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rtf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短篇散文3篇

朱自清短篇散文3篇朱自清的散文,有的似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下面店铺整理了朱自清短篇散文,供你参考!朱自清短篇散文篇一:说梦伪《列子》里有一段梦话,说得甚好:周之尹氏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不息。
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弥勤。
昼则呻呼而即事,夜则昏惫而熟寐。
精神荒散,昔昔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
觉则复役人。
......尹氏心营世事,虑钟家业,心形俱疲,夜亦昏惫而寐。
昔昔梦为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骂杖挞,无不至也。
眠中啽呓呻呼,彻旦息焉。
......此文原意是要说出苦逸之复,数之常也;若欲觉梦兼之,岂可得邪?这其间大有玄味,我是领略不着的;我只是断章取义地赏识这件故事的自身,所以才老远地引了来。
我只觉得梦不是一件坏东西。
即真如这件故事所说,也还是很有意思的。
因为人生有限,我们若能夜夜有这样清楚的梦,则过了一日,足抵两日,过了五十岁,足抵一百岁;如此便宜的事,真是落得的。
至于梦中的苦乐,则照我素人的见解,毕竟是梦中的苦乐,不必斤斤计较的。
若必欲斤斤计较,我要大胆地说一句:他和那些在墙上贴红纸条儿,写着夜梦不祥,书破大吉的,同样地不懂得梦!但庄子说道,至人无梦。
伪《列子》里也说道,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
--张湛注曰,真人无往不忘,乃当不眠,何梦之有?可知我们这几位先哲不甚以做梦为然,至少也总以为梦是不大高明的东西。
但孔子就与他们不同,他深以不复梦见周公为憾;他自然是爱做梦的,至少也是不反对做梦的。
--殆所谓时乎做梦则做梦者欤?我觉得至人,真人,毕竟没有我们的份儿,我们大可不必妄想;只看乃当不眠一个条件,你我能做到么?唉,你若主张或实行八小时睡眠,就别想做至人,真人了!但是,也不用担心,还有为我们掮木梢的:我们知道,愚人也无梦!他们是一枕黑甜,哼呵到晓,一些儿梦的影子也找不着的!我们徼幸还会做几个梦,虽因此失了至人,真人的资格,却也因此而得免于愚人,未尝不是运气。
朱自清写的散文三篇

朱自清写的散文三篇朱自清写的散文三篇朱自清,我们中国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十分有趣,受到了无数人们的热爱。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朱自清写的散文三篇,欢迎阅读!《背影》我与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丧回家。
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親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親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親赋闲。
丧事完毕,父親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親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父亲,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親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朱自清的短篇散文

朱自清的短篇散文3篇朱自清散文短篇(1)朋友送来一匣信笺,笺上刻着两位古装的人,相对拱揖,一旁题了如面谈三个大字。
是明代钟惺的尺牍选第一次题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恰說出了写信的用处。
信原是写给你或你们几个人看的;原是我对你或你们几个人的私人谈话,不过是笔谈罢了。
对谈的人虽然亲疏不等,可是谈话总不能像是演說的样子,教听话的受不了。
写信也不能像作论的样子,教看信的受不了,总得让看信的觉着信里的话是给自己說的才成。
这在乎各等各样的口气。
口气合式,才能够如面谈。
但是写信究竟不是面谈;不但不像面谈时可以运用声调表情姿态等等,并且老是自己的独白,没有穿插和掩映的方便,也比面谈难。
写信要如面谈,比面谈需要更多的心思和技巧,并不是一下笔就能做到的。
可是在一种语言里,这种心思和技巧,经过多少代多少人的运用,渐渐的程式化。
只要熟习了那些个程式,应用起来,如面谈倒也不见得怎样难。
我们的文言信,就是久经程式化了的,写信的人利用那些程式,可以很省力的写成合式的,多多少少如面谈的信。
若教他们写白话,倒不容易写成这样像信的信。
两般秋雨随笔记着一个人给一个妇人写家信,那妇人要照她說的写,那人周章了半天,终归搁笔。
他没法将她說的那些话写成一封像信的信。
文言信是有样子的,白话信压根儿没有样子;那人也许觉得白话压根儿就不能用来写信。
同样心理,测字先生代那些不识字的写信,也并不用白话;他们宁可用那些不通的文言,如来信无别之类。
我们现在自然相信白话可以用来写信,而且有时也实行写白话信。
但是常写白话文的人,似乎除了胡适之先生外,写给朋友的信,还是用文言的时候多,这只要翻翻现代书简一类书就会相信的。
原因只是一个懒字。
文言信有现成的程式,白话信得句句斟酌,好像作文一般,太费劲,谁老有那么大工夫?文言至今还能苟偷懒,慢慢找出些白话应用文的程式,文言就真死了。
在文言信里,这一套儿有许多变化,表示写信人和受信人的身份。
如给父母去信,就须用敬禀者,谨此,敬请福安,给前辈去信,就须用敬肃者,敬请道安,给后辈去信,就须用启者,专泐,顺问近佳之类,用错了是会让人耻笑的——尊长甚至于还会生气。
朱自清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3、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年,
商务《踪迹》(诗与散文)1924年,
亚东图书馆《背影》(散文集)1928年,
开明《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年,
开明《你我》(散文集)1936年,
商务《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年,
开明《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年,
开明《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年,
文光《诗言志辨》(诗论) 1947年,
开明《新诗杂话》(诗论)1947年,
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
文光《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年,
名山书屋《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年,
观察社《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
开明《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古籍《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
三联《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年,
百花《朱自清全集》(1-3卷)
百花《朱自清散文选集》1996年,
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散文全集》1990年.。
朱自清散文精选电子版

朱自清散文精选电子版【篇一:朱自清散文精选,电子版】封面扉页版权页目录踪迹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一“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二绿三白水漈四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背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背影阿河飘零白采荷塘月色一封信《梅花》后记儿女说梦欧游杂记威尼斯罗马荷兰莱茵河你我看花论无话可说给亡妇冬天择偶记南京潭柘寺戒坛寺伦敦杂记吃的乞丐圣诞节房东太太语文影及其他说话沉默论废话话中有鬼正义论自己论别人论诚意论做作论青年标准与尺度动乱时代论气节论吃饭集外憎执政府大屠杀记春重庆行记飞热行衣【篇二:朱自清散文精选,电子版】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一生著作颇丰,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经典常谈》是流传几十年的经典之作。
【篇三:朱自清散文精选,电子版】爱问共享资料拥有大量关于朱自清散文精选.pdf的实用类文档资料,所有文档由知名合作机构以及专业作者提供,线上总资料超过两个亿,保证满足您的需求。
朱自清短篇散文(精选20篇)

朱自清短篇散文朱自清短篇散文(精选20篇)朱自清短篇散文篇1提起冬季,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的世界,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气,透着冰冷。
然而朱自清笔下的冬季,带来的却是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的热流充盈其间。
散文《冬季》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季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
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如春的暖意。
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的天伦之乐。
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无奇可言,但将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的再现。
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
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
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
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季的一大景观。
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
第三幅画面叠印出另一番情韵:静静的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
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
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的知觉,少了喧闹的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
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
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二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
朱自清的短篇散文范文

朱自清的短篇散文范文朱自清的短篇散文(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的,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的短篇散文(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
1.《背影》。
这篇散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女的关怀和爱护。
2.《荷塘月色》。
这篇散文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朱自清散文中的意境美之途径
摘要:要使职业语文教学有成效,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解读人性,用情境教学法,启发的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从而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学得进,学得好.
关键词:意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它较之于作品本身而言,犹如人的灵魂,是文学作品的主体层面.这些天在闲暇之余,再读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自己经历了一些挫折磨难之后,重新审读先生书中观点,有了些许新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他说古今成大学问,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
“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暮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是第三境界。
途径之一,温文尔雅,取自晏殊的《鹊踏枝》描写了长林落叶,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望,孤独寂寞悠然而生的感叹。
讲人生道路,须要高瞻远瞩,又耐得长夜寂寥,独自去追求探索的阶段。
读朱自清的散文,通篇都洋溢着朦胧美:<<荷塘月色>>中夜幕低垂,一带疏林;薄纱掩月,雾眼看花,都是一种感觉:若隐若现,若即若离,似有似无,似浓似淡,那几许彻夜的期待,那一抹揪心的拥有,都显得颇有几分甘苦自知的诗情画意.月朦胧,鸟朦胧,是一种禅境,有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以月为媒,其中的个中滋味,几人能真解?这才是化不开的朦胧的好处了:往昔岁月里,身居乡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不在高,而在朦胧,一年四季,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愁绪无处开解,那浓得如雾霭般厚重的心绪寄予了不同的色调朦胧着,春风一山绿,一带碧水环抱;夏雨一山青.一弯明月清风;秋霜一山红,一抹夕阳西下;冬季一山白,一叶扁舟轻发.雨勾勒出山廓,雾轻透出山野,云
豁开了山川,气环绕着山魂.看得见近处,看不见远处,看着山的这边,想着山的那边......
途径之二,酣畅淋漓,是取自欧阳修的《蝶恋花》(也可能是柳永的,不过,看王国维的书中暗指,是欧词,这个对我们一般读者,其实没有关系)。
本是描写热恋中的情人,分离两地的相思之苦,无怨无悔,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面容憔悴也心甘情愿。
这里借此两句比喻了治学创业中,要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
再好的意境也须由语言来构建,因此语言的锤炼就显得尤其重要.譬如,<<女人>>艺术地再现了
作为天地共造化的宠儿---女人的魅力,情趣生动地抒发出作者在构建心灵花园过程中的内心体验:"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的空气,使人如听着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在天鹅绒般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这是由她的动作而来的.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乃至衣袂的微飏,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的确,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最大的特色.在新诗形式运动初期便有"重新造韵''一项."重新造韵''主张以北平音为标准,由长于北平的人造一新谱,规范韵脚.这一主张曾在<<新青年>>杂志上加以鼓吹.作为同时的青年,朱自清受其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后来他又将这
一影响带到散文创作中加以改进,力图用"活的口语''进行创作.那么这活得口语又是什么口语呢?朱自清认为:就是北京话."北平话一向是官话,影响最广大,现在又是我国法定标准话,用来代表中国现代语,原是极恰当的.''这与"造新韵''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但朱自清却在文学实践中作出了更积极的贡献.
试看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得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
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想不到会一走不返的.我送车的时候,你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你的心我知道.我满想着好好儿带着六个孩子回来见我的,谦,你那里一定这样想,一定的.''
这种泪如倾式的心语独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感染力呢?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绵密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全篇用第二人称叙述手法来写,这样更利于口语的表达,使感情表达显得真挚可贵.朱自清在<<写作杂谈>>里说:"我想尽量用口语,向着言文
一致的方向走.<<给亡妇>>用了对称的口气,一半便是为此.''平白朴实,如泣如诉的口语叙述生死离别之苦,感人至深,也使得这篇悼亡之作远可比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近可与巴金的<<怀念萧珊>>
相提并论.他的北平话基础的创作语言并不局限于此,相反,这一特点贯穿于他的全部白话散文.
途径之三,热烈无忌,近乎疯狂,取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是描述灯海花潮的元宵节夜晚,情人约会的
情景,经过了千百次苦苦寻找,没想到一回头,却就在灯火稀落的地方,惊喜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王国维借用这段诗词,比喻在经过长期艰难的探索追求后,成
功不期而至的极度欢喜。
"为了一个字仔细推敲'',其实在朱自清的散文里可以轻易看出来.在<<女人>>一文里,有这样一句:"在路上走,远远的有妇人来了,我的眼睛便象蜜蜂们嗅着花香,直攫过
去.''"攫''一般指手的动作,活用在这里,更可见急切和热烈的心情;
美即是“真” .朱自清作为一名诗人,他在创作散文时,不自觉地运用和借鉴了诗的语言与构建方式,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淡泊的本真.诚然这些美有些单调,甚至复沓,但这或许就是他作为诗人而存在的魅力所在.另外,象"由此而北,蒙古的风沙,的牛羊的天幂,又在招邀着我!''(<<"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中"的''用法是英语中连词"and''的借鉴;"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
复返了呢?''语序可以看作是按英语语序的中文"直译''.这些有限度地借鉴,既丰富了行文变化,又
没有生搬硬,套,与内容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综上所述,三种审美途径九九归一:“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轴,既是审美的出发点,又是审美的目的。
然而,它不是环形的,而是一个金字塔形的。
塔底为“物”之真和“己”之真,塔顶为美的境界,中间便是认识的过程。
而他的美学系统性的金字塔形的审美判断以真为中轴线而贯穿。
这个金字塔形的每一石块以及工匠的施工都以“真”为依归。
可以说,“真”是“境界说”这一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
同时,“真”贯穿于王国维审美体系中,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其审美判断的中轴。
笔者认为,王国维的“不隔”与“隔”有三方面的含义。
其一为“真感情”与“真景物”的融合程度问题。
如果意境浑融,如同天成,像流水一样流畅,那便是“不隔”,如果意境相融,但仍有主客分离之感,如同一根线串着一串珍珠,那便是“隔”的境界;其二,“真感情”与“真景物”的各自“真”的程度问题。
如果描写的景物越接近它的“本质”状态,越接近它的“真实”存在状态,那便是“不隔”,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到"真''与"情''的紧密结合,如“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便是如此;如果感情自然真实,那便是“不隔”,反之则是“隔”。
如“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便是如此;其三,在表达上和审美欣赏上的自然感程度上的问题。
如果表达上有雕凿之痕,或者在审美欣赏上有滞阻之感,那便是“隔”。
“隔”境是一种在整体上接近“完真”的状态,它常表现为能入不能出的倾向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