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的童年
第5课《我的童年》

季羡林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
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
一、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 学者、翻译家、作家。山东临清 人,字希逋、齐奘。1934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国际著名东方学大 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 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 活动家。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 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 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 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 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国宝。
二、自主学习一:积累字词
• 生疏 shū 琐事 suǒ 溺爱 nì • 教谕 yù 私塾 shú 椽子 chuán • 蹿 cuān 门楣 méi 一垄 lǒng • 万象更新 gēng 浑浑噩噩 è
• 孤苦伶仃 líng 家徒四壁 tú
• 下列加点字拼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诞生dàn 椽子yuán 绿林好汉lǜ 肃然起敬jìng B.锁事suǒ 教渝yù 光大门楣mèi 家徙四壁tú C.溺爱nì 雌威cǐ 臭名昭著zhāo 蹿房越脊jí D.济南jǐ 盐碱jiǎn 浑浑噩噩è 孤苦伶仃líng
A椽chuán,绿林 lù; B琐事,谕yú,méi,徒; C雌 cí,脊jǐ
肃然起敬 肃然,恭敬的样子。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万象更新 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孤苦伶仃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 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来自四、当堂训练:品味语言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我的童年》练习(含解

第5课《我的童年》同步练习1.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朝庭万象更新大慨诞生B.一丝不挂不折不扣振作锁事C.溺爱蓝子光大门楣关键D.家徒四壁高梁幻想相依为命答案:B解析:分析:“大慨”应为“大概”,“蓝子”应为“篮子”,“高梁”应为“高粱”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字形的辨析应用。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
B.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肝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
C.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
D.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
答案:B解析:分析:B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面馍馍的美味。
点评:考查修辞的使用。
3.改正句中的错别字。
(4分)(1)从账里望得见母亲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转辗反侧睡不着。
()(2)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谦疚。
()答案:(1)账-帐|转辗-辗转(2)谦-歉解析:分析:“转辗反侧”这个词语不好查出是错的,往往我们的视觉会忽视交换的词语,看清每个词语就可以了。
点评:考查错别字,对相近字形的辨析考查。
4.在下面横线上,填进恰当的成语。
(3分)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________,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________,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________地挥泪痛哭一顿。
答案:热泪盈眶|莫名其妙|无缘无故解析:分析:此题虽然是让写出恰当的成语,但是这段文字却是《我的母亲》中的原句,所以相对来说较简单了,回忆文章内容或者结合前后文回答此题。
点评:考查成语积累的运用。
5.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每个括号里,只能填一个字)。
现在想来,()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4.列夫.托尔斯泰 5.我的童年

4.列夫.托尔斯泰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
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
——罗蒙诺索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
了解托尔斯泰。
2.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列夫· 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反法西斯运动的拥护者,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擅长细致的肖像描写和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案1、给划线字注音。
脸庞()胡髭()长髯()两颊()黝()黑一绺()鬈()发穹()顶滞()留丑陋可憎()酒肆()锃()亮侏()儒意趣盎()然广袤()无垠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藏污纳垢()黯()然失色2、理解词语意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我的童年原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我的童年》原文: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
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
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
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
我当然更是如此。
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
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
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
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
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
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十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
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
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渝,业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
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
叔父最终站住了脚。
第5课我的童年课后习题答案

第5课我的童年一、作者开篇即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本题的设题意图有二:第一,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中包含的情感;第二,这句话颇可玩味却容易被忽视,提醒学生对它多加关注。
“灰黄”是季羡林对童年最为深刻的“色彩记忆”,他曾写有《“灰黄”漫忆》一文,具体诠释这一色彩。
这一色彩给人的感觉是荒凉、没有生机,带着几饥饿和病痛。
季羡林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饥饿、凄凉、绝望、痛苦……即使几十年后回忆往事,当年的感受仍然刻苦铭心。
他以“灰黄”作为自己童年的色彩象征,是非常精当的。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高度概括,又具体可感,且耐人寻味,可以说是有简洁明快之长,而无一览无余之弊。
在这一句中,作者以两个坚决的否定,突出一个确凿的坑定。
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带有“极而言之”的色彩。
就事实而言,作者的家乡官庄和后来生活的济南当然不可能无红无绿,只有灰黄;但就心理感受和留存的记忆而言,这样的写法又是合情合理的。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
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
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抒写自己对童年的总体感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童年的辛酸与苦痛,为全文奠定下灰色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1.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作者用“受用不尽”点出“身边琐事”的价值,总括了下文的叙述和议论。
在作者看来,穷苦的童年正是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一个人自立、自励、质朴、进取,克服人生中的艰难困苦,直达成功的彼岸。
八语下5《我的童年》【课件】

学写“童年”(三)
方法小结
1.写亲身经历的有心灵触动的身边琐事; 2.按照一定的顺序:时间; 3.有一个清晰的线索:灰黄——穷、苦。
学写“童年”(四)
写自己的童年
作者用“灰黄”来形容自己的童年 生活,你又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自己 的童年呢?拿起你的笔,学习本文的 写法,忆一忆你的童年生活,也与大 家一起来分享它吧。
展示句式: 我对作者的童年是 印象,我是从 出来的。 的 中读
品味“童年”
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 你的一词一句一事,品一品,读一读。
要求: 品读时圈点批注,可以带有感情地朗读。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作班内展示。
学写“童年”(一)
作者回忆的童年经历都是什么样的 事?
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 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预习自测
1.给红色的字注音或者将正确的字填到括号内。 溺爱 ( nì ) 生疏 (shū ) 肃然( 起 )敬 万( 象 )更新 孤苦( 伶 )仃 家( 徒 )四壁 习以为( 常 ) 相( 依 )为命 《季羡林自传》 2.本文选自 ,作者是季羡林。
走进“童年”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回忆了自 己童年的许多经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然后说说对作者童 年生活的印象,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年—2009),山东临清人,学者、翻译家、 作家,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 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 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 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梦》《寸草心》《一 条老狗》等
我的童年

现在,我虽然长大了,但我依然怀念我的童年时光。我会永远珍视那段快乐的岁月,让它们成为我前行路上的动力和力量。
(写作提示:在作文中,你可以描述你童年的游戏和玩耍,以及家庭时光的美好回忆。可以谈谈你喜欢的玩具和绘画。也可以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用真诚的语言表达,让作文充满童真和温馨。)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充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无忧无虑的欢乐和回忆。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有着无尽的游戏和玩耍。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小区里奔跑,追逐,玩捉迷藏和踢足球。我们还一起在花园里探险,寻找昆虫和捉小鱼。每天下课后,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与他们相聚,度过快乐的时光。
在我的童年里,还有那些无比美好的家庭时光。我和家人一起在周末出游,去公园散步,去游乐场玩耍。我还记得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里看电视,一起吃晚餐,一起讲故事,那些温馨的画面至今都历历在目。
童年的我也喜欢听爸爸妈妈给我讲故事。他们的故事总是充满了奇幻和想象,让我进入了一个个神奇的世界。这些故事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还让我对阅读和探索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童年时光里,我还有我的玩具和绘画。我喜欢画画,每当我拿起画笔,我就能进入另一个富有创意的世界。我还记得我收藏的各种玩具,它们是我最忠实的玩伴,陪伴着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作文我的童年500字

作文我的童年500字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一个充满阳光和欢乐的时光,是一个充满美好回忆
的时光。
在我记忆中,那个时候的世界是那样的纯净无暇,充满了
童真和快乐。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玩耍。
每当放学后,我总是和一群小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跳绳、踢毽子
等各种游戏。
而最让我难忘的莫过于我们一起在田野里放风筝。
那
时的天空总是湛蓝湛蓝的,我们挥舞着彩色的风筝,让它们在空中
飞翔,仿佛自由的小鸟一样。
每次看着自己的风筝高高飞起,我都
会忍不住欢呼雀跃,那种快乐是无法言喻的。
除了玩耍,我还喜欢读书。
在我眼中,书是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我总是乐此不疲地翻阅着各种各样的书籍。
我喜欢看故事书,
因为那些故事总是能带给我无限的想象力和快乐。
我也喜欢读科普书,因为它们能让我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开阔我的视野。
我还喜欢
参加各种读书活动,因为那样能够结交到更多喜欢读书的朋友,一
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在我的童年里,有一位特别重要的人,那就是我的爷爷。
爷爷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他总是会在我放学后带我去公园玩耍,给我买我喜欢吃的零食,还会给我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每当我听着爷爷的故事,我总是会被他吸引得如痴如醉,因为他的故事总是那么的生动有趣,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一样。
回忆起我的童年,总是会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那个时候的我,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只有快乐和纯真。
我想,这段美好的时光将会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感知课文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 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 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 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 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 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 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 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 生活。 第二层(11——13) 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 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导入新课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 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 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 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 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 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明确: 好事指: 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成为我人生的 最关键的转折点。 坏事指: 文革中被打倒。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我很小离家,对家非常思念,但 我又无回再回到家里去。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原作在选入课文时有删节,其中删掉的最后一节 是:“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 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 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 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 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请问,同学们学了本文后, 从中得得到了什么启发?从中悟出了哪些有用的东西? 明确: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只要我们努力去克 服,最终会有收获。在贫困中更需要亲人间的互相 扶助。穷困是一生的财富。父母对子女要爱护得法。 人习,让我们走进了季 羡林先生的童年,展现了童年了生活的 苦难,同时也包含了深沉的亲情、淳朴 的乡情、诚挚的友情,揭示了童年生活 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相比之下,我们的 童年生活是何其幸福,让我们倍加珍惜 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合作探究
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 前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 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作者的童年 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
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 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 “半个白面馒头”就是 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 “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 “我” 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 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 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 是一片无奈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 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 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 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 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 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 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 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生前曾撰文三辞桂 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翻译了印 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集《天 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在“父辈们”一节,并没有写到的我的 童年生活,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这一段写父辈们的友好 情宜,相依为命,为行文写走出故乡到济南 求学作了铺垫,而到济南求学又是作者最重 要的人生转折。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在“每天最高的享受”一节,作者为什 么要先写“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 明确:是为了突出我的最高享受。正因 为“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吃到白面馒头才 成了最高享受。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请 认真阅读相关的文字,具体概括作者认为写 这些事情的意义:
明确: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使 我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启发我对 子女要爱护得法。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 成为坏事的时候。”结合原文思考文中的 “好事”指什么?“坏事”又指什么?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 (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 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 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 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作者这样写有 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由大及小、由远及近,层层铺垫, 突出了“我家”的极度贫困,能让读者产生深刻 的印象。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第一段自然段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什 么作用?
明确:童年生活十分单调,只有代表 贫困的灰黄色。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 基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 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这几句话表 达了什么样的时代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明确:时代特点:新旧交替,封建影响 强烈,置之脑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感情:失望和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