于某妇产科医院。
血压诊时为170/100 mm Hg,下肢微肿,尿蛋白(+)。
西医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诊见头胀微痛,微咳,微渴,身重乏力,四肢酸楚,纳呆,下肢微肿,面现燥色,大便正常,小便涩少,舌苔薄白,右脉浮而微数,左脉微现滑象。
在此之前,院方已请两位老中医诊治,服中药数十剂不效。
观前方均以高血压论治,不外“羚羊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加渗利之品加减变化。
据患者云:“服药后更觉周身酸懒无力,头目不清发胀,吃不下饭,血压也不降。
”再观前医所书病历,其脉诊为“弦而微数”抑或因其高血压以脉符证,故以“浮”为“弦”,“头胀微痛”诊为肝阳上亢,故以高血压论治,而忽略中医辨证法度。
按:此之“头胀微痛”即叶天士《温热论》所谓之“风邪干清”也;“微咳”、“微渴”二证,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所谓之“咳,热伤肺络也;渴,微热不甚也”;“头胀微痛,身重乏力”者,即薛生白《湿热论》中所谓“身重头痛湿在表分”也。
脉证合参,此属风热挟湿之邪伤及上焦肺卫,法以辛凉略加甘淡渗利,并宗吴氏“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大法,切忌重镇。
药用:桑叶60g,菊花30g,金银花60g,连翘30g,杏仁20g,苦桔梗20g,荆芥穗15g,马兜铃30g,藿香15g,薏米20g,通草10g。
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总结

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总结1、疏肝理气,将顺肝木之性本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化火上冲所致的高血压病或其“反跳”者,症见头痛头胀,胸胁满闷,时欲太息,烦躁易怒,失眠寐浅,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而数。
此证虽有肝火上冲,初用清肝泻火之法即效,但因肝火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所致,屡用清肝泻火之法,苦寒清降,有悖肝的疏泄条达之性,从而使肝气愈郁愈逆,血压波动较大,不时出现“反跳”。
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情志不遂,忧思恼怒,或值经前期、更年期、精神过度紧张时更为明显。
对此,主张以疏肝理气为主,将顺肝木之性,常用逍遥散或四逆散加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等治之。
2、行气活血,调理气血瘀滞本法适用于气血瘀滞、肝阳偏亢所致的高血压病,或中风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血压波动不稳定者。
症见头晕头痛,胸胁刺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唇色紫暗,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弦细涩。
此证由于气血瘀滞导致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而使肝阳上亢加重。
若单纯平肝潜阳,气血逆乱得不到恢复,往往出现血压波动较大,甚或反跳。
对此,强调以行气活血为主,调理气血瘀滞,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天麻、钩藤、珍珠母等平肝潜阳之品,使血压恢复正常。
3、降胃安冲,以利肝阳下潜本法适用于胃气不降、冲气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
见头痛眩晕,胸闷不舒,嗳气频作,食后胃脘痞满顶胀,甚或时觉有气从小腹或胃脘上冲胸咽或头部而症状加剧、血压波动,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因胃气以下降为顺,充气以敛藏为常,故肝阳上亢易引动胃气,冲气上逆,从而助长肝阳上亢,故长期服用平肝潜阳之剂,未顾及胃气不降与冲气上逆,往往会出现高血压“反跳”现象。
对此,认为,以降胃安冲为主则有利于肝阳的下潜,常用《金匮要略》之奔豚汤加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平肝潜阳之品,使血压恢复正常。
4、温肝散寒,以利浊阴下降本法适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
症见颠顶头痛,眩晕时作,干呕或多吐涎沫,或口中黏滞多唾,胸膈满闷,胃脘痞塞,吞酸嘈杂,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滑。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高血压的进展综述高血压病在中国成人发病率很高,临床极为常见。
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压作用缓和持久,稳定血压较好,且毒副作用小。
近年来,在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医治疗局血压病在治法、方约、中医约降压机制、病因、病机与症候等方面有了重要进展。
笔者下面就近年来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在中药内服、针灸、中药敷贴、穴位按摩、药枕、浴足疗法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较为详细的综述。
1中药内服高血压病多以本虚标实、肝肾阴亏、风阳上扰、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为其病机。
钟春峨1采用加味天麻汤(方药组成:半夏12g,天麻6g,白术12g,茯苳12g,竹茹9g,陈皮9g甘草6g砂仁3g,生姜3g,大枣5枚)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经过4周服药治疗,有效率为%。
钟春峨认为:方中天麻、钩藤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石决明、牛膝有消痞散结、活血化疲之功效;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女贞子、旱莲草滋肾清热安神,健脾渗湿。
诸药配伍,可标本兼顾,使全身血脉畅通,阴阳平衡,共奏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效。
王儒平等2从病机入手,采用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汤口服,即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法,使阴阳协调而达平和,起到明显的降压效果,有效率为%。
孟元等3认为,中草药通过整体调节,避免了西药相对单一作用机制的弊端;在降压同时,对于改善血压变异性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强调中药治疗高血压病,需要缜密的组方、科学的制剂量化。
降压作用机制和量效关系亦十分重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应调整处方,制订更合理的个体化方案,选用滋生青阳汤(药物组成:白芍25g,生地黄15g,熟地黄25g,生石决明40g,草决明15g,天麻15g,桑叶10g,薄荷10g,麦冬30g,钩藤30g,野菊花15g,葛根15g,柴胡6g,当归15g,怀牛膝15g)加减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35例,收效满意。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方法与思路

3 . 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两者 不可偏废
应提倡对 高血压
病首先辨病 ( 诊断 和鉴别 诊断 ) 、分期 ( 根据 有无 心 、脑 、
布 ,五经 并行 。 ”故 脾 胃为气 血生化 之源 。脾 胃功能 损伤 ,
加黄柏 。
2 . 2 阴虚 阳亢 证 眩晕 头 痛 ,腰 膝 酸 软 ,烦 热 ,心 悸 失
眠 ,耳鸣 ,舌红少 苔 ,脉 细数 。治法 :镇肝 息 风 ,滋 阴潜
阳。方药 :镇肝息风 汤。眩 晕重 加 天麻 、钩 藤 ,失 眠加 酸 枣仁 、夜交藤 。 2 . 3 痰湿壅 盛 型 眩晕 头 痛 ,头 重 如 裹 ,胸 闷 ,呕吐 痰 涎 ,口淡 食少 ,舌胖 苔 腻 ,脉 滑。治 法 :燥 湿化 痰 ,平 肝
可致水湿潴 留;如 疏泄太 过 ,亢奋 上逆 可致 肝 阳上 亢 。其 二是促进脾 胃的消化 动能 ,若 肝病 横逆 犯脾 胃可致 脾不 能
天麻 、钩藤 ,夜尿 频多加益智仁 、桑螵蛸 。
2 . 5 瘀血 阻络证 眩晕头痛 ,胸 闷胸痛 ,痛为刺痛 痛处 固 定 ,心慌心悸 ,四肢 发麻 ,1 : 2 舌 青 紫 ,舌 暗或 有 紫色 ,脉 细涩 。治法 :活血 化瘀 通络 。方 药 :血府 逐瘀 汤 加葛 根 、 丹参 、地龙 。 3 临床 体会
高血 压病 的主要病理 因素不外乎 风 、火 、痰 、瘀 、虚 ,
总 的病机 应为气血 阴阳失调 、痰瘀互结 。
息风。方药 :半夏 白术 天麻汤 。痰 多加 胆南 星 ,脾 虚湿 困
加豆蔻 、砂仁 ,胸 闷加瓜蒌 、薤 白。 2 . 4 阴 阳两 虚证 眩 晕 头 痛 ,腰 膝 酸软 ,畏寒 肢 冷 ,耳 鸣 ,心悸 气短 ,夜尿 频 ,舌 淡 苔 白,脉 沉 细弱 。治法 :滋 肾阴 ,补 肾阳 ,开窍化 痰。方 药 :地 黄饮 子 。眩 晕严 重加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控制和缓解高血压。
本文将就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式,它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辨别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衡和气血运行不畅的具体表现,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介绍高血压常见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1. 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高血压的常见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舌质淡白、脉象细弱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益气活血,调整气血平衡。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当归、川芎、红花等,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2. 肝阳上亢型肝阳上亢型是高血压的一种辨证类型,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耳鸣、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平肝息风,降低肝火。
可以采用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等中药进行治疗,并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
3. 肾虚型肾虚型是高血压的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舌质红、脉象弦细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滋补肾阳,强化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等,可以配合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
4. 痰湿阻络型痰湿阻络型是高血压的一种辨证类型,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胁痛、头重脚轻、体胖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祛痰化湿,通畅经络。
可以采用半夏厚朴汤、二陈汤等中药进行治疗,并配合拔罐、艾灸等疗法。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方案制定。
2. 综合治疗:中医辨证施治通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3. 结合饮食调理:中医辨证施治强调饮食调理,可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如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络论治高血压
作者:李宏泽于睿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15期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微循环障碍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微循环障碍属于络病理论范畴。
本文从络病理论的角度论治高血压。
以络论治高血压分为肝肾亏虚、络脉失养,痰瘀互结、络脉瘀阻。
治疗上多用辛味药、藤类药、虫类药以通络。
【关键词】高血压;微循环障碍;络病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我国传统医学将高血压病归属为“眩晕”、“头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当、素体亏虚、情志不调等因虚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风、火、痰、瘀”等复杂的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之证。
近年来,随着络病理论研究的深入,发现高血压的微循环障碍与络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络病论治高血压可以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络病的理论基础
1.1 络脉的结构、分布与生理功能
络脉是经脉走行过程中形成的分支,可以分为别络、孙络、浮络等部分。
络脉的分布非常广泛,外达皮肤肌腠、四肢百骸,内连五脏六腑,犹如网络一般纵横交错,分布于全身各个部分。
络脉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和敷布的通道,具有渗灌气血的功能并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可以将经脉中运行的气血灌注到外在的皮肤肌腠和内在的五脏六腑,同时也可将脏腑肌腠散在的气血渗入到络脉而灌注于经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1.2 络病的形成
络脉是气血津液运行和敷布的通道,同时也成为外邪侵袭进入人体的通道和传变的途径。
络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络脉瘀滞、痹阻不通的一类病症。
雷燕[1]等认为外感六淫、跌打损伤、情志失调和劳逸失常可使络脉出现结滞、空虚、损伤、毒蕴等病理变化。
于向东[2]等认为络脉病变分为虚实两端,虚者为络脉中气虚、血虚,实者为瘀血、浊毒痹阻络脉。
2 以络论治高血压的依据
微循环障碍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循环是形成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总外周阻力中约有70%是由微循环形成的,而外周阻力的增加是血压升高的基础。
微血管
重构在高血压形成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就是说阻力血管的结构改变导致了循环外周阻力的升高以及血压升高的过程[3]。
由于络脉的结构、功能和病理与微循环有吻合之处,因此可
以把高血压病归属于络病范畴。
2.1 络脉的分布与微循环的相同点
络脉分布十分广泛,由别络、孙络、浮络等不同级别的部分组成,犹如网络一般纵横交错,分布于全身各个部分。
而微循环也是一个类似与网状的系统,由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等不同级别的血管组成,纵横交错,散布于全身各处。
由此可见,络脉的分布与微循环的分布具有一致性。
2.2 络脉的生理与微循环的联系
络脉能够润养全身,外达四肢肌腠,内而脏腑官窍;同时具有双向性,可以将散布于皮肤肌腠和脏腑的气血渗入络脉而灌注于经脉,以维持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
微循环内的血液可以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能将组织需要的氧气及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个部分,并将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以实现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
由此可见,络脉双向渗灌气血津液的功能与微循环进行物质交换的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处。
2.3 络脉瘀阻和高血压病的微循环障碍
雷燕[1]认为络脉病变以络脉瘀阻为共同的病机,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
络主血,
络脉瘀阻属于血瘀证。
血瘀证的患者常常在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等客观指标上存在异常[4]。
高血压在发病的过程中,全身的微循环主要存在两种结构性的改变。
一种是阻力
血管的重构,表现为阻力血管的管腔直径减小,从而导致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另一种是微血管的稀疏化,表现为单位空间毛细血管网的密度下降。
James等[5]发现临界高血压患者以及有高血压家史的血压正常人指背皮肤毛细血管密度低。
高血压患者的后代在血压还没有升高时就出现了指背毛细血管数量的减少,表明毛细血管稀疏的发生比高血压的发生早,而不是继发于血压的升高。
这表明广泛的微血管稀疏化可能是启动高血压发生的原因之一。
郭慧君等[6]将149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 80 例和非血瘀证组69例,对照组为58例健康人,分别检测甲皱微循环以探讨高血压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甲皱微循环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血瘀证组合非血瘀证组均出现了甲皱微循环障碍,但血瘀证组的微循环障碍程度较重。
3 高血压的络病病机
3.1 肝肾亏虚,络脉失养是高血压的病理基础
高血压的发生以肝肾亏虚为基础。
肾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是保证阴阳平衡的根本。
肝主疏泄,维持全身气机的条畅。
二者共同维系人体气机的升降,对于维持血压的恒定有重要意义。
肝肾母子相生,同寄相火。
若肝肾精血充盈,则相火潜藏安宁,络脉得以滋荣,气
血冲和,升降有序,血压能够维持正常。
若肝肾精血不足,则相火不得潜藏,络脉不得滋荣,气血随相火上逆,血压升高。
3.2 痰瘀互结,络脉瘀阻是高血压的病机关键
痰浊是人体津液运行输布失常、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是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止血留滞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痰浊和瘀血关系密切,痰浊粘滞使血液运行缓慢滞涩形成瘀血,瘀血留滞可使津液布散失常蕴生痰浊。
二者互为因果,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痰瘀胶结,阻滞络脉,进一步加重血压的升高,导致变证丛生。
4 高血压以络论治的用药原则
由于痰瘀阻络是高血压的病机关键,因此治疗的原则是疏通络脉和透络达邪。
通常的治法有以下几种。
4.1 辛味药以通络
辛能散、能行,可以疏通络脉,如叶天士所谓“络以辛为泄”。
但辛味药有发表和通络的区别,对于属于络病的高血压病来说,应当选用入络而不仅仅发表的辛味药,以避免降低了通络的疗效。
常用中药有川芎、元胡、郁金、姜黄、三棱、红花等。
这些药物既可以直入病所而发挥作用,又可通行血脉,以去除络脉之中的痰瘀之邪。
4.2 藤类药以通络
藤类药物攀援缠绕,纵横上下,犹如网络,无所不至,与络脉的结构和形态很相似,根据取类比象的原则,很适用于高血压患者的络脉病变。
对于表现为四肢麻木,肢体无力的患者,可加用藤类药物以加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常用藤类药有鸡血藤、首乌藤、络石藤等。
4.3 虫类药以通络
对于痰瘀凝结络脉日久的高血压患者,一般通络药物难以见效,可以选用虫类药。
因为虫类药物善于走窜,能搜剔络脉,使络脉中的痰浊和瘀血无处凝滞。
常用药物有地龙、全蝎、蜈蚣、水蛭、土鳖虫等。
但虫类药物作用强烈,容易损伤正气,常佐以补益之品,既可防止损伤正气,又能助虫类药祛邪。
参考文献
[1] 雷燕.络病的病机及临床特征[N].中国中医药报,2004,09(23).
[2] 于向东,崔军.从络论治高血压的理论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24):3364.
[3] Mulvany MJ.Small artery structure: time to take note[J]. AmJHypertens, 2007, 20(8):853-854.
[4] 沈绍功.从毒损心络论治高血压病[J].江苏中医药, 2007, 39(10):3.
[5] James MA,Tullett J,Hemsley AG,et al.Effects of aging and hypertension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J].Hypertension,2006, 47: 968-974.
[6] 郭慧君,王知佳,王金荣,等.高血压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甲皱微循环的观察.中国微循坏,2005,9(3):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