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重点总结
遥感测量知识点归纳总结

遥感测量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概念遥感测量是利用航空、航天等手段获取地球自然资源资料的一种技术方法。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进行感测、记录和分析,可以获取地表地形、植被、水文、土壤、岩矿、城市等各种地貌信息。
遥感测量具有信息获取快速、范围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因此在地质勘探、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监测、气象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遥感测量的基本原理1. 电磁辐射原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都会反射、辐射出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如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
这些电磁波会被各种遥感设备感测到,通过分析这些电磁波的特征,可以获取地表的各种信息。
2. 分辨率原理遥感设备的分辨率是指设备对地表特征的分辨能力,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指的是设备获取地表细节的能力,光谱分辨率指的是设备对不同波段的辨识能力,时间分辨率指的是设备获取地表信息的频率。
3. 遥感数据获取原理遥感数据获取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主动遥感,即人为设置遥感设备对地表进行感测。
另一种是被动遥感,即通过接收地面自然辐射的电磁波来获取地表信息。
三、遥感测量的主要技术1.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主要包括卫星、飞机和无人机。
卫星是最常用的遥感平台,它可以覆盖较大范围的地表信息,但分辨率较低;飞机通常用于对特定区域进行高分辨率的遥感测量;无人机则可以在较低成本下对小范围地表进行遥感测量。
2. 遥感传感器遥感传感器是遥感平台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光学传感器、雷达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主要用于获取地表可见光和红外线信息,雷达传感器则可以在夜间和云层下进行地表信息感测,红外传感器则用于获取地表温度信息。
3. 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
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地表的各种地貌信息,并且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四、遥感测量的应用1. 地质勘探遥感测量可以用于进行地质构造和地质变化的监测,帮助人们找到潜在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储备。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重新辐射出去,形成地球辐射,分为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地面物体的温度和光谱特性会影响辐射的波长和强度,不同的地面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和辐射现象。
2. 遥感影像的获取通过传感器获取地面反射、散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记录成数字图像,再经过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信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 遥感数据的分类a.依据数据源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红外遥感数据。
b.依据分辨率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低分辨率数据、中分辨率数据和高分辨率数据。
c.依据数据获取的时间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
2. 遥感数据的处理a. 遥感图像的增强:使遥感图像更加清晰、丰富、准确地传达地物的信息。
b. 遥感图像的分类:将遥感图像数据根据其光谱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类别。
c. 遥感图像的解译:根据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对遥感图像进行识别和解释。
三、遥感的应用1. 土地利用与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农田分布、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与管理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植被覆盖度监测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灾害监测与应对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害现场的影像数据,如洪涝、地震、火灾等,为灾害监测、评估和救援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与资源管理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农作物覆盖度监测、土地肥力评估等,为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 城市规划与建设借助遥感技术对城市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城市用地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建筑用地信息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热门方向,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持。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测器(如光电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对地球表面或大气进行监测,收集返回的电磁辐射信号,然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解译和提取目标地物的信息。
由于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以下将从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遥感图像的获取、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遥感专业必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1. 电磁辐射与地球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等物体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各种波段的辐射。
遥感技术利用的核心是通过感测器捕获和记录这些辐射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
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地面或大气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供后续处理分析。
3. 遥感平台的选择及参数设置选择合适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对于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至关重要,需要考虑到分辨率、光谱范围、观测角度等参数,以保证获取到的图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4. 遥感图像的地理坐标系统遥感图像需要具有地理坐标系统以便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常用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投影坐标系统等。
二、遥感图像的获取1. 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航拍和卫星遥感两种,航拍是通过飞机或者无人机等载具进行空中摄影,而卫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以及遥感平台对地面进行拍摄。
2. 遥感图像的光谱特性遥感图像的光谱范围可以通过调整传感器的波段来获取不同波段的图像,其中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等不同波段的图像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物信息。
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图像中能够识别的最小物体大小,分辨率越高则图像的细节信息越丰富。
一般来说,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
卫星遥感知识点总结

卫星遥感知识点总结一、遥感基础知识1.1 遥感概念遥感是指在地面之外或大气层以上以电磁波为媒介,对地球进行全面、快捷、准确的观测和探测。
通过记录和测量被观测对象所发的电磁波,并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有用的图像或数据,可用于获取目标地表特征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1.2 遥感的分类遥感根据平台可分为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根据波段可分为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根据应用可分为地质勘查、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
1.3 遥感原理遥感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地球表面上的物质通过电磁波的相互作用而得到信息。
地球表面物体吸收、反射、传播、发射电磁辐射,通过传感器记录地表物体所发的不同波段的辐射,再将辐射能转换为图像或数据。
1.4 遥感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能够及时获取地表的相关信息,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二、卫星遥感技术2.1 卫星遥感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苏联相继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和美国的“探险者”1号,标志着卫星遥感时代的开始。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陆续有多国和地区的公司和机构相继建造了多颗卫星发射到轨道上。
21世纪以来,卫星遥感技术进一步发展,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不断提升,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不断增加。
2.2 卫星遥感的传感器卫星遥感传感器可分为光学成像传感器和微波雷达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可以通过记录目标发射的电磁波的反射、散射等现象获取目标地的图像信息;微波雷达传感器可以穿透云层、大气层以及夜晚获得目标地的图像信息。
2.3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有定点定时和遥感巡天两种方式。
定点定时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采集数据;遥感巡天是卫星在低轨道上向地面成条带式扫描,记录一幅幅图像,以获取一片大地全景图。
2.4 遥感图像的解译遥感图像的解译是指在数字图像上进行人工信息提取,根据地物的形状、大小、纹理、颜色等特征,识别出地物类别,并提供地物的相关信息。
遥感考点总结

第一章遥感概述一、遥感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泛指对地表事物的遥远感知。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解译应用的综合性技术。
二、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0.05-0.38;可见光0.38-0.76;红外0.76-1000微米;微波1mm-10m;多波段遥感按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遥感资料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获得信号是曲线、数据。
按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高光谱遥感;常规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三、遥感的特点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
动态监测,更新快(…)。
技术手段多样,信息量大(…)。
应用领域广,经济效益高(…)。
局限性(…)。
四、遥感数据的应用领域林业: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农业:作物估产、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预报。
水文与海洋:水资源调查、水资源动态研究、冰雪监控、海洋渔业。
国土资源: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和政府决策。
气象:天气预报、气候预报、全球气候演变研究。
环境监测:水污染、海洋油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垃圾等及其预报。
测绘: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编制各种类型的专题地图和影像地图。
城市:城市综合调查、规划及发展。
考古:遗址调查、预报。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更新数据。
五、遥感技术系统组成1、遥感平台;遥感平台(Remote Platform)是安放遥感仪器的载体,包括气球、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以及遥感铁塔等。
按遥感平台的高度不同,遥感分为近地遥感(150m以下)、航空遥感(80 km以下的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和航天遥感等。
2、遥感器;遥感器或传感器( Remote Sensor)是接收与记录地表物体辐射、反射与散射信息的仪器。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下:
1. 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远距离感知目标物体的基本属性,包括位置、形状、大小、方向、表面温度等。
2. 电磁波谱:遥感的工作基础是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因此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反演出物体的基本属性。
3.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的“眼睛”,它能够接收和记录电磁波谱中特定波段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微波雷达等。
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预处理、增强、变换和分析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将原始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识别。
5. 应用领域: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
6.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应用。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需获取更具体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权威资料。
遥感领域知识点总结

遥感领域知识点总结一、遥感技术简介遥感技术是利用各种感知设备(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直接接触被观测对象,能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地域的地表信息获取。
在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了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红外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
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电磁辐射进行地表信息获取的一种遥感手段。
光学遥感技术可以分为近景遥感和遥驾遥感两种,近景遥感通常使用相机、摄像机等设备,适用于地面观测;遥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远距离地表信息的一种手段。
微波遥感利用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进行地表信息获取,主要适用于云雾天气下的地表观测。
微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表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冰雪覆盖等信息,对于农业、水资源、气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红外遥感是利用红外线波段进行地表信息获取的一种遥感手段。
红外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表温度、火灾监测、环境变化等信息,对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激光雷达遥感利用激光雷达进行地表信息获取,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优势,主要适用于地形测量、建筑测绘、城市规划等领域。
二、遥感数据解译遥感数据解译是指利用遥感图像对地表信息进行识别、提取、分析的过程。
遥感数据解译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准备、预处理、信息提取、信息分析等。
数据准备包括获取遥感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数据配准等工作。
预处理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处理,以保证图像质量。
信息提取是指根据遥感图像特征,对地表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工作。
信息分析是指对提取的地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工作,从而获取有用的地表信息。
遥感数据解译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像元分类、遥感图像分析、遥感信息系统等。
像元分类是指将遥感图像像元按其特征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等。
遥感图像分析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工作,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纹理分析、形状分析、光谱分析等。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高中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高中一、遥感概念及发展历程遥感是指利用航空航天技术和传感器对地面、海洋、大气和宇宙空间等目标进行探测、观测和信息提取的一门学科。
它是一种通过远距离的传感器来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信息的技术,主要包括地面、航测和卫星遥感。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对地球表面的观测。
从最早的地图绘制,到到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航空摄影测量、航测摄影仪、雷达和激光遥感器、遥感卫星等都是遥感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是通过选取的光谱波段和相应的传感器,对地面物体和环境进行观测和检测,通过记录、分析和解释观测数据,获取有关地表对象及其相关地面、大气和水体参数等信息的过程。
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辐射传输理论、光谱特性、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
三、遥感的分类1.按照观测的波段范围来分: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激光雷达遥感。
2.按照探测平台来分: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3.按照应用领域来分: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大气遥感和天文遥感。
四、遥感技术的应用1.农业资源监测:借助遥感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地毯裸度、水分含量等进行监测和调查。
2.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城市土地利用、绿化覆盖和环境状况。
3.自然资源调查:遥感技术能够对地球表面的森林、草原、矿产、水体等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
4.灾害监测和防治:遥感技术能够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态灾害进行监测和防治。
五、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1.图像预处理:包括图像校正、图像增强、图像融合、图像变换和图像分类等。
2.图像解译:根据地物光谱特征和形态特征,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类。
3.数据分析和应用: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对象及其相关地面、大气和水体参数等信息。
六、遥感技术未来发展趋势1.多源数据融合:将来遥感技术将更多地应用于多源数据融合,包括多光谱、高光谱、雷达和激光雷达等遥感技术的融合。
2.数据共享和开放:未来遥感技术将更多地采用数据共享和开放的方式,使得数据更加透明和共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遥感:泛指一切无线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狭义上同“遥感技术”)。
2、遥感技术: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受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地物及其特征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3、电磁波波谱:为了便于比较电磁辐射的内部差异和描述,按照它们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依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做电磁波谱。
4、电磁波的偏振(极化):如果波在各方向上振幅大小不相同,而且各方向振动之间没有固定位相关系,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夹角为90°,则称该波发生了偏振现象。
5、光电效应:电磁辐射的能量激发物体,释放出带电粒子,形成光电流,这种现象称做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
6、反射波: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就称为反射,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
7、反射波谱:我们把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反射能力的变化,亦即物体的反射系数(率)随入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叫做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8、发射波谱: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发射能力的变化规律叫做物体的发射波谱。
9、大气透射(透射):是指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产生次级辐射和部分原入射辐射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10、大气窗口:是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11、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又称高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P17512、灰度分辨率:是表征传感器所能探测到的最小辐射功率的指标,指影像记录的灰度值的最小差值。
13、波谱分辨率:又称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所用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和带宽。
14、时间分辨率: 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
15、温度分辨率:指热红外传感器分辨地表热辐射最小差异的能力。
16、影像的分辨率(几何和灰阶):是指组成影像的最小单元——像元的大小和像元的灰阶或色标可以区分的最小差异。
17、几何分辨率:像元的大小,包括空间分辨率,影像分辨率和地面分辨率三种情况。
18、空间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收集系统的最小鉴别角(角分辨率)或瞬时视场角θ。
19、地面分辨率:是影像上能被分辨出的地面线度或面积,也即像元所应对的地面线度,它是由像元的大小和影像的比例尺决定的。
20、影像分辨率:是指影像上像元的大小或影像上每毫米长度内所能被分辨出的线条数,它由空间分辨率和胶片分辨率决定。
21、图像解译:是指从图像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即根据各专业(部门)的要求,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识别出所需要的地物或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
22、解译过程:就是成像的逆过程,解译就是从图像特征来判断电磁波的性质和空间分布,进而确定地物的属性,也就是从图像特征识别地物。
23、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是指那些能够用来区分目标物的影像特征,它又可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两类。
24、直接解译标志:凡根据地物或现象本身反映的信息特性可以解译目标物的影像特征,也即能够直接反映物体或现象的那些影像特征。
25、间接解译标志:通过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地物在影像上反映出来的影像特征,也即与地物属性有内在联系、通过相关分析能推断出其性质的影像特征,间接推断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和属性,这些地物和特征就称为间接解译标志。
26、相对孔径:是其光孔直径d与焦距f之比,即d/f。
27、景深:被摄物体在影像上清晰的范围叫做景深,它与镜头特性即光圈大小、焦距长短、物距远近都有关系。
28、光学密度D:又称密度,它是感光片显影之后由Ag原子形成的深浅不同的变黑程度,以阻光率的对数表示。
29、曝光量:是感光胶片上所接受的照度E(勒克斯)和曝光时间t(秒)的乘积。
30、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可见光的平均感觉,其单位为勒克斯。
31、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32、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33、光通量: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辐射功率,它等于单位时间内某一波段的辐射能量和该波段的相对视见率的乘积。
/发光强度为1的光源在立体角元内发出的光。
34、反差:是指目标物的明亮部分和阴暗部分亮度的差别程度。
35、景物反差:景物中具有最大亮度部分的亮度与最小亮度部分的差值。
36、影像反差:是影像中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之差。
37、宽容度:也称曝光宽度,是指胶片复现被摄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
38、感光度:也称感光速度,是指胶片感受光快慢程度的指标,反映了胶片对光线作用的灵敏程度,它是确定曝光时间的重要依据。
39、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卫星):又称低航高—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P17840、纹理:又称质地,是由于相片比例尺的限制,物体的形状不能以个体的形式明显的在影像上表现出来,而是以群体的色调、形状重复所构成的、个体无法辨认的影像特征。
41、RBV:(反束光导管摄像机)、MSS(多光谱扫描系统)、TM(专题制图仪)、ETM(增强型的专题制图仪)42、SPOT卫星(以瑞典、比利时参加,法国为主要研究国家的地球观测卫星系统)、PAN (全色波段0.52--0.90或0.51—0.73)、HRV(法国SPORT卫星上高分辨率传感器)、HRVIR (法国SPORT卫星上带的改进型高分辨率传感器)、CCD(电子耦合器件)、WFI(宽视场像机)44、CBERS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GMS(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POMS(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45、SAR(合成孔径雷达)。
46、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电磁波因辐射源或观测者相对于传播介质的运动,而使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47、响应率:到达探测器上的单位辐射功率所产生的电压,即输出电压与输入辐射能量之比。
48、噪声电压:探测器在工作时本身所固有的一些毫无规律的、事先无法预测的随机电压起伏,叫噪声电压,简称噪声。
49、等效噪声功率:如果投射到探测器上面的辐射通量产生的输出电压正好等于探测器本身的噪声电压,这个辐射能量叫等效噪声功率。
50、信噪比:探测器输出信号与其噪声之比。
二、填空:1、现代遥感技术系统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分析解译系统)。
P22、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
P23、根据遥感平台的遥感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P34、根据电磁辐射能源的遥感分类:(被动遥感)、(主动遥感)。
P45、遥感技术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
P56、遥感技术在测绘方面应用:(制作地形图)、(校正更新现有地图)、(制作影像地图)、(制作专题地图)。
P107、遥感技术在农林方面应用:(资源调查)、(资源监测)、(作物估产)、(病虫害监测预报)、(生产管理)。
P118、彩色的三个特征(彩色三要素): (色别)、(饱和度)、(明度)。
P449、颜色的三基色:(红R)、(绿G)、(蓝B)。
P49颜料的三基色:(黄Y)、(品红M)、(青C)。
P5210、基本的传感器三种类型:(摄影机)、(扫描仪)、(雷达)。
P7011、传感器根据电磁波辐射来源分类:(主动式传感器)、(被动式传感器)。
P7012、传感器按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和所获取图像的性质不同分类:(摄影机)、(扫描仪)、(雷达)。
P7013、传感器按传感器的电磁波信息的纪录方式分类:(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P7014、传感器组成:(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P6715、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地面分辨率)、(灰度分辨率)、(波普分辨率)。
P7116、扫描探测器主要性能参数:(响应率)、(响应波长范围)、(噪声电压和等效噪声功率)、(响应时间)。
P10017、电子扫描成像过程:(聚焦过程)、(摄像过程)、(传送过程)、(显像过程)。
P10818、光机扫描成像过程:(光学扫描过程)、(探测过程)、(信号处理过程)、(信号记录过程)。
P11419、光机扫描仪结构组成:(收集器)、(分光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P11020、CCD探测器类型:(单元探测器)、(多元线性阵列探测器)、(多元阵探测器)。
P11621、航空摄影机与普通相机比较有两大特征:(固定焦距)、(量测框标)。
22、卫星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测试系统)、(星载系统)、(地面控制-处理系统)。
P14823、LANDSAT图像的空间信息:(图像经纬度)、(图像获取时间)、(图像的重叠)、(图像的投影)、(图像的分辨率)、(图像的像框扭动)、(图像的符号与注记)。
P15724、气象卫星按所在轨道分为两类:(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GMS)、(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也叫极地轨道气象卫星POMS)。
P17425、中国气象卫星两个主要系统:(极轨卫星系统)、(静止卫星系统)。
P18026、多波段数字图像的存储与分发,通常采用三种数据格式:(BSQ数据格式)、(BIP数据格式)、(BIL数据格式)。
P19927、图像解译根据解译信息的特征可分:(定性解译)、(定量解译);P18828、图像解译根据解译技术和方法可分:(目视解译)、(自动化解译);P18829、图像解译根据解译内容可分:(一般解译)、(专题解译);P18830、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分两类:(直接解译标志)、(间接解译标志)P201;31、遥感图像直接解译标志: (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结构)和(图形)P20132、遥感图像间接解译标志:(位置)、(相关布局)。
P205三、简答1、简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特点是什么?答: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多源性及多分辨率;(5)经济性。
2、常用的探测元件包括那几个?P68答:感光胶片、光电敏感元件、固体敏感元件和波导。
3、遥感有哪几种分类?P3答:(1)根据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根据电磁波谱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紫外遥感;(3)根据电磁辐射能源的分类:被动遥感、主动遥感;(4)根据应用目的的分类: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水利遥感、环境遥感;(5)根据遥感资料的显示形式分类:图像方式遥感、非图像方式遥感4、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国内外)。
P75、简述遥感基本过程。
P16、中国遥感技术发展状况。
P77、遥感技术在农林方面应用。
P11遥感技术在农林方面应用:资源调查、资源监测、作物估产、病虫害监测预报、生产管理。
8、简述电磁波和电磁波谱。
P12/P14电磁场子啊空间以一定速度由近及远的传播过程,实质上就是电磁辐射,它具有波动性,所以又称电磁波。