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14.在柏林(说课稿)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质教案+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质教案+说课稿

14*在柏林【教学目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重难点】,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谈话: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桥》和《穷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小说呢?2.学生交流。

预设: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小说《在柏林》。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4.明确自读要求。

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

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借助已学的方法来展开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1.引导:默读课文,想想小说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情节。

,补充小说的情节示意图,交流展示自己画出的情节示意图。

老妇数数,老头制止,老妇又数,老头陈述,女孩嗤笑车厢平静女孩傻笑车厢寂静,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感悟情节的曲折。

(1)思考:读这个故事时,你的心情一定发生了许多变化,请你在这条曲线上摆放这篇小说的情节,如果以摆放的高低变化来表现你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摆放呢?(2)学生摆放情节示意图,并说明理由。

(3)点拨: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的心情就跟随着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的情节设置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设计意图】运用情节示意图,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使学生能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摆放情节示意图的位置,感受小说情节的起伏,初步感受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草原》说课稿一、说教材《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

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

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5《在柏林》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5《在柏林》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5《在柏林》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在柏林》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所写,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课文通过讲述在柏林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展示了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战争和和平这一主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塑造方面,仍需要教师的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认识到和平的宝贵,培养爱心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图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引出课文《在柏林》。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4.朗读感悟:分组朗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4《穷人》说课稿版2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4《穷人》说课稿版2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4《穷人》说课稿版2一. 教材分析《穷人》这篇课文选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是我国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穷人脸上的故事,通过描绘穷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善良品质,让学生感受到穷人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二. 学情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对象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但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穷人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穷人的生活,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穷人的艰辛,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穷人的生活状况,感悟穷人的善良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穷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穷人的生活状况,引出本课课题;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事件;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画出的人物和事件,分享感受;4.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穷人的生活状况和善良品质;5.情感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穷人,体会他们的艰辛和善良;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关爱穷人;7.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关爱穷人的重要性;8.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穷人生活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说课稿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笔尖流出的故事”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主题,本单元我们所学的课文都是小说,篇幅或长或短,但都体现了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有悬念,有形象鲜明的人物,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而本次习作要求创编一个故事,这属于虚构作文,也是材料作文。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所提供的环境和人物,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1.根据习作提示,从三组环境和人物中,选择一组或者自己创设一组进行习作,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2.能围绕主要人物,抓住主题,细致、清楚地叙述故事内容。

3.故事内容要完整,情节要曲折生动,能够吸引读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情境,精选素材,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难点:注意采用恰当的写作手法,使习作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四、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小说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次习作给定了环境、人物,主要是虚构情节,创编故事,突出人物形象。

难度在于故事的完整性,情节要吸引人。

五、说教法学法本次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融入所掌握的小说的体裁特点,想象时要注意情节生动,要能吸引人,最好能适当设置悬念;同时也要注意人物形象生动有趣。

课文是习作最好的例文。

我们应该从单元整体出发,做习作教学单元整体备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用情节的起伏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引导学生把课文里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从而使他们乐写、想写、能写。

六、说教学过程(共2课时)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1.回忆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指三名同学分别说说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总结:这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故事。

《桥》一名老党员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穷人》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家两个孩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教材分析《在柏林》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文章,属于生活类教材。

文章主要通过描写作者与家人在柏林旅游的经历,展现了柏林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同时,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德国人民顽强不屈、追求和平的敬意和赞美。

本文适合作为六年级学生阅读的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在柏林》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柏林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了解德国人民的历史和精神。

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外学习,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常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德国人民的敬意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国际友谊和和平精神;启发学生珍惜和平、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世界公民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柏林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了解德国人民的故事和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柏林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思历史和珍惜和平的意义,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演示、情境导入、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互动性强地了解柏林文化、消化作者思想为主线,推动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和思考。

教学流程设计第一步:情境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柏林的标志性建筑和景点,让学生感受到柏林的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并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柏林有哪些历史和文化故事?你想不想亲自去了解一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

第二步:阅读、理解与讲解1.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注意文章的标题、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尤其注意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型。

2. 分段讲解文章,让学生逐句理解文本,注重语音语调和词语搭配,辅助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

3. 解释文本中的关键词和语句,让学生全面了解柏林的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民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第【1】篇〗说课稿一、说教材《在柏林》是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里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到400字。

小说构思精巧,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达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根据自学要求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对阅读小说的方法已经比较熟悉。

三、说教法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我从课前导读的学习要求出发,回忆学习小说的方法,通过听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标出能体现战争苦难的地方,在小班内交流体会。

集体交流的时候,重点抓住“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和“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体会战争的苦难,并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

最后围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的可怕。

”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战争的苦难。

在柏林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学习重难点:能够发现小说是通过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表现战争灾难的,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师:(齐读课题导入新课)(ppt)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是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取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而爆发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多万,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师:读到这里,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用一个词说一说。

(生说并板书在黑板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国破家亡......)2、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在柏林》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二、回顾学习方法,引领自学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回忆一下,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穷人》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穷人》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穷人》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课本,不仅因为文中人物善良的品质感动着我们,课文在刻画人物时突出的写作技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如课文具体描写了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让人品味到她复杂而多元的内心矛盾,看到了穷人美好的心灵;又如文中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精心描写,对凸现人物品质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衬托作用;再如渔夫回家后,侧重描写了渔夫与桑娜对话时的语言、神态描写,使一个淳朴善良的渔夫形象跃然纸上。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14个生字,正确认读“汹涌澎湃、轰鸣、沉思、糟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四、说学情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人物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认知经验有较大距离,学生难以理解桑娜善行之后的矛盾心理。

学生在平时阅读小说时,关注人物和情节比较多,留意环境描写较少,忽略了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联系。

因此,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主线,联系上下文梳理小屋的环境,感知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勤劳、善良的形象。

五、说教法学法教学时,可以先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以“穷人”的生活环境为话题,探究人物善行背后的心理和言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柏林
说教材
《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说教法
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

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

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

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说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