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考研总结

合集下载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测器(如光电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对地球表面或大气进行监测,收集返回的电磁辐射信号,然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解译和提取目标地物的信息。

由于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以下将从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遥感图像的获取、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遥感专业必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1. 电磁辐射与地球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等物体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各种波段的辐射。

遥感技术利用的核心是通过感测器捕获和记录这些辐射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

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地面或大气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供后续处理分析。

3. 遥感平台的选择及参数设置选择合适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对于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至关重要,需要考虑到分辨率、光谱范围、观测角度等参数,以保证获取到的图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4. 遥感图像的地理坐标系统遥感图像需要具有地理坐标系统以便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常用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投影坐标系统等。

二、遥感图像的获取1. 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航拍和卫星遥感两种,航拍是通过飞机或者无人机等载具进行空中摄影,而卫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以及遥感平台对地面进行拍摄。

2. 遥感图像的光谱特性遥感图像的光谱范围可以通过调整传感器的波段来获取不同波段的图像,其中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等不同波段的图像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物信息。

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图像中能够识别的最小物体大小,分辨率越高则图像的细节信息越丰富。

一般来说,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遥感考研总结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遥感考研总结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

通过对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的观测数据,然后对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变化规律的描述(即认识观测对象)。

2、遥感技术系统: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空间部分(空基系统)、地面部分(地基系统)。

从功能的角度:观测系统、数据传输与接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应用系统。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率依大小顺序划分成波段并排列成谱。

4、瑞利散射:由尺寸远远小于电磁波波长λ的微粒引起的散射。

5、米氏散射:由尺寸与波长λ相当的微粒(水滴、烟尘、花粉、气溶胶)引起的散射。

6、大气层窗口: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比较高的波段。

7、镜面反射:电磁波照射到光滑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反射。

8、漫反射:电磁波照射到一定粗糙程度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不论入射方向如何,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并且从各个方向观察到的反射亮度是相同的的一种反射。

(在物体表面的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能量的分布的一种反射)9、方向反射:由于地形起伏和地面结构的复杂性,电磁波往往在某些方向上反射最强烈。

10、反射率:物体的反射通量(单位时间内的反射能量)与入射通量之比,即ρ=Eρ/E。

11、波谱反射率:地物在某波段的反射通量与该波段的入射通量之比。

12、波谱反射特性:地物波(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13、遥感平台:遥感过程中,搭载传感器(成像设备)的工具。

14、卫星轨道根数:用于确定轨道形状及卫星在某时刻的位置需要的参数。

(表示卫星运动轨道特征的参数)15、近极轨道:环绕地球两极并且轨道倾角约为90度附近的卫星轨道。

16、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变化的轨道。

(太阳高度角不发生变化的卫星轨道)二、问答题1、遥感中为什么要讲电磁波知识?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

遥感总结

遥感总结

1.地学遥感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致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线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按电磁辐射源的性质不同分为主动遥感(雷达,使用人工辐射源)和被动遥感(摄影,使用太阳灯自然辐射源)。

3.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岩石、断裂)、地质现象(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

目的是为了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

4.研究内容○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等)特性及测试、分析与应用;○2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3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5.方法:地物波普测试方法、数理统计相关分析法、模拟试验方法、模拟识别与视觉效应的方法,地学(地质、地理、地貌、地图学)的有关研究方法。

6.遥感技术系统:遥(传)感器,运载工具、信息的接收,预处理及分析系统三部分组成。

7.技术特点○1视域宽广○2信息丰富○3定时定量观测○4遥感资料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多种地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地学信息提取,地学数据库的建立有了技术上的保障。

8.电磁波谱:不同的辐射源产生的电磁波谱各不相同,其变化范围大。

将各种电磁波谱按其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电磁波谱。

9.绝对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率)α(λ,T)恒等于1,即α(λ,T)=1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10.大气散射:电磁波在穿过大气时,遇到过各种微粒时会发生散射现象。

11.大气窗口:电磁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使得能够穿透地球大气的辐射,局限在某些波长范围内,通常将这些透射率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2.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下:
1. 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远距离感知目标物体的基本属性,包括位置、形状、大小、方向、表面温度等。

2. 电磁波谱:遥感的工作基础是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因此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反演出物体的基本属性。

3.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的“眼睛”,它能够接收和记录电磁波谱中特定波段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微波雷达等。

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预处理、增强、变换和分析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将原始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识别。

5. 应用领域: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

6.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应用。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需获取更具体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权威资料。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概括_考研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概括_考研

名词解释1. 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2. 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3. 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

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

P24. 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P25. 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6. 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P47. 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 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P69. 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 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P1011. 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

P1012. 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

P1013. 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P1014. 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通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

遥感(RS)考研总结

遥感(RS)考研总结

遥感科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 遥感技术以摄影方式或非摄影方式获得被探测目标的图像或数据的技术。

3.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传播的过程就是电磁波。

4.电磁波普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者递减顺序的排列。

5.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6.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7.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9.发射率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10.光谱反射率是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ρ=Eρ/E,这个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的情况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

11.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称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卫星轨道参数 :用来描述在空间中的卫星轨道的具体形状位置,并可以用这些常数递推出卫星在过去或将来的位置。

最常用的是开普勒轨道常数,即升交点赤经Ω、近地点幅角ω、轨道倾角i、卫星轨道的长半轴a、卫星轨道的偏心率e、近地点角距w。

12.升交点赤经含地轴和春分点的子午面与含地轴和升交点的子午面之间的交角。

13.卫星姿态角定义卫星质心为坐标原点,沿轨道前进的切线方向为X轴,垂直轨道面的方向为Y轴,垂直XY平面为Z轴,则可以定义姿态角的三种:绕X轴旋转的姿态角————滚动,绕Y轴旋转的姿态角--------俯仰,绕Z轴旋转的姿态角--------航偏14.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各种信息的技术。

遥感可以利用航空器、卫星等平台来进行观测和测量,通过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对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特征进行监测和分析。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农业、水资源、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遥感的原理遥感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各种遥感数据。

传感器可以利用电磁波、红外线、微波等方式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获取到不同波段的数据,从而获取到地球表面的不同信息。

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两种类型,其中光学遥感数据主要是通过对可见光、红外线等光谱的捕捉,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而雷达遥感数据则是通过微波的回波信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到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土壤等。

三、遥感的分类遥感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两种类型。

光学遥感主要是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线等光学波段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等。

光学遥感主要利用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获取数据,可以在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等领域得到应用。

雷达遥感则是利用雷达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度、形状、液体含量等信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进行观测和测量。

航空摄影是利用航空器进行大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信息,适用于小范围的地面观测。

而卫星摄影则是利用卫星平台进行大范围、中低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宽幅图像信息,适用于大范围的地面观测。

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在地质勘探、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应用。

遥感复习总结

遥感复习总结

遥感复习总结遥感复习总结(⽶杏当年⾃⼰总结的哈,标红是重点,当年还是很多考到了的,不过重点还是看那份卷⼦,绝⼤部分考原题,还有⼀定⼀定要重视最后⼀次实验,当年最后⼀道题就是考最后⼀次实验,还有复习的时候也把每次的实验看⼀下)第⼀章:绪论⼀、遥感的基本概念即遥远的感知。

利⽤探测仪器,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收集⽬标或⾃然现象的电磁波信息,对电磁波信息进⾏处理和分析,从⽽获取事物特性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遥感平台、遥感器)、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传输和接收设备)、信息的处理(图像处理设备)和信息的应⽤⼯作原理:⽬标地物通过发射、反射(太阳辐射)和回射(雷达)作⽤发出电磁波信号,装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接受和获取信息源的电磁波信号,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胶⽚上,送⾄地⾯回收或传输给地⾯的卫星接收站,进⾏⼀系列的信息处理(如光学处理、计算机处理、解译),转换成可供⽤户使⽤的数据格式。

三、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

☆按⼯作⽅式分类: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标的反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按资料记录形式分类:成像⽅式、⾮成像⽅式。

☆按应⽤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四、遥感的特点☆感测范围⼤,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

☆信息量⼤,具有⼿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遥感还具有⽤途⼴,效益⾼的特点。

五、遥感技术发展简况遥感技术发展趋势:3 全(全天候、全天时、全球)3 ⾼(⾼空间、⾼光谱、⾼时间分辨率)3个结合(⼤-⼩卫星,航空-航天,技术-应⽤)六、遥感技术应⽤领域:林业、农业、⽔⽂与海洋产业、国⼟资源、⽓象、环境监测、测绘、城市、考古、军事、突发事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

通过对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的观测数据,然后对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变化规律的描述(即认识观测对象)。

2、遥感技术系统: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空间部分(空基系统)、地面部分(地基系统)。

从功能的角度:观测系统、数据传输与接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应用系统。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率依大小顺序划分成波段并排列成谱。

4、瑞利散射:由尺寸远远小于电磁波波长λ的微粒引起的散射。

5、米氏散射:由尺寸与波长λ相当的微粒(水滴、烟尘、花粉、气溶胶)引起的散射。

6、大气层窗口: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比较高的波段。

7、镜面反射:电磁波照射到光滑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反射。

8、漫反射:电磁波照射到一定粗糙程度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不论入射方向如何,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并且从各个方向观察到的反射亮度是相同的的一种反射。

(在物体表面的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能量的分布的一种反射)9、方向反射:由于地形起伏和地面结构的复杂性,电磁波往往在某些方向上反射最强烈。

10、反射率:物体的反射通量(单位时间内的反射能量)与入射通量之比,即ρ=Eρ/E。

11、波谱反射率:地物在某波段的反射通量与该波段的入射通量之比。

12、波谱反射特性:地物波(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13、遥感平台:遥感过程中,搭载传感器(成像设备)的工具。

14、卫星轨道根数:用于确定轨道形状及卫星在某时刻的位置需要的参数。

(表示卫星运动轨道特征的参数)15、近极轨道:环绕地球两极并且轨道倾角约为90度附近的卫星轨道。

16、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变化的轨道。

(太阳高度角不发生变化的卫星轨道)二、问答题1、遥感中为什么要讲电磁波知识?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

通过对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的观测数据,然后对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变化规律的描述(即认识观测对象)。

遥感的任务,是通过探测和记录观测对象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来实现的。

遥感中的问题:1、观测对象(称为“地物”)的表现形式(色调或颜色)、2、传感器的设计;3、观测图像的识别与理解。

这些问题与电磁波有关,所以需要了解电磁波。

2、电磁波有哪四个要素。

波长(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振幅;传播方向;偏振面(包含电场矢量的平面)。

3、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蓝色?当天空晴朗时,空气中的微粒(水分子、气体分子)尺寸远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从而引发瑞利散射,并且微粒的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关系为:γ∝ 1/λ4 。

所以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在三原色中,蓝色波段的波长最短,所以散射的能力最强。

所以天空成蓝色。

4、云、雾为什么呈白色?云雾是由大气中的气溶胶、液溶胶组成,所以它们的微粒半径尺大于可见光波长,此时会发生米氏散射,而米式散射的强度几乎与波长无关,所以各波段的散射几乎相同,云雾呈白色。

5、遥感是根据什么要选择大气窗口的?大气窗口表示的是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比较高的波段,所以选择大气窗口时要先考虑大气透过率;其次,因为遥感需要使用电磁波去分辨地物,所以该电磁波需要对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反射率,便于进行区分。

6、当太阳光入射到地面时,为什么会发生三种不同形式的反射?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物表面的粗糙程度是不一样的,并且电磁波入射到地面的波长和入射角也有不同,所以导致产生的三种不同形式的散射。

7、结合健康的绿色植被的反射特性曲线,说明在进行森林普查时为什么要选择近红外波段进行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原理是什么?8、试绘出一些常见的地物(雪地、阔叶树、针叶树、水体)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并说明它们的差异对遥感图像色调的影响。

(课本P21页)10、遥感为什么要使用近极轨道?通过近极轨道,卫星可以观察到地面目标区域就越广,进而可以获得全球覆盖。

11、遥感为什么要使用太阳同步轨道?(1)能使卫星以同一地方时飞过成像区域上空,成像区域在每次成像时都处于基本相同的光照条件,便于监测地物的变化情况。

(2)对卫星工程设计及遥感仪器工作非常有利(3)有利于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12、遥感平台的姿态及其对遥感成像的影响?遥感平台的姿态主要有:滚动、俯仰、偏航三种姿态。

不同的姿态对遥感成像有不同的影响。

滚动和俯仰会导致遥感图像出现的非线性变形,而偏航会导致其发生线性变形。

三、论述题I love you so much congratulation1、遥感的主要使命和任务。

遥感是利用地面目标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察目标的电磁波信息以达到获取目标的几何信息和物理属性的目的。

它主要应用于:农林、地质、水文、海洋、气象、环境。

从室内的近景摄影测量大大范围的陆地、海洋信息的采集以致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变化监测,遥感技术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它的主要任务有:资源勘查、环境监测、植被监测、沙漠化监测、气象分析。

定性(是什么?)、定量(有什么?)、定位(在哪里?)、演变规律分析(变化否?)2、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初级阶段遥感技术的特点:完善了地面到空中取得像片的手段;对像片的几何、物理特性还没有深入的研究。

发展阶段的特点:航空摄影测量的手段、方法、原理及多光谱、彩色摄影、机载侧视雷达成像技术成熟;使用多样化平台(飞机、气球、火箭等)出现了判读仪器,对像片的几何,物理特性有一定的认识;开始用于规模军事侦察和地形测图。

飞跃时期遥感技术的特点:光机扫描、CCD扫描仪成像技术、星载SAR技术成熟;成像幅面大、覆盖范围广,基本全球成像;影像获取速度快,易于重复观测;用于资源勘查、军事侦察、地形测图;波段数目多,可用波谱范围宽。

遥感技术的优势?(自行解答)课件答案:效率高,效益好(特别大范围、宏观、境外等应用);客观性好(与传统方法比较);适合动态监测、变化规律研究(传输型卫星可周期性观测)。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二)名词解释:传感器:收集、探测、处理和记录物体电磁波辐射信息的设备画幅式传感器:在空间摄站上摄影的瞬间,地面上视场范围内的目标的辐射信息一次性地通过镜头中心后在焦平面上成像的成像装置。

推扫式传感器:在城乡过程中,采取线阵列或面阵列的形式对地面垂直目标进行推扫以获得电磁波信息的成像装置。

側扫式传感器:又称光学传感器,借助于遥感平台沿飞行方向运动和遥感器本身光学机械横向扫描达到地面覆盖,得到地面条带图像的成像装置。

多光谱传感器:同一瞬间,对同一景物进行摄影,并分波段记录景物辐射来的电磁波信息,形成一组多波段黑白图像的成像装置。

同轨立体观测:在同一条轨道的方向上获取立体影像的观测方法。

异轨立体观测:在不同轨道上获取立体影像的观测方法。

黑白图像:只有亮度差别,无色彩差别的图像。

彩色图像:具有色调、饱和度和亮度等色彩信息。

彩色图像一般分为: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

全色图像:黑白图像的一种,记录了所能探测到的景物所有电磁波信息(一般包括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的黑白图像。

多光谱图像:对同一景物进行摄影时,分波段记录景物辐射来的电磁波信息,形成的一组多波段黑白图像,不同波段图像在几何上是完全配准的,但记录的是景物在不同波段范围内的电磁波信息。

热红外图像:记录的是地物热辐射信息的遥感图像。

微波图像:记录的是波长在1mm~1m之间范围内的地物辐射信息的遥感图像。

画幅式图像:由画幅式相机拍摄的具有面中心对称特性的图像。

面中心投影图像:地面上所有点均通过投影中心在投影平面上成像,图像几何关系稳定。

面阵图像:即面中心投影图像。

线中心投影图像:同一幅图像有多条扫描线构成,任意一条扫描线上的点都通过某一投影中心成像,扫描线内几何关系稳定。

线阵图像:即线中心投影。

点中心投影图像:同一幅图像有许多扫描点构成,每一扫描点的几何关系都不一样。

立体图像:两幅同一地区不同角度的立体像对。

空间分辨率:图像上能够分辨的最小单元所对应地面尺寸。

光谱分辨率:反映了传感器的光谱探测能力。

它包括传感器探测的波谱宽度、波段数、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

辐射分辨率:反映了传感器对电磁波探测的灵敏度。

对图像的色调和表面细节有影响。

时相分辨率:是相邻两次对地面同一区域进行观测的时间间隔。

Landsat卫星:美国发射的用于进行地球资源勘查的系列卫星,至今为止已经发射了7颗(一颗失踪),现在正常运行的是4,5号卫星。

4、5号卫星的轨道高度是705千米,轨道倾角是98度,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准回归周期是17天,星体上分别携带了MSS(4波段)、TM(7波段)传感器。

7号卫星的轨道高度705.3千米,轨道倾角是98.2度,准回归周期是16天,星体上携带了ETM+(7波段、1全色)、SEAWIFS传感器。

SPOT卫星:法国发射的高性能地球观测系列卫星,至今已经发射4颗,现在正常运行的有2、4、5号卫星。

卫星的高度统一为830千米,轨道倾角为98.7度,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回归周期26天,1、2、3号卫星上携带了HRV(3波段、1全色)传感器,4号卫星上携带HRVIR(4波段、1全色)传感器。

IKONOS卫星:美国SpaceImaging公司1999发射的新一代高分辨率卫星中的第一颗商业卫星,轨道高度为681千米、轨道面倾角为98.1度的太阳同步轨道。

星体上携带了SPACEIMAGING(4波段、1全色)传感器Landsat图像:由Landsa卫星拍摄的图像,MSS传感器所得到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80米,TM传感器的分辨率为30米,ETM+传感器的分辨率为30米,全色15米。

除MSS 的辐射分辨率为6比特外,其余为8比特。

SPOT 图像:由SPOT 卫星拍摄的图像,全色波段的分辨率为10米,多光谱波段的分辨率为20米,辐射分辨率10比特。

IKONOS 图像:由IKONOS 卫星拍摄的图像,全色波段的分辨率为1米,多光谱波段的分辨率为4米,辐射分辨率为11比特。

(你牛逼)雷达图像:通过侧视雷达按回波时间顺序计算地面目标的影象位置,通过对微波的散射特性决定影象色调从而得到的影象称为雷达图像。

斜距投影方式:投影过程中,物体的在投影平面上的斜距比实地地面距离小。

而且同样大小的地面目标,离天线正下方越近,在像片上的尺寸越小,这种投影叫斜距投影。

透视收缩:当雷达波束照射到位于雷达天线同一侧的斜面时,雷达波束到达斜面顶部的斜距和到达底部的斜距之差要比斜面对应的地面距离小。

所以在图像上的斜面长度被缩短了,这种现象称为透视收缩(foreshortening)顶底位移:当雷达波束到斜坡顶部的时间比雷达波束到斜坡底部的时间短的时候,顶部影像被先记录,底部影像被后记录,这种斜坡顶部影像和底部影像被颠倒显示的现象称顶底位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