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脱垂
中医辨证施治联合消痔灵溶液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效果观察

良好 的效果 , 为探 讨 该 治疗 方 式 的有 效率 , 选 取 我 院
2 0 1 2 / 2 0 1 3收治的直肠 黏膜 内脱垂患者 5 0例 , 报道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E — J T r a n s l Me d ) 2 0 1 5 , 2 ( 5
8 3
・
临床与转化医学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6 8 9 4 ( 2 0 1 5 ) 0 5 - 0 8 3 - 0 2
中 医辨证 施治 联 合 消痔 灵 溶液 注 射治 疗 直肠 黏 膜 内脱 垂 的效 果 观 察
2 . 3 ) 年.诊断标准 : 患者临床表现为排便费力 , 肛门 阻塞感 , 多需借助药物协助排便.进行诊断触及直肠
下段 黏膜 松弛 .进 行 电子直 乙镜 检查 , 直 肠下 段 可 见 黏膜 松弛 .中医 辨证 诊 断显 示 为 便 秘 脾 虚 气 弱证 和 脱肛 脾虚 气 陷证 ; 所 有 患 者 治疗 前 未 服 用 助 排 便 药 物 .排 除标准 : 患 者 伴 有 其 它 严 重 脏器 疾 病 ; 妊娠 或
1 . 1 一般 资料 选 取我 院 2 0 1 2 / 2 0 1 3收治 的直 肠 黏 膜 内脱垂 患者 5 0 ( 男2 1 , 女2 9 ) 例, 患者 年 龄 2 2— 7 0 ( 平均 4 4 . 6± 5 . 3 ) 岁, 患者 病程 为 2— 1 2 ( 平均 5 . 6±
对 患者进 行 常规麻 醉后转 截石 位 , 对 患者 手术 部位 进
行消毒、 辅巾. 并选用安儿典进行肛管和直肠下段常
综合治疗直肠脱垂(附20例报告)

本组病例术后首 次大便 无 1 脱出 。住 院 均天数 为 例 l 2天 ,9例有 程度 不 同 的 F坠感 ,多在 3~ 7人 内渐渐 消 失 。l 1 无 例发生感 染 、出血 、不 良反 应或 后遗 症 ,临 床获 得治愈。经随访 半年至 4年半 ,仅 1例 2年后 因体 质虚 弱 , 过于劳累 ,大便 时 脱 出 2 m外 ( c 术前 脱 m 5 m,病程 2 1c 6 年 ,为 5 0岁 的 女 性 患 者 ) ,其 余 均 不 再 脱 出 ,排 便 功 能
状 结 肠 与 周 固 组 织 产 生 牢 固 的 粘 连 。 注 射 疗 法 治 疗 直 肠 脱
2 2 对于直肠脱垂达 Ⅲ度病人行骨 盆直肠问 隙注射法 ,用 .
细腰 椎 穿刺 针 于 截 石 位 3、9点距 肛 缘 15~2O m 处 穿 刺 。 . .c
左 食指 在肛 内作 弓 导 ,刺 人皮肤 皮下 ,坐骨直 肠 窝,再 进 f 行 穿破 提肛肌 ,有 一种 突破感 ,即进 入 到骨盆 直肠 ,间隙 注射药 液 ,同法 注射 另 一 侧 及 后侧 ,使 药 液 呈扇 形 均 匀
肠 即回缩肛内。
目前对直肠脱垂 的发 生有两 种学说 :一是滑 动性 疝学 说 :认为直肠脱 垂是直 肠 、盆腔 陷 f腹 膜 的滑动性 扪i L | 】 ,在 腹腔 内脏 的压 迫下 ,盆腔 陷 凹的腹膜皱 壁逐 渐 _垂 ,将 覆 F
盖 于 腹 膜 部 分 之 直 肠 前 壁 压 于 直 肠 壶 腹 内 ,最 后 经 肛 门 脱
出。_ 是肠套叠学说 :正常时直肠 卜 固定于骶骨 岬附近 , 二 端 由于慢性咳嗽 、便 秘等引起 腹内压增加 ,使 此 定点受 伤 , 就易在乙状结肠直 肠交界 处发 生肠套叠 ,在腹 内压增 加等 因素 的持续作 用 下,套 入直肠 内的肠 管逐渐 增加 ,由 f肠 I 套叠及套叠复位的交替进行 ,致直肠侧 韧带 、肛提肌受 伤 , 肠套叠逐渐加 重 ,最后经 肛 门脱 出 。也有 人认 为以上 两种 学说是一 回事 ,只不过是 程度 的不 同,滑动性疝 也是 一种 肠套叠 ,只是没有影响到整圈肠擘。而后者是全层 套叠。 直肠脱垂易诊断 ,但是直肠 脱垂 的治疗方 法多种 多样 , 各种方法优劣不一 ,不 论采用 何种手 术 ,术后 都应 尽 叮 能 去除引起直肠脱 垂 的各 种 冈素 ,使手术 固定 的商肠 及 乙
直肠脱垂的发生原因及中西医治疗

直肠脱垂的发生原因及中西医治疗直肠脱垂在中医上又被称为脱肛,多数患者发病时可见直肠黏膜组织脱垂,严重者可能发生直肠全层脱垂,更严重者还会发生乙状结肠脱垂,该病症是肛肠科发生率最高的病症之一,难治程度相对较高,反复发作往往需要患者手术并长期配合治疗,症状具体表现在排便时可感觉肛门中有异物自行出入,但由于症状较轻,且发生次数较少,往往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导致病情被拖延,未进行有效防治或缓解,随着病症的发展,患者在便能明显感觉到排便后异物脱出,且脱出异物不再自行回到肛门内,此时需要协助采用重新进入肛门之中,多见便后肛门坠胀,便意不尽,发生嵌顿可有剧烈疼痛发生,部分患者还会伴发便血症状,若还未得到有效治疗,患者的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发生直肠脱出物损伤,便后无法自行协助脱出直肠回归原位,甚至需要专业的医护手段方可处理。
整个病症发展过程中分为早晚期,脱出部位是为患者的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段肠壁黏膜,排便时脱出部分能够自行出入时为早期,此阶段称为不完全性直肠脱垂,而当排便时脱出部分能够不能自行出入(非自行协助)时则为晚期,又称为完全性直肠脱垂,漏出部分不能回到原位,则极易造成患者脱出部位被摩擦出血,导致脱出部分黏膜糜烂出血,破损部位渗出液体会导致患者阴腹部潮湿、沾黏,也会遭致肛门部位细菌从破损处进入脱出组织,造成细菌感染,从而导致肛门周围糜烂和脱出部分坏死。
西医将此病症称为肛管直肠脱垂或肛门直肠脱垂,认为本病的病因比较复杂,是患者盆底松弛,反复便秘或者腹泻,缺乏锻炼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特别是女性患者需要注意该病症的防治,症状严重会导致其发生子宫脱垂等严重疾病,影响生活质量,中医则将直肠脱垂属于“脱肛”、“痔”、“脱肛痔”等范畴。
认为直肠脱垂与脾胃、肺、肾有直接关系。
病机可分虚实,其中虚者多真元不足,关门不固所致脱肛,而实者主为湿热蕴于直肠,排便努责,使肛门约束受损,致久泻久痢以至劳倦伤损而病。
中西医治疗理念虽然不一致,但对于早期直肠脱垂,均以预防为主,少用手术药物治疗,认为规律作息,改为营养清淡易消化饮食,同时戒烟酒,增加盆底功能锻炼均能改善早期直肠脱垂。
治疗直肠脱垂中医有妙招

一、直肠脱垂的艾灸治疗:(一)取穴。
主穴:百会、长强。
配穴:大肠俞、上巨虚、脾俞、肾俞、气海、关元。
(二)治法:分二法。
一为艾条灸,一为隔姜灸。
如为艾条灸,主穴每次必取,配穴2~3个,轮流取用。
将艾卷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离约3~5厘米,以患者感温热而不灼烫为度。
百会穴施灸时,可用左手分开头发,以暴露穴位,食、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
一般每穴灸5~7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
百会穴,宜在温和灸之后,再行雀啄灸5~10分钟。
小儿施灸时,应注意随时调节时间和温度,以防止烫伤。
上法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歇3天。
二、直肠脱垂的针灸治疗:(一)取穴主穴:分2组。
1、长强、承山、大肠俞、气海俞。
2、百会、次髎。
(二)治法第一组穴用于针刺,第二组穴用于艾灸。
每次取2~3穴,穴位可轮用。
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艾条作回旋灸,每穴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直肠脱垂的体针治疗:(一)取穴主穴:长强、会阳。
配穴:承山、百会。
(二)治法主穴均取,配穴每次加1个。
长强穴,从尾骨尖凹陷处进针,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1.5寸,会阳穴针尖向内刺1.5寸,快速进针后,紧按慢提9次;配穴用弱刺激,缓慢捻转4~5次。
留针20分钟。
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直肠脱垂的食疗法常用食疗处方:(1)配方:黄芪30克,猪大肠头1只。
制法:将新鲜猪大肠头洗净,反复清洗并除味后备用。
然后将黄考试,大收集整理芪洗净用纱布包好,与备用的猪大肠头一起放入冷水中煮,使大肠头煮烂,弃药渣,加盐、酒等佐料后食用。
适用于小儿直肠脱垂患者。
(2)配方:黄鳝1条、瘦猪肉60克、黄芪30克。
制法:黄鳝去内脏洗净与瘦猪肉、黄芪煮熟,加盐、糖、黄酒适量,去黄芪后食用。
适用于成人直肠脱垂者。
(3)配方:大米、小米各60克。
制法:大米、小米洗净加水煮至半熟,再加入豆浆1斤,搅匀煮熟,可食用。
功用:健脾胃、补虚损。
适用于老幼直肠脱垂者。
中西医结合对直肠脱垂病人的护理体会

紧等。护理应与辛温解表药相配合。解表药宜热服, 服后给
2 2 虚证 . 此证 型较 为多见 , 主要表 现为肛 门胀 坠和 疼痛 , 排便功能紊乱 , 时下蹲不需用 力直肠 都会外 翻脱 出 , 排便 甚者 咳嗽时也会脱出。此型患者多病程长。多因素体虚弱, 气血 不足 , 中气 下 陷, 升举 无力 , 肠周 围组 织对其 固定作 用减 弱 直 导致 , 于体虚的老年人 , 多见 以外脱垂 为多见 。 3 护理指导 3 1 饮食 调理 对肛 脱垂 患者 的饮食 调理 , . 因病 因人 而异 。 实证患者饮食忌肥甘厚腻、 辛辣香燥之品, 以免湿热内生, 气 血壅滞。虚证患者进食滋补之品, 补中益气也不失为调护首 选 。但饮食 的调 护应选 择在 该病 的恢 复 期进行 才 有佳 效 , 否 则易伤脾 胃之气。术后第 1 天多进流质、 ~2 半流质 , 以后逐 步改为普食 , 宜多吃蔬菜水果及 含维生 素丰 富的食物 , 但 清淡
直肠脱垂是 指直肠 壁 或 乙状 结肠 壁 的部 分或 全层 下 移。 该病多见于老年病人 , 手术治 疗是行之 有效 的方法 , 如果 治疗 不及时 , 护理不 当, 出现 并发症 , 可 给病 人带来很 大的痛苦 , 甚 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现就笔者对该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介绍如下 。
1 临床资料
经治病例 3 例, 1 例, 2 例; 2 男 2 女 O 年龄 5  ̄7 岁; 8 6 住院
时 间最长 5 d 最短 2 d 6, 0。
2 辨 证分 型
2 1 实证 .
此证 型 患者多 病程短 。主要 表现 为直肠 粘膜 于
解便时脱出于肛r ̄ , - F肛门部位疼痛难忍、 ] 腹胀 , 大便数 日~ 行, 舌苔黄腻, 脉弦或弦涩, 患者性情急躁。多由肺脏蕴热, 肠 燥津枯便 结 , 便 时 用 力 努 责 , 压 增 加 , 动 肠 管 下 移 而 解 腹 推 脱 出。
中医治疗直肠脱垂的方法

中医治疗直肠脱垂的方法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以及保守的药物治疗控制,但是现在中医治疗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不过要注意正确的药物配方,下文所介绍的治疗,直肠脱垂的中医方式是比较有效的。
★一、干姜粳米治脱肛【功能主治】温补固脱。
主治脱肛。
【偏方组成】干姜9克,附子9克,赤石脂12克,粳米12克。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张某,男,75岁。
患者脱肛已达9年之久,证见有腹泻,时有腹痛下坠,下利清水,多时日便20余次,并常有呕吐,食欲差。
重用姜、附以加强温阳之功。
连进5剂,诸症见转。
★二、人参升麻治脱肛【功能主治】补气生阳,涩肠举阳。
主治脱肛。
【偏方组成】人参(另炖)、升麻各10克,炙黄芪80克,乌梅3个。
【用法用量】后三味加水600毫升,煎至250毫升,取汁,再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2次药液混匀,早晚2次分服,并结合外洗方:乌梅、五倍子各20克,金银花、黄柏各30克。
加水3000毫升,煎至2500毫升,置于盆内,待温,坐浴洗肛部,早晚各1次。
【病例验证】治疗脱肛12例,痊愈(脱肛完全回纳,随访1年未复发),服药一般5~10剂,最多16剂。
★三、金樱根治脱肛【功能主治】主治脱肛。
【偏方组成】菝葜60~80克,金樱根40~50克,升麻10~15克,生甘草8~12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2~3次口服,每日1剂。
小儿用量酌减。
【病例验证】本方治疗脱肛患者19例,经服药5~10剂,均获痊愈。
★四、党参枳壳治脱肛【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主治脱肛。
【偏方组成】党参、白术、当归、柴胡、白芷、赤石脂各12克,陈皮9克,川芎、炙甘草各6克,升麻6~9克,黄连8克,黄芩10克,枳壳15~30克,炙黄芪30~6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属于Ⅱ、Ⅲ度脱出者,均用上药剂量,必要时枳壳用量可加至60~120克;若属Ⅰ度脱肛且无明显渗液者,黄连、黄芩、白芷、赤石脂、川芎等均可减半。
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脱垂30例

中西 医结合 治疗直肠脱 垂 3 0 例
钟 瑞 云
( 江 西省 新 钢 中心 医 院普 外 一科 ,新余 3 3 8 0 0 0 )
摘 要 : 目的 观 察 和探 讨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直 肠 脱 垂 的 临 床 效 果 。 方 法 选取 我 院 于 2 0 0 8年 1 2月 至 2 0 1 0年 1 2月 诊 治 的 直 肠 脱 垂 患
者3 0例 ,均 通 过 中 西 医结 合 方 法 进 行 治 疗 ,通 过 手 术 置 入 P P H 吻 合 器 和 术后 配 合 内服 中 药进 行 治 疗 ,观 察 患 者 术 后 治中西 医结合治疗后均取得显著疗效 ,轻度直肠黏膜 内脱垂患者 1 6例 ,显效 1 6例 ;中度直肠黏膜 内脱垂 1 1 例 ,显效 1 O例 ,
次增多 、肛 门坠胀 、排便 有 明显梗 阻感和直肠 排空不尽 感 ,便条变细呈牙 膏状 。直肠指诊 发现直肠 腔 内堆积肠 粘膜 ,无空虚感 。肛门镜检可见直肠粘膜松弛并脱垂 。 1 . 3 治疗方法 3 0例患者均通过 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 治
3 讨 论
现代 医学认为直肠黏膜脱垂早期 应采取 非手术治疗
患者 、3例直肠黏膜 内脱垂伴 内痔患者 、6 例直肠黏膜 内 脱垂伴 混合 痔患者 、4例直 肠黏膜 内脱垂 伴肛乳头 瘤 患 者 、4例直肠黏膜 内脱垂 伴 内痔 和肛乳 头瘤 患者 。经诊 断 ,1 6 例 患者为轻度直肠黏膜 内脱垂 、1 1 例患者为 中度 直肠黏膜 内脱垂 、3 例患者为重度直肠黏膜 内脱垂 。 1 . 2 临床表现 直肠脱垂患者 的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 为便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直肠脱垂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直肠脱垂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直肠脱垂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直肠脱垂rectalPr0IaPSe⑴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并脱出肛门外的一种慢性疾患。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多发生于小儿、老人和经产妇。
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西医学认为,全身机能状况尤其是神经系统机能减退、局部解剖结构缺陷和机能不全、肠源性疾病、腹压增高等均为直肠脱垂的重要因素。
中医学认为主要与小儿气血未旺或先天不足,成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分娩、耗气伤血,以及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等导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下脱出。
属于中医“脱肛”范畴。
⑵3诊断⑴1.1诊断要点临床症状01主要症状排便时和排便后或者咳嗽、走路、下蹲及其他因素引起腹压增加时出现直肠脱出肛门外。
02伴随症状可伴有排便异常、肛门分泌物、出血、坠胀⑶及瘙痒等。
体征肛门视诊:直肠脱出肛门外,直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表面溃疡,黏液分泌物多,出血。
肛门指诊:直肠脱垂肛门松弛,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
3.2辅助检查直肠脱垂辅助检查主要有脱垂长度测量、排粪造影检查、肛管直肠测压、下消化道造影、MRI、结肠镜检查、肛管直肠腔内超声。
⑷⑸3.3诊断分型直肠脱垂根据脱出组织分为两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脱垂。
表现为直肠黏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为半球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黏膜沟。
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XX圆排列的黏膜环状沟。
4.4诊断分度直肠脱垂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I度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nb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还纳。
肛门对气、液可自主控制;∏度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nb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裳,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犍为县中医医院肛肠科
脱肛治疗疗效的分析
2004~2009年,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Ⅰ、Ⅱ、Ⅲ度直肠脱垂36例,取得了临床上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本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7~79岁,病程1~21年;Ⅰ度9例;Ⅱ度21例;Ⅲ度6例。
2、诊断标准
Ⅰ度脱垂: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粘膜下移,脱出肛门外,长度约在3cm左右。
便后脱垂部分自行复位,无自觉症状。
Ⅱ度脱垂:便时直肠外翻脱出;长度在4-8cm,必须用手复位。
Ⅲ度脱垂:便时肛管、直肠或部分乙状结肠外翻脱出,长约8cm 以上,用手压迫较难复位,脱出部分糜烂、肥厚、括约肌松驰。
3、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术前清洁灌肠,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术野,局部浸润麻醉。
配制1:1浓度消痔灵普鲁卡因注射液备用。
A、Ⅰ度脱垂:采用直肠粘膜点状注射:嘱患者才加腹压,使脱垂的粘膜脱出于肛外,再行粘膜消毒,如果粘膜脱出在3cm以内,应用定点注射法:即在齿线上1cm处粘膜的前、后、左、右4处分别于粘膜下层注药,每点注射量约3ml左右。
如果粘膜脱出在3~5cm时,宜采用多点注射法:即从齿线上方0.5~1.0cm以上开始,
选择不同的平面,斜形交叉注射。
但总的注射总量不超过40ml。
注射完毕后再次消毒,将脱出的直肠送回肛内,肛内置于凡士林纱条,肛门塞入宝塔敷实固定。
B、对Ⅱ度直肠脱垂除上述方法注射外:再加直肠周围间隙注射:以9号腰麻穿刺针先从尾骨尖至肛缘之中点进针,肛内以左手食指作引导,于肛门外括约肌外缘进肛门后间隙向上至针头穿过肛提肌有突破感后,再稍向上至针头有钝性滑动感大约深至6~7cm,即为在直肠后间隙内,证实未穿入肠壁及骶前间隙后边注药边退针,使呈扇形均匀分布。
总红量不超过40 ml。
再于截石位3点位距肛缘约1.5cm处刺入,刺针应先平行肛管,当穿过直肠环后使针斜向外侧,同时左手食指在肠内作引导。
刺入部位适应时,手指感到与刺针仅有薄膜之隔,独及明显,深约5~7cm确定针头在直肠壁外侧,以针头可自由滑动而固定为准。
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
约注入2/5,然后退针向外继续注药。
对侧(即9点位)以同样方法注射。
剂量各点约20ml为度。
注射完毕后可按揉注射区,如注射量较多,该处粘膜膨隆突起,应按揉至平坦,以使药液涂浸润较大面积。
最后将一廛有硬橡皮管凡士林纱卷放入肛管直腔内以压迫固定。
为了不使该填塞物进入直肠上段而造成取出困难,可先在橡皮管址端穿一粗比线将其留置肛外扎于敷盖的敷料上。
C、Ⅲ度直肠脱垂:在上述直肠粘膜点状注射、直肠周围间隙注射后再行肛管紧缩术:在肛门后、左、右侧距肛缘外2cm3个点处作三角切口,切开皮肤逐层钝性分离出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
部,刮净肌筋膜,将外括约肌折叠,并与肌纤维纵形缝合,然后将缝合的肌束纳于肛门外手约肌浅部三角形间隙(即肛门后间隙)内,再将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之肌筋膜刮净纵形缝合,闭合肛门后三角,最后自肛缘外左、右侧皮肤切开,顶点处向齿线呈倒V形切除三角形皮肤纵形一期缝合。
(2)中医治疗
A、中药内服:术后第2天采用中药补中益气润肠汤内服:药物由黄芪20克、当归20克、升麻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乌梅20克、麻仁10克组成。
水煎内服日三次。
B、中药薰洗:药物由黄芪30克、苦参20克、金银花30克、五倍子15克、蛇床子15克、黄柏20克、枯矾15克组成。
水煎薰洗坐浴,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同时嘱患者作频繁收肛运动。
二、治疗结果
本组36例,Ⅰ、Ⅱ度直肠脱垂,一次注射30例全部治愈。
Ⅲ度直肠脱垂5例中的1例经二次加强注射外,均治愈。
剩余1例因患者体力劳动过度后近期再次脱垂。
总有效率97.2%。
术后三年内随访再无复发。
三、分析与评价
临床上Ⅰ、Ⅱ、Ⅲ度脱垂治疗方法不同,通过临床观察,Ⅰ、Ⅱ度脱垂采用注射方法加中药治疗就可达到治愈目的。
对Ⅲ度直肠脱垂我们采用注射与肛管紧缩术相结合,再配合中药治疗,不仅近期效果好,而且远期不易复发。
在注射和手术前治愈感冒、咳嗽、
腹泻便秘等疾病,术前1日进软食,注射当日饮食略加限制。
一般于手术日前晚清洁灌肠两次,术后卧床休息两天,并进流质饮食2天,同时给予中药内服和中药薰洗,全身应用抗生素5天,保持排便通畅。
通过消痔灵注射使注射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促使脱垂粘膜与直肠肌层以及直肠壁与其周围组织产生纤维化,形成瘢痕以固定,防止了直肠的脱垂下移。
它具有疗效好、安全、迅速等优点。
肛管紧缩术不仅缩短了过度伸拉的肌肉长度而且缩小了肛门口径,加强了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
祖国医学认为脱肛属于虚证。
方用黄芪、白术、升麻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又加麻仁之口润肠通便,防止便结,更加体现了中药内服的治疗作用。
应用中药苦参、金银花、黄柏等药物,除有清扫解毒、燥湿之功外,还有酸、涩、收敛、固脱之作用。
临床上应用注射和肛管紧缩术以及中药内服、中药薰洗等治疗,疗效满意,更一步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